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又起了,这次是从南边来的。我眯起眼,盯着那片倒下的钢梁。
那里好像动了一下。
我没动,呼吸压得很低。刚才的反光消失了,但雪地上那截断裂的电线还在,铜芯发黑,缠在钢筋上。它不是被风吹出来的——那根线是从废墟深处拉出来的,像是有人拖着重物移动时刮断的。
我收回视线,手落在战术手电上。红光模式不会暴露位置,也不会惊扰潜在目标。我解开外衣第二颗扣子,让手臂活动更顺畅,然后贴着墙根往前走。
每一步都先用脚尖试探,确认地面没有松动或异物。积雪不深,但底下可能藏着铁皮、碎玻璃或者绊索。上次加固外墙时我们讨论过这片区域的风险,最终因为电源负载问题没加补盲灯,现在看,这个死角比预想中更危险。
三米外,我停下。
蹲下身,用棍尖轻轻拨开钢梁旁边的雪堆。塑料外壳的残片露出来,是某种设备接头,型号没见过。再往里推,雪下压着一段胶皮线,一直延伸进废墟裂缝。这不是我们用的线路,也不是工厂原来的布线走向。
我屏住呼吸,耳朵捕捉前方动静。
五秒后,听到一声极轻的抽气。
不是风穿过缝隙的声音,也不是金属冷缩的响动。是人的呼吸,断断续续,带着颤抖。
我慢慢抬起手电,调到最低亮度的红光,光圈压向地面,一点点扫过去。
钢梁和混凝土板交叠出一个三角空隙,里面蜷着一个人。
他穿着破旧的军大衣,领口结着冰碴,脸上有冻伤的痕迹,脸颊凹下去,嘴唇发紫。右手攥着一根电缆线,左手压在腹部,指缝间渗出血迹,已经半凝固。衣服上有几处撕裂,但看不出是不是搏斗造成的。
我没有立刻靠近。
在距离两米的位置蹲下,把战术棍横放在腿上,右手搭在手电开关上。如果他是装的,只要有一点异常动作,我能在一秒内切换强光致盲,然后后撤。
我等了十秒。
他又喘了一声,牙齿打颤,身体微微抖动。这是低温导致的生理反应,装不出来。
我这才缓缓起身,走近两步,用手电照他胸前。
一块工牌挂在拉链头上,表面磨损严重,但还能看清字:“市政电力维修队 - 张振国”。
我瞳孔一缩。
市政电力系统在灾变前最后一周仍在运行,他们掌握城市地下管线图、变电站分布和备用电源接口。这个人如果真是原岗位人员,可能知道哪些设施还能用,甚至能修复部分电路。
但也可能是假身份。末日之后,谁都能挂块牌子冒充技术人员。
我退后半步,用棍尖轻轻挑开他的外衣口袋。左侧空的,右侧有一包受潮的烟和一只打火机,没有刀具或电子设备。再翻袖口,手腕内侧有长期戴手套留下的压痕,指甲缝里有黑色油污,鞋底沾着混合酸蚀痕迹的泥浆——这些都是长期户外作业的特征。
我蹲下来,伸手探他颈动脉。
脉搏很弱,但跳得规律。掀开眼皮,瞳孔对光有轻微收缩。体温极低,但还没到失温临界点。他还能救。
我脱下自己的保暖外套,盖在他身上,然后按下对讲机。
“苏瑶,准备急救包和热水袋,北区外围发现一名伤员,生命体征尚存,我即将带回。”
她回得很快:“明白,已开启消毒区加热,等你进门就启动紫外线消杀。”
“伤情不明,可能有腹伤,别靠太近。”
“清楚。”
我关掉通讯,环视四周。
要把他弄回去不容易。他至少八十公斤,我一个人背不动,拖行又怕加重伤势。我看了一眼战术棍——苏晨做的那款,钢管可拆卸,带螺纹接口。我拧下两端握柄,抽出内杆,再从背包里拿出备用尼龙绳。
把两根钢管平行放好,用绳子绑成担架框架,再把军大衣铺上去固定四角。做完这些,我扶住他的肩膀,试了试翻转角度。
他闷哼了一声,眼皮颤动,但没醒。
我抓紧他腋下,用力将他翻过来平躺在担架上。过程中左手始终按在腹部伤口处,避免移位。血渍在大衣上晕开一圈,颜色偏暗,说明出血速度减缓,暂时没有大血管破裂。
我绑紧固定绳,检查结扣是否牢固,然后抓住担架前端,开始往回拉。
雪地阻力不小,拖行时要控制力度,防止颠簸。我保持半蹲姿势,重心压低,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挣扎。经过通风口时,我抬头看了眼预警灯——黄光稳定,代表电缆沟温度正常。可我知道,真正的威胁从来不在监测范围内。
走到北门通道前,我把担架停在外门十步远的地方。
输入密码前,我俯身靠近那人耳边,声音压得极低:“我能救你,但不会养一个隐患。醒来之后,你要么守规矩,要么走人——这里没有中间路。”
我没有等回应。
按下确认键,外门液压锁“咔”地打开。我拖着担架进入缓冲区,立即关门,启动紫外线消杀程序。红灯亮起,警报音短促响起两声,表示密闭完成。
我靠在墙上喘了口气,手指还搭在操作面板上。
苏瑶的脚步声从内门传来,停在观察窗后。她戴着防护面罩,手里拿着听诊器和测温枪。
“情况怎么样?”她问。
“脉搏弱,低温,腹部有伤,身份可能是市政电工,工牌是真的。”
她点头:“先进消毒区,我先处理伤口,再做全身检查。”
我解开担架绳索,和她一起把他抬上移动担架车。轮子滚动的声音在狭小空间里格外清晰。我们推着他穿过第二道气密门,进入医疗准备区。
苏瑶立刻开始剪开他的衣服。血痂粘在布料上,她小心分离,露出腹部一道斜向划伤,长约十五厘米,边缘不规则,像是被锋利金属边缘割破的。没有穿刺点,也没有贯通伤。
“不是打架。”她说,“更像是摔倒时被铁皮划的。”
我盯着那道伤口:“他右手一直攥着电缆线,左手护着肚子,说明受伤后还在移动重物。”
“也许是在找电源接口。”苏瑶一边说,一边清理创面,“这种伤如果不感染,缝合后恢复得快。问题是……他已经几天没进食了。”
我看着他凹陷的脸颊。
灾变初期,很多人死于饥饿引发的免疫力崩溃。能撑到现在,说明他有一定求生能力,或者曾经找到过避难点。
“等他醒了再问。”我说。
苏瑶点头,继续操作。我退到角落,拿起消毒毛巾擦手。视线扫过他的随身物品——烟、打火机、工牌、半截电线。
那根电线不对劲。
我拿起来细看。接头部位有焊接痕迹,内部铜丝排列方式特殊,不像民用标准。我忽然想起什么,转身打开工具柜,从一堆旧零件里翻出一块废弃控制器主板。
对比了一下。
一样。
这是高压配电箱的信号反馈线,用于远程监控电路状态。普通人不会碰这东西,只有维护人员才会拆下来检测故障。
他没撒谎。
他是真的干过这行。
我放下电线,正要说话,担架上的男人突然抽搐了一下。
苏瑶立刻伸手按住他肩膀:“别动!你在安全屋,我们现在救你。”
他喉咙里发出一声模糊的音节,眼皮剧烈颤动,手指猛地抓向胸口。
我以为他是要反抗,上前一步准备压制。
但他只是死死抠住工牌,嘴唇哆嗦着,挤出两个字:
“图纸……”
我愣住。
苏瑶看向我:“什么图纸?”
我没回答。
因为他又开口了,声音微弱得几乎听不清:
“地下……变电站……还能用……”
那里好像动了一下。
我没动,呼吸压得很低。刚才的反光消失了,但雪地上那截断裂的电线还在,铜芯发黑,缠在钢筋上。它不是被风吹出来的——那根线是从废墟深处拉出来的,像是有人拖着重物移动时刮断的。
我收回视线,手落在战术手电上。红光模式不会暴露位置,也不会惊扰潜在目标。我解开外衣第二颗扣子,让手臂活动更顺畅,然后贴着墙根往前走。
每一步都先用脚尖试探,确认地面没有松动或异物。积雪不深,但底下可能藏着铁皮、碎玻璃或者绊索。上次加固外墙时我们讨论过这片区域的风险,最终因为电源负载问题没加补盲灯,现在看,这个死角比预想中更危险。
三米外,我停下。
蹲下身,用棍尖轻轻拨开钢梁旁边的雪堆。塑料外壳的残片露出来,是某种设备接头,型号没见过。再往里推,雪下压着一段胶皮线,一直延伸进废墟裂缝。这不是我们用的线路,也不是工厂原来的布线走向。
我屏住呼吸,耳朵捕捉前方动静。
五秒后,听到一声极轻的抽气。
不是风穿过缝隙的声音,也不是金属冷缩的响动。是人的呼吸,断断续续,带着颤抖。
我慢慢抬起手电,调到最低亮度的红光,光圈压向地面,一点点扫过去。
钢梁和混凝土板交叠出一个三角空隙,里面蜷着一个人。
他穿着破旧的军大衣,领口结着冰碴,脸上有冻伤的痕迹,脸颊凹下去,嘴唇发紫。右手攥着一根电缆线,左手压在腹部,指缝间渗出血迹,已经半凝固。衣服上有几处撕裂,但看不出是不是搏斗造成的。
我没有立刻靠近。
在距离两米的位置蹲下,把战术棍横放在腿上,右手搭在手电开关上。如果他是装的,只要有一点异常动作,我能在一秒内切换强光致盲,然后后撤。
我等了十秒。
他又喘了一声,牙齿打颤,身体微微抖动。这是低温导致的生理反应,装不出来。
我这才缓缓起身,走近两步,用手电照他胸前。
一块工牌挂在拉链头上,表面磨损严重,但还能看清字:“市政电力维修队 - 张振国”。
我瞳孔一缩。
市政电力系统在灾变前最后一周仍在运行,他们掌握城市地下管线图、变电站分布和备用电源接口。这个人如果真是原岗位人员,可能知道哪些设施还能用,甚至能修复部分电路。
但也可能是假身份。末日之后,谁都能挂块牌子冒充技术人员。
我退后半步,用棍尖轻轻挑开他的外衣口袋。左侧空的,右侧有一包受潮的烟和一只打火机,没有刀具或电子设备。再翻袖口,手腕内侧有长期戴手套留下的压痕,指甲缝里有黑色油污,鞋底沾着混合酸蚀痕迹的泥浆——这些都是长期户外作业的特征。
我蹲下来,伸手探他颈动脉。
脉搏很弱,但跳得规律。掀开眼皮,瞳孔对光有轻微收缩。体温极低,但还没到失温临界点。他还能救。
我脱下自己的保暖外套,盖在他身上,然后按下对讲机。
“苏瑶,准备急救包和热水袋,北区外围发现一名伤员,生命体征尚存,我即将带回。”
她回得很快:“明白,已开启消毒区加热,等你进门就启动紫外线消杀。”
“伤情不明,可能有腹伤,别靠太近。”
“清楚。”
我关掉通讯,环视四周。
要把他弄回去不容易。他至少八十公斤,我一个人背不动,拖行又怕加重伤势。我看了一眼战术棍——苏晨做的那款,钢管可拆卸,带螺纹接口。我拧下两端握柄,抽出内杆,再从背包里拿出备用尼龙绳。
把两根钢管平行放好,用绳子绑成担架框架,再把军大衣铺上去固定四角。做完这些,我扶住他的肩膀,试了试翻转角度。
他闷哼了一声,眼皮颤动,但没醒。
我抓紧他腋下,用力将他翻过来平躺在担架上。过程中左手始终按在腹部伤口处,避免移位。血渍在大衣上晕开一圈,颜色偏暗,说明出血速度减缓,暂时没有大血管破裂。
我绑紧固定绳,检查结扣是否牢固,然后抓住担架前端,开始往回拉。
雪地阻力不小,拖行时要控制力度,防止颠簸。我保持半蹲姿势,重心压低,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挣扎。经过通风口时,我抬头看了眼预警灯——黄光稳定,代表电缆沟温度正常。可我知道,真正的威胁从来不在监测范围内。
走到北门通道前,我把担架停在外门十步远的地方。
输入密码前,我俯身靠近那人耳边,声音压得极低:“我能救你,但不会养一个隐患。醒来之后,你要么守规矩,要么走人——这里没有中间路。”
我没有等回应。
按下确认键,外门液压锁“咔”地打开。我拖着担架进入缓冲区,立即关门,启动紫外线消杀程序。红灯亮起,警报音短促响起两声,表示密闭完成。
我靠在墙上喘了口气,手指还搭在操作面板上。
苏瑶的脚步声从内门传来,停在观察窗后。她戴着防护面罩,手里拿着听诊器和测温枪。
“情况怎么样?”她问。
“脉搏弱,低温,腹部有伤,身份可能是市政电工,工牌是真的。”
她点头:“先进消毒区,我先处理伤口,再做全身检查。”
我解开担架绳索,和她一起把他抬上移动担架车。轮子滚动的声音在狭小空间里格外清晰。我们推着他穿过第二道气密门,进入医疗准备区。
苏瑶立刻开始剪开他的衣服。血痂粘在布料上,她小心分离,露出腹部一道斜向划伤,长约十五厘米,边缘不规则,像是被锋利金属边缘割破的。没有穿刺点,也没有贯通伤。
“不是打架。”她说,“更像是摔倒时被铁皮划的。”
我盯着那道伤口:“他右手一直攥着电缆线,左手护着肚子,说明受伤后还在移动重物。”
“也许是在找电源接口。”苏瑶一边说,一边清理创面,“这种伤如果不感染,缝合后恢复得快。问题是……他已经几天没进食了。”
我看着他凹陷的脸颊。
灾变初期,很多人死于饥饿引发的免疫力崩溃。能撑到现在,说明他有一定求生能力,或者曾经找到过避难点。
“等他醒了再问。”我说。
苏瑶点头,继续操作。我退到角落,拿起消毒毛巾擦手。视线扫过他的随身物品——烟、打火机、工牌、半截电线。
那根电线不对劲。
我拿起来细看。接头部位有焊接痕迹,内部铜丝排列方式特殊,不像民用标准。我忽然想起什么,转身打开工具柜,从一堆旧零件里翻出一块废弃控制器主板。
对比了一下。
一样。
这是高压配电箱的信号反馈线,用于远程监控电路状态。普通人不会碰这东西,只有维护人员才会拆下来检测故障。
他没撒谎。
他是真的干过这行。
我放下电线,正要说话,担架上的男人突然抽搐了一下。
苏瑶立刻伸手按住他肩膀:“别动!你在安全屋,我们现在救你。”
他喉咙里发出一声模糊的音节,眼皮剧烈颤动,手指猛地抓向胸口。
我以为他是要反抗,上前一步准备压制。
但他只是死死抠住工牌,嘴唇哆嗦着,挤出两个字:
“图纸……”
我愣住。
苏瑶看向我:“什么图纸?”
我没回答。
因为他又开口了,声音微弱得几乎听不清:
“地下……变电站……还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