童年阴影——父亲的变脸-《规则怪谈:我的妹妹不对劲》

  作者君,在很多年前是一个先天早慧的天才儿童。

  灵性十足。

  谈不上生而知之。

  也称得上一句天赋异禀。

  就说一件,大概在我十二岁时候发生的事情。

  当时。

  那时候的我还很小。

  压岁钱是从来没有的。

  零花钱也是从来过手的。

  有一天,我爸突然跟我说。

  “我以后每天给你一块钱零花钱怎么样?”

  我自然很高兴。

  这对我的成长有很大好处,我可以尝试规划学习关于花钱的部分。

  建立自己对于金钱的价值体系了。

  当时的我,语言组织能力并不强。

  虽然不能表达出来我的想法,我却确实是这么想的。

  ……

  第二天,他又找到我。

  看到他的神色,我就知道他反悔了。

  他说要跟我赌一点什么。

  如果我赢了,那我每天一块的零花钱就翻倍,每天两块。

  如果我输了,那我每天一块的零花钱就没有了。

  天可怜见。

  我才只拿到一块钱。

  谁让我是个善良的孝子呢,体谅父母。

  父亲爱面子,又不舍得钱,那就算了。

  这零花钱本就不是我原本就有的,失去了也不可惜。

  我决定接下这个赌约,配合他。

  保留父亲面子的同时,放弃这份零花钱。

  不出意外的,我输了。

  这很正常,我并不意外。

  哪怕再聪明,我也只是个小孩儿,输给大人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早有预料。

  父亲既然达成了他的目的,那么他应该满足了。

  他既没有违背和孩子的约定,也收回了不舍得给的零花钱。

  我对于这个结果,不是很高兴,但是挺满意的。

  起码,父亲开心,我作为儿子也应该开心。

  我认为,事情本应该告一段落了。

  却没想到,我爸他又说,要再给我一次机会。

  我诧异……

  难道父亲其实并不是为了要我的零花钱,而是要教育我不要赌博?

  尽管我对赌博本身也没什么兴趣,但如果真的是这样,我愿意配合我父亲,接受这份好意。

  来自父辈的教育,总能让我更加容易成长,不用我再耗费时间和精力慢慢塑造自己的人格了。

  以父亲作为榜样,能省我很多精力。

  我说:爸爸,我知道了,我不赌了。

  爸爸:不赌,你的零花钱也不会给你。

  爸爸:还赌不赌?

  我看着他,感觉有点摸不清他的想法。

  为什么呢?这么做有什么好处?

  既然,不愿意发给我零花钱。

  那么这个再赌一次的意义在哪里?

  我不理解。

  但是,大人比小孩聪明是很正常的事情。

  或许有我没考虑到的地方吧。

  我出于对父亲的信任,顺从地选择了赌。

  认真地对待,试图知道父亲的目的,是要教导我什么?

  我信任他,我的父亲。

  ‘父亲是伟大的,是可以依靠的亲人,是不会主观上伤害我的。’

  当时的我,是这样认为的。

  我也认真地对待了这第二次的赌局。

  因为,我其实也是真的很想要零花钱的。

  然后,不出意料的输了。

  愿赌服输。

  我对赌博没有任何上瘾的地方。

  很洒脱地接受这件事后。

  我却看到了我父亲的神情。

  一瞬间,我就理解了一切。

  然后,我接受不了这件事。

  那张脸上是一种志得意满,高高在上的表情。

  原来,我爸他从始至终,就没有想过通过这件事教育我。

  他想要的,是拿回他不愿意给我的零花钱,是看到我的挫败。

  是戏耍我的情绪。

  是想要我再一次感受零花钱的痛苦。

  可是……

  我是处于孝顺和信任才选择的接受。

  第一次打赌,是因为体谅父母,选择了保留父亲颜面。

  第二次打赌,是相信父母,愿意接受父亲的安排。

  两次失去零花钱,我都没有多么难过。

  但看到我爸的那副嘴脸后,我是真的开始难受了。

  我不敢置信,再三询问。

  却从他的回答里,听出了优越感。

  那掩饰不住的,贬低我,戏弄我换来的优越感。

  那毫无保留的恶意。

  真的很丑陋,很恶心。

  哈哈哈哈~~

  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对【父亲】这个词祛魅了。

  一个父亲,是真的会对孩子充满恶意,只用来满足自己的优越感。

  孩子懂什么呢?

  或许是别的孩子,很容易就忘掉了。

  可……我,先天早慧。

  这件事,发生在我很小的时候。

  并成为了我一直的阴影。

  因为这件事,我时长陷入凶恶的情绪中,焦虑暴躁抑郁。

  我现在,哪怕是玩乐一般的【赌】,也会应激,对其产生无法控制的厌恶和恶意,精神痛苦,暴躁易怒。

  关系越近,我的反应越强烈。

  如果是没什么关系的路人的话,倒是还好,我只会感觉对方是个【沙比】。

  这,倒也不是说,什么‘养出孽了’。

  也不是,不承认我爸的养育之恩什么的。

  除了经济支持,我爸也是有用的。

  祛魅之后,我终于能够正确客观地了解他了。

  在我成长的路上,处处以他为负面教材,让我成长的很好。

  作为负面教材,他很标准。

  除了给我一个负面的家庭环境,倒也没有什么大的不对。

  我在课本上学过。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听说过。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以他为标准,让我厌恶的,我就不去做。

  并且以令我厌恶的事情来反思自己,我会不会做出这种令人反感的事情?

  会的话,那我就去改。

  不会的话,那我要继续沿着我想要的路继续走。

  当然……这一切跟他没什么关系。

  他主要起的还是负面作用。

  以我性子,没有这个反面教材。

  我也会努力上进,让自己变得满足自己的期待。

  那又怎么样呢?

  我爸就是那样的人。

  我又挑选不了自己的爸爸。

  哪怕他会暴力镇压我的想法,意见和行动。

  哪怕他有着岁数大的优越感,自大又傲慢。

  哪怕他给我带来了诸多痛苦,创造了本不应该存在的弱点。

  我也不该对他有所要求。

  我父亲是一个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宽以待他,苛刻待我,绝不以身作则的人。

  与之相反,我则是一个经常反思自我,尊重他人选择,绝不强行插手的人。

  当有人对我说,“你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其实,我就没有想要反驳的欲望了。

  因为,我是从自己身上找完原因之后,才开始在其他人身上找原因的。

  记住一件事。

  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没有错。

  但不要忘了,先是个关联词语,它的后面有固定搭配。

  这个关联词的用法是‘先……,后……。’

  【先】字,后面应该有个【后】字。

  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后从除自己之外的事物上找原因。

  这是一整个逻辑链条。

  不要从自己身上找到原因,就不继续从外界因素上找原因了。

  那!是!不!对!的!

  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目的,是为了去除主观因素的影响,确保我们对于事情的理解不要产生巨大的偏差。

  后从外界因素上找原因,是为了一窥全貌,保证事情的真实性和结论的准确性!

  原因分为,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罔顾事实,将主要原因归结到你身上的人,会用‘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来利用逻辑达成【合成谬误】来误导你。

  【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后从除自己之外的事物上找原因。】这句话是对的。

  但【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却是不对的。

  那么,人为什么会下意识觉得【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有道理呢?

  因为,逻辑惯性。

  一般而言,当人们认为一句话是对的时候,会认为这句话的前提是对的。

  并且前提会放在前面。

  这是,句子结构的一般用法。

  应用到【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后从除自己之外的事物上找原因。】这句话上面。

  因为一整句话正确,这句话的前提条件也必然正确。

  人们就会下意识觉得,前面的内容是正确的。

  可!是!

  虽然,【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前!提!条!件!

  但!【后从除自己之外的事物上找原因】也是前提条件!!!!

  这句话!是双向证明!

  唯有两个条件同时满足的时候!!!

  这句话才成立!!!

  单独用哪一部分作为正确认识!

  都是错误的!!!

  更甚至,这句话的断句位置,按照逻辑思维来说,也不是从逗号断句的!

  而是从第二个关联词【后】的后面断句的!

  单是【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后……】不对!

  单是【从除自己之外的事物上找原因】也不对!

  不要被想要逻辑强暴你的人误导。

  不要掉入他们的思维陷阱。

  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拆分开来是。

  1,在从除自己之外的事物上找原因之前,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2,在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后,要后从除自己之外的事物上找原因。

  这句话的完整含义是。

  既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又从除自己之外的事物上找原因。找原因的顺序是,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后从除自己之外的事物上找原因。

  其中,‘既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又从除自己之外的事物上找原因。’是前提条件。

  ‘找原因的顺序是,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后从除自己之外的事物上找原因。’是需要前提条件的正确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