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你怎么染上诗歌了?-《1979戏梦人生》

  燕影厂的一个小办公室里,王好未端详着手中的《夕照街》电影剧本。

  “人才!真是人才!”

  她看着钟山,啧啧称奇,“说实话,我也接触过一些话剧界的大剧作家,他们做起话剧来轻车熟路,但是等到了写电影剧本的时候,却往往要跌跟头。

  “就跟骑惯了自行车的人反而不会骑三轮车一样。”

  她一边说,一边翻着手中的剧本,“但是你好像根本没这个问题!”

  眼前这部《夕照街》的电影剧本,相比话剧简直是两个天地。

  电影里,不仅一下子把人物丰富为了三个四合院,通过过更多的细节场景刻画出了人物性格。

  除此之外,甚至增加了一条中年人的情感线,让这个原本偏向于探讨待业青年的话剧转变成了一个覆盖了各个年龄段的生活画卷。

  钟山只是笑笑,心想我要是抄都抄不明白那真别混了。

  看罢剧本,王好未起身拉着他,下了一层楼,来到了制片厂文学策划部的办公室。

  “老江!你看我给你带谁来了!”

  “什么老江老江!咱俩不都是40年的吗?”

  对面一个中年人放下笔,一脸无奈地扬起头。

  王好未也不跟他拌嘴,只是拉着钟山做介绍。

  原来此人名叫江淮延,是燕影厂文学策划部的主任,制片厂电影制作的剧本工作都要从他这里走一遭。

  钟山看着这人,只觉得眉眼间有些熟悉,却想不起来哪里见过。

  江淮延一听来人是钟山,果然高兴起来。

  “我之前去看《法源寺》的时候,就特别想见见你,那台词,漂亮得跟做梦一样!”

  他打量着钟山,啧啧称奇,“真年轻啊!看着你,我就觉得自己老了。”

  “那你还不承认你是老江?”

  一旁的“老王”揶揄道。

  “一边去~”

  江淮延伸手拿过夕照街的剧本,招呼两人坐下,自己低头看了起来。

  电影剧本并不长,江淮延粗粗看完,不过用了二十分钟。

  看完剧本,他长叹一声,“惭愧啊!”

  “说来可笑,当初厂里决定改编你的《夕照街》,我也是去看过话剧的,当时想的是可能要改变,所以回来我就先写了一稿,现在跟你这个一比……”

  他摇摇头,“好像李鬼见了李逵!”

  “您客气!”

  钟山谦虚道,“要是有不合适的地方,还需要您修改!”

  江淮延点点头,看看一旁欲言又止的王好未,“甭使眼色啦!我这就给你走流程!”

  “嗨!老江你看你说的,大家一个厂哪有这么多事……”

  王好未嘴上说得轻巧,眼里却不含糊。

  放下剧本,她眼看着江淮延打完了报告,这才领着钟山告辞。

  俩人出了办公楼,钟山告辞的时候,随口问道,“这报告打上去,接下来是什么流程?”

  王好未有些尴尬。

  “你写剧本的速度太快,之前的拍摄计划报上去,现在还没批完呢!现在算是同步进行。”

  说罢,她又补充道,“不过不用担心,厂长既然支持肯定没问题,就是这剧本费用,还要等资金批下来……”

  钟山倒也不着急,跟王好未摆摆手,蹬着车子出了燕影厂大门。

  燕影厂位于北三环,钟山干脆往右一拐,朝着燕京大学的方向去了。

  正好今天无事,不妨去探望一下久未回家的妹妹,顺便看看郑小龙的《法源寺》排练的如何了。

  法源寺的排练场地很不好找。

  事实上此前钟山只拉着谭宗尧来过一次,当时还是郑小龙领着过去的,此后基本就是谭宗尧自己过来。

  钟山蹬着自行车在燕京大学的校园里瞎溜达,把谭宗尧提过的几个地方绕了个遍,才终于在一片小树林里找到了正在排练的众人。

  推着车子走到跟前的时候,为首的郑小龙正慷慨激昂地念着谭嗣同的台词。

  而站在一旁观看的身影里,除了谭宗尧,还有一个白胖子。

  钟山静悄悄地走到俩人身旁,轻轻拍了拍英答的肩膀。

  原本全神贯注看表演的英答吓得一哆嗦,刚要喊出声来,嘴里就被钟山塞进一块栗子糕。

  “呜呜……”

  英答被噎得直翻白眼,谭宗尧也扭过了脑袋。

  “钟山!”

  他眼睛一亮,“你怎么有空过来了?”

  钟山笑嘻嘻地把手里提着的栗子糕分给谭宗尧一块,“正好没事儿,过来看看我妹妹。你们排得怎么样了?”

  “不怎么样,有的情绪不够,有的就太过头!不过都是聪明人,台词跟走位都记得差不多了!”

  谭宗尧接过栗子糕咬了一口,“嚯,还挺热乎呢!”

  钟山笑笑看着一脸满足的谭宗尧,心里明白得很。

  虽然这哥们嘴上常常吐槽,但实际却是个刀子嘴豆腐心,教的时候是真用心,也特别热情。

  本来钟山当初答应郑小龙这事儿,想的是拉着谭宗尧来一次就罢手。

  哪成想谭宗尧自己特别用心,周末有空就往燕大跑,每次去了,回到人艺还要跟钟山复述一遍经历,简直不要太贴心。

  用谭宗尧自己的话说,“跟学生在一起的时候,浑身都觉得年轻。”

  此时英答终于把嘴里的栗子糕咽了下去,长出一口气,他没空埋怨,反倒是狗腿地八卦起来。

  “钟编剧,你妹妹也在燕大?什么系的?”

  “外语,你呢?考到哪了?”

  英答讪讪地笑道,“我分儿太低,报了个心理学,没想到瞎猫碰上死耗子。”

  此时郑小龙台词说完,谭宗尧招呼一声。

  “过来吃栗子糕!”

  这话比什么都管用,大伙戏也不排了,呼啦一下子凑过来。

  燕京大学的学生都不是傻蛋,这些人分着栗子糕,也是左一个“感谢钟编剧!”,右一个“钟兄弟真帅!”,给钟山一种前世主播感谢打赏的错觉。

  郑小龙捏着一块栗子糕吃着,听说钟山是来找钟小兰的,伸手给他指路,“早晨我碰见她一回,去博雅塔看人念诗去了。”

  钟山闻言,干脆把手里的栗子糕都递给英答,转身推车去找钟小兰。

  此时是日挂中天,无风的秋日温暖舒服,钟山蹬着自行车一路到了博雅塔附近,把车停在档案馆门口,迈步朝塔下走去。

  博雅塔这名字说得好听,实际上内部是一个水塔,只不过矗立在校园里实在突兀,于是乎把外形造成了砖塔模样。

  这里毗邻未名湖,秋日的光把树叶照成缤纷的暖色,下面则是一群青年男女,热情的朗诵诗歌。

  如果一定要给现如今的文学类型排个高下的话,抛开艺术水平不谈,诗歌的流量肯定是第一。

  1979年3月,《诗刊》上同时发表了北岛的《今天》和舒婷的《致橡树》,朦胧诗开始登上舞台中央。

  虽然受到了很多主流批评乃至冷遇,但朦胧诗还是像点燃野草的火把,一下子让诗坛热闹起来。

  这个年代,好的诗歌甚至能够换一顿饭吃,更有青年诗人仅凭朗诵诗歌就可以坐上火车旅行,畅通无阻,可以说颇有盛唐遗风。

  而最追捧诗歌的就是大学生。

  作诗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有文化的表现。

  而诗歌的内容短而有力,极其适合朗诵,只要站在人群中央来上这么几句,立刻就能得到异性的青睐,还有什么比这成本更低、更能装逼的体验吗?

  一时间,大学里遍地都是诗人。

  此刻,正有一名男“诗人”站在人群之中,慷慨激昂地朗诵着自己的诗歌。

  “让地上的风吹散天上的云,让天上的云聚成奔流的雷,让……”

  朗诵到高潮处,他忽然喊破了音,显得有些滑稽。

  即便如此,围观的人群中,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依旧听得如痴如醉。

  钟山从后面挤进来,站在钟小兰旁边,看着自己这个妹妹毫无察觉,依旧沉浸在诗歌当中的样子,心中有点奇怪。

  明明当初在家里,钟友为要念诗的时候,大家不是一起抵制的吗?

  怎么到了大学里,听男同学念这些东西就能接受了?

  这到底是喜欢诗歌还是喜欢男同学?

  认真听了两句男同学的诗歌,钟山摇摇头,忽然觉得汪国真的水平还是相当不错的。

  后者九十年代在国内火过一段时间,但是被诗人们广泛的批评为“缺乏艺术深度”。

  但那好歹也是诗不是?眼前这是什么?

  他干脆拿胳膊拐拐钟小兰,“走吧?”

  钟小兰扭头一看,顿时惊喜万分。

  “哥,你怎么来了?”

  “还好我来了!”

  钟山故意皱着眉头,“要不然我都不知道,你现在居然染上诗歌了!”

  钟小兰被钟山的话逗乐了,好奇道,“什么叫染上诗歌?”

  钟山只是吐槽,“你知不知道染上诗歌多么可怕?茶不思、饭不想、寻章摘句、推敲琢磨,这玩意儿要命得很,你看这哥们儿,不说别的,恐怕一会儿嗓子就要哑了。”

  俩人正说着,男生朗诵的时候忽然声音劈叉,钟小兰顿时乐了。

  她偏头问道,“那你觉得他这首诗怎么样?”

  “你真想知道?”

  “真想知道。”

  钟山凑过去附耳说道:“朗诵得很热情,但也只有热情。除此之外嘛,前言不搭后语、象征空洞无物,既谈不上思想性,也没有韵律,可以说是漏洞百出。”

  其实钟山根本没听完这首诗,不过他这句评论,几乎就是现代诗的通病,说出来绝对没错。

  钟小兰频频点头,嘟囔道,“可惜了,我还想学学怎么写诗呢。”

  “学这个干嘛?”

  “同学都在写啊……”

  “别!千万别!你要是写诗,以后你在家里跟老钟同志对着念诗,那谁受得了?”

  钟山吐槽道,“真写成那样,还出来朗诵,老钟家的脸就要丢光了!”

  谁知此言一出,附近的学生们都扭头望着他。

  一个女同学不忿道,“同学,诗歌是艺术,怎么就丢脸了?嫌丢脸那你挤进来干嘛?不喜欢就请走开!”

  “不好意思刚才挤到你了,我们给你腾位置!”

  钟山也不解释,只是呵呵一笑,随口道了个歉,拽着钟小兰就往外走。

  哪知刚走出人群,后面忽然有一个人高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