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岳兴阿的信-《君夺臣妻之朕偏要她》

  日头渐渐西斜,将紫禁城巍峨的宫殿拖出长长的影子。玄烨处理完手头最后一本奏折,撂下朱笔,揉了揉有些发胀的眉心。

  梁九功适时地奉上一杯温茶,低声道:“万岁爷,岳兴阿小公子的信,已经取来了。”他手中捧着一个不起眼的青布囊。

  玄烨接过,指尖触及布囊,冷峻的眉眼不易察觉地柔和了一瞬。他没有立刻打开,而是起身道:“备马,去西山。”

  “嗻。”

  轻车简从,玄烨再次来到静心庵外时,夕阳正好,给那清寂的小院镀上了一层暖金色的光晕。院门虚掩着,比昨日多了几分安宁祥和。

  他示意侍卫留在远处,自己轻轻推门而入。

  院内,舒云正坐在昨日那棵老梅树下,只是那被隆科多踢倒的凳子已换了一张更稳当的。

  她膝上放着绣绷,指尖飞针走线,神情专注而平静。夕阳的光线勾勒着她低垂的侧脸和纤长的睫毛,在她周身形成一道柔和的光圈,那般静谧美好,仿佛昨夜那个崩溃无助、瑟瑟发抖的人只是一场幻影。

  听到脚步声,她抬起头来。

  见到是他,她的眼神明显闪烁了一下,下意识地放下了手中的针线,站起身。

  一抹极淡的、几乎难以察觉的红晕悄然爬上她的耳根,她微微屈膝:“王爷。”

  声音比昨日镇定了许多,却依旧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局促和……羞涩?或许是因为想起了昨夜自已的失态,或许是因为他此刻的再次出现。

  玄烨的心像是被那抹夕阳下的红晕轻轻烫了一下,泛起细微的涟漪。他快步上前,虚扶了一下:“不必多礼。看来今日气色好了许多。”

  他的目光在她脸上细细扫过,确认那令人心惊的苍白已被些许血色取代,眼底也无明显的青黑,这才稍稍安心。

  “劳王爷挂心,妾身已无大碍。”舒云低声道,目光微微垂下,落在他手中的青布囊上。

  玄烨顺势将布囊递过去,语气自然而温和:“今日入宫,恰巧遇到岳兴阿下学。这孩子惦记着你,写了一封信,托我……托我方便时带给你。我想着左右无事,便给你送过来。”

  他说得轻描淡写,仿佛真是顺路而为。

  舒云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如同落入了星子,所有的羞涩和局促都被巨大的惊喜所取代。

  她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接过那布囊,指尖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兴哥儿……他写信来了?多谢王爷!”

  她紧紧攥着那布囊,仿佛握着稀世珍宝。

  “看看他说了些什么吧。”玄烨看着她欣喜的模样,唇角也不自觉地扬起,心中那份因隆科多而起的暴戾之气被这温馨的场景悄然抚平。

  他很是自然地走到她刚才坐的位置旁边,撩起衣袍下摆,在另一张石凳上坐了下来,一副准备耐心等待的样子。

  舒云此刻也顾不得什么礼数了,小心翼翼地解开布囊,里面是一封折叠得整整齐齐的信笺。纸质是上好的宫笺,带着淡淡的墨香。

  她展开信纸,岳兴阿那尚且稚嫩却已初具风骨、努力写得端正的字迹映入眼帘: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儿一切安好,请母亲万勿挂念。

  宫里很好,皇上待儿很好,四阿哥待儿也很好。师傅们教书很用心,儿昨日学了《孟子》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一段,虽不能全懂,但儿会努力用功,不负母亲期望。

  御膳房的点心很好吃,比……比家里还好吃。前几日皇上还赏了儿一碟杏仁佛手酥,儿吃着,想起了母亲的手艺(只是想起,并非觉得御膳房做得更好,母亲勿怪)。梁公公也很照顾儿,常问儿冷不冷,饿不饿。

  前日习射,四阿哥中了红心,儿只中了靶边,但四阿哥没有笑儿,还教儿如何用力。儿会勤加练习。

  母亲在庵中一切可好?天气冷了,要多穿衣服,勿要着凉。炭火可还够用?夜里被子可还暖和?儿很想念母亲。儿在宫里会乖乖的,好好读书,听师傅和皇上的话,母亲一定要安心,照顾好自己。

  等儿再长大些,有了出息,定接母亲出来,让母亲再也不必受苦。

  纸短情长,言不尽意。伏惟珍摄。

  儿 岳兴阿 叩首”

  孩子的信,絮絮叨叨,充满了童真和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却满是真挚的牵挂和努力成长的决心。

  尤其是最后那句“等儿再长大些,有了出息,定接母亲出来,让母亲再也不必受苦”,看得舒云瞬间鼻尖一酸,眼眶就红了起来。

  她连忙抬起手指,极快地拭了一下眼角,生怕被身旁的人看了去。

  玄烨一直安静地坐着,目光落在院角那几盆已然绽放、吐露芬芳的水仙上,仿佛并未留意她,实则眼角的余光将她所有的反应都收入眼底。

  看到她因欣喜而发亮的眼眸,因感动而泛红的眼圈,以及那强忍泪意的细微动作,他的心中充满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柔软情绪。

  他适时地开口,声音温和:“信里都说了些什么?看你的样子,岳兴阿在宫里应当很是适应。”

  舒云深吸一口气,压下喉间的哽咽,将信纸小心地折好,重新放入布囊,紧紧捂在胸口,仿佛这样就能离儿子更近一些。

  她转过头看向玄烨,眼中水光未退,却漾着真切的笑意和感激:“他说他一切都好,读书、习射都很用心,皇上和四阿哥待他极好,梁公公也照顾他……这孩子,长大了,懂事了……”

  她絮絮地说着信中的内容,语气里充满了作为母亲的欣慰和骄傲,方才那点羞涩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

  玄烨耐心地听着,偶尔颔首,顺着她的话道:“四阿哥性子是冷了些,但心地正直,岳兴阿能得他青眼,是好事。梁九功是个细心的,有他看顾,宫里无人敢怠慢。皇上……”

  他顿了顿,语气寻常,“皇上日理万机,能记得赏他点心,过问几句起居,确是对他颇为上心了。你确实可以放心。”

  他的话,每一句都精准地安抚在舒云最牵挂的地方。

  “是,是……多谢王爷告知这些。”舒云连声道,看着他的目光充满了诚挚的谢意。

  她深知,若无眼前这位“王爷”的暗中打点与周旋,她的兴哥儿即便在宫中,恐怕也难有如此舒心的日子。

  夕阳的余晖将两人的身影拉长,交织在青石板上。院子里安静下来,只有偶尔的风过树梢声。

  一种微妙而温馨的气氛在两人之间流淌。

  舒云忽然想起什么,略有些迟疑地开口:“王爷昨日夜间,多谢您……”她的声音低了下去,脸颊又有些发热,“还有……那炭火和棉被,以及窗外的……”

  她并非毫无察觉。那驱散梦魇的沉稳气息,那窗外默立的守护,在她半梦半醒之间,并非全然无知。

  只是此事过于暧昧,她不知该如何启齿道谢。

  玄烨闻言,微微一怔,随即了然。他并未否认,只是目光温和地看向她,语气平淡却带着一种令人安心的力量:“举手之劳,不必挂怀。你安然无事便好。”

  他没有乘势说什么令人尴尬的话,只是将一切轻描淡写地带过,反而让舒云心中更是感激,也更添了几分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愫。

  她低下头,轻声道:“无论如何,多谢王爷。”

  两人一时无话,却并不显得尴尬。夕阳的金光越来越浓,将小院渲染得温暖而静谧。

  玄烨看着她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柔和的侧脸,心中一片宁静。他甚至希望时光能在此刻多停留一会儿。

  然而,宫门下钥的时辰快到了。他不得不站起身:“天色不早,本王该回去了。”

  舒云也随之起身,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不舍?她敛衽行礼:“恭送王爷。”

  玄烨点点头,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片刻,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道:“岳兴阿的信,若需回信,可让云翠送去上次那家酒楼,掌柜的自会设法转交于我。”

  这是他再次为她铺设的一条安稳的联系通道。

  舒云心中一暖,再次道谢:“有劳王爷费心。”

  玄烨不再多言,转身大步离去。

  舒云站在院中,看着他挺拔的背影消失在夕阳的金辉里,手中紧紧攥着那只装着信的青布囊,心中被一种前所未有的、暖融融的情绪填得满满的。

  儿子的牵挂,那位王爷沉稳而体贴的守护,这一切,如同阳光般,驱散了她生命中积压已久的阴霾与寒意。

  她低头,轻轻抚摸着绣绷上那只展翅欲飞的仙鹤,唇角无声地扬起一抹极淡却真实的微笑。

  或许,前路并非全然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