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因字声粗谈切韵 闻雁唳细问来宾-《儒林外史大白话》

  书接上回,只听紫衣女子说:“我听说要读书就得先认字,要认字就得先懂发音。要是不把字音分辨清楚,就会弄得好像对又好像不对,又怎么能分清字的意思呢?所以字音这事儿,读书人不能不当回事。您学问那么深,可能觉得这不算啥,但我们这些后辈,却是少不了要学的。我拿这种小事来打扰您,真是让人笑话了。

  就说发音吧,我还听说,要懂发音就得先明白反切,要明白反切就得先分清字母。要是分不清字母,就没法懂反切;不懂反切,就没法懂发音;不懂发音,就没法认字。这么说来,反切这门学问,读书人也不能少。但以前有人说,很多士大夫一谈到反切就瞪着眼睛说不出话,都把它当成高深难懂的学问。这么看来,这学问的道理大概早就失传了。所以自古以来,讲音韵的书虽多,却没有适合初学者的好本子。我一直暗中研究这事儿,却只懂得一点皮毛,但它的道理太精妙,我没能摸到最深的门道。您天生聪明,肯定能掌握其中的精髓,所以想请教您该怎么学才能精通。”

  多九公说:“我小时候也留意过这事儿,可惜没得到真传,没法完全精通。你刚才说士大夫谈反切都发懵,何况我们就懂点皮毛,哪敢瞎聊,让人笑话!”

  紫衣女子听了,看着红衣女子轻声笑道:“就说眼下这事儿,这不就是‘吴郡大老倚闻满盈’吗?”红衣女子点点头笑了笑。唐敖听了,完全不明白啥意思。

  多九公说:“刚才听才女谈论切音,我突然想起《毛诗》里的句子都讲究押韵。比如‘爰居爰处’,下一句却是‘爰丧其马’,最后一句是‘于林之下’。‘处’和‘马’‘下’这两个字,发音明明不一样,是不是用了假借字呀?”

  紫衣女子说:“古人把‘马’读作‘姥’,‘下’读作‘虎’,和‘处’的发音原本是一致的,怎么会不一样呢?比如‘吉日庚午,既差我马’,这里不就是把‘马’读成‘姥’吗?‘率西水浒,至于歧下’,这不就是把‘下’读成‘虎’吗?韵书是从晋朝才开始有的,秦汉以前根本没有。像‘下’读‘虎’、‘马’读‘姥’,都是古人口音本来就这样,不是用了假借字。再比如《毛诗》里‘风’读‘分’、‘眼’读‘迫’,这样的情况有十多处,都是如此。要说假借,总不能处处都用假借,反倒把本音丢在一边,没这个道理。还有《汉书》《晋书》里记载的童谣,大多是押韵的句子。既然叫童谣,自然是街上小孩随口唱的,要说小孩唱歌还会用假借字,这肯定不可能。可见这些发音是自然形成的。只是现在读起来,这些音和《毛诗》里的一样,和现在的发音却不同。偶尔有一两个和现在发音相同的,也只在《晋书》里有,因为晋朝离古代已经远了,不像汉朝离得近,所以晋朝的发音和现在更接近。这就能看出语音是随着时代变化的。”

  多九公开玩笑说:“听才女说古今发音不同,我心里还是有点怀疑,除非你把古人找来,我跟他们聊聊,听听他们到底是怎么发音的,我才能放心。不然的话,这番高论只能等将来见到古人,你再跟他们谈吧!”

  紫衣女子问:“您说的‘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这四句,发音虽然弄明白了,那意思是啥呢?”

  多九公说:“按照《毛传》《郑笺》《孔疏》的解释,大概是士兵自己说:‘我们从军打仗,有的死了,有的病了,还有的丢了马。’”

  多九公接着解释那几句诗的意思:“就是说‘在哪儿住呢?在哪儿待呢?在哪儿丢了马呢?要是家里人以后找我,到哪儿找呢?该在山林底下吧。’才女觉得是这意思吗?”

  紫衣女子说:“以前的学者虽然这么解释,但依我看,前文说‘跟着孙子仲,去平定陈和宋,不让我回家,心里愁得慌’,士兵因为不能回家,所以心里忧郁。至于‘爰居爰处’这四句,仔细琢磨经文,倒像是承接上文‘不能回家’的意思,又说了他忧郁不安、精神恍惚的样子。意思是:偶然在住的地方,忽然发现马丢了;以为马肯定找不着了,就到处去找,没想到马其实就在树林底下。这都是因为士兵心里不安、精神恍惚,所以马明明就在近处,却误以为丢了,就像‘心不在焉,视而不见’的意思。这么解释,好像和经文意思更接近些,还请指教。”

  多九公说:“谈论《诗经》,总得做到不因为文字而误解词句,不因为词句而误解主旨,才能体会到诗人的意思。就拿这首诗来说吧,前人的注解多详细、多贴切。现在才女突然提出这种说法,在我看来,不只是自作聪明,简直是‘愚蠢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