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禄五年(1562年)教兴寺战场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河内的土地还残留着暗红的血渍与断裂的刀枪。三好长庆站在教兴寺的山门前,看着麾下武士将畠山高政的战旗踩在脚下。那面绣着“打倒长庆”四字的旗帜,此刻已被血污浸透,成了三好家近畿霸权再兴的战利品。
六角义贤的降书已送至饭盛山城,这位刚刚四十的近畿霸主,终于在失去两位弟弟后,再度握住了天下副王的权柄。但没人知道,教兴寺之战的胜利既是他人生最后的巅峰,也是三好家从内部开始崩塌的起点。
教兴寺之战结束后,三好长庆面对的第一难题,便是处理弟弟三好义贤所留下的权力真空。三好义贤生前不仅是三好家的大管家,更掌控着四国阿波、赞岐两国的实际统治权。这片三好氏发家的故土,是三好家对抗近畿风险的后方基地,绝对不容有失。
三好长庆在饭盛山城召开重臣会议,最终敲定了四国的继承方案。阿波国由三好义贤的长子三好长治继承,仍以胜瑞城为居城统领阿波旧臣。赞岐国则由三好义贤次子十河存保继承,入驻十河城,同时继承十河氏的名号。这是三好家惯用的分权策略,早年十河一存便是过继十河家掌控,如今三好长庆希望复制这一模式,让两个侄子继续稳固四国。
但这一安排却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三好长治时年十一岁,十河存保更是年仅九岁,两人虽为三好长庆侄子,却自幼生长在四国,与近畿三好一门的联系薄弱。更关键的是,三好义贤的旧臣多是跟随其征战多年的四国武士,他们对远在河内的三好长庆本就心存隔阂。
如今两位少主年幼,极有可能暗中掌控阿波、赞岐的赋税与兵权,进而形成所谓听调不听宣的独立态势。为此三好长庆不得不委任筱原长房留驻抚养城,再委派三好长逸为首的三好三人众着重处理四国方面的事宜。
松永久秀曾私下找到三好长庆提醒道:“四国乃本家根基,两位少主年幼,当派一门重臣辅佐,以防地方尾大不掉。”但三好长庆此时手中能打的派已然不多,又念及兄弟情分,不好过多插手四国事务,只得驳回了这一建议:“二子乃吾弟于世间仅存骨肉,相信他们必能守好四国故土,无需再多此一举。”
事实上,三好长庆的宽容背后,是接连失去十河一存、三好义贤后的心力交瘁。十河一存的勇猛、三好义贤的缜密,曾是他掌控近畿与四国的左膀右臂,如今两位弟弟皆亡,他已找不到能完全信任的一门重臣来接管四国。
安宅冬康虽在,但专注于淡路水军,对政务可谓是一窍不通。嫡子三好义兴刚刚到了弱冠之年,尚需于政事军务多多历练。至于松永久秀兄弟二人虽有能力,却终非三好一门出身,三好长庆始终对其心存戒备。无奈之下,三好长庆只能选择相信两个年幼的侄子,将四国地方命运赌在血缘纽带上。
四国分封的同时,近畿领地调整也在进行。教兴寺之战后,河内全境、大和北部与北纪伊被纳入三好家直接统治范围,三好长庆仍命安宅冬康为淡路守护,三好政康入驻纪伊岸和田城,试图以一门众掌控核心领地。
但这些任命反而加剧了三好一门众与松永久秀为首的重臣集团矛盾,松永久秀兄弟在教兴寺之战中率丹波兵马立下大功,却未获得新的领地封赏,其弟内藤宗盛虽仍为丹波守护,却被三好长庆暗中安插了一门武士进行监视,这让松永久秀兄弟心中埋下了不满的种子。
饭盛山城政务厅里,一种微妙的紧张气氛开始弥漫。表面上,三好长庆依旧是说一不二的近畿霸主,松永久秀、安宅冬康、三好长逸等重臣每日按时出席议事,但私下里,一门众与重臣派的对立已悄然升级,矛盾集中在政务主导与赋税分配两大核心问题。
一门众以安宅冬康、三好长逸、三好政康为首,多是三好氏同族,主张近畿领地由一门直接掌控,反对松永久秀等外样姻亲重臣插手核心政务。安宅冬康就曾公开质疑松永久秀,丹波赋税迟迟未能上缴,而内藤宗盛身为守护,是否有私吞之嫌?
安宅冬康的这番话直指松永久秀兄弟,暗示其弟内藤宗盛在丹波培植势力。松永久秀不卑不亢的回应,丹波刚经历战乱,豪族尚未臣服,需减免赋税以安民心。这样的理由极为正当,但是在过去两年,除却四国之外哪里又没有遭到战乱,唯独丹波搞出这种事情。
为此,两人你来我往,言辞间火药味十足,最终还是三好长庆出面打了圆场,才避免了冲突进一步升级。松永久秀为代表的重臣集团以丹波、大和的武士为核心,多是松永久秀进驻京畿时所提拔收编的豪族与浪人,主张以能者任事,反对一门众的血缘垄断。
三好长庆对自家这些矛盾始终采取和稀泥的态度,他既需要松永久秀的谋略来处理复杂的政务与豪族关系,又依赖一门众的武力来维持统治根基,因此不愿偏袒任何一方。每次议事出现分歧,总是以此事容后再议或当以大局为重搪塞过去。
为此三好长庆甚至刻意减少议事频率,将更多时间花在连歌会与宴饮上。这种逃避,反而让矛盾从暗斗逐渐转向明争。松永久秀开始公开拒绝执行一门众提出的立刻增加丹波赋税的命令,安宅冬康则暗中克扣应拨付重臣派武士的俸禄,双方的裂痕越来越大。
更致命的是,三好长庆的个人状态也在持续下滑。教兴寺之战后,他时常在连歌会上走神,笔下字句也从“风卷残云定山河”的豪迈,变成了“露落花枯叹逝川”的悲戚。有时他会独自坐在天守阁,看着阿波国的方向发呆,喃喃自语道“一存、义贤若在,何至于此”。
这位曾经雷厉风行的霸主,如今变得颇为优柔寡断,甚至因此对政务产生了厌倦。他开始将更多事务交给嫡子三好义兴处理,永禄六年(1563年)饭盛山城举办家督传承仪式,在三好一门众与核心重臣面前。三好长庆身着黑色直衣,正式将三好家交给了二十岁的三好义兴。
“我执掌三好家至今已然三十年,平定近畿,扶持幕府,却也失去了两位弟弟。”三好长庆的声音沙哑且疲累,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家臣,“义兴虽然年轻,却于教兴寺之战冲锋陷阵,近些年处理事务也颇为成熟。此后三好家政务,便由义兴料理主持,我只愿在饭盛山城安度余生,与连歌、茶器为伴,足矣。”
这番话让在场的家臣震惊不已,松永久秀虽表面躬身祝贺,眼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三好义兴的年轻代表着缺乏政治经验,这无疑为他扩大权力提供机会。安宅冬康、三好长逸等一门众则忧心忡忡,他们深知三好义兴纵然优秀,却恐怕难以掌控松永久秀这样的老谋深算之辈,却也不敢公开于此间反对三好长庆的决定。
唯有三好义兴自己,脸上满是茫然与紧张。尽管近些年来他已然在父亲的庇护下,处理过了一些复杂政务与领地纠纷,但如今突然被推上家督之位,竟一时也不知该如何回应。退位后的三好长庆,彻底成了饭盛山城的隐士。
三好长庆将摄津国全部留给三好义兴,自己的居处彻底定在了饭盛山城,每日的生活只剩下三件事:开连歌会、与和尚聊天、品鉴茶器。为了远离政务,他甚至主动缓和了与石山本愿寺的关系。
此前因一向一揆的事情与本愿寺势同水火的他,如今却频繁邀请本愿寺的高僧前来饭盛山城,共同来讨论佛法与和歌。本愿寺的和尚们起初还有些戒备,后来见三好长庆确实无心政事,便也放下心来,时常与他一同品茶论道,甚至参与连歌会。更有人戏言道,三好长庆此时心境之淡然,早已不复当年的霸者之气。
三好长庆的突然避世让三好家的权力结构进一步失衡,但命运似乎还想给三好长庆最后一丝慰藉。永禄六年(1563年)三月,一直被软禁在京都寺庙中的细川晴元,因旧疾复发突然病逝。
细川晴元的死对三好长庆而言,无疑是心头大患的彻底解除。这位曾经的敌手,虽被软禁多年,却始终是反三好势力的精神象征,六角义贤、畠山高政等人此前起兵,都或多或少打着扶持细川家的旗号。
如今细川晴元一死,反三好势力便失去了最有力的旗帜,三好家的近畿统治也少了一层隐患。得知消息的那一刻,三好长庆当即下令,在饭盛山城举办为期五日的连歌会,邀请领地内的茶人、僧侣、公卿一同赴宴,以庆祝心腹之患的消失。
连歌会的规模远超以往,庭院里摆满了酒盏与和纸,来自京都的名手现场挥毫,本愿寺的和尚也献上了自己的和歌作品。三好长庆亲自坐在主位上,与众人饮酒作歌,兴致高昂时,甚至取下琵琶弹奏一曲。他征战沙场时最
六角义贤的降书已送至饭盛山城,这位刚刚四十的近畿霸主,终于在失去两位弟弟后,再度握住了天下副王的权柄。但没人知道,教兴寺之战的胜利既是他人生最后的巅峰,也是三好家从内部开始崩塌的起点。
教兴寺之战结束后,三好长庆面对的第一难题,便是处理弟弟三好义贤所留下的权力真空。三好义贤生前不仅是三好家的大管家,更掌控着四国阿波、赞岐两国的实际统治权。这片三好氏发家的故土,是三好家对抗近畿风险的后方基地,绝对不容有失。
三好长庆在饭盛山城召开重臣会议,最终敲定了四国的继承方案。阿波国由三好义贤的长子三好长治继承,仍以胜瑞城为居城统领阿波旧臣。赞岐国则由三好义贤次子十河存保继承,入驻十河城,同时继承十河氏的名号。这是三好家惯用的分权策略,早年十河一存便是过继十河家掌控,如今三好长庆希望复制这一模式,让两个侄子继续稳固四国。
但这一安排却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三好长治时年十一岁,十河存保更是年仅九岁,两人虽为三好长庆侄子,却自幼生长在四国,与近畿三好一门的联系薄弱。更关键的是,三好义贤的旧臣多是跟随其征战多年的四国武士,他们对远在河内的三好长庆本就心存隔阂。
如今两位少主年幼,极有可能暗中掌控阿波、赞岐的赋税与兵权,进而形成所谓听调不听宣的独立态势。为此三好长庆不得不委任筱原长房留驻抚养城,再委派三好长逸为首的三好三人众着重处理四国方面的事宜。
松永久秀曾私下找到三好长庆提醒道:“四国乃本家根基,两位少主年幼,当派一门重臣辅佐,以防地方尾大不掉。”但三好长庆此时手中能打的派已然不多,又念及兄弟情分,不好过多插手四国事务,只得驳回了这一建议:“二子乃吾弟于世间仅存骨肉,相信他们必能守好四国故土,无需再多此一举。”
事实上,三好长庆的宽容背后,是接连失去十河一存、三好义贤后的心力交瘁。十河一存的勇猛、三好义贤的缜密,曾是他掌控近畿与四国的左膀右臂,如今两位弟弟皆亡,他已找不到能完全信任的一门重臣来接管四国。
安宅冬康虽在,但专注于淡路水军,对政务可谓是一窍不通。嫡子三好义兴刚刚到了弱冠之年,尚需于政事军务多多历练。至于松永久秀兄弟二人虽有能力,却终非三好一门出身,三好长庆始终对其心存戒备。无奈之下,三好长庆只能选择相信两个年幼的侄子,将四国地方命运赌在血缘纽带上。
四国分封的同时,近畿领地调整也在进行。教兴寺之战后,河内全境、大和北部与北纪伊被纳入三好家直接统治范围,三好长庆仍命安宅冬康为淡路守护,三好政康入驻纪伊岸和田城,试图以一门众掌控核心领地。
但这些任命反而加剧了三好一门众与松永久秀为首的重臣集团矛盾,松永久秀兄弟在教兴寺之战中率丹波兵马立下大功,却未获得新的领地封赏,其弟内藤宗盛虽仍为丹波守护,却被三好长庆暗中安插了一门武士进行监视,这让松永久秀兄弟心中埋下了不满的种子。
饭盛山城政务厅里,一种微妙的紧张气氛开始弥漫。表面上,三好长庆依旧是说一不二的近畿霸主,松永久秀、安宅冬康、三好长逸等重臣每日按时出席议事,但私下里,一门众与重臣派的对立已悄然升级,矛盾集中在政务主导与赋税分配两大核心问题。
一门众以安宅冬康、三好长逸、三好政康为首,多是三好氏同族,主张近畿领地由一门直接掌控,反对松永久秀等外样姻亲重臣插手核心政务。安宅冬康就曾公开质疑松永久秀,丹波赋税迟迟未能上缴,而内藤宗盛身为守护,是否有私吞之嫌?
安宅冬康的这番话直指松永久秀兄弟,暗示其弟内藤宗盛在丹波培植势力。松永久秀不卑不亢的回应,丹波刚经历战乱,豪族尚未臣服,需减免赋税以安民心。这样的理由极为正当,但是在过去两年,除却四国之外哪里又没有遭到战乱,唯独丹波搞出这种事情。
为此,两人你来我往,言辞间火药味十足,最终还是三好长庆出面打了圆场,才避免了冲突进一步升级。松永久秀为代表的重臣集团以丹波、大和的武士为核心,多是松永久秀进驻京畿时所提拔收编的豪族与浪人,主张以能者任事,反对一门众的血缘垄断。
三好长庆对自家这些矛盾始终采取和稀泥的态度,他既需要松永久秀的谋略来处理复杂的政务与豪族关系,又依赖一门众的武力来维持统治根基,因此不愿偏袒任何一方。每次议事出现分歧,总是以此事容后再议或当以大局为重搪塞过去。
为此三好长庆甚至刻意减少议事频率,将更多时间花在连歌会与宴饮上。这种逃避,反而让矛盾从暗斗逐渐转向明争。松永久秀开始公开拒绝执行一门众提出的立刻增加丹波赋税的命令,安宅冬康则暗中克扣应拨付重臣派武士的俸禄,双方的裂痕越来越大。
更致命的是,三好长庆的个人状态也在持续下滑。教兴寺之战后,他时常在连歌会上走神,笔下字句也从“风卷残云定山河”的豪迈,变成了“露落花枯叹逝川”的悲戚。有时他会独自坐在天守阁,看着阿波国的方向发呆,喃喃自语道“一存、义贤若在,何至于此”。
这位曾经雷厉风行的霸主,如今变得颇为优柔寡断,甚至因此对政务产生了厌倦。他开始将更多事务交给嫡子三好义兴处理,永禄六年(1563年)饭盛山城举办家督传承仪式,在三好一门众与核心重臣面前。三好长庆身着黑色直衣,正式将三好家交给了二十岁的三好义兴。
“我执掌三好家至今已然三十年,平定近畿,扶持幕府,却也失去了两位弟弟。”三好长庆的声音沙哑且疲累,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家臣,“义兴虽然年轻,却于教兴寺之战冲锋陷阵,近些年处理事务也颇为成熟。此后三好家政务,便由义兴料理主持,我只愿在饭盛山城安度余生,与连歌、茶器为伴,足矣。”
这番话让在场的家臣震惊不已,松永久秀虽表面躬身祝贺,眼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三好义兴的年轻代表着缺乏政治经验,这无疑为他扩大权力提供机会。安宅冬康、三好长逸等一门众则忧心忡忡,他们深知三好义兴纵然优秀,却恐怕难以掌控松永久秀这样的老谋深算之辈,却也不敢公开于此间反对三好长庆的决定。
唯有三好义兴自己,脸上满是茫然与紧张。尽管近些年来他已然在父亲的庇护下,处理过了一些复杂政务与领地纠纷,但如今突然被推上家督之位,竟一时也不知该如何回应。退位后的三好长庆,彻底成了饭盛山城的隐士。
三好长庆将摄津国全部留给三好义兴,自己的居处彻底定在了饭盛山城,每日的生活只剩下三件事:开连歌会、与和尚聊天、品鉴茶器。为了远离政务,他甚至主动缓和了与石山本愿寺的关系。
此前因一向一揆的事情与本愿寺势同水火的他,如今却频繁邀请本愿寺的高僧前来饭盛山城,共同来讨论佛法与和歌。本愿寺的和尚们起初还有些戒备,后来见三好长庆确实无心政事,便也放下心来,时常与他一同品茶论道,甚至参与连歌会。更有人戏言道,三好长庆此时心境之淡然,早已不复当年的霸者之气。
三好长庆的突然避世让三好家的权力结构进一步失衡,但命运似乎还想给三好长庆最后一丝慰藉。永禄六年(1563年)三月,一直被软禁在京都寺庙中的细川晴元,因旧疾复发突然病逝。
细川晴元的死对三好长庆而言,无疑是心头大患的彻底解除。这位曾经的敌手,虽被软禁多年,却始终是反三好势力的精神象征,六角义贤、畠山高政等人此前起兵,都或多或少打着扶持细川家的旗号。
如今细川晴元一死,反三好势力便失去了最有力的旗帜,三好家的近畿统治也少了一层隐患。得知消息的那一刻,三好长庆当即下令,在饭盛山城举办为期五日的连歌会,邀请领地内的茶人、僧侣、公卿一同赴宴,以庆祝心腹之患的消失。
连歌会的规模远超以往,庭院里摆满了酒盏与和纸,来自京都的名手现场挥毫,本愿寺的和尚也献上了自己的和歌作品。三好长庆亲自坐在主位上,与众人饮酒作歌,兴致高昂时,甚至取下琵琶弹奏一曲。他征战沙场时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