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点整,车钥匙拧动的瞬间,仪表盘亮起。
我看了眼副驾上的战术平板,昨晚存好的路线已经加载完毕。背包在后座固定架上卡得严实,外层防水布拉紧,密封条压合到位。出发前最后检查了一遍轮胎气压和底盘护板,确认无异常。
推开安全屋外门,铁轨滑轮发出轻微摩擦声。晨雾还没散,能见度不到三十米。我把车缓缓开出掩体通道,后视镜里,围墙顶部的伪装网随风轻晃,像一块旧帆布盖在废墟上。
左前轮碾过地面时,我注意到胎印旁边有几道拖痕。
不是昨天留下的。
我踩下刹车,解开安全带,下车蹲下查看。痕迹从围栏缺口处延伸出来,断断续续,像是有人蹲伏爬行时衣料蹭出的刮痕。我顺着方向抬头,东侧传感器探头正对着那片区域。调取三小时前的记录,画面里只有风吹铁皮的晃动,没有人体热源。
可能是动物,也可能是误判。
但我没忽略它。
重新上车后,我把这段坐标标记进导航系统,设为“低风险观察点”,同时将主控台远程监控权限临时移交苏晨,密码输入“七月十七”。通讯测试接通一次,他回了句“信号正常”,声音有点发闷,应该是戴着耳机在主控室操作。
车子启动,沿着预定路线驶向北郊。
主干道在五公里外彻底中断,桥面塌陷一半,钢筋从水泥块里刺出来,横七竖八地悬在半空。我早知道这条路走不通,绕行方案在三天前就模拟过三次。真正的通行路径藏在右侧一条废弃轻轨检修道,入口被一堆碎石挡住,但宽度刚好够越野车通过。
全地形胎咬住地面,防撞梁顶开挡路的金属残件。车速保持在每小时十五公里,底盘几次擦过凸起的轨道基座,车身轻微震动,但结构稳定。这种改装是在灾变前三十六小时完成的,当时我花了双倍价格请人连夜施工,现在看,每一笔钱都没白花。
穿过检修道后,城市建筑密度开始上升。这片区域曾是老工业区家属楼集中地,墙体斑驳,多数窗户只剩空框。街道两侧堆满杂物,有些是人为垒砌的障碍,有些是自然倒塌形成的堆积带。我放慢速度,视线扫过后视镜,同时留意车载雷达的边缘警戒提示。
百米外的十字路口,加油站废墟里有动静。
三个人影在油桶之间移动,翻找东西。其中一个穿深色夹克的抬起头,看见我的车,立刻站直身体,冲这边挥手。他另一只手拎着一根铁管,动作不算隐蔽。
我没有减速,也没有加速。
右脚轻轻抬起油门,让引擎转速降下来,车灯熄灭,车身颜色与灰蒙蒙的雾气混在一起。迷彩涂层在这种环境下效果明显,加上车体低矮流线,不容易被第一时间识别为可劫掠目标。
他们开始靠近。
夹克男往前走了几步,另外两人也从废墟侧面绕出来。后视镜显示左侧巷口又有两个模糊轮廓出现,脚步缓慢但方向明确,呈包抄态势。
我知道他们在试探。
这种时候不能停,也不能逃得太急。我等他们离车三十米左右,突然踩下油门,发动机轰鸣一声,车头猛地前冲。同时按下中控一个按钮,车顶伪装系统释放烟雾,在车尾制造一团浓白蒸汽,看起来像排气管炸裂冒烟。
他们果然一顿。
夹克男停下脚步,举起铁管的手迟疑了一下。其他人也开始观望。就在这一秒的迟疑里,我已经冲过交叉口,拐进一条窄巷。
后视镜里,他们没有追上来。
但我没放弃。
接下来两公里全程贴侧行驶,避开所有开阔路段。路过一栋半塌的商厦时,雷达突然捕捉到后方八百米有移动热源,速度稳定,约每小时二十公里,始终维持距离。
是盯梢。
我不确定对方有没有车,但从行进节奏看,至少是经过训练的小队行为,不是散兵游勇。他们不急于逼近,也不掉队,显然是想把我引到某个预设地点。
我打开电子地图,搜索周边可用迂回路径。
铁路编组场在左前方一点七公里处,那里有大量废弃车厢停放,地形复杂,适合摆脱追踪。
十分钟后,我驶入编组场外围。铁轨交错,锈迹斑斑,两侧车厢像一节节铁棺材并排躺着。我关闭大灯,切换至红外辅助驾驶模式,依靠仪表指引方向。车速降到最低,每次转弯都故意多打方向,制造混乱轨迹。
进入核心区后,我选择了一段密集停靠的货运车厢带,实施Z字穿插。连续三次急停、倒车、再转向,每次都换不同出口。最后一次变向后,我干脆熄火滑行了四十米,直到完全静止。
车内安静下来。
我盯着雷达屏幕,外部信号点消失了。
等了五分钟,没有任何新的热源接近。
我重新点火,这次改用惯性滑行加短促提速的方式,从西侧出口缓缓驶出。编组场外是一条荒废的货运公路,路面破损严重,但视野开阔,便于观察远处动态。
前方约两公里,一道简易哨塔轮廓出现在地平线上。
木架搭得不高,顶部有个遮雨棚,隐约能看到有人影走动。那是临时市场的外围警戒线,属于中立交易区,不允许携带重型武器进入,也不允许发生暴力冲突。只要我能顺利抵达,就能开始第一项采购。
我握紧方向盘,手指划过战术平板上的任务清单。
螺栓、切割片、防滑手套——三项物资必须拿下。
净水药剂要看库存情况,不能强求。
车灯仍然关闭,我以最低可视状态继续前进。距离哨塔还有一千五百米时,我注意到路边停着一辆烧毁的皮卡,车头朝向道路中央,像是故意摆放的路障。
我没直接靠近。
把车停在三百米外的一处废弃配电房后面,只露出半个车顶。我取出望远镜,调整焦距,对准那辆皮卡和哨塔之间的区域。
皮卡周围没有脚印,轮胎也没压过新土。车门开着,内饰烧得只剩骨架,但油箱位置完整,没有爆炸痕迹。更像是被人点燃后遗弃的道具。
而哨塔上的守卫,每隔几分钟会低头看一次手里的对讲机,动作机械,站姿僵硬。
不对劲。
我放下望远镜,打开平板,调出市场交易的历史记录。这个据点存在超过四十年,一直由一个叫“老陈”的人管理,以公平着称。每次交易前都会发布当日准入规则,包括可携带物品上限、禁止武器类型等。
但我今天没收到任何通知。
这不合理。
我翻到通讯日志,发现昨晚发送的联络请求显示“未送达”。供应商那边应该收到了消息,但到现在没有回复确认。
要么是通讯中断,要么是他们不敢回应。
我把车往后退了五十米,停在一排倒塌的广告牌阴影下。启动离线地图,重新规划进入角度。这次我决定绕到市场南侧,那里有个废弃粮仓,曾是黑市交易的暗口,虽然风险高,但能避开正面检查。
刚挂挡准备移动,后视镜里闪过一道反光。
不是阳光。
是金属反射。
我立刻刹住,熄火,趴低身体。
那道光来自三百米外一栋三层废楼的二层窗口,短暂出现一秒,随即消失。
我屏住呼吸,等了整整三分钟。
再抬头时,窗边多了一个轮廓。
那人没动,也没举任何东西,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像在等我做出下一步动作。
我看了眼副驾上的战术平板,昨晚存好的路线已经加载完毕。背包在后座固定架上卡得严实,外层防水布拉紧,密封条压合到位。出发前最后检查了一遍轮胎气压和底盘护板,确认无异常。
推开安全屋外门,铁轨滑轮发出轻微摩擦声。晨雾还没散,能见度不到三十米。我把车缓缓开出掩体通道,后视镜里,围墙顶部的伪装网随风轻晃,像一块旧帆布盖在废墟上。
左前轮碾过地面时,我注意到胎印旁边有几道拖痕。
不是昨天留下的。
我踩下刹车,解开安全带,下车蹲下查看。痕迹从围栏缺口处延伸出来,断断续续,像是有人蹲伏爬行时衣料蹭出的刮痕。我顺着方向抬头,东侧传感器探头正对着那片区域。调取三小时前的记录,画面里只有风吹铁皮的晃动,没有人体热源。
可能是动物,也可能是误判。
但我没忽略它。
重新上车后,我把这段坐标标记进导航系统,设为“低风险观察点”,同时将主控台远程监控权限临时移交苏晨,密码输入“七月十七”。通讯测试接通一次,他回了句“信号正常”,声音有点发闷,应该是戴着耳机在主控室操作。
车子启动,沿着预定路线驶向北郊。
主干道在五公里外彻底中断,桥面塌陷一半,钢筋从水泥块里刺出来,横七竖八地悬在半空。我早知道这条路走不通,绕行方案在三天前就模拟过三次。真正的通行路径藏在右侧一条废弃轻轨检修道,入口被一堆碎石挡住,但宽度刚好够越野车通过。
全地形胎咬住地面,防撞梁顶开挡路的金属残件。车速保持在每小时十五公里,底盘几次擦过凸起的轨道基座,车身轻微震动,但结构稳定。这种改装是在灾变前三十六小时完成的,当时我花了双倍价格请人连夜施工,现在看,每一笔钱都没白花。
穿过检修道后,城市建筑密度开始上升。这片区域曾是老工业区家属楼集中地,墙体斑驳,多数窗户只剩空框。街道两侧堆满杂物,有些是人为垒砌的障碍,有些是自然倒塌形成的堆积带。我放慢速度,视线扫过后视镜,同时留意车载雷达的边缘警戒提示。
百米外的十字路口,加油站废墟里有动静。
三个人影在油桶之间移动,翻找东西。其中一个穿深色夹克的抬起头,看见我的车,立刻站直身体,冲这边挥手。他另一只手拎着一根铁管,动作不算隐蔽。
我没有减速,也没有加速。
右脚轻轻抬起油门,让引擎转速降下来,车灯熄灭,车身颜色与灰蒙蒙的雾气混在一起。迷彩涂层在这种环境下效果明显,加上车体低矮流线,不容易被第一时间识别为可劫掠目标。
他们开始靠近。
夹克男往前走了几步,另外两人也从废墟侧面绕出来。后视镜显示左侧巷口又有两个模糊轮廓出现,脚步缓慢但方向明确,呈包抄态势。
我知道他们在试探。
这种时候不能停,也不能逃得太急。我等他们离车三十米左右,突然踩下油门,发动机轰鸣一声,车头猛地前冲。同时按下中控一个按钮,车顶伪装系统释放烟雾,在车尾制造一团浓白蒸汽,看起来像排气管炸裂冒烟。
他们果然一顿。
夹克男停下脚步,举起铁管的手迟疑了一下。其他人也开始观望。就在这一秒的迟疑里,我已经冲过交叉口,拐进一条窄巷。
后视镜里,他们没有追上来。
但我没放弃。
接下来两公里全程贴侧行驶,避开所有开阔路段。路过一栋半塌的商厦时,雷达突然捕捉到后方八百米有移动热源,速度稳定,约每小时二十公里,始终维持距离。
是盯梢。
我不确定对方有没有车,但从行进节奏看,至少是经过训练的小队行为,不是散兵游勇。他们不急于逼近,也不掉队,显然是想把我引到某个预设地点。
我打开电子地图,搜索周边可用迂回路径。
铁路编组场在左前方一点七公里处,那里有大量废弃车厢停放,地形复杂,适合摆脱追踪。
十分钟后,我驶入编组场外围。铁轨交错,锈迹斑斑,两侧车厢像一节节铁棺材并排躺着。我关闭大灯,切换至红外辅助驾驶模式,依靠仪表指引方向。车速降到最低,每次转弯都故意多打方向,制造混乱轨迹。
进入核心区后,我选择了一段密集停靠的货运车厢带,实施Z字穿插。连续三次急停、倒车、再转向,每次都换不同出口。最后一次变向后,我干脆熄火滑行了四十米,直到完全静止。
车内安静下来。
我盯着雷达屏幕,外部信号点消失了。
等了五分钟,没有任何新的热源接近。
我重新点火,这次改用惯性滑行加短促提速的方式,从西侧出口缓缓驶出。编组场外是一条荒废的货运公路,路面破损严重,但视野开阔,便于观察远处动态。
前方约两公里,一道简易哨塔轮廓出现在地平线上。
木架搭得不高,顶部有个遮雨棚,隐约能看到有人影走动。那是临时市场的外围警戒线,属于中立交易区,不允许携带重型武器进入,也不允许发生暴力冲突。只要我能顺利抵达,就能开始第一项采购。
我握紧方向盘,手指划过战术平板上的任务清单。
螺栓、切割片、防滑手套——三项物资必须拿下。
净水药剂要看库存情况,不能强求。
车灯仍然关闭,我以最低可视状态继续前进。距离哨塔还有一千五百米时,我注意到路边停着一辆烧毁的皮卡,车头朝向道路中央,像是故意摆放的路障。
我没直接靠近。
把车停在三百米外的一处废弃配电房后面,只露出半个车顶。我取出望远镜,调整焦距,对准那辆皮卡和哨塔之间的区域。
皮卡周围没有脚印,轮胎也没压过新土。车门开着,内饰烧得只剩骨架,但油箱位置完整,没有爆炸痕迹。更像是被人点燃后遗弃的道具。
而哨塔上的守卫,每隔几分钟会低头看一次手里的对讲机,动作机械,站姿僵硬。
不对劲。
我放下望远镜,打开平板,调出市场交易的历史记录。这个据点存在超过四十年,一直由一个叫“老陈”的人管理,以公平着称。每次交易前都会发布当日准入规则,包括可携带物品上限、禁止武器类型等。
但我今天没收到任何通知。
这不合理。
我翻到通讯日志,发现昨晚发送的联络请求显示“未送达”。供应商那边应该收到了消息,但到现在没有回复确认。
要么是通讯中断,要么是他们不敢回应。
我把车往后退了五十米,停在一排倒塌的广告牌阴影下。启动离线地图,重新规划进入角度。这次我决定绕到市场南侧,那里有个废弃粮仓,曾是黑市交易的暗口,虽然风险高,但能避开正面检查。
刚挂挡准备移动,后视镜里闪过一道反光。
不是阳光。
是金属反射。
我立刻刹住,熄火,趴低身体。
那道光来自三百米外一栋三层废楼的二层窗口,短暂出现一秒,随即消失。
我屏住呼吸,等了整整三分钟。
再抬头时,窗边多了一个轮廓。
那人没动,也没举任何东西,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像在等我做出下一步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