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七组都在范围内!?怎么可能!-《从高校学霸到科研大能》

  物理学进行数学建模的目的是对问题进行描述,从而以数学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是验证。

  模型验证是准确的,东拼西凑的数字、字符放在一起也没问题;数据验证不通过,即便推导过程再完善也没意义。

  所以类似的研究,非顶尖学者很难去投稿发表,也根本无法进行审稿。

  薛坤说找专门的机构帮忙验证,就是找了一条走的通的路,也是利用自己的人脉来帮忙做事了。

  张明浩顿时满心感激。

  在说完了验证数学模型后,薛坤又交代起其他事情,“正式开学了,学习上也要上心,该上的课还是要上。”

  “专业课就不说了,必修课、基础课都还是要过的,否则会影响毕业。”

  “周五下午再来一下。”

  “有个一起入学,叫马岩,你们以后是同学,也认识一下。”

  “行。”

  张明浩点头记下了。

  薛坤手下没有博士生,申请招生的时候,拿出了两个名额。

  其中一个是张明浩。

  另一个是面试进来的,也是本校物理系毕业的硕士生马岩,只是开学到现在,还没有机会见到。

  薛坤一句‘正式开学’也点醒了张明浩,他忽然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博士生。

  博士生也是学生,而不是前世的牛马,没有人牵着走必须工作。

  最重要的是,身体非常重要。

  当天晚上就决定要早睡,九点钟就躺在了床上,就发现怎么也睡不着,一直熬到11点才迷迷糊糊的睡过去了。

  第二天也醒的早,六点半,出门去了临近的大操场。

  跑圈!

  早上到操场的人很多,有遛弯的大爷大妈,也有不少学生,都是围着跑道不断转圈。

  张明浩也加入其中,走走、跑跑围着操场转了几个大圈,估计着有个三千米,小腿也累的有点发颤。

  到食堂吃了早餐,看看时间就去上课了。

  博一的课程也不少,主要包括公共课和专业课。

  公共课有好几门都是必修,包括政治、现代科学与工程、近代数学等。

  江州大学还规定博士生必须要修一门体育课。

  上半学期专业课相对较少,但也都是核心课程。

  比如,理论力学、数理方法。

  其中绝大部分课程,张明浩都学过一遍,记忆里都是有的,但像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学过一遍也要重新学起。

  上午就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政治课都是公共大课,好几个学院的博士生一起上。

  他去听了两个小时,感觉似乎是学到了东西,又感觉什么也没学到。

  课后,就去了实验室。

  陈兰君长期坐镇博士生工作间,似乎每次过来都能见到她。

  许超、廖书言都不在。

  张明浩进门问了句,“就你自己?他们人?感觉好像总不在。”

  “你来的更少。”陈兰君抬起头回了句。

  “我刚博一,要上课啊!”张明浩立刻找到了借口。

  陈兰君翻了个白眼,吐槽了句,“我们都是博二才过来的。你刚博一,甚至刚开学,跟个好导师真的很重要!”

  她叹了口气,说了句,“许超他们都去后面了,做实验、白天黑夜的做实验。”

  “前置实验告吹、研究泡汤,重新找方向就要多做实验,否则怎么写论文。”

  这倒是真的。

  物理系博士生必须多做实验,实验做多了才能够发现、研究才能有进展。

  “你不去吗?”

  张明浩好奇的问道。

  陈兰君笑道,“我跟着陈老师研究计算物理。”

  计算物理,是物理学中的新兴学科,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而出现的。

  计算物理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计算方法和计算软件为手段,以研究和发现物质结构及其运动规律为目的。

  国际物理界普遍认为,计算物理已经和理论物理、实验物理并列,成为了物理学发展的第三支柱。

  严格来说,构建半导体衬底属性和器件特性关联的数学模型,就属于计算物理范畴。

  张明浩感兴趣的问道,“你的毕业论文有方向了吗?”

  “陈老师说了个方向。”

  陈兰君道,“和stanene类似,拟定存在金属元素单原子层,然后做特性分析。”

  “只要能详细研究其中的一个,就可以写论文了。”

  “这个……”

  张明浩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评价。

  “很复杂、很复杂!”

  陈兰君说着直抓头发,“stanene的研究有多难?其他金属单原子层也一样,牵扯到多物理场拓扑的混乱系统,多物理场拓扑、优化建模啊!”

  “我真是宁愿去做实验!”

  张明浩理解的点头。

  多物理场拓扑优化建模确实非常复杂,实验研究是费时费力、理论研究则要耗费大量的脑细胞。

  相同点是,都难。

  他想了想,开口道,“这个方向,我有个研究想法,你听听。”

  “项目组一直做stanene,我觉得你可以研究stanene单一方向,分析衬底表层电子、原子排列和stanene特性的关联。”

  “实验室的stanene资料全,有足够多的数据支持,做起来就很容易。”

  陈兰君静静地盯着他,忽然笑了出来,“小学弟,你刚入学,就指点起我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了?”

  “你可真逗!”

  张明浩一愣,随即不在意的一笑。

  ……

  南江省高通市科技园区,新创微电子半导体研发基地。

  二楼材料研发组办公室。

  李嘉鑫拿着刚打印好的资料,眼神一动也不动的看着。

  他是研发部的材料工程师,所属的半导体材料组也是研发团队核心中的核心。

  手里的资料是老同学薛坤发过来的。

  “是个描述半导体衬底和器件关联的数学模型?”

  “怎么还有原子、电子……”

  薛坤发过来的资料上,有数学模型参数的简单说明。

  李嘉鑫大致看明白了。

  换做是其他人,拿出这么一份资料让帮忙验证,他都会直接扔进垃圾桶。

  半导体衬底的原子、电子,和器件特性联系在一起?

  这不是搞笑吗?

  半导体的基础理论,什么时候精致到如此程度了?

  老同学,还是要给点面子的。

  李嘉鑫拿着资料去给组长看了,材料组的组长,也是研发部的副总监,名字叫做石耀坤,是个脸庞板正的中年人。

  石耀坤看了一下资料,又听李嘉鑫解释了下,当即点头道,“你同学是江州大学物理系的教授?”

  “原来在东港大学,刚过去的。”

  石耀坤想了想,点头道,“也许是什么最新的研究。他只是说帮忙验证,也不要我们的数据,对吧?”

  “有个结果就行。”

  “那就找人算一下吧。”

  石耀坤道,“不是招了几个实习生吗?把数据给他们,让他们算一下。”

  他说完也没在意。

  李嘉鑫去找了实验数据,又找了实习生帮忙。

  虽然说是‘让实习生算’,但毕竟是老同学的请托,他还是做了简单的讲解,又说明了一下该怎么去验证。

  临走前,还特别叮嘱了一下,“有结果,立刻和我说。”

  说完就回了办公室。

  三个实习生都是博士毕业,一个物理专业的,两个计算机专业的。

  专业不同,正好进行合作。

  一个负责归总分析实验数据;一个负责计算原始数值;最后一个,负责代入数值到模型中进行计算验证。

  两个小时以后,有个实习生来到了研发组办公室,当即喊了一声,“李工!”

  “我们归总了七组实验数据,代入计算后,都在模型的取值范围内。”

  李嘉鑫盯着电脑屏幕,手里端着的咖啡正要送进口中。

  他听到喊声,愣了一下。

  等反应过来,猛地起身质问道,“七组数据?全都在取值范围内!?”

  “对啊?”来报告的实习生吓了一跳。

  “怎么可能!”

  李嘉鑫下意识脱口而出,旋即快步走出研发办公室,“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