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清穿36-《综影视子鱼的快穿之旅》

  他没有坚守在皇位到死的想法,年纪到了,自然不想继续为大夏国操劳。

  继承人有了,日子也选定了,就只需要等待。

  可胤礽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皇阿玛会来见证自己退位的那一刻。

  等消息传来,大清的船已经出海。

  胤礽也只能先嘱咐人去安排好住所,迎接自己的亲人。

  胤褆比起胤礽,可自在的很。

  大夏国的军队,早已不需要他这个老将出马操练。

  在大夏国稳定之后,他也早早退出一线,回家抱孙辈儿玩。

  大闺女是个独身主义,她既然不想成婚,胤褆他们也由着她喜欢。

  可二宝跟之后的几个孩子倒是没有那样的想法,年龄一到,自己选了喜欢的人带到他们面前。

  孩子们的婚事,胤褆胤礽并没有插手,更没有指婚和亲的想法。

  他们自己选择的人,后果由他们自己负责。

  好在,儿女过的不错,孙辈也一个个的出生。

  现在,不管是胤褆还是胤礽,都已经过上了逗弄孙子的悠闲日子。

  两人本打算在将大夏国顺利交接后,过退休日子的。

  结果,在得知了皇阿玛即将抵达大夏国后,还是有些意外的。

  帝王出行,排场自然很大。

  跟着康熙一起出访大夏国的人,就有不少。

  等他们的舰船抵达大夏国港口时,先是对这满是西洋人出没的地方好奇了一下。

  不是说,大夏国是由先太子胤礽打下的江山吗?

  怎么目之所及,反倒是见到西洋人更多些?

  头次出国的大清人,心里的新奇感越来越多。

  这一路的所见所闻,算是他们平生仅见。

  可这也只是一路趣闻而已,真正的大夏国,他们还未踏足。

  大清的帝王来访,大夏国的国主自然会迎接。

  更别说,他们还是父子。

  看着大清战舰上飘扬的大清旗帜,胤礽的眼中,有着难言的情绪。

  原本,他也是大清人。

  可世事变化,他立足于大夏国,于大清,也只有血脉牵引。

  已经续了胡须的胤礽,看着比之前更加稳重老成。

  时隔多年,再次见到自己这个儿子,康熙的心也是百感交集的很。

  这个,占据了他大半心血的孩子,终究是脱离的他这个父亲,飞走了。

  他找到了自己的安定之所,立足于此。

  甚至,对于远方的家人也没什么惦念。

  隔着人群,胤礽站在岸边,与船头站立的康熙对望着。

  周围的人也都是有眼色的很,自然不会在这时候闹出点动静来。

  等船停靠好,康熙在众人的簇拥下,大踏步的朝船下走去。

  年过六十的他,体态依旧挺拔的很。

  甚至,这腿脚也健硕的很。

  那速度,比之壮年人都不慢。

  等走到胤礽面前,康熙这才停住脚步。

  看着鬓边染了白发的儿子,康熙的眼神有着酸涩。

  他的孩子……也老了。

  按理说,胤礽的年纪还不够老,没那么快生出白发的。

  可作为一国之主,他要忙碌的事并不少。

  即便有几个孩子分担,可对于他来说,要忧虑国家大事,自然会多思多虑,体现在身体上。

  好在,他现在也能够放下身上的那些担子,有时间去休养身体。

  可看在康熙眼中,就是掩饰不住的心疼。

  即便,康熙这位老父亲看着,比胤礽更加老态。

  已经久不行礼的胤礽,看着自己风烛残年的阿玛,心头也是酸涩的很。

  他没有上前一步拥抱父亲,而是直接跪地,给康熙行大拜之礼。

  “皇阿玛!”

  这三个字,自胤礽开口时,就叫过数不清的次数。

  可现在,他能叫一声,都是赚的。

  当生命进入倒计时,过去所在意的种种,在今时今日看来,都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

  在除去那些纷杂的枷锁和欲望后,留下最为本真的东西。

  就好比……父子之情!

  不管曾经的胤礽对康熙有再多的失望和遗憾,现在的他,对上自己老父亲那双有些浑浊的眼睛时,再也无法漠视。

  毕竟,这世间除了自己的妻儿,就只有皇阿玛与他的血缘最为亲近。

  自出生后就没了皇额娘的胤礽,极为在意自己的父亲。

  这么多年的父子情,又岂是他们分隔多年就能够淡化的?

  胤礽的这一跪,是为自己多年不曾侍奉皇阿玛膝下尽孝而跪,更是因为自己的选择而跪。

  在他选择离开大清时,就已经伤了皇阿玛的心。

  之后那么多年不曾回去,也是他的不孝。

  按照大侄女的话来说,被偏爱的,都是有恃无恐的。

  而他胤礽,就是被皇阿玛所偏爱的那个。

  在这一世,因为想法的转变,他放弃了自己的太子之位,选择孤勇去外打江山。

  而他能够如此果决行事的原因,还是因为心里笃定,皇阿玛不会因为他的行为而去牵连与他有关系的人。

  否则的话,等他十几年后再回大清,就不会见到昔日的那些旧识和福晋家族的人。

  被偏爱的他,可以依着自己的性子,直接带着所有亲人回到大清,就是因为他知道,他们会安然无恙的回大夏国。

  被偏爱的多了,胤礽在知道梦境里发生的一切时,也知道那个他即便被废除,安全也有保障。

  可被偏爱的久了,被时间这么一冲淡,好像一切都理所当然了起来。

  那个他印象里一直很是威严的皇阿玛,此时,竟然也有了老者应有的的状态。

  这个认知,让胤礽不得不感慨时间的无情。

  更让他清楚,他能够陪伴皇阿玛的时间……不多了!

  人都是有寿数的。

  能够安然活到老年,已经是一大幸事!

  胤礽不敢去赌,自己皇阿玛真能够长命百岁。

  已经步入老年的康熙,也是掐着手指算日子的。

  过一天,就少一天。

  而胤礽的尽孝时间,自然只会更少。

  有了这样的认知,胤礽的跪拜的时候,就格外虔诚。

  胤礽这个国主都跪拜了,跟着他一起来的皇室子弟与王公大臣们,自然也要跟着跪拜。

  而与康熙一同来的大清人,在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心里有种自豪感。

  不管大夏国怎么壮大,在大清面前,还是个孩子。

  就好比现在的胤礽,即便是大夏国的国主,在面对大清的帝王时,也是要跪拜的。

  可胤礽跪拜康熙是源于自身,并不是大夏国屈于大清的国力而认怂。

  康熙自己看的分明,也就没阻止自己儿子的行礼。

  可他身后的人,自然不能那么理所当然的跟着康熙一起受着大夏国人的跪拜。

  由着康熙带来的那些皇子们,一个个的跪地,向太子二哥行礼。

  是的,在大清,胤礽还是太子。

  即便他人早已不在大清多年,可他这太子的身份,一直都不曾被废除。

  在没有明确的继承人之前,太子胤礽的身份,依旧是凌驾在众位皇子之上的。

  即便,这其中的皇子,有的早已是亲王爵位。

  可比起太子,还是低了一等。

  有了亲王皇子的带头,其后的那些王公大臣和其他人,自然也要跟着跪拜。

  哗啦啦的,瞬间跪地一片。

  只有康熙一人,站在那里,俯瞰众生。

  等将视线收回,康熙上前一步,扶起胤礽的双手。

  “保成!”

  在胤礽长大入朝后,康熙不管是出于督促胤礽上进还是让他谨记自己的身份的原因,很少叫他的乳名。

  要么叫胤礽,要么直呼太子二字。

  很多年,就连胤礽自己都很少听到保成这个名字。

  此时再听,恍若回到了从前。

  因为康熙早年的皇子夭折的多,对于好不容易生出来的嫡子,自然也有期许。

  只是这个期许,在血淋淋的事实之前,打了折扣。

  那时的康熙,没想着嫡子日后能够如何。

  只要能够保住这个孩子,就已经足够。

  所以,才会给嫡子取名保成。

  而胤褆的乳名保清,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接着康熙的力道,胤礽缓缓起身。

  父子俩一时没有说任何言语,就那相看泪眼的神色,早已传达了许多意思。

  随着胤礽的起身,身后跟着跪地的那些人,也一一站起身来。

  两国帝王相见,本该有社交场面存在的。

  可谁让,眼前这两人不仅代表了大夏与大清,还是嫡亲的父子呢?

  场面话,自然不必说。

  到了他们这个年纪和权势,自然不会被外因所影响。

  甚至,都不会有不长眼的人冒出来当显眼包。

  好在,胤礽的情绪收敛的也快。

  他稳住自己内心真正想说的话,扶着康熙,一起回大夏皇宫。

  至于其他人,自然有人安排。

  等港口的喧嚣趋于平静,大清对大夏国的访问也正式开始。

  上一代的掌权者,此时都忙着叙旧,就只有新一代来顶缸。

  对于这样的大场面,不管是胤褆的孩子还是胤礽的子嗣,都是不惧的。

  可子鱼懒得去应付这些场面,就直接宅在自己家里。

  其他的弟弟妹妹们,倒是积极参与了这次的迎宾之行中。

  不管是大清的皇室子弟,还是大夏国的皇家人,其实都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子嗣。

  有着血缘关系,使得他们在沟通上并不会一直处于疏离状态。

  也因为大清有意与大夏国拉近关系,至少,在列强对大清有了觊觎之心的举动时,大清有个可以信赖的合作者在也安心不是?

  出于种种考虑,大清此行,也是一种示好的信号。

  大夏这边接收到了信号,自然要给出反应来。

  此时还是大夏国国母的胤礽福晋,自然也要出面。

  不仅她要出面招待大清的皇室宗亲,就连胤褆的福晋婉蓉也要跟着一起。

  好在,她们的年纪在这里,辈分在这里,自然不必亲力亲为。

  只要将主人公的身份摆好,自然会有人搭戏台子。

  因为大夏准备充分,没有因为大清访问团的突然到来而引起慌乱。

  而在康熙逐步了解大夏国情时,胤礽的退位仪式,也即将展开。

  胤礽想要退位,是早已决定好的事。

  万事俱备,只等时间到达。

  这一日,在大夏国的露天广场上,举行了国主交替仪式。

  康熙坐在贵宾席,看着自己的儿子胤礽,将象征着权柄的帝王印章和军令,郑重的交给嫡长子。

  也就是新一任大夏国的国主……弘暲。

  这名字,也是随了爱新觉罗氏的排序起的名字。

  还是……当年康熙在得知太子有了龙凤胎后,给取的。

  在太子出走大清后,也不曾给自己的孩子更改过名字。

  只是除了龙凤胎,其他几个孩子的名字都是由胤礽和福晋一起商议起的。

  看着已经有了新帝威仪的弘暲,康熙看着,心里也是怅然了些。

  他曾经……不是没有将太子的龙凤胎中的这个嫡孙,培养成为下一个太子,或者说……是太孙。

  只是,这也只是他曾经的一个念头而已。

  到底是没有说出来过,或者是有过什么表示。

  此时再看,太子的嫡长子,确实优秀的很。

  于大夏国,也算是一个优秀的继承人。

  作为旁观者,康熙看着胤礽与弘暲这简短有效的帝王交替,竟觉得比大清的各种礼法要来的果决的多。

  祭天地神明,在这里,都没有。

  大夏的传承,也才二十多年而已。

  先祖什么的,自然不必祭拜。

  神明什么的,在大夏人心中,有,却不会执迷信奉。

  毕竟,胤礽的江山,就是靠自己打拼出来的。

  若是祈求神明,怕是有生之年都没有坐上皇位的那一日。

  新帝在坐上皇位的那一刻,胤礽就已经成为了太上皇。

  一个,还身体康健的太上皇。

  对于大夏国来说,也算是老祖宗的存在了。

  康熙一直在留意胤礽的神色,看他即便在交出帝王权柄时,也不曾流露出一丝不舍。

  好像,就单单交接了一项任务。

  结束了,也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再看看神色轻松的太子妃,也不似紫禁城里的太后和那些太妃。

  没了一国之母身份的加持,对方好像依旧能够过的很好。

  甚至,可以说是恣意。

  在紫禁城,康熙也有见过太子妃。

  从前一向进退有度、端庄典范的皇家太子妃,此时也能够肆然的与人说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