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平凉城的轮廓还浸在一层淡青色的薄雾里,城隍庙前的石板路已被人脚磨得发亮。刘平贵牵着刘永斌的手,李玲玲跟在旁边,手里攥着给儿子装了书本的帆布包,指尖被包带勒出浅浅的红痕。“快些走,不然戏台子前排的位置就被占完了。”李玲玲催了句,眼角的细纹里沾着点兴奋——自打布行歇业,她已经很久没这样正经凑过热闹了。
刘永斌蹦蹦跳跳地在前头开路,书包上的铜搭扣叮当作响。他四年级的个头刚过成人腰际,却已经能准确指出街角哪家糖人的孙悟空捏得最像。“爹,娘,你们看!”他突然停住脚,指着城隍庙那座飞檐翘角的戏台,台柱上刷着的红漆掉了大半,露出底下暗沉的木色,却丝毫不减其威严。戏台前的空地上,黑压压的人头已经攒动起来,像一汪涌动的黑潮,离着老远就能听见有人咳嗽,有人喊着同伴的名字,还有小贩拖着长腔吆喝的声音,搅得空气里都是热烘烘的烟火气。
刘平贵站定,往戏台方向望了望。晨光从东边的城楼爬上来,斜斜地照在戏台顶端的琉璃瓦上,碎成一片晃眼的金。他想起前几年,自己开布行时,也曾在这样的日子里包过戏台前的雅座,请相熟的商户看戏。那时他穿的是杭绸长衫,手里把玩着玉石烟嘴,李玲玲则穿着绣了兰草的旗袍,被人称作“刘掌柜的娇娘”。可现在,他身上的粗布短褂洗得发白,袖口磨出了毛边,手指关节因为这几年做零工搬货,肿得像是泡过的老树根。他下意识地把袖口往下拽了拽,喉咙里发紧,像被戏台前飘来的油烟呛住了似的。
“爹,娘,我先进学堂了!”刘永斌的声音把他拽回现实。孩子冲进街角的学堂大门时,还回头挥了挥手,书包上的红绸带在风里飘成一抹跳动的艳色。刘平贵看着那抹红,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下——这孩子,倒比他活得敞亮。
转身往戏台走时,周遭的喧闹骤然涌了过来。戏台左侧的空地上,一个戴蓝布帽的老汉正捏糖人,铜锅里的糖稀熬得金黄金黄,他手里的小铜勺在青石板上游走,不一会儿,一个扛着金箍棒的孙悟空就立在了竹棍上,糖衣反射着晨光,甜香顺着风钻进人鼻孔。旁边一个穿短打的汉子正摆弄着个新奇物件——说是“挖机”,铁做的长臂能屈能伸,底下带着铁爪,引得一群半大孩子围着看,个个伸长了脖子,眼睛瞪得溜圆。
“买水果喽!刚摘的沙果!”一个扎着绿头巾的妇人蹲在筐子后,筐里的沙果红得发紫,上头还挂着水珠。旁边卖糖葫芦的老汉举着个草靶子,红亮亮的山楂串上裹着的糖衣晶莹剔透,像一串串冻住的血珠。再往远些,有个摆地摊的,铺开的蓝布上摆着些锈迹斑斑的铜器、缺了口的瓷碗,他说这是“古董文物”,嗓门大得盖过了戏台前的动静。还有个戴金丝眼镜的先生,守着个木匣子,里面摆着各式各样的眼镜,有圆的,有方的,镜片在阳光下闪着冷光,他见人就说:“戴副眼镜,看戏看得清,做生意也体面。”
李玲玲拉了拉刘平贵的胳膊,“你看那边,张屠户家的媳妇也来了,手里还挎着篮子,估摸着是看完戏要去买菜。”刘平贵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果然见个胖妇人挤在人群里,脸上堆着笑,正和旁边的人说着什么。他忽然觉得,这城隍庙前的热闹,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把平凉城里的三教九流都网在了里头——有穿长衫的读书人,有扛着锄头的农民,有挑着担子的货郎,还有像他这样落魄的掌柜。大家脸上的神情都差不多,带着点节日里特有的松弛,眼睛里映着戏台的方向,像是在那方寸舞台上,能找到些日子里缺的甜。
戏台上传来一阵锣鼓声,震得人耳朵嗡嗡响。有人喊了句“开戏了!”,人群像潮水似的往前涌。刘平贵被挤得踉跄了一下,李玲玲赶紧扶住他。“慢点,咱不往前挤。”她的声音带着点心疼,“站这儿看也一样。”
他稳住脚,往戏台上瞧。幕布缓缓拉开,先出来的是个穿素白戏服的女子,水袖一甩,步态盈盈,正是《黛玉葬花》里的林黛玉。那演员眉眼细长,眼角微微下垂,一开口,声音里带着股说不出的委屈,唱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时,声音抖得像秋风里的落叶。刘平贵看着她手里的花锄,突然想起自家院里原来也种着些月季,去年布行倒闭,被他一气之下全刨了。如今想来,那些花开花落的日子,竟像是上辈子的事了。
李玲玲看得入了神,手不自觉地攥紧了刘平贵的胳膊。她年轻时也爱听戏,尤其
刘永斌蹦蹦跳跳地在前头开路,书包上的铜搭扣叮当作响。他四年级的个头刚过成人腰际,却已经能准确指出街角哪家糖人的孙悟空捏得最像。“爹,娘,你们看!”他突然停住脚,指着城隍庙那座飞檐翘角的戏台,台柱上刷着的红漆掉了大半,露出底下暗沉的木色,却丝毫不减其威严。戏台前的空地上,黑压压的人头已经攒动起来,像一汪涌动的黑潮,离着老远就能听见有人咳嗽,有人喊着同伴的名字,还有小贩拖着长腔吆喝的声音,搅得空气里都是热烘烘的烟火气。
刘平贵站定,往戏台方向望了望。晨光从东边的城楼爬上来,斜斜地照在戏台顶端的琉璃瓦上,碎成一片晃眼的金。他想起前几年,自己开布行时,也曾在这样的日子里包过戏台前的雅座,请相熟的商户看戏。那时他穿的是杭绸长衫,手里把玩着玉石烟嘴,李玲玲则穿着绣了兰草的旗袍,被人称作“刘掌柜的娇娘”。可现在,他身上的粗布短褂洗得发白,袖口磨出了毛边,手指关节因为这几年做零工搬货,肿得像是泡过的老树根。他下意识地把袖口往下拽了拽,喉咙里发紧,像被戏台前飘来的油烟呛住了似的。
“爹,娘,我先进学堂了!”刘永斌的声音把他拽回现实。孩子冲进街角的学堂大门时,还回头挥了挥手,书包上的红绸带在风里飘成一抹跳动的艳色。刘平贵看着那抹红,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下——这孩子,倒比他活得敞亮。
转身往戏台走时,周遭的喧闹骤然涌了过来。戏台左侧的空地上,一个戴蓝布帽的老汉正捏糖人,铜锅里的糖稀熬得金黄金黄,他手里的小铜勺在青石板上游走,不一会儿,一个扛着金箍棒的孙悟空就立在了竹棍上,糖衣反射着晨光,甜香顺着风钻进人鼻孔。旁边一个穿短打的汉子正摆弄着个新奇物件——说是“挖机”,铁做的长臂能屈能伸,底下带着铁爪,引得一群半大孩子围着看,个个伸长了脖子,眼睛瞪得溜圆。
“买水果喽!刚摘的沙果!”一个扎着绿头巾的妇人蹲在筐子后,筐里的沙果红得发紫,上头还挂着水珠。旁边卖糖葫芦的老汉举着个草靶子,红亮亮的山楂串上裹着的糖衣晶莹剔透,像一串串冻住的血珠。再往远些,有个摆地摊的,铺开的蓝布上摆着些锈迹斑斑的铜器、缺了口的瓷碗,他说这是“古董文物”,嗓门大得盖过了戏台前的动静。还有个戴金丝眼镜的先生,守着个木匣子,里面摆着各式各样的眼镜,有圆的,有方的,镜片在阳光下闪着冷光,他见人就说:“戴副眼镜,看戏看得清,做生意也体面。”
李玲玲拉了拉刘平贵的胳膊,“你看那边,张屠户家的媳妇也来了,手里还挎着篮子,估摸着是看完戏要去买菜。”刘平贵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果然见个胖妇人挤在人群里,脸上堆着笑,正和旁边的人说着什么。他忽然觉得,这城隍庙前的热闹,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把平凉城里的三教九流都网在了里头——有穿长衫的读书人,有扛着锄头的农民,有挑着担子的货郎,还有像他这样落魄的掌柜。大家脸上的神情都差不多,带着点节日里特有的松弛,眼睛里映着戏台的方向,像是在那方寸舞台上,能找到些日子里缺的甜。
戏台上传来一阵锣鼓声,震得人耳朵嗡嗡响。有人喊了句“开戏了!”,人群像潮水似的往前涌。刘平贵被挤得踉跄了一下,李玲玲赶紧扶住他。“慢点,咱不往前挤。”她的声音带着点心疼,“站这儿看也一样。”
他稳住脚,往戏台上瞧。幕布缓缓拉开,先出来的是个穿素白戏服的女子,水袖一甩,步态盈盈,正是《黛玉葬花》里的林黛玉。那演员眉眼细长,眼角微微下垂,一开口,声音里带着股说不出的委屈,唱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时,声音抖得像秋风里的落叶。刘平贵看着她手里的花锄,突然想起自家院里原来也种着些月季,去年布行倒闭,被他一气之下全刨了。如今想来,那些花开花落的日子,竟像是上辈子的事了。
李玲玲看得入了神,手不自觉地攥紧了刘平贵的胳膊。她年轻时也爱听戏,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