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年的新年,陇东的雪下得没个章法。风裹着雪粒子砸在冯家堡的土墙上,发出“簌簌”的响,像是谁在暗处磨牙,又像是去年冬天里,那些没来得及掩埋的尸体在雪底下低吟。贺峻霖裹紧了身上打了三层补丁的旧棉袄,刚把地窖口的石板挪开一条缝,寒气就顺着缝往骨头缝里钻,冻得他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贺哥,咋样?糜子还够撑几天?”蹲在旁边的冯栋搓着手问。这后生才十七岁,脸上还带着少年人的稚气,可颧骨上两团冻出来的红,还有手上裂开的血口子,都透着和年纪不符的沧桑。他爹去年秋天在静宁城的巷战里没了,娘带着妹妹逃荒时走散,如今就剩他一个人跟着贺峻霖。
贺峻霖探头往地窖里看,昏暗中能看见几袋用粗布缝补的粮袋,里面装的糜子加起来还不到半石。“省着吃,撑到开春没问题。”他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没底——去年收成本就差,夏天遭了蝗灾,秋天又赶上军阀混战,地里的庄稼收上来还不够填兵痞的肚子,乡亲们藏的这点粮,早被搜了好几回。
身后传来一阵咳嗽声,是刘双喜。这汉子以前在镇上开杂货铺,家底还算殷实,可自从陈珪璋的人占了平凉,杂货铺被抢了个空,老婆也在兵痞搜粮时被推搡着撞在门槛上,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没了。如今刘双喜整日闷着头,话少了,酒却比以前喝得多,只是近来粮都不够吃,酒壶早就空了,只剩个壶底沾着点褐色的酒渍。
“别蹲在这儿吹风了,进去吧。”贺峻霖把石板重新盖好,又在上面压了块大石头——去年冬天有兵痞找到过地窖,撬走了两袋谷子,如今不得不防。几人往土屋里走,路过冯伟家时,看见他家的烟囱没冒烟。冯伟以前是个木匠,手艺好,谁家盖房、打家具都找他,可自从黄得贵的人把他的刨子、锯子都当柴烧了,他就没了营生,整日缩在家里,连门都很少出。
土屋里生着一堆火,柴火是从山脚下砍的枯树枝,烧起来烟大,火苗却弱,只能勉强驱散点寒气。狗娃蹲在火堆旁,手里攥着半块烤得发黑的糜子饼,小口小口地啃着。这孩子才十二岁,爹娘去年在平凉城换旗时没躲过去,被流弹伤了,贺峻霖找到他时,他正抱着爹娘的尸体哭,嗓子都哭哑了。后来狗娃就跟着贺峻霖,喊他“贺哥”,跟在他身后跑前跑后,不喊苦,也不喊累,只是夜里常做噩梦,哭着喊爹娘。
“狗娃,慢点吃,别噎着。”贺峻霖走过去,把自己怀里揣的一块干硬的糜子馍递给他。狗娃抬头看了看他,眼里亮晶晶的,摇了摇头:“贺哥,我不吃,你吃吧,你昨天都没咋吃东西。”
贺峻霖笑了笑,把馍塞到他手里:“哥不饿,你吃。”他转头看向刘双喜和冯栋,“今天天好点,风小了,咱去山里看看,能不能找点野味,或者挖点野菜。”
刘双喜抬起头,眼里满是疲惫:“山里能有啥?去年冬天那么冷,兔子、野鸡早冻死了,野菜也都冻在地里,挖都挖不出来。”
“去看看总比待在家里强。”贺峻霖站起身,拿起靠在墙角的土枪——这枪还是去年从土匪手里缴获的,子弹没几发,只能当个威慑。他又给冯栋和狗娃各递了一把削尖的木棍,“带上这个,万一遇到啥情况,也能有点防备。”
三人出了门,雪还在下,地上的积雪已经没过了脚踝,走一步陷一步,很费劲。山里静得可怕,除了他们的脚步声和风吹过枯树枝的“呜呜”声,再没别的动静。贺峻霖走在最前面,眼睛警惕地盯着四周,去年冬天他们在山里遇到过兵痞,幸好躲得快,没被发现,如今再进山,不得不更加小心。
“贺哥,你看!”狗娃突然指着前面的一片枯草丛喊。贺峻霖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枯草丛里有一团白色的东西,像是一只兔子。他示意狗娃和冯栋蹲下,自己慢慢摸过去,走到近前才发现,那是一只冻僵的野兔,已经没了气。
“运气不错!”贺峻霖把野兔捡起来,掂量了一下,有两三斤重,“够咱吃两顿了。”
冯栋和狗娃都露出了笑容,这是他们这么久以来,第一次找到像样的东西。三人接着往山里走,又在一处背风的土坡下,挖到了几颗冻得发硬的野菜。虽然不多,但总比空手而归强。
往回走的时候,路过一个被烧毁的村子,村子里的土屋都成了断壁残垣,屋顶塌了,墙壁黑黢黢的,地上还能看见一些烧焦的木头和破碎的瓦片。贺峻霖停下脚步,看着眼前的景象,想起去年秋天,陈珪璋的人打过来时,这里的乡亲们没来得及躲,好多人都被烧死在屋里。他闭上眼睛,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烧焦的味道和血腥味。
“贺哥,咋了?”狗娃拉了拉他的衣角。
贺峻霖睁开眼,摇了摇头:“没事,走吧。”
回到冯家堡时,天已经黑了。贺峻霖把野兔处理干净,架在火堆上烤。不一会儿,肉香就飘了出来,狗娃和冯栋盯着烤得金黄的兔肉,咽了咽口水。刘双喜也凑了过来,眼里有了点光亮。
“冯伟呢?叫他过来一起吃。”贺峻霖说。
冯栋起身去叫冯伟,没过多久就回来了,摇了摇头:“他说不吃,还在屋里坐着。”
贺峻霖叹了口气,拿起一块烤好的兔肉,走到冯伟家。敲了敲门,里面没动静,他推开门走进去,屋里黑漆漆的,没生火,冷得像冰窖。冯伟坐在墙角的草堆上,怀里抱着一根已经开裂的木头,那是他以前最
        “贺哥,咋样?糜子还够撑几天?”蹲在旁边的冯栋搓着手问。这后生才十七岁,脸上还带着少年人的稚气,可颧骨上两团冻出来的红,还有手上裂开的血口子,都透着和年纪不符的沧桑。他爹去年秋天在静宁城的巷战里没了,娘带着妹妹逃荒时走散,如今就剩他一个人跟着贺峻霖。
贺峻霖探头往地窖里看,昏暗中能看见几袋用粗布缝补的粮袋,里面装的糜子加起来还不到半石。“省着吃,撑到开春没问题。”他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没底——去年收成本就差,夏天遭了蝗灾,秋天又赶上军阀混战,地里的庄稼收上来还不够填兵痞的肚子,乡亲们藏的这点粮,早被搜了好几回。
身后传来一阵咳嗽声,是刘双喜。这汉子以前在镇上开杂货铺,家底还算殷实,可自从陈珪璋的人占了平凉,杂货铺被抢了个空,老婆也在兵痞搜粮时被推搡着撞在门槛上,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没了。如今刘双喜整日闷着头,话少了,酒却比以前喝得多,只是近来粮都不够吃,酒壶早就空了,只剩个壶底沾着点褐色的酒渍。
“别蹲在这儿吹风了,进去吧。”贺峻霖把石板重新盖好,又在上面压了块大石头——去年冬天有兵痞找到过地窖,撬走了两袋谷子,如今不得不防。几人往土屋里走,路过冯伟家时,看见他家的烟囱没冒烟。冯伟以前是个木匠,手艺好,谁家盖房、打家具都找他,可自从黄得贵的人把他的刨子、锯子都当柴烧了,他就没了营生,整日缩在家里,连门都很少出。
土屋里生着一堆火,柴火是从山脚下砍的枯树枝,烧起来烟大,火苗却弱,只能勉强驱散点寒气。狗娃蹲在火堆旁,手里攥着半块烤得发黑的糜子饼,小口小口地啃着。这孩子才十二岁,爹娘去年在平凉城换旗时没躲过去,被流弹伤了,贺峻霖找到他时,他正抱着爹娘的尸体哭,嗓子都哭哑了。后来狗娃就跟着贺峻霖,喊他“贺哥”,跟在他身后跑前跑后,不喊苦,也不喊累,只是夜里常做噩梦,哭着喊爹娘。
“狗娃,慢点吃,别噎着。”贺峻霖走过去,把自己怀里揣的一块干硬的糜子馍递给他。狗娃抬头看了看他,眼里亮晶晶的,摇了摇头:“贺哥,我不吃,你吃吧,你昨天都没咋吃东西。”
贺峻霖笑了笑,把馍塞到他手里:“哥不饿,你吃。”他转头看向刘双喜和冯栋,“今天天好点,风小了,咱去山里看看,能不能找点野味,或者挖点野菜。”
刘双喜抬起头,眼里满是疲惫:“山里能有啥?去年冬天那么冷,兔子、野鸡早冻死了,野菜也都冻在地里,挖都挖不出来。”
“去看看总比待在家里强。”贺峻霖站起身,拿起靠在墙角的土枪——这枪还是去年从土匪手里缴获的,子弹没几发,只能当个威慑。他又给冯栋和狗娃各递了一把削尖的木棍,“带上这个,万一遇到啥情况,也能有点防备。”
三人出了门,雪还在下,地上的积雪已经没过了脚踝,走一步陷一步,很费劲。山里静得可怕,除了他们的脚步声和风吹过枯树枝的“呜呜”声,再没别的动静。贺峻霖走在最前面,眼睛警惕地盯着四周,去年冬天他们在山里遇到过兵痞,幸好躲得快,没被发现,如今再进山,不得不更加小心。
“贺哥,你看!”狗娃突然指着前面的一片枯草丛喊。贺峻霖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枯草丛里有一团白色的东西,像是一只兔子。他示意狗娃和冯栋蹲下,自己慢慢摸过去,走到近前才发现,那是一只冻僵的野兔,已经没了气。
“运气不错!”贺峻霖把野兔捡起来,掂量了一下,有两三斤重,“够咱吃两顿了。”
冯栋和狗娃都露出了笑容,这是他们这么久以来,第一次找到像样的东西。三人接着往山里走,又在一处背风的土坡下,挖到了几颗冻得发硬的野菜。虽然不多,但总比空手而归强。
往回走的时候,路过一个被烧毁的村子,村子里的土屋都成了断壁残垣,屋顶塌了,墙壁黑黢黢的,地上还能看见一些烧焦的木头和破碎的瓦片。贺峻霖停下脚步,看着眼前的景象,想起去年秋天,陈珪璋的人打过来时,这里的乡亲们没来得及躲,好多人都被烧死在屋里。他闭上眼睛,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烧焦的味道和血腥味。
“贺哥,咋了?”狗娃拉了拉他的衣角。
贺峻霖睁开眼,摇了摇头:“没事,走吧。”
回到冯家堡时,天已经黑了。贺峻霖把野兔处理干净,架在火堆上烤。不一会儿,肉香就飘了出来,狗娃和冯栋盯着烤得金黄的兔肉,咽了咽口水。刘双喜也凑了过来,眼里有了点光亮。
“冯伟呢?叫他过来一起吃。”贺峻霖说。
冯栋起身去叫冯伟,没过多久就回来了,摇了摇头:“他说不吃,还在屋里坐着。”
贺峻霖叹了口气,拿起一块烤好的兔肉,走到冯伟家。敲了敲门,里面没动静,他推开门走进去,屋里黑漆漆的,没生火,冷得像冰窖。冯伟坐在墙角的草堆上,怀里抱着一根已经开裂的木头,那是他以前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