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暮秋的揽月轩,院角的几株菊花还倔强地开着,浅黄与淡紫的花瓣沾着晨露,在微凉的风里轻轻颤动。沈月娥正扶着廊柱慢走,翠儿在一旁捧着暖手炉,不时提醒她“慢些走,石子路滑”。自从林老爷那阵“专宠”过后,她愈发谨慎,连散步都选在晨光最柔和的时候,避开了人多眼杂的时段。
就在这时,院门外传来丫鬟的轻唤:“姨娘,三小姐的丫鬟紫鹃姑娘来了,说三小姐想来看您。”
沈月娥的脚步猛地顿住,扶着廊柱的手不自觉地收紧,指节泛白。三小姐林黛玉?那个素来“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姑娘,怎么会突然来看她这个庶出姨娘?她低头看了看自己隆起的腹部,又想起前日林老爷送来的那支老山参——这府里的人和事,总在她以为摸清脉络时,突然跳出意料之外。
“快请进来。”沈月娥压下心头的惊澜,整理了一下衣襟,示意翠儿去搬软垫。她知道,此刻无论黛玉来意如何,慌乱只会露了破绽。
脚步声由远及近,黛玉在紫鹃的搀扶下走进院门。她穿着一身月白色的绫罗长裙,裙摆绣着几竿淡墨竹影,腰间系着一条藕荷色的丝绦,上面挂着一枚小巧的羊脂玉坠。长发松松挽了个随云髻,只插着一支碧玉簪,未施粉黛的脸上,眉宇间凝着一抹挥之不去的轻愁,像极了宣纸上晕开的淡墨,清冷又易碎。
“月姨娘安好。”黛玉的声音清泠如泉水击石,没有多余的寒暄,微微屈膝行礼时,裙角的竹影轻轻晃动,竟有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疏离。
“三小姐客气了,快坐。”沈月娥连忙侧身让开,目光不经意间扫过紫鹃手里的锦盒——那盒子是梨花木的,边角包着银,一看便是黛玉常用的物件。她心里越发警惕:黛玉素来不爱与人应酬,今日不仅亲自登门,还带着礼物,这其中定有缘故。
黛玉在软垫上坐下,腰背挺得笔直,却不显僵硬,反倒有种文人雅士的风骨。她没有立刻开口,而是抬眼打量了一下揽月轩的院子,目光掠过那几株菊花时,眼底闪过一丝极淡的暖意,随即又落回沈月娥身上,停在她的腹部,那眼神复杂得让沈月娥捉摸不透——有怜悯,有探究,还有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沉重。
“姨娘身子重,想必平日里也闷得慌。”黛玉终于开口,声音依旧清淡,“前几日翻旧书,看到几句咏竹的诗,一时兴起,便绣了这方帕子,想着或许能给姨娘解解闷。”
紫鹃上前一步,小心翼翼地打开锦盒。里面铺着一层淡青色的软缎,软缎上放着一方素白杭绸帕子。沈月娥伸手拿起,指尖触到丝帕时,只觉得冰凉柔滑,帕子角落用极细的墨绿色丝线绣了几竿风竹,竹叶舒展,竹节分明,旁边还绣着两行蝇头小楷:“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
针脚不算顶尖精致,甚至有几处竹叶的绣线微微歪斜,却透着一股难得的灵气——这分明是黛玉亲手绣的。沈月娥的手指摩挲着竹节的纹路,心里飞快盘算:“未出土时先有节”,是在赞她身处逆境仍守本分?还是在暗示她藏着未显露的锋芒?“及凌云处尚虚心”,又是否在提醒她即便得了恩宠,也要收敛心性?
“三小姐真是巧手,这竹子绣得有风骨,诗句也选得极好。”沈月娥将帕子轻轻放在膝上,语气诚恳却带着几分谨慎,“只是妾身愚钝,怕是领会不全小姐的雅意,辜负了这份心意。”她故意示弱,想看看黛玉的反应。
黛玉微微颔首,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笑,快得像错觉:“姨娘过谦了。不过是闺中消遣之作,姨娘不嫌弃便好。”她没有解释诗句的深意,反而话锋一转,聊起了院中的菊花,“这几株‘墨菊’品相不错,深秋开花,最是耐寒。姨娘若是喜欢,改日我让园丁送些花肥过来。”
沈月娥心中一动——黛玉这是在示好?还是在试探她的喜好?她笑着应下:“那就多谢三小姐费心了。妾身对花草不甚了解,有劳小姐记挂。”
(二)
两人又闲聊了片刻,大多是关于诗词书画的闲话。黛玉说起近日读的《昭明文选》,提到其中“归园田居”的句子时,眼神里露出向往;沈月娥则偶尔搭话,多是些“妾身读书少,听小姐说便觉得有趣”的谦辞,始终保持着安全的距离。
一炷香的功夫很快过去,黛玉起身告辞:“时辰不早了,不打扰姨娘休息。日后若有闲暇,姨娘也可去我院里坐坐,看看书,聊聊天。”
“一定。”沈月娥扶着翠儿的手起身,送黛玉到院门口。看着黛玉的身影消失在拐角,她才松了口气,手心已沁出薄汗。
“姨娘,这帕子……”翠儿接过沈月娥递来的丝帕,仔细看了看,忽然指着竹节下方,“您看这里,好像有个小小的墨点,是不是不小心蹭到的?”
沈月娥凑过去一看,果然在最下面一根竹节的末端,有个针尖大小的墨痕,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她心里咯噔一下——黛玉素来爱洁,绣帕子怎会留下墨痕?这会不会是某种记号?她让翠儿取来温水,用棉签轻轻擦拭,墨痕却丝毫未褪,显然是故意点上去的。
“把帕子收好,放在我妆奁最里面的抽屉,别让任何人碰。”沈月娥的声音沉了下来,“再去打听一下,三小姐今日来之前,去过哪些地方,见过哪些人。”
翠儿连忙应下,拿着帕子去内屋。沈月娥独自站在廊下,秋风卷起地上的落叶,打在她的裙摆上。她想起黛玉看她腹部时的眼神,想起那行“未出土时先有节”的诗句,想起那个奇怪的墨点——黛玉绝不是单纯来送帕子的,她一定在传递什么信息,只是这信息太过隐晦,她暂时无法破解。
接下来的几日,沈月娥总在留意黛玉的动向。翠儿打听来消息,说黛玉那日从揽月轩回去后,便闭门看书,未曾见任何人;邢夫人院里的人则说,邢夫人听说黛玉来访,气得摔了一只康熙年间的青花瓷碗,骂道“一个没爹没妈的孤女,也敢来插手内宅的事”;王熙凤那边倒是平静,只是让平儿多留意揽月轩的动静,还特意吩咐小厨房,每日给沈月娥加一道安胎的汤羹。
最让沈月娥在意的,是赵姨娘的反应。翠儿从看守秋爽斋的婆子那里听说,赵姨娘得知黛玉来访后,在屋里哭闹了半日,摔碎了巧姐儿之前送她的布偶,还喊着“一个个都去巴结那个狐媚子,连三小姐都眼瞎了”,最后被赶来的王熙凤厉声训斥,才安分下来。
这些反应,像一块块碎片,在沈月娥的脑海里拼凑出一幅复杂的图景:黛玉的来访,搅动了府里原本微妙的平衡,邢夫人的愤怒、赵姨娘的嫉妒、王熙凤的警惕,都在暗示——黛玉的举动,绝不是个人行为,或许与她背后的贾府有关,甚至可能牵扯到更深的利益纠葛。
(三)
沈月娥还没理清头绪,黛玉的第二份“礼物”又到了。
这日午后,紫鹃送来一本蓝皮手抄本,说是黛玉给沈月娥解闷的《诗经》。沈月娥接过书,手指抚过封面——封面是用深蓝色的粗布做的,边角有些磨损,显然是黛玉常用的旧书。她翻开扉页,上面用清秀的小楷写着几行字:“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这是《周南·葛覃》里的句子,讲的是女子采葛织布、归宁父母的故事,描绘的是家庭和乐的景象。沈月娥皱起眉头——黛玉为何偏偏选这几句?是在祝福她母子平安、家庭和睦?还是在暗示她需要“归宁”般的庇护?可她的娘家早已败落,哪里来的庇护?难道是指贾府?
她一页页翻看《诗经》,发现里面有不少黛玉的批注,多是对诗句意境的解读,偶尔也有几句感慨,比如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旁写着“花开易落,繁华终是空”,透着淡淡的悲秋之意。翻到最后几页时,她忽然发现一张夹在书里的小纸条,上面画着一个简单的庄子轮廓,旁边写着“西”字——只是纸条边缘已经磨损,像是被人反复折叠过。
“紫鹃姑娘,”沈月娥叫住正要离开的紫鹃,举起纸条,“这纸条是夹在书里的,不知是不是三小姐不小心落下的?”
紫鹃看了一眼纸条,眼神闪过一丝慌乱,随即又恢复平静:“许是小姐看书时夹的便签,姨娘若是没用,奴婢带回去便是。”她伸手去接,手指却不小心碰到了沈月娥的手,沈月娥只觉得她的指尖冰凉,还在微微颤抖。
紫鹃走后,沈月娥拿着那张纸条,心里的疑云更重了。庄子轮廓、“西”字——她忽然想起,李瓶儿被送走后,便是安置在西门外的庄子里,最后也“病故”在那里。黛玉夹这张纸条,是在提醒她去查西门外的庄子?还是在暗示李瓶儿的死有蹊跷?
她让翠儿把纸条收好,又吩咐道:“你想办法联系沈青,让他去查一下西门外的庄子,看看现在是谁在打理,李瓶儿去世时的情况,有没有留下什么遗物。记住,一定要小心,别让人发现。”
翠儿点头应下,转身去安排。沈月娥坐在窗边,看着手里的《诗经》,忽然觉得这本书像一个谜题,每一页都藏着线索,而黛玉,就是那个出题的人,在暗处看着她如何破解。
(四)
潘金莲的来访,打破了沈月娥的沉思。
她依旧穿着一身水绿色的衣裙,手里拿着一个绣绷,上面绣着一朵盛开的海棠花。一进门,就笑着说:“姐姐,我听说三小姐给你送了本《诗经》,特意来看看。”
沈月娥将书递给她,潘金莲翻了几页,目光停在扉页的诗句上,啧啧称奇:“三小姐这字写得真是好,清丽又有风骨。只是这几句《葛覃》,选得倒是有意思——姐姐可知,这诗里说的‘归宁’,在咱们府里,可没那么简单。”
“妹妹何出此言?”沈月娥故作疑惑。
潘金莲放下书,凑近了些,压低声音:“姐姐有所不知,前几日三小姐不仅给你送了书,还给邢夫人送了一盆兰草,说是自己养的‘墨兰’,稀罕得很。邢夫人收了兰草,却把它放在了院子角落,连水都懒得浇,没过几日就枯了。”
沈月娥心中一震:黛玉也给邢夫人送了东西?这不是单独示好,而是在平衡各方关系?还是在试探邢夫人的反应?
“三小姐心思玲珑,咱们这些俗人,哪里猜得透。”沈月娥避开潘金莲的目光,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倒是妹妹消息灵通,连邢夫人院里的事都知道。”
“我不过是听丫鬟们嚼舌根罢了。”潘金莲笑了笑,话锋一转,“对了,姐姐,我还听说,老爷近日在查三年前的药材采购账目,好像有几笔支出不太对劲,邢夫人的娘家侄子,前几日还来府里找老爷,想解释什么,却被老爷打发走了。”
沈月娥握着茶杯的手紧了紧——果然,账本的问题还没解决,邢夫人的娘家还在试图插手。她想起黛玉送的帕子和书,忽然意识到,黛玉或许也知道账本的问题,甚至可能在暗中帮助她查找线索。
“这些事,咱们做姨娘的,还是少打听为好。”沈月娥淡淡道,“安安心心养胎,才是最重要的。”
潘金莲见她不愿多谈,也不再追问,又聊了些府里的琐事,便起身离开了。临走时,她意味深长地说:“姐姐,这府里的水很深,有时候,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好。三小姐那边,或许……能帮上姐姐不少忙。”
潘金莲的话,像一颗石子,在沈月娥的心里激起涟漪。她开始认真考虑,是否要主动与黛玉接触,探寻她的真实意图。可她又怕,这是另一个陷阱——黛玉背后的贾府势力庞大,若是卷入其中,恐怕会陷得更深。
(五)
史湘云的到来,像一道突如其来的阳光,暂时驱散了沈月娥心头的阴霾。
她穿着一身大红的袄裙,手里拎着一个描金食盒,人未到声先至:“月姨娘!我来看你啦!”一进门,就把食盒放在桌上,打开盖子——里面是几块茯苓糕,还冒着热气,香气浓郁。
“这是宝姐姐家铺子里新做的茯苓糕,软糯香甜,最是补气安神。我吃着好,特意给你带了些来!”史湘云笑得爽朗,露出两颗小虎牙,与黛玉的清冷截然不同。
沈月娥连忙请她坐下,翠儿端来蜜茶。史湘云拿起一块茯苓糕,递给沈月娥:“姐姐快尝尝,凉了就不好吃了。我特意让宝姐姐多加了些蜂蜜,适合孕妇吃。”
沈月娥接过糕,咬了一口——果然软糯香甜,带着淡淡的茯苓香,口感极佳。她笑着道谢:“多谢云姑娘费心,这糕确实好吃。”
史湘云一边吃着糕,一边叽叽喳喳地说起府外的新鲜事,比如“城东的戏台新排了《牡丹亭》,好看得很”,“城西的胭脂铺出了新的口脂,颜色特别正”,偶尔还会提到宝玉和宝钗,语气里满是孩子气的欢喜。
沈月娥听着她的话,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她原本以为史湘云也是来试探的,没想到竟是真的单纯来看她。可就在这时,史湘云忽然压低声音,凑到沈月娥耳边,神秘兮兮地说:“姐姐,我跟你说个事。前几日我去林姐姐院里,听见她和紫鹃悄悄说话,好像提到了‘西门外的庄子’、‘旧人’什么的,还说‘要小心,别被人发现了’。我当时没敢多听,你说,林姐姐近来是不是有些怪怪的?”
“西门外的庄子”、“旧人”!
这两个词像惊雷一样,在沈月娥的脑海里炸开。她手里的茯苓糕“啪嗒”一声掉在桌上,茶水也洒了出来。她强装镇定,用手帕擦了擦手,声音有些发颤:“许是林小姐在看什么杂书,或是听来的戏文吧?她素来心思重,咱们别瞎猜。”
史湘云没察觉到她的异样,点了点头:“也是。林姐姐总是爱想些有的没的。对了,姐姐,我听说你快生了,到时候我一定来给你道喜!”
送走史湘云后,沈月娥独自坐在桌前,浑身冰凉。西门外的庄子、旧人——这分明是在说李瓶儿!黛玉不仅知道李瓶儿的事,还在暗中调查!她送帕子、送书、夹纸条,都是在向她传递线索!
可黛玉为什么要帮她?是出于同情,还是有其他目的?她背后的贾府,是否也牵涉其中?
沈月娥感到一阵头晕,她扶着桌子站起来,走到窗边。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秋风卷起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有人在暗处低语。她知道,自己已经卷入了一个巨大的漩涡,而黛玉的介入,让这个漩涡变得更加复杂。
(六)
夜色渐深,揽月轩里静得只剩下烛火燃烧的“噼啪”声。沈月娥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她想起史湘云的话,想起黛玉夹在书里的纸条,想起李瓶儿的“病故”,心里的疑团越来越大。她甚至开始怀疑,李瓶儿是不是根本就没死,而是被藏在了西门外的庄子里?
就在这时,窗户上忽然传来一阵轻微的叩击声——“笃、笃、笃”,节奏缓慢,像是某种暗号。
沈月娥猛地坐起来,心跳瞬间加速。是苏十三?还是潘金莲?或者是那个隐藏的黑手?她拿起放在枕边的银簪,悄悄走到窗边,压低声音问道:“谁?”
窗外传来一个刻意压低的女子声音,带着一丝急切,还有不易察觉的颤抖:“月姨娘,是我,紫鹃。小姐让奴婢来告诉您一声……明日,无论听到什么关于西门外庄子的消息,都请姨娘……务必稳住心神,切勿轻举妄动!”
紫鹃?黛玉让她来传信?
沈月娥的手紧紧攥着银簪,指节泛白。明日会发生什么?关于西门外的庄子,会有什么消息传来?黛玉为什么不自己来,反而让紫鹃深夜传信?
“紫鹃姑娘,”沈月娥追问,“三小姐还有别的吩咐吗?西门外的庄子,到底发生了什么?”
窗外沉默了片刻,紫鹃的声音再次传来,却带着一丝犹豫:“小姐只说让您稳住,别的……奴婢也不知道。姨娘,时间不早了,奴婢该走了,若是被人发现,就麻烦了。”
脚步声渐渐远去,沈月娥站在窗边,久久未动。她看着窗外的月光,心里一片混乱。黛玉的警告,紫鹃的慌乱,都在暗示明日会有大事发生。而这件事,很可能与李瓶儿有关,与账本有关,甚至可能危及她和孩子的安全。
她回到床上,轻轻抚摸着腹部。腹中的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她的紧张,轻轻动了一下。沈月娥深吸一口气,在心里暗暗发誓:无论明日发生什么,她都会保护好自己和孩子。她会记住黛玉的警告,稳住心神,等待最佳时机,揭开所有的真相。
夜色更浓了,揽月轩里的烛火依旧摇曳,映照着沈月娥坚定的眼神。一场新的风暴,即将来临。
(本集完)
第71集《婉莹偶闻西门事》简单内容提示:
王熙凤的心腹大丫鬟平儿(或名婉莹),在为主子办事时,偶然听到关于“西门外庄子”的某些异常动静或隐秘谈话。听到的内容可能涉及李瓶儿“病故”真相的蛛丝马迹、庄子上隐藏的与账本相关的人或物、或是幕后黑手正在庄子进行某种隐秘活动。平儿(婉莹)意识到此事可能关联重大,尤其是可能与月姨娘目前的处境有关,但她不确定是否应该、以及如何向王熙凤禀报,或是否要暗中做些什么。平儿(婉莹)陷入两难,一方面忠于王熙凤,另一方面又可能对沈月娥抱有同情,或察觉到此事背后更大的危险。平儿(婉莹)究竟听到了什么?她会如何处置这个意外获得的信息?这个信息是否会改变王熙凤对沈月娥的态度或府中的局势?
暮秋的揽月轩,院角的几株菊花还倔强地开着,浅黄与淡紫的花瓣沾着晨露,在微凉的风里轻轻颤动。沈月娥正扶着廊柱慢走,翠儿在一旁捧着暖手炉,不时提醒她“慢些走,石子路滑”。自从林老爷那阵“专宠”过后,她愈发谨慎,连散步都选在晨光最柔和的时候,避开了人多眼杂的时段。
就在这时,院门外传来丫鬟的轻唤:“姨娘,三小姐的丫鬟紫鹃姑娘来了,说三小姐想来看您。”
沈月娥的脚步猛地顿住,扶着廊柱的手不自觉地收紧,指节泛白。三小姐林黛玉?那个素来“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姑娘,怎么会突然来看她这个庶出姨娘?她低头看了看自己隆起的腹部,又想起前日林老爷送来的那支老山参——这府里的人和事,总在她以为摸清脉络时,突然跳出意料之外。
“快请进来。”沈月娥压下心头的惊澜,整理了一下衣襟,示意翠儿去搬软垫。她知道,此刻无论黛玉来意如何,慌乱只会露了破绽。
脚步声由远及近,黛玉在紫鹃的搀扶下走进院门。她穿着一身月白色的绫罗长裙,裙摆绣着几竿淡墨竹影,腰间系着一条藕荷色的丝绦,上面挂着一枚小巧的羊脂玉坠。长发松松挽了个随云髻,只插着一支碧玉簪,未施粉黛的脸上,眉宇间凝着一抹挥之不去的轻愁,像极了宣纸上晕开的淡墨,清冷又易碎。
“月姨娘安好。”黛玉的声音清泠如泉水击石,没有多余的寒暄,微微屈膝行礼时,裙角的竹影轻轻晃动,竟有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疏离。
“三小姐客气了,快坐。”沈月娥连忙侧身让开,目光不经意间扫过紫鹃手里的锦盒——那盒子是梨花木的,边角包着银,一看便是黛玉常用的物件。她心里越发警惕:黛玉素来不爱与人应酬,今日不仅亲自登门,还带着礼物,这其中定有缘故。
黛玉在软垫上坐下,腰背挺得笔直,却不显僵硬,反倒有种文人雅士的风骨。她没有立刻开口,而是抬眼打量了一下揽月轩的院子,目光掠过那几株菊花时,眼底闪过一丝极淡的暖意,随即又落回沈月娥身上,停在她的腹部,那眼神复杂得让沈月娥捉摸不透——有怜悯,有探究,还有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沉重。
“姨娘身子重,想必平日里也闷得慌。”黛玉终于开口,声音依旧清淡,“前几日翻旧书,看到几句咏竹的诗,一时兴起,便绣了这方帕子,想着或许能给姨娘解解闷。”
紫鹃上前一步,小心翼翼地打开锦盒。里面铺着一层淡青色的软缎,软缎上放着一方素白杭绸帕子。沈月娥伸手拿起,指尖触到丝帕时,只觉得冰凉柔滑,帕子角落用极细的墨绿色丝线绣了几竿风竹,竹叶舒展,竹节分明,旁边还绣着两行蝇头小楷:“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
针脚不算顶尖精致,甚至有几处竹叶的绣线微微歪斜,却透着一股难得的灵气——这分明是黛玉亲手绣的。沈月娥的手指摩挲着竹节的纹路,心里飞快盘算:“未出土时先有节”,是在赞她身处逆境仍守本分?还是在暗示她藏着未显露的锋芒?“及凌云处尚虚心”,又是否在提醒她即便得了恩宠,也要收敛心性?
“三小姐真是巧手,这竹子绣得有风骨,诗句也选得极好。”沈月娥将帕子轻轻放在膝上,语气诚恳却带着几分谨慎,“只是妾身愚钝,怕是领会不全小姐的雅意,辜负了这份心意。”她故意示弱,想看看黛玉的反应。
黛玉微微颔首,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笑,快得像错觉:“姨娘过谦了。不过是闺中消遣之作,姨娘不嫌弃便好。”她没有解释诗句的深意,反而话锋一转,聊起了院中的菊花,“这几株‘墨菊’品相不错,深秋开花,最是耐寒。姨娘若是喜欢,改日我让园丁送些花肥过来。”
沈月娥心中一动——黛玉这是在示好?还是在试探她的喜好?她笑着应下:“那就多谢三小姐费心了。妾身对花草不甚了解,有劳小姐记挂。”
(二)
两人又闲聊了片刻,大多是关于诗词书画的闲话。黛玉说起近日读的《昭明文选》,提到其中“归园田居”的句子时,眼神里露出向往;沈月娥则偶尔搭话,多是些“妾身读书少,听小姐说便觉得有趣”的谦辞,始终保持着安全的距离。
一炷香的功夫很快过去,黛玉起身告辞:“时辰不早了,不打扰姨娘休息。日后若有闲暇,姨娘也可去我院里坐坐,看看书,聊聊天。”
“一定。”沈月娥扶着翠儿的手起身,送黛玉到院门口。看着黛玉的身影消失在拐角,她才松了口气,手心已沁出薄汗。
“姨娘,这帕子……”翠儿接过沈月娥递来的丝帕,仔细看了看,忽然指着竹节下方,“您看这里,好像有个小小的墨点,是不是不小心蹭到的?”
沈月娥凑过去一看,果然在最下面一根竹节的末端,有个针尖大小的墨痕,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她心里咯噔一下——黛玉素来爱洁,绣帕子怎会留下墨痕?这会不会是某种记号?她让翠儿取来温水,用棉签轻轻擦拭,墨痕却丝毫未褪,显然是故意点上去的。
“把帕子收好,放在我妆奁最里面的抽屉,别让任何人碰。”沈月娥的声音沉了下来,“再去打听一下,三小姐今日来之前,去过哪些地方,见过哪些人。”
翠儿连忙应下,拿着帕子去内屋。沈月娥独自站在廊下,秋风卷起地上的落叶,打在她的裙摆上。她想起黛玉看她腹部时的眼神,想起那行“未出土时先有节”的诗句,想起那个奇怪的墨点——黛玉绝不是单纯来送帕子的,她一定在传递什么信息,只是这信息太过隐晦,她暂时无法破解。
接下来的几日,沈月娥总在留意黛玉的动向。翠儿打听来消息,说黛玉那日从揽月轩回去后,便闭门看书,未曾见任何人;邢夫人院里的人则说,邢夫人听说黛玉来访,气得摔了一只康熙年间的青花瓷碗,骂道“一个没爹没妈的孤女,也敢来插手内宅的事”;王熙凤那边倒是平静,只是让平儿多留意揽月轩的动静,还特意吩咐小厨房,每日给沈月娥加一道安胎的汤羹。
最让沈月娥在意的,是赵姨娘的反应。翠儿从看守秋爽斋的婆子那里听说,赵姨娘得知黛玉来访后,在屋里哭闹了半日,摔碎了巧姐儿之前送她的布偶,还喊着“一个个都去巴结那个狐媚子,连三小姐都眼瞎了”,最后被赶来的王熙凤厉声训斥,才安分下来。
这些反应,像一块块碎片,在沈月娥的脑海里拼凑出一幅复杂的图景:黛玉的来访,搅动了府里原本微妙的平衡,邢夫人的愤怒、赵姨娘的嫉妒、王熙凤的警惕,都在暗示——黛玉的举动,绝不是个人行为,或许与她背后的贾府有关,甚至可能牵扯到更深的利益纠葛。
(三)
沈月娥还没理清头绪,黛玉的第二份“礼物”又到了。
这日午后,紫鹃送来一本蓝皮手抄本,说是黛玉给沈月娥解闷的《诗经》。沈月娥接过书,手指抚过封面——封面是用深蓝色的粗布做的,边角有些磨损,显然是黛玉常用的旧书。她翻开扉页,上面用清秀的小楷写着几行字:“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这是《周南·葛覃》里的句子,讲的是女子采葛织布、归宁父母的故事,描绘的是家庭和乐的景象。沈月娥皱起眉头——黛玉为何偏偏选这几句?是在祝福她母子平安、家庭和睦?还是在暗示她需要“归宁”般的庇护?可她的娘家早已败落,哪里来的庇护?难道是指贾府?
她一页页翻看《诗经》,发现里面有不少黛玉的批注,多是对诗句意境的解读,偶尔也有几句感慨,比如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旁写着“花开易落,繁华终是空”,透着淡淡的悲秋之意。翻到最后几页时,她忽然发现一张夹在书里的小纸条,上面画着一个简单的庄子轮廓,旁边写着“西”字——只是纸条边缘已经磨损,像是被人反复折叠过。
“紫鹃姑娘,”沈月娥叫住正要离开的紫鹃,举起纸条,“这纸条是夹在书里的,不知是不是三小姐不小心落下的?”
紫鹃看了一眼纸条,眼神闪过一丝慌乱,随即又恢复平静:“许是小姐看书时夹的便签,姨娘若是没用,奴婢带回去便是。”她伸手去接,手指却不小心碰到了沈月娥的手,沈月娥只觉得她的指尖冰凉,还在微微颤抖。
紫鹃走后,沈月娥拿着那张纸条,心里的疑云更重了。庄子轮廓、“西”字——她忽然想起,李瓶儿被送走后,便是安置在西门外的庄子里,最后也“病故”在那里。黛玉夹这张纸条,是在提醒她去查西门外的庄子?还是在暗示李瓶儿的死有蹊跷?
她让翠儿把纸条收好,又吩咐道:“你想办法联系沈青,让他去查一下西门外的庄子,看看现在是谁在打理,李瓶儿去世时的情况,有没有留下什么遗物。记住,一定要小心,别让人发现。”
翠儿点头应下,转身去安排。沈月娥坐在窗边,看着手里的《诗经》,忽然觉得这本书像一个谜题,每一页都藏着线索,而黛玉,就是那个出题的人,在暗处看着她如何破解。
(四)
潘金莲的来访,打破了沈月娥的沉思。
她依旧穿着一身水绿色的衣裙,手里拿着一个绣绷,上面绣着一朵盛开的海棠花。一进门,就笑着说:“姐姐,我听说三小姐给你送了本《诗经》,特意来看看。”
沈月娥将书递给她,潘金莲翻了几页,目光停在扉页的诗句上,啧啧称奇:“三小姐这字写得真是好,清丽又有风骨。只是这几句《葛覃》,选得倒是有意思——姐姐可知,这诗里说的‘归宁’,在咱们府里,可没那么简单。”
“妹妹何出此言?”沈月娥故作疑惑。
潘金莲放下书,凑近了些,压低声音:“姐姐有所不知,前几日三小姐不仅给你送了书,还给邢夫人送了一盆兰草,说是自己养的‘墨兰’,稀罕得很。邢夫人收了兰草,却把它放在了院子角落,连水都懒得浇,没过几日就枯了。”
沈月娥心中一震:黛玉也给邢夫人送了东西?这不是单独示好,而是在平衡各方关系?还是在试探邢夫人的反应?
“三小姐心思玲珑,咱们这些俗人,哪里猜得透。”沈月娥避开潘金莲的目光,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倒是妹妹消息灵通,连邢夫人院里的事都知道。”
“我不过是听丫鬟们嚼舌根罢了。”潘金莲笑了笑,话锋一转,“对了,姐姐,我还听说,老爷近日在查三年前的药材采购账目,好像有几笔支出不太对劲,邢夫人的娘家侄子,前几日还来府里找老爷,想解释什么,却被老爷打发走了。”
沈月娥握着茶杯的手紧了紧——果然,账本的问题还没解决,邢夫人的娘家还在试图插手。她想起黛玉送的帕子和书,忽然意识到,黛玉或许也知道账本的问题,甚至可能在暗中帮助她查找线索。
“这些事,咱们做姨娘的,还是少打听为好。”沈月娥淡淡道,“安安心心养胎,才是最重要的。”
潘金莲见她不愿多谈,也不再追问,又聊了些府里的琐事,便起身离开了。临走时,她意味深长地说:“姐姐,这府里的水很深,有时候,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好。三小姐那边,或许……能帮上姐姐不少忙。”
潘金莲的话,像一颗石子,在沈月娥的心里激起涟漪。她开始认真考虑,是否要主动与黛玉接触,探寻她的真实意图。可她又怕,这是另一个陷阱——黛玉背后的贾府势力庞大,若是卷入其中,恐怕会陷得更深。
(五)
史湘云的到来,像一道突如其来的阳光,暂时驱散了沈月娥心头的阴霾。
她穿着一身大红的袄裙,手里拎着一个描金食盒,人未到声先至:“月姨娘!我来看你啦!”一进门,就把食盒放在桌上,打开盖子——里面是几块茯苓糕,还冒着热气,香气浓郁。
“这是宝姐姐家铺子里新做的茯苓糕,软糯香甜,最是补气安神。我吃着好,特意给你带了些来!”史湘云笑得爽朗,露出两颗小虎牙,与黛玉的清冷截然不同。
沈月娥连忙请她坐下,翠儿端来蜜茶。史湘云拿起一块茯苓糕,递给沈月娥:“姐姐快尝尝,凉了就不好吃了。我特意让宝姐姐多加了些蜂蜜,适合孕妇吃。”
沈月娥接过糕,咬了一口——果然软糯香甜,带着淡淡的茯苓香,口感极佳。她笑着道谢:“多谢云姑娘费心,这糕确实好吃。”
史湘云一边吃着糕,一边叽叽喳喳地说起府外的新鲜事,比如“城东的戏台新排了《牡丹亭》,好看得很”,“城西的胭脂铺出了新的口脂,颜色特别正”,偶尔还会提到宝玉和宝钗,语气里满是孩子气的欢喜。
沈月娥听着她的话,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她原本以为史湘云也是来试探的,没想到竟是真的单纯来看她。可就在这时,史湘云忽然压低声音,凑到沈月娥耳边,神秘兮兮地说:“姐姐,我跟你说个事。前几日我去林姐姐院里,听见她和紫鹃悄悄说话,好像提到了‘西门外的庄子’、‘旧人’什么的,还说‘要小心,别被人发现了’。我当时没敢多听,你说,林姐姐近来是不是有些怪怪的?”
“西门外的庄子”、“旧人”!
这两个词像惊雷一样,在沈月娥的脑海里炸开。她手里的茯苓糕“啪嗒”一声掉在桌上,茶水也洒了出来。她强装镇定,用手帕擦了擦手,声音有些发颤:“许是林小姐在看什么杂书,或是听来的戏文吧?她素来心思重,咱们别瞎猜。”
史湘云没察觉到她的异样,点了点头:“也是。林姐姐总是爱想些有的没的。对了,姐姐,我听说你快生了,到时候我一定来给你道喜!”
送走史湘云后,沈月娥独自坐在桌前,浑身冰凉。西门外的庄子、旧人——这分明是在说李瓶儿!黛玉不仅知道李瓶儿的事,还在暗中调查!她送帕子、送书、夹纸条,都是在向她传递线索!
可黛玉为什么要帮她?是出于同情,还是有其他目的?她背后的贾府,是否也牵涉其中?
沈月娥感到一阵头晕,她扶着桌子站起来,走到窗边。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秋风卷起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有人在暗处低语。她知道,自己已经卷入了一个巨大的漩涡,而黛玉的介入,让这个漩涡变得更加复杂。
(六)
夜色渐深,揽月轩里静得只剩下烛火燃烧的“噼啪”声。沈月娥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她想起史湘云的话,想起黛玉夹在书里的纸条,想起李瓶儿的“病故”,心里的疑团越来越大。她甚至开始怀疑,李瓶儿是不是根本就没死,而是被藏在了西门外的庄子里?
就在这时,窗户上忽然传来一阵轻微的叩击声——“笃、笃、笃”,节奏缓慢,像是某种暗号。
沈月娥猛地坐起来,心跳瞬间加速。是苏十三?还是潘金莲?或者是那个隐藏的黑手?她拿起放在枕边的银簪,悄悄走到窗边,压低声音问道:“谁?”
窗外传来一个刻意压低的女子声音,带着一丝急切,还有不易察觉的颤抖:“月姨娘,是我,紫鹃。小姐让奴婢来告诉您一声……明日,无论听到什么关于西门外庄子的消息,都请姨娘……务必稳住心神,切勿轻举妄动!”
紫鹃?黛玉让她来传信?
沈月娥的手紧紧攥着银簪,指节泛白。明日会发生什么?关于西门外的庄子,会有什么消息传来?黛玉为什么不自己来,反而让紫鹃深夜传信?
“紫鹃姑娘,”沈月娥追问,“三小姐还有别的吩咐吗?西门外的庄子,到底发生了什么?”
窗外沉默了片刻,紫鹃的声音再次传来,却带着一丝犹豫:“小姐只说让您稳住,别的……奴婢也不知道。姨娘,时间不早了,奴婢该走了,若是被人发现,就麻烦了。”
脚步声渐渐远去,沈月娥站在窗边,久久未动。她看着窗外的月光,心里一片混乱。黛玉的警告,紫鹃的慌乱,都在暗示明日会有大事发生。而这件事,很可能与李瓶儿有关,与账本有关,甚至可能危及她和孩子的安全。
她回到床上,轻轻抚摸着腹部。腹中的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她的紧张,轻轻动了一下。沈月娥深吸一口气,在心里暗暗发誓:无论明日发生什么,她都会保护好自己和孩子。她会记住黛玉的警告,稳住心神,等待最佳时机,揭开所有的真相。
夜色更浓了,揽月轩里的烛火依旧摇曳,映照着沈月娥坚定的眼神。一场新的风暴,即将来临。
(本集完)
第71集《婉莹偶闻西门事》简单内容提示:
王熙凤的心腹大丫鬟平儿(或名婉莹),在为主子办事时,偶然听到关于“西门外庄子”的某些异常动静或隐秘谈话。听到的内容可能涉及李瓶儿“病故”真相的蛛丝马迹、庄子上隐藏的与账本相关的人或物、或是幕后黑手正在庄子进行某种隐秘活动。平儿(婉莹)意识到此事可能关联重大,尤其是可能与月姨娘目前的处境有关,但她不确定是否应该、以及如何向王熙凤禀报,或是否要暗中做些什么。平儿(婉莹)陷入两难,一方面忠于王熙凤,另一方面又可能对沈月娥抱有同情,或察觉到此事背后更大的危险。平儿(婉莹)究竟听到了什么?她会如何处置这个意外获得的信息?这个信息是否会改变王熙凤对沈月娥的态度或府中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