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锻锤的轰鸣尚在谷中回响,赤火社“百工院”的目光已投向了更根本的问题——铁的产量与质量。
分散各处的小型炼铁炉,效率低下,铁质参差不齐,已成为制约整个军工与农具发展的瓶颈。
陈烬再次埋首于故纸堆与实践中,结合《赤火纲领》中“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合零为整,建造一座前所未有的巨炉。
龙骧谷边缘,一处依山傍水的开阔地被选定。
数以百计的社员和招募的工匠投入了这场大会战。不再是简单的泥土垒砌,而是采用耐火砖与夯土混合结构,炉体远高于以往任何炼铁炉,形似一个巨大的、底部开设着多个风口的坚挺烟囱。这便是陈烬依据记忆并加以改良设计的蜂窝式高炉。
建造过程本身,就是一场“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循环。
首次点火试炼,炉温虽有所提升,但铁水流动不畅,炉壁甚至出现了裂痕。失败没有让任何人气馁,反而激发了更强烈的探究欲。陈烬、百工院的工匠、甚至被请来的老铁匠王锤,都围在尚有余温的失败品旁,激烈讨论。
“风口角度需再倾斜三分,助燃更烈!”
“炉膛内衬的耐火泥配方得改,要更耐烧!”
“投料口的位置太高,热量散失太多!”
一次次修改图纸,一次次调整配方,一次次重新垒砌。每一次失败都加深了对高炉冶炼规律的认识,每一次微调都向着成功更近一步。
当那座经过三次大规模改建的庞然大物最终巍然屹立,再次点燃炉火时,所有人都屏息凝神。
炽白的火焰在蜂窝风口咆哮,鼓风机将巨大的风量压入炉内,炉温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原本需要反复锻打才能去除杂质的铁矿石,在炉内迅速熔化,汇成一条灼热的、流淌的铁水河!不再是间歇式地产出海绵状的铁块,而是源源不断地将炽红的生铁水从出铁口引出,注入准备好的模具中。
“成了!连续出铁!是铁水!” 负责观测的年轻工匠激动得嗓音嘶哑。
整个工地爆发出震天的欢呼。王锤看着那奔流的铁水,老眼昏花,喃喃道:“乖乖……这,这哪里是炼铁,这是……这是从石头里直接榨出铁汁来啊!”
技术突破带来了产量的爆炸式增长。一座高炉的日产铁量,超过了昔日龙骧谷所有小炉的总和,且铁质更加均匀稳定。
充足的、廉价的铁料,如同血液般被输送到各个工坊,为水力锻锤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原料,使得大规模、标准化的器械制造成为可能。
然而,新的矛盾也随之而来。为了维持这座“吞火巨兽”的运转,木炭的消耗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
龙骧谷周边的山林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稀疏,负责后勤的社员忧心忡忡地汇报:“社长,照此下去,不出半年,百里内的林木将被砍伐一空!”
生产力的飞跃,第一次如此尖锐地与资源瓶颈发生了冲突。 这迫使赤火社必须寻找新的出路。陈烬立即下令:“组织勘探队,寻找更多煤矿!”
与此同时,铁料的充足带来了最直接的民生效益。百工院利用富余的铁料,开始大规模铸造标准化、更加坚固耐用的犁铧、锄头、镰刀。这些新式农具通过公社体系,以极低的价格甚至免费分发到农民手中。
北疆广袤的土地上,开荒的速度骤然加快。以往因工具限制而难以开垦的硬土荒地,在新式铁犁面前变得松软。农业生产的潜力被进一步释放,更多的粮食被生产出来,支撑着日益庞大的人口和军队。
高炉中燃烧的,不仅是矿石与木炭,更是赤火公社突破旧有生产界限的雄心,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考。那奔流的铁水,正铸造着一个更强大、也更复杂的新世界。
高炉的铁水与水力锻锤的轰鸣,为龙骧谷带来了材料的丰沛与成型的效率,但陈烬与“百工院”的目光已然投向了更深层次的变革。
他们意识到,零散的、依赖个人“手感”与“经验”的生产方式,已成为束缚生产力进一步飞跃的枷锁。
在《赤火纲领》“精确把握客观规律”的指引下,一场旨在为万物立标尺、为生产定规矩的标准化运动,如同无声的风暴,席卷了整个北疆的工坊。
“百工院”颁布了第一批《北疆工造则例》。
这不是简单的约定俗成,而是以经过校准的铜尺、规、矩为基准,以明确的数字和线条,规定了从环首刀的刀茎宽度、箭簇的三棱角度,到犁铧的弯曲弧度、螺丝(简单木制或金属制)的螺距等一系列制式尺寸,并首次引入了“毫”、“厘”作为更精密的计量单位,以及至关重要的 “公差” 概念——允许零件在极小范围内存在误差,以确保互换性。
起初,阻力显而易见。老匠人王锤拿着那张画满几何图形和数字的图纸,眉头拧成了疙瘩。
他举起自己那把跟随半生、每个棱角都带着独特印记的手锤,声音带着不满与困惑:“社长,这……这打铁造器,讲究的是心手合一,是千锤百炼出来的‘灵气’!每把刀都长得一模一样,跟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那还能叫‘家伙’吗?那是死物!”
他无法理解,为何要放弃那蕴含着手艺人尊严与独特性的“不一样”,去追求冰冷的、毫无个性的“一样”。
然而,标准化的力量,很快便以无可辩驳的效率展现出来。
在新建的“制弩工坊”内,以往需要一位老师傅耗费数月才能打造出一具的强弩,如今被分解为望山(瞄准器)、弩臂、弩机、弓弦等十几个独立部件。
不同的工匠小组,只专注于自己负责的那个部件,严格按照“则例”上的图形和公差要求进行制作。
原本复杂的制作工艺,被分解为一道道简单的、重复性的工序。
一个熟练的农夫,经过短短数日的培训,就能在夹具的辅助下,又快又好地打磨出合格的弩机悬刀(扳机)。
最终,这些来自不同小组、由不同人制造的零件,被送到总装线上。
令人惊叹的一幕发生了:它们严丝合缝地组装在一起,形成一具具性能稳定、威力强劲的制式弩机!零件通用互换,使得战场上的损毁装备可以快速拆解修复,也使得生产效率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
这正是《赤火纲领》中“将复杂劳动分解为简单劳动,从而大幅降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的极致体现。
标准化,如同一种强大的杠杆,将北疆有限的人力资源,撬动出了近乎无限的产出潜能。
一直密切关注军工进展的秦狼,第一时间视察了制弩工坊。他随手拿起两具不同批次产出的弩机,互换它们的弩臂和弩机,扣动悬刀,机括咬合的声音清脆而一致。
这位宿将眼中精光爆射,猛地一拍大腿:“妙!太妙了!以后战场上,零件坏了随手就能换!补充军械就跟往粮袋里装米一样容易!曹孟德拿什么跟咱们打?!”
龙骧谷内,尺规所至,皆为秩序。
而在邺城的曹操,接到细作拼死送回的几个标准化零件(一个弩机括片,一个箭簇)以及关于北疆生产效率的粗略估算报告时,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他摩挲着那光滑、规整、毫无个性可言的金属片,仿佛触摸到了一个完全陌生、冰冷且高效的战争巨兽的鳞甲。
他隐约感觉到,一种超越个人勇武、甚至超越传统谋略的力量,正在北方那片土地上被系统地、大规模地铸造出来。
未来的战场,或许将不再取决于谁的将领更骁勇,而取决于谁的能量(水力)、谁的铁水、谁的……标准,更加强大,更加无穷无尽。
尺规之下,天下将定。
        分散各处的小型炼铁炉,效率低下,铁质参差不齐,已成为制约整个军工与农具发展的瓶颈。
陈烬再次埋首于故纸堆与实践中,结合《赤火纲领》中“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合零为整,建造一座前所未有的巨炉。
龙骧谷边缘,一处依山傍水的开阔地被选定。
数以百计的社员和招募的工匠投入了这场大会战。不再是简单的泥土垒砌,而是采用耐火砖与夯土混合结构,炉体远高于以往任何炼铁炉,形似一个巨大的、底部开设着多个风口的坚挺烟囱。这便是陈烬依据记忆并加以改良设计的蜂窝式高炉。
建造过程本身,就是一场“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循环。
首次点火试炼,炉温虽有所提升,但铁水流动不畅,炉壁甚至出现了裂痕。失败没有让任何人气馁,反而激发了更强烈的探究欲。陈烬、百工院的工匠、甚至被请来的老铁匠王锤,都围在尚有余温的失败品旁,激烈讨论。
“风口角度需再倾斜三分,助燃更烈!”
“炉膛内衬的耐火泥配方得改,要更耐烧!”
“投料口的位置太高,热量散失太多!”
一次次修改图纸,一次次调整配方,一次次重新垒砌。每一次失败都加深了对高炉冶炼规律的认识,每一次微调都向着成功更近一步。
当那座经过三次大规模改建的庞然大物最终巍然屹立,再次点燃炉火时,所有人都屏息凝神。
炽白的火焰在蜂窝风口咆哮,鼓风机将巨大的风量压入炉内,炉温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原本需要反复锻打才能去除杂质的铁矿石,在炉内迅速熔化,汇成一条灼热的、流淌的铁水河!不再是间歇式地产出海绵状的铁块,而是源源不断地将炽红的生铁水从出铁口引出,注入准备好的模具中。
“成了!连续出铁!是铁水!” 负责观测的年轻工匠激动得嗓音嘶哑。
整个工地爆发出震天的欢呼。王锤看着那奔流的铁水,老眼昏花,喃喃道:“乖乖……这,这哪里是炼铁,这是……这是从石头里直接榨出铁汁来啊!”
技术突破带来了产量的爆炸式增长。一座高炉的日产铁量,超过了昔日龙骧谷所有小炉的总和,且铁质更加均匀稳定。
充足的、廉价的铁料,如同血液般被输送到各个工坊,为水力锻锤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原料,使得大规模、标准化的器械制造成为可能。
然而,新的矛盾也随之而来。为了维持这座“吞火巨兽”的运转,木炭的消耗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
龙骧谷周边的山林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稀疏,负责后勤的社员忧心忡忡地汇报:“社长,照此下去,不出半年,百里内的林木将被砍伐一空!”
生产力的飞跃,第一次如此尖锐地与资源瓶颈发生了冲突。 这迫使赤火社必须寻找新的出路。陈烬立即下令:“组织勘探队,寻找更多煤矿!”
与此同时,铁料的充足带来了最直接的民生效益。百工院利用富余的铁料,开始大规模铸造标准化、更加坚固耐用的犁铧、锄头、镰刀。这些新式农具通过公社体系,以极低的价格甚至免费分发到农民手中。
北疆广袤的土地上,开荒的速度骤然加快。以往因工具限制而难以开垦的硬土荒地,在新式铁犁面前变得松软。农业生产的潜力被进一步释放,更多的粮食被生产出来,支撑着日益庞大的人口和军队。
高炉中燃烧的,不仅是矿石与木炭,更是赤火公社突破旧有生产界限的雄心,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考。那奔流的铁水,正铸造着一个更强大、也更复杂的新世界。
高炉的铁水与水力锻锤的轰鸣,为龙骧谷带来了材料的丰沛与成型的效率,但陈烬与“百工院”的目光已然投向了更深层次的变革。
他们意识到,零散的、依赖个人“手感”与“经验”的生产方式,已成为束缚生产力进一步飞跃的枷锁。
在《赤火纲领》“精确把握客观规律”的指引下,一场旨在为万物立标尺、为生产定规矩的标准化运动,如同无声的风暴,席卷了整个北疆的工坊。
“百工院”颁布了第一批《北疆工造则例》。
这不是简单的约定俗成,而是以经过校准的铜尺、规、矩为基准,以明确的数字和线条,规定了从环首刀的刀茎宽度、箭簇的三棱角度,到犁铧的弯曲弧度、螺丝(简单木制或金属制)的螺距等一系列制式尺寸,并首次引入了“毫”、“厘”作为更精密的计量单位,以及至关重要的 “公差” 概念——允许零件在极小范围内存在误差,以确保互换性。
起初,阻力显而易见。老匠人王锤拿着那张画满几何图形和数字的图纸,眉头拧成了疙瘩。
他举起自己那把跟随半生、每个棱角都带着独特印记的手锤,声音带着不满与困惑:“社长,这……这打铁造器,讲究的是心手合一,是千锤百炼出来的‘灵气’!每把刀都长得一模一样,跟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那还能叫‘家伙’吗?那是死物!”
他无法理解,为何要放弃那蕴含着手艺人尊严与独特性的“不一样”,去追求冰冷的、毫无个性的“一样”。
然而,标准化的力量,很快便以无可辩驳的效率展现出来。
在新建的“制弩工坊”内,以往需要一位老师傅耗费数月才能打造出一具的强弩,如今被分解为望山(瞄准器)、弩臂、弩机、弓弦等十几个独立部件。
不同的工匠小组,只专注于自己负责的那个部件,严格按照“则例”上的图形和公差要求进行制作。
原本复杂的制作工艺,被分解为一道道简单的、重复性的工序。
一个熟练的农夫,经过短短数日的培训,就能在夹具的辅助下,又快又好地打磨出合格的弩机悬刀(扳机)。
最终,这些来自不同小组、由不同人制造的零件,被送到总装线上。
令人惊叹的一幕发生了:它们严丝合缝地组装在一起,形成一具具性能稳定、威力强劲的制式弩机!零件通用互换,使得战场上的损毁装备可以快速拆解修复,也使得生产效率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
这正是《赤火纲领》中“将复杂劳动分解为简单劳动,从而大幅降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的极致体现。
标准化,如同一种强大的杠杆,将北疆有限的人力资源,撬动出了近乎无限的产出潜能。
一直密切关注军工进展的秦狼,第一时间视察了制弩工坊。他随手拿起两具不同批次产出的弩机,互换它们的弩臂和弩机,扣动悬刀,机括咬合的声音清脆而一致。
这位宿将眼中精光爆射,猛地一拍大腿:“妙!太妙了!以后战场上,零件坏了随手就能换!补充军械就跟往粮袋里装米一样容易!曹孟德拿什么跟咱们打?!”
龙骧谷内,尺规所至,皆为秩序。
而在邺城的曹操,接到细作拼死送回的几个标准化零件(一个弩机括片,一个箭簇)以及关于北疆生产效率的粗略估算报告时,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他摩挲着那光滑、规整、毫无个性可言的金属片,仿佛触摸到了一个完全陌生、冰冷且高效的战争巨兽的鳞甲。
他隐约感觉到,一种超越个人勇武、甚至超越传统谋略的力量,正在北方那片土地上被系统地、大规模地铸造出来。
未来的战场,或许将不再取决于谁的将领更骁勇,而取决于谁的能量(水力)、谁的铁水、谁的……标准,更加强大,更加无穷无尽。
尺规之下,天下将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