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广寒学宫-《智体航星》

  特好睡,睡得特香甜,一觉到天明。

  穿上基地提供的制服,戴上智能手环,基地智控中心AI会分派任务指引大家各司其职。新登月的机器人已经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得热火朝天了。月牙也加入了科研团队和父母一起工作了。

  斯南站在透明电梯里,小手紧抓着扶手,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外面。电梯从住宅区缓缓上升,透过全息玻璃展示的情景,他能看到整个学府的布局——传统中式庭院建筑群与最先进的量子实验室完美融合,飞檐翘角下悬挂的不是普通灯笼,而是漂浮的等离子体照明球。

  “镜瞳,记录当前视野。”斯南轻声说。

  他额头中央的菱形晶体微微闪烁蓝光,将眼前的一切以4K分辨率记录存储。那是他的镜瞳——一台集成了高清摄像头、微型量子计算机和神经接口的可穿戴设备,外表像一块镶嵌在皮肤中的蓝宝石,边缘几乎与肌肤无缝衔接。

  “已记录,存储路径:月球/广寒学府/初印象。”镜瞳的合成女声直接在他听觉神经中响起,只有他能听见。

  电梯停在了月表十米高的建筑平台。斯南深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校服领口的水晶纽扣——那是全息投影器的开关。他在地球生活了九年,听着《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故事长大。在敦煌莫高窟的奇遇,让他更想飞天了。而今天,他终于够年龄进入月球最负盛名的广寒宫学校了。

  “新生古斯南,请前往校长办公室进行入学评估。”电梯内的AI用温和的声音提醒。

  斯南迈出电梯,脚下是仿木纹的纳米材料地板,踩上去有真实的木质弹性却不会像真正木材那样在月球低重力环境下产生浮尘。他经过一条长廊,两侧墙壁上交替展示着中国古代神话嫦娥奔月的全息动画和人类登月历史的重要时刻。

  校长办公室的门是一扇雕花月壤砖仿红木门——真正的地球木材,在月球上极为珍贵。门上的铜环自动升起,轻轻叩了三下。

  “请进。”里面传来低沉的声音。

  斯南推开门,眼前的景象让他屏住了呼吸。办公室呈圆形,天花板是透明的,可以直接看到地球在漆黑的太空中缓缓转动。四壁书架直抵天花板,摆满了纸质书籍——这在21世纪几乎已经绝迹。房间中央是一张巨大的仿红木办公桌,后面坐着一位白发男子,他有着亚洲人的面部特征,眼睛却呈现出不自然的淡蓝色——那是高级视觉增强器的标志。

  “吴刚校长好。〞斯南按照妈妈教他的礼仪,行了一个标准的鞠躬礼。

  “啊,镜瞳少年。”吴刚校长放下手中的毛笔——他居然在用真正的毛笔写字!——锐利的目光落在斯南额头的晶体上。“你母亲告诉我,你拥有和月牙姐一起改良的智能穿戴设备——镜瞳?”

  斯南点点头,下意识摸了摸镜瞳。它已经是他身体的一部分,就像多了一个不会眨动的眼睛。“是的,校长。这是爸爸送给我的礼物。”

  吴刚校长站起身,绕过桌子走到斯南面前。他比斯南想象中要高得多,在月球标准重力下动作却如地球人一般沉稳。“你知道广寒学府的教学理念吗?”

  “知道一些。”斯南迅速调取镜瞳中存储的信息,“‘承古启新,天地人和’,强调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不错。”吴刚校长微微颔首,“但我要告诉你,在这里,你的镜瞳可能会成为障碍而非助力。”

  斯南瞪大了眼睛:“为什么?它能帮我记住所有知识!”

  “这正是问题所在。”校长走回座位,从抽屉里取出一个古朴的木盒,“知识不等于智慧,记忆不等于理解。”他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块黑色的石头,“这是地球上最古老的书写工具之一——石墨。我要你用它写一个字,任何你想写的字。”

  斯南困惑地接过石墨块。在镜瞳的数据库里,他见过这种原始书写工具的资料,但从未实际使用过。他犹豫了一下,在校长推来的宣纸上画下一横。

  “这是‘一’字,最简单也最深刻的汉字。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校长评价道,“但你的笔画轻重不均,起笔犹豫,收笔仓促。镜瞳能告诉你怎么写,但不能赋予你书写的灵魂。〞

  斯南感到一阵莫名的烦躁。他习惯了镜瞳带来的完美记忆和即时检索能力,这种原始的、不精确的学习方式让他不安。

  “现在,关掉你的镜瞳。”校长突然说。

  “什么?”

  “关闭它,至少关闭它的外部信息获取功能。”校长坚持道,“接下来的测试不需要它。”

  斯南咬了咬下唇。他几乎从未主动关闭过镜瞳。它就像他的第三只眼,永远睁着,永远记录,永远分析。但他还是轻声说:“镜瞳,进入休眠模式。”

  额头的蓝光暗淡下来。“休眠模式已启动,基础生理监测保持运行。”镜瞳的声音在他脑海中响起。

  校长满意地点点头,从墙上取下一幅卷轴展开。那是一张星图,上面标注着复杂的轨道线和数学符号。“看这个三十秒,然后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斯南凝视着星图,突然意识到没有镜瞳的帮助,他必须完全依靠自己的大脑来记忆和分析。三十秒后,校长卷起星图。

  “描述你记住的内容。”

  斯南闭上眼睛,试图在脑海中重建那张图。“有……三颗主星,用红色标注,连线形成一个三角形。周围有许多小点,可能是伴星或空间站。底部有一些公式,我认出了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形式……”

  “不错,但遗漏了关键细节。”校长展开星图,“红色三角形实际上是四面体的投影,你忽略了第四颗隐藏星。公式中有一个微小但重要的修正项,考虑了月球引力对近地轨道的扰动。”他锐利的目光直视斯南,“你的镜瞳能完美记录这一切,但你的自然大脑却过滤掉了它认为不重要的信息。这就是区别。”

  斯南感到一阵挫败。他习惯了完美,习惯了镜瞳带给他的超人能力。现在他突然意识到,那可能只是一种虚假的完美。

  “别灰心。”校长的语气缓和下来,“这正是你要在这里学习的原因。广寒学府不会否定科技——我们自己就是科技的产物。”他指了指自己的蓝眼睛,“但我们更重视培养真正的理解力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信息存储能力。”

  校长走回办公桌,按下一个按钮。办公室的一面墙变成了透明状态,展现出下方广阔的中庭花园,几十名学生正在那里活动。有的在传统石桌上练习书法,有的围在全息投影前讨论分子结构,还有的在桂花树下冥想——真正的桂花树,经过基因改造能在月球环境下开花。

  “明天开始,你将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校长说,“你的课程将包括量子力学基础、太空环境生存技能、中国古代哲学、月球地质学……以及最特别的,镜瞳应用伦理。”

  “镜瞳应用伦理?”斯南好奇地问。

  “是的。”校长意味深长地看着他,“任何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直接与人脑交互的技术。你需要学习的不只是如何使用它,还有何时不该使用它。”

  斯南下意识又摸了摸额头的晶体。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从未真正思考过镜瞳可能带来的问题。它一直只是他的一部分,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现在,你可以重新激活镜瞳了。你出走廊,智控Al会引导你去见李老师。”校长微笑道。

  当镜瞳重新启动,熟悉的蓝光在额头闪烁时,斯南感到一种奇怪的矛盾——既安心又隐约不安。

  他第一次认真思考:镜瞳究竟是让他变得更强大,还是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他?

  经过一条透明走廊时,斯南停下脚步。远处是月球表面荒凉的景色,近处却是充满生机的校园。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却和谐共存。

  “很美,不是吗?”Al说道,"就像你的镜瞳和自然大脑的关系。关键在于平衡。"

  斯南点点头,镜瞳自动调整焦距,将这一景象以最高分辨率记录下来。但同时,他也用自己的眼睛——那双九岁孩子清澈的眼睛——凝视着这一切,试图不通过任何技术辅助,单纯地记住这一刻的感受。

  他知道,从今天开始,他的学习将不再只是信息的收集,而是一场关于如何成为真正的人的探索。在月球上,在古老传说与现代科技交汇的地方,他将寻找自己的答案。

  “斯南同学?”一位穿着淡蓝色制服的女性向他走来,制服左胸绣着“广寒学宫”的字样,“我是李老师,负责接你去班里。”

  跟随李老师穿过气闸门,斯南立刻感觉到身体变轻了。“第一次来月球?”李老师笑着问,“在低重力环境,记得走路时脚尖先着地,像这样。”她示范了一个优雅的弹跳步。

  广寒学宫位于基地的中心区域,是一座半埋入月壤的环形建筑。入口处,一幅全息投影展示着学校的校训:“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教学理念:“承古启新,天地人和”。

  “这是我们的校徽,”李老师指着一枚银色的徽章解释道,“月牙托着地球,象征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

  入学仪式在中央穹顶大厅举行。斯南注意到大厅一侧的墙壁是完全透明的,可以直接看到外面的月面景观。校长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曾经是第一批月球科考队的成员。

  “欢迎新生古斯南同学的到来!〞校长的声音通过环绕声系统清晰地传来,“在广寒学宫,你们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在月球这个特殊环境中生存、思考和创造。”

  斯南的同桌是个叫欧阳星辰的男孩,父母都是月球基地的工程师。

  “你刚从地球来的?”欧阳星辰好奇地打量斯南,“那你得赶紧适应低重力环境,下午的体育课可不好过。”

  广寒学宫的课程表让斯南大开眼界。除了数学、物理、化学、武术、中医药等基础学科,还有许多他从未听说过的课程:月球地质学、太空环境生理学、穹顶生态维护、低重力工程力学……

  第一堂课是“月球适应与生存”,由一位前宇航员教授。教室的四面墙都是曲面屏幕,实时显示着基地外的月面情况。

  “在月球上,最危险的往往不是你想的那些,”老师点击控制板,教室突然变成了月夜场景,温度显示骤降到-170℃,“极端温差、微陨石、月尘腐蚀……这些都是你们必须了解的生存知识。〞

  下午的体育课在专门的低重力体育馆进行。场馆顶部装有可调节的人造重力装置,能模拟从月球到火星的不同重力环境。

  “今天练习基础移动技巧,”体育老师示范了一个标准的月球跳跃步,“记住,不借助机器辅助的情况下,在六分之一重力下,传统的跑步方式效率极低。”

  斯南笨拙地尝试着,却总是控制不好力度,几次差点撞上天花板。欧阳星辰熟练地在他身边转了个圈,“重心放低,用脚尖发力,像这样。”

  放学后,李老师带新生参观校园。最让斯南惊叹的是学校的“地球园”——一个巨大的封闭生态区,模拟地球环境,有真正的树木、花草和小型水池。

  “这是心理调节区。”李老师解释,“长期在封闭的月球环境中,接触自然元素对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空余时间你们都可以来这里享受‘地球时间’。”第二天是实践课,学生们穿着轻便的月球作业服(不同于笨重的太空服,专为基地内部设计)来到学校的"月面模拟区"。这是一个真实大小的穹顶外场景模拟,地面铺着真正的月壤。

  放学后,同学们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第二天照常上课。

  午休时,学校广播突然响起:“全体师生注意,十分钟后将有小型陨石雨经过基地上空,观测组请到西侧观测台集合。”

  斯南跟着同学们来到观测台,透过强化玻璃,看到远处月面上空划过几道亮光。“大部分会被大气层——哦,月球没有大气层,”他自言自语地纠正,“会被我们基地的防护系统拦截。”

  "没错。”不知何时站在旁边的校长微笑道,“广寒宫有三层防护:电磁偏转场、物理缓冲层和自修复穹顶。这也是你们下学期要学习的‘月球基地防御系统’课程内容。”

  第三天,斯南开始适应月球的生活节奏。他学会了如何在低重力下优雅地移动,如何管理月球作息时间(一个昼夜相当于地球29.5天,但基地采用24小时制),甚至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