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人心如火将燎原-《扫元》

  石山勒住缰停在虹县城外,脸色铁青地望着满地的尸体和攻城器械残骸,任凭寒风卷着血腥气直灌鼻腔,也不管雪粒打在铁甲上沙沙作响。

  自当日惨烈的前哨战之后,鞑子骑兵就被打灭了锐气,再不敢主动挑战“红心营”斥候。

  直到发现“红心营”加快了行军速度,鞑骑才硬着头皮上来骚扰,却被李武抓住机会穷追猛打。

  鞑骑人手不足,又畏首畏尾,伤亡反而剧增,很快就丢下了十具尸体和九匹战马,狼狈逃窜。

  此战之后,石山判断敌军也清楚了自己的意图,肯定会加大攻城力度,果断下令队伍加快行军速度。

  越靠近虹县城池,沿途村社的百姓越少,还有两个村社被屠。

  打探后,才知道原来是官军一到虹县就抓丁抢粮,胆敢反抗就放开杀戒。

  虹县城防修缮工程由石山亲自督办,除了加固原有城墙,外围还增加了壕沟、羊马墙、陷马坑等防御工事。

  尽管时间有限,这些工事还比较粗糙,但仍有一定防御力,再不是当初可以一鼓而下的单薄“土围子”。

  官军吃定了城中守军不足,又迫于两路红巾军即将赶回的压力,驱使周边百姓,以血肉之躯填壕攻城。

  石山一路急赶慢赶,就是想尽快赶至虹县城下,以威胁官军后翼,使其不能全力攻城,给守军坚持下去的信心。

  结果,还是晚了一步。

  虹县城外,被推倒的云梯砸在仅剩残垣的羊马墙上,冻成青白色的百姓尸体填满了壕沟,成群的乌鸦享受着战后盛宴,被人驱赶后,也只是稍稍飞远一些,就又落下啄食。

  南城墙被生生扒开了一个豁口,守城将士和攻城百姓的鲜血混在一起,顺着城砖缝隙冻结,在雪光映照下泛着诡异的暗红色。

  “三哥!鞑子巳时才撤出城,这下雪天,走不快,让俺带人去杀光这些畜生!”

  李武从城中出来,目睹了百姓家破人亡的惨状,满脸都是煞气。

  经此一战,虹县元气大伤,即使赶走了官军,短时间内也难以作为后方,为五河提供安全保障。

  但事已至此,当务之急却不是追击撤退的官军。

  石山摇头,否决了李武的出兵请求。

  “鞑子主动撤兵,不会留下明显破绽。别追了,你派两个小队去寻薛显,告诉他这边的情况,顺便打探东面还有没有鞑子。其余人,随我进城。”

  鞑子连日猛攻虹县,损伤也不小,昨日下午城破后,神保无力收束士卒,只能放任官军烧杀劫掠恢复士气,直到今日上午,得知术仑帖木儿兵败,才纵兵放火后匆忙撤退。

  此时,城内已是人间炼狱,到处都是鲜血和火焰。

  活在乱世中的百姓精神之坚韧(麻木),远非承平年代的人可以想象。

  一些人仍在哀恸死去亲人,更多的人则已翻找可食用之物,或是抢夺弱者食物和财货。

  石山才进城,就见到一名汉子抱着带血的布包,仓惶躲进小巷;不远处的角落里,一个八九岁女童双眼发红,嘴里撕扯着一截颜色可疑的带骨肉。

  旧有的社会秩序被摧毁,新的社会秩序未建立,人性的黑暗会被无限放大。

  “周十二、胡大海!”

  “末将在!”

  “五营巡逻东城,七营巡逻西城,凡有趁火打劫、欺凌弱小者,就地格杀!若有孤露孩童愿从军者,都带回来,交给童四儿看顾。”

  “领命!”

  “吴六斤,接管四门。陈诚,东市熬粥,赈济灾民……”

  一系列命令下达后,石山又解散了两个乡勇营,这些人心忧家人,目睹了城中惨状,哪里还待得住?

  不如放他们回家,顺便组织各自里、坊幸存百姓扑救余火。

  城中也不是全无秩序,官仓前就聚集了四五十个百姓,轮流披着浸了水的毯子,冒险钻入仍有余火的粮仓中,钩出尚未燃尽的谷袋。

  人群突然一阵尖叫,七八具相拥的焦尸滚落出来——鞑子屠城,这些百姓仓惶躲进粮仓,却不防鞑子撤离前,竟封门放火。

  石山正好奇这些民众居然自发救灾时,孙悟本突然从远处巷子口冲出,直奔指挥救火的老者,一拳就将其打倒在地。

  “方仲文,你这狗官为什么没有死!是不是你放鞑子进城的?”

  孙悟本浑身血污,边揍人边哭,方仲文却只是抱着脑袋缩在地上,并没有求饶。

  “去把俩拉过来。”

  石山吩咐陈大眼,拉来孙悟本和方仲文。

  “镇抚,小人,小人一家都死绝了!呜呜呜——”

  孙悟本六尺汉子,却哭得像个孩子。

  乱世就是这样,每天都在上演无数的家破人亡,石山抬手搭在孙悟本的肩上。

  “好好活下去,杀鞑子,报仇!”

  方仲文一身粗布长衫,花白的发髻上全是粉尘,满是烟灰的脸已经肿起好高,人却异常平静,整了整身上的衣衫,便开始叙述自己的遭遇。

  “官军入城前,在下见形势不对,先藏了起来,开城放官军入城的是冯典史。”

  方仲文和冯煜都是虹县老官吏,石山占据虹县后,虽然留用了二人,却知他们暗藏祸心,对其百般防范。

  原以为此番神保收复虹县,这两人定会为其出力,并随官军撤走,不想还能见到。

  “冯煜呢?”

  “死了,鞑子杀的。”

  方仲文的表情异常平静,说完就朝救火的百姓喊道:

  “本仓原有存粮六千一百四十七石,已被烧毁大半。能活多少人,就看今日能掏多少粮。”

  他本想请石山留些兵卒在此镇守,又忽然想起眼前之人不是颟顸无能的鞑官,这点小事根本不消他提醒,吩咐完救火百姓,就转身道:

  “镇抚请跟在下来。”

  方仲文领着石山转到县衙前大街,蹲下身子拂去积雪,露出一滩血迹。

  “冯典史以为迎官军进城,就能洗刷通贼之罪。但鞑子要杀人立威,哪管你是不是被胁迫。就在这里,将他腰斩了。镇抚请看,这是冯典史绝笔。”

  灭虍!

  字迹歪斜如蚯蚓,第二个字应该是“虏”,还没写完就断了,显示写字之人临死承受了极大痛苦,与方仲文的平静干瘪描述形成了鲜明反差。

  “那处宅院,镇抚还记得是谁家的吧?”

  方仲文手指方向的宅院,是家世名列梁范之后的虹县黄家,把持虹县布帛生意,人丁兴盛,此时却化为一片火海。

  “鞑子昨日破城后不封刀,抢得最多杀得最多的就是黄、杨两家。可笑黄时仁之前暗地里给镇抚使绊子,破城后还抓了几个义军想证清白。

  呵呵,听说当朝宰相脱脱下令捕杀河南汉人,鞑子只当咱们汉人是地上的野草,想割就割,哪管你清不清白,全抢了全杀了,岂不快活!

  反正汉人善生养,要不了几年,城中又会‘长’出几家大户,还可以再抢再杀。”

  石山对方仲文成见已深,不相信这个老油条会向自己敞开心扉,今日絮絮叨叨,看似是放下了伪装,却更像带上另一副更厚的面具。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

  经此一战,元廷在虹县的民心是彻底坏了,他之前的布局没有白费,就够了。

  “如此鞑虏,岂能不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