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恢复均田制,左相牛仙客的理想(求追读,求月票)-《大唐:请陛下归天》

  五月初七,小朝。

  韦谅穿一身深绿官袍,手持笏板,肃然站在兵部郎中之列,他的前方是兵部侍郎卢奂。

  兵部尚书、侍中,左相牛仙客,站在最前,和吏部尚书、中书令,右相李林甫并肩。

  丹陛之上,皇帝在沉吟政务。

  李隆基如今还算勤政,每日常朝见两位宰相和六部尚书,偶尔也召,九寺寺卿,五监正等人。

  六部九寺四品及以上官员,每三日小朝一次;六部九寺五品及以上官员,每七日参朝一次。

  平日里,本该是李暐站在韦谅现在所在的位置,如果他离朝了,按照兵部的规矩,应该是兵部员外郎崔明站这里。

  可如今,崔明不在。

  韦谅以千牛备身,检校兵部员外郎,知靖安事,站在这里,是合乎制度的。

  一整个早朝,皇帝召不少人说话,多数是吏部和户部的侍郎,六部侍郎,韦谅也算认了个全。

  兵部的事情,皇帝也问了几句,不过是找的牛仙客这个兵部尚书。

  毕竟那日兵部大堂众人的对话,已经被卢奂写成奏本送到了皇帝的手里。

  韦谅今日在此,也只是以备垂问罢了。

  所以,一整个朝会,韦谅都没被问及一句,就如同殿中绝大多数朝臣一样安静。

  韦谅走出兴庆门,不由得轻叹一声,突然,一名门下省录事,从后面叫住了韦谅。

  韦谅神色诧异,稍微等了等。

  很快,左相牛仙客的车驾便已从兴庆门而出,至于右相李林甫,他被皇帝留在兴庆宫单独召见。

  今日在朝堂上最大的事情,便是要开始新一波的天下人口普查。

  皇帝在改州为郡之后,开始了他自己的第二步行动,查察天下人口。

  这件事情一开,整个天下都要跟着动起来。

  再想想皇帝突然之间改州为郡,还有科举时对天下寒门的关注,能看的出来,李隆基是想要趁机做些什么的。

  不过这些都不是韦谅可以插手介入的。

  他也没这个想法。

  因为他知道结局。

  韦谅随在左相牛仙客的车驾之侧,护卫他一起返回太极宫,门下省。

  ……

  太极宫,宫城。

  门下省在太极殿左侧。

  距离兵部官廨相当有段距离。

  原本政事堂在门下省,后来裴炎为中书令,就将门下省迁到了中书省。

  到了本朝,张说直接提请,将政事堂正式改名叫做中书门下,一直到现在。

  门下大殿,金碧辉煌。

  韦谅站在殿前台阶上,忍不住朝太极殿的方向看去,然而,整个太极殿,甚至还有后面的两仪殿,甘露殿等,全都掩映在高墙绿荫之后,什么都看不到。

  太宗朝时,这里还是天下中心。

  高宗朝时,皇帝虽躲在大明宫,但大明宫多是高宗和武后所在,而高宗的其他嫔妃则是留在太极宫,朝事在太极宫举行的也不在少数。

  武后后来常年待在洛阳。

  中宗睿宗以大明宫为主,但太极宫依旧是天下中心,毕竟朝中六部九寺都在这里。

  只有李隆基登基之后,恐惧玄武门,恐惧政变,这才以兴庆宫为主,以大明宫为辅。

  然而他就没有想到,如果将来某一日,满朝文武全部都抛弃了他,然后拥立一人,在太极宫登基,他会不会后悔之前的选择?

  韦谅转身,稍微整理衣着,然后快步跟上前方的牛仙客,一起朝着左相官廨而去。

  如今的中书省,牛仙客任侍中,陈希烈任门下侍郎,但不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所以陈希烈不是宰相。

  而陈希烈的为人,在门下省也很低调。

  低调的,就跟现在牛仙客在朝中的影响一样。

  进入到东殿,左相牛仙客已经换了朝服,衣着宽松了许多。

  五月仲夏,天热了许多,空气也是热的。

  牛仙客抬头看向跟着进来的韦谅,这才发现,韦谅的目光竟全都落在中央的沙盘上。

  沙盘上全都是关中和河洛两个地方的地形。

  但仅仅是关中和河洛。

  上面密密麻麻的,还有红色黑色和白色的钉子,钉在了每一个州郡之上。

  韦谅看的很认真,一侧牛仙客的声音响了起来:“你猜这些东西是做什么的?”

  韦谅回过神,转身拱手道:“左相。”

  “不必多礼。”牛仙客点点头,好奇的看着韦谅道:“说说,你能看出多少东西?”

  “和籴法。”韦谅看着沙盘上的红黑棋子,肯定的说道:“这是关中和河洛的粮价时数,可以供人随时调整官收价格。”

  和籴法,牛仙客当年初任宰相时推行。

  关中丰收时,便以比时价要高出两三成的价格收买都畿京畿百姓的余粮,免得谷贱伤农,同时在当年,增加粮食储备,减少漕运输入,减少漕运损失。

  等到了灾年的时候,再将多余的粮食低价放出去,用来平抑粮价。

  这些到了后世,是人人都能说出来的良法,但是在大唐,牛仙客是第一个拿出来实际执行的。

  很难得。

  听到韦谅这么说,牛仙客难得的笑笑,说道:“你了解不少,但你应该不知道,这些其实都是当年太宗皇帝和宰相魏征相谈而言的内容,当年实际上已经做过一些,只是没有形成体制罢了。”

  “是!”韦谅神色认真的拱手,但没有形成体制,就是没有形成。

  不管怎样,牛仙客的做法,都实实在在的让关中和河洛的百姓得到了好处。

  ……

  韦谅看了一眼沙盘,转身小心的拱手道:“既然左相所行,在关中与河洛可行,有益百姓,那为何不通行天下,如此天下大盛,百姓安乐,举世盛世。”

  牛仙客深深的看了韦谅一眼,然后看向沙盘,久久不说话。

  “左相。”韦谅神色有些不安。

  “韦郎应该听说过朝野对本相的风评,点头宰相,右相说什么便是什么,对吧?”牛仙客没有回头看韦谅,只是依旧盯着沙盘道:“但你却不知,若没有本相如此行事,恐怕这和籴法,别说是河洛了,就是关中都进行不下去。”

  韦谅猛然抬头,惊愕的看着牛仙客。

  什么?

  “当年和籴法刚行之时,的确给关中百姓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到了第二年要继续时候,却遭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阻碍,甚至已经有御史开始弹劾于本相,奏本都已送到了圣人案头。”

  牛仙客轻叹一声,道:“是右相在那个时候,伸出了援手,只要本相事事惟命而行,他就支持我将和籴法推行下去。”

  韦谅眼神骤冷,紧紧咬牙。

  “当然,本相也没那么傻,虽然幕后算计的有别人,但右相推波助澜,也是能猜出来的。”牛仙客冷笑一声,道:“所以我要求右相协助我,在河洛也推行和籴法之事,如此,关中河洛,粮价便尽在掌握了。”

  牛仙客干吏出身,他做宰相,自有自己的手段。

  别看在门下省行事,他多听从李林甫之令,但在整个门下省,最没存在感的,就是李林甫的亲信陈希烈。

  “还有你阿耶。”牛仙客抬头看向韦谅,道;“去年时,他数次派人到洛阳,每次都在陕州多待好几天,到洛阳之后,又开始操心漕运之事,所以,他应该是想调到陕州,在漕运上做一番成就。”

  韦谅眼神惊愕的可怕。

  牛仙客转身看向前方。轻声道:“有些事情,右相需本相协助的,本相自然会协助,但其他的,右相的事情,也不归我管。”

  韦谅反应过来,沉沉拱手道:“多谢左相。”

  “不必谢我。”牛仙客看着沙盘,低声道:“听李暐说,你对恢复府兵制和均田制感兴趣?”

  韦谅一顿,抬头,瞳孔已经放大到了极致。

  什么。

  李暐将此事说给了牛仙客?

  “呵呵!”牛仙客根本转身没有看韦谅的神色,但完全掌握他的神态,他轻轻笑笑,然后又叹声道:“难得你能如此想,如今天下,能看到天下困局根本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就是李暐,他的目光也多在恢复府兵制之上。”

  韦谅沉沉拱手,他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李暐心中有那么强烈的恢复府兵制的想法,但在兵部,却丝毫不受任何阻碍。

  因为整个兵部,最大的想要恢复府兵制,均田制的人,就是眼前的这位宰相。

  左相。

  门下侍中,兵部尚书,豳国公。

  牛仙客。

  因为他最能看到天下最大的隐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