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找粮商收粮-《穿越古代小村,种田养家成奶爸》

  大年到灶台底下抽出还在燃烧的干柴,小心敲下一小块,用来点火锅下面的木炭。

  火锅燃了,大年和吴老二周老四开始倒酒,你一口我一口,好不畅快。

  酒过三巡,大年给二婶桃花夹了一些烫菜,问起吴老二关于税收的事儿。

  “你问这个啊?”

  吴老二摇摇头,表示自己家没有种田,严格来说是没有种官田,所以是不用缴纳田税的。

  “别看我没田税,但是徭役还是要服的,每年要到衙门里接点活儿干,我一个人干俩人的活儿,你婶子的活儿也是我一个人做的。干得那点活儿也算是交税了吧!”

  吴老二说完,吸着筷子一脸坏笑地看着周老四:

  “不像你四叔,他颇有家资,每年到了服徭役的时候,给衙门里交个五百铜钱就能免了,哈哈哈!”

  “老二,你净瞎说,前年修河堤,我不是还去挑了两天泥嘛!”

  “哈哈!”

  大年看着两位叔叔争来争去,也是给他俩满上酒水。

  八月十七,上午,

  武安县的茶楼上,王陈李三个大商人在喝茶聊天。

  已是临近秋收,又逢朝廷田税改革,这三家接到县衙的通知,此次由他们负责秋粮的收购。

  “我说王兄,你怎么看此次州府的意思,官价定的是五,但陈老弟和我已经商量过了,干脆定三,一起收了如何?”

  王家老爷就是王娇娇的爹爹,对这次收秋粮的事儿并没有多大兴趣,毕竟王家主要产业也不是粮食。

  “呵呵,粮米不易储存,那玩意多了是个麻烦事儿,且利不高,我呀,无所谓了!”

  “那好,一言为定!”

  三人以茶代酒,仰脖饮尽。

  而在桃源村村口,有不少稻谷早熟一点的农户已经收割了,正在晒稻打稻装袋。

  村长赵大富在村口踱着步子,听着稻桶和连枷打稻得咚咚声,他是又喜又忧。

  “大年!大年!你可回来了,咋样,打听到了吗?粮米他们怎么收的!”

  赵村长看到官道上大年赶着牛车回家,赶忙三步作两步上前问着,其余打稻的村民见状,也纷纷放下手中的活儿,围了上来!

  “各家粮商贴告示了,收三铜一斤!”

  大年摸着身旁老牛的脸,把牛车停了下来。

  “不过州府那边的公文定的是五铜一斤,我问了收粮的伙计,他说那是州府粮仓的价格,他们收了粮,是要运往府库的,多少要挣一点!”

  “我挣他姥姥的绣花大裤兜!奶奶的,往年的官粮都是县衙府库封存,然后由官船走水路运,有他们粮商什么事儿!!”

  赵村长气得吹胡子瞪眼,嘴里狠狠咒骂道那帮黑心商人不干人事。

  很快,大年把牛车赶回家,然后与村长还有其他人在村口商量着卖粮的事儿。

  同村的顾大娘挤上前,让村长帮忙算算自己要卖多少粮才能交齐田税。

  顾大娘家有两亩多地,今年收成欠了点,只收了六百多斤。

  缴田税六十斤,合上官价五铜,交三百钱的税,也就是三钱银子。

  然而粮商出价三铜,顾大娘要交三百钱,需要卖粮一百斤,还要算上铜钱的折旧,各种克扣,没个一百二三十斤打不下来!

  “啊?”

  顾大娘听到这个数字,一下瘫坐在地。

  “我全家都指着那片地过活,这一下涨了这么多税,明年该怎么办啊!”

  顾大娘哭声唧唧,惹得周围村民脸上也是一阵苦楚。

  大年此时也在算着账。

  就当顾大娘家一斤米不交,六百斤稻谷出米七成,四百二十斤,她家四口人,按每人每天半斤米,那也是两斤的消耗,哪里能撑得过一年……

  但赵村长却是瞥了一眼顾大娘,装作抖掉手中算盘上的灰尘,把算盘弄的啪啪响:

  “好了好了,顾家的,急什么,大家不都是一样的!”

  顾大娘一听,赶忙收了哭声,擦了擦泪:

  “是是是,有村长跟大年在这,我不急,不急!”

  算了半天,各家情况都差不多,田税都比往年增加了一倍不止。

  “村长!要不咱们走水路,雇船把粮食拉到江州城去,直接按五铜钱价格入库!”

  “要不打成米,米价格高,卖米来换钱不也行吗?”

  “按这样说,那打成米做成米糕卖得更高嘞!”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出谋划策。

  赵村长摸了摸白胡,皱着眉思考了半晌还是摇了摇头。

  “田税有交付期限,做成品卖时间来不及,刚刚谁说的把粮拉到江州去,你就不怕官船跟在后头撵你?”

  村长的话不无道理,有几个村民捶胸顿足的,小声咒骂道:

  “早知道种田要交这么多税,干脆明年就不种了,不如花点时间做小买卖,起码还能挣点钱!”

  大年在一旁叉腰而立,脑子里浮现出百姓因赋税过高,弃田逃难的场景。

  “大年,眼下只有你能帮帮忙了,咱村就你能与衙门里说上话,要不你受累再跑一趟,看看王大人那边……”

  赵村长知道此事难为,但为了全村,他也是厚着脸皮让大年去找人,看看可有法子……

  大年点点头,应允了下来,不过他没打包票说一定能办好,只能是尽力而为。

  回到家,大年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还穿上了新鞋子。

  临出门时,看见小月抱着一大捆黄稻谷进了院子,大年忙上前接过:

  “不是还有几天收割吗?回头我来做就行,你跟娘别累着了!”

  小月明白大年的意思,可她看到村里其他人都在收割,心里实在按耐不住。

  “没事啦,我跟娘随便割点,毕竟是咱自己家的稻子,割起来可有劲了!呵呵!”

  没等大年回话,小月扯掉身上沾着的稻草,又跑了出去。

  田间两个丫头也在,她们跟在后头捡拾被遗落的稻子,嘻嘻哈哈地笑着……

  大年心里稳了稳,动身去县衙。

  只是王大人这几天都不在堂,去周边视察了。

  大年想了想,还是去找熟人,王娇娇,看看她可有什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