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槐下异婴
民国二十三年,豫西伏牛山深处,有个叫“望槐村”的小村落。村子背靠青山,村口孤零零立着一棵老槐树,树干要三个成年男子手拉手才能合抱,枝桠歪歪扭扭地伸向天空,像无数双干枯的手,村里人都叫它“老歪槐”。
老歪槐有些年头了,没人说得清它具体活了多久,只知道祖辈传下来的规矩:傍晚后不准靠近老槐树,更不准在槐树下过夜。村里老人说,这老槐沾了“阴气”,夜里会“吃人”。年轻人大多不信,只当是老辈人吓唬小孩的话,直到那年秋天,村里出了桩怪事。
村里的李老汉,是个光棍汉,快六十岁了,平日里靠上山砍柴、采野果过活。那天傍晚,李老汉挑着一担柴从山上下来,路过老歪槐时,忽然听到树底下传来“呜呜”的哭声,像是婴儿在哭,又细又弱,掺在秋风里,若有若无。
李老汉心里犯嘀咕,这荒郊野岭的,哪来的婴儿?他放下柴担,壮着胆子凑过去,借着最后一点天光往树洞里瞧——树洞深得很,黑黢黢的,哭声正是从里面传出来的。
“谁家的娃子,咋扔这儿了?”李老汉对着树洞喊了两声,没见人应,哭声却越来越响,听得人心里发揪。他想了想,从柴担里抽出一根长树枝,试探着往树洞里拨了拨,没一会儿,树枝尖上挂着个小小的襁褓,裹得严严实实,哭声就是从襁褓里发出来的。
李老汉把襁褓抱在怀里,只觉得轻飘飘的,解开一看,里面是个刚出生没多久的女婴,小脸皱巴巴的,眼睛还没睁开,小嘴一张一合,哭得有气无力。襁褓里除了女婴,就只有一块绣着槐花的红布,别的啥也没有。
“造孽啊。”李老汉叹了口气,他这辈子没娶过媳妇,更没养过孩子,但看着怀里的女婴,实在不忍心把她扔在槐树下。他左右看了看,天色已经暗下来,老槐树上的叶子被风吹得“哗哗”响,像是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他。他心里发毛,不敢多耽搁,抱着女婴就往村里跑。
回到家,李老汉生了火,给女婴喂了点米汤,女婴似乎饿极了,小口小口地喝着,哭声渐渐停了。李老汉看着女婴安静的睡颜,心里琢磨着,等明天天亮了,问问村里谁家丢了孩子,实在没人要,他就自己养着,也算老来有个伴。
可他没等到天亮。
后半夜,李老汉睡得正香,忽然被一阵奇怪的声音吵醒。那声音像是有人在用指甲刮门板,“沙沙沙”的,断断续续,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他以为是老鼠,翻了个身想接着睡,可那声音越来越响,还夹杂着婴儿的哭声——不是他怀里女婴的哭声,而是另一个婴儿的哭声,又尖又细,像是从院子里传来的。
李老汉心里一紧,披了件衣服,拿起炕边的柴刀,轻轻拉开门闩。院子里空荡荡的,月光惨白,照在地上,连个影子都没有。哭声停了,刮门板的声音也没了,只有风吹过院子里的柴草,发出“呜呜”的响。
“难道是做梦?”李老汉揉了揉眼睛,正准备关门,眼角的余光忽然瞥见院墙角的老磨盘上,坐着个黑乎乎的东西。他眯着眼仔细一看,那东西像是个小孩,蜷缩在磨盘上,头埋在膝盖里,一动不动。
“谁在那儿?”李老汉大喝一声,举起柴刀就冲了过去。可等他跑到磨盘边,那东西却不见了,磨盘上只留下一滩湿漉漉的痕迹,闻着有股淡淡的槐花香,还带着点腥气。
李老汉心里发慌,总觉得不对劲,赶紧跑回屋里,关紧门窗,顶上门杠。他走到炕边,低头一看,怀里的女婴还在睡着,小脸依旧皱巴巴的,没什么异样。可他刚松了口气,就发现女婴的小手紧紧攥着,像是抓着什么东西。他轻轻掰开女婴的手,里面是一片槐树叶,绿油油的,还带着露水,像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
这屋里没种槐树,哪来的槐树叶?李老汉心里“咯噔”一下,想起了村口的老歪槐,想起了祖辈传下来的规矩。他越想越怕,抱着女婴的手都开始发抖,连夜就跑到了村长家。
村长叫王老实,是个五十多岁的汉子,为人正直,在村里威望很高。他听李老汉说完事情的经过,眉头皱得紧紧的,盯着李老汉怀里的女婴,又看了看那片槐树叶,脸色沉了下来:“你是在老歪槐树下捡的这娃?”
“是啊,村长,就在树洞里。”李老汉点点头,声音都带着颤。
王老实叹了口气,站起身,走到门口,望着村口老歪槐的方向,夜色里,老槐树的影子像个怪物,一动不动地立在那儿。“老李,你糊涂啊,老辈人说的话你忘了?那老歪槐邪性得很,你咋敢从那儿捡娃回来?”
“我当时看着娃可怜,没想那么多……”李老汉低着头,声音越来越小。
“这娃不能留。”王老实转过身,语气斩钉截铁,“明天一早就把她送回槐树下,说不定她爹娘会来寻她。要是实在没人寻,也只能听天由命,总比留在村里祸害大家强。”
李老汉急了:“村长,这娃才多大,送回去不就是等死吗?咱不能见死不救啊!”
“不是咱不救,是这娃太邪门。”王老实摇了摇头,“你想想,谁家会把娃扔在老歪槐树下?还有你夜里看到的东西,听到的哭声,都不是好兆头。这娃说不定是‘槐精’变的,留在村里,指不定会出啥乱子。”
李老汉还想再劝,可看着王老实严肃的脸色,知道他已经拿定了主意,只能叹了口气,抱着女婴回了家。那一晚,他没敢合眼,守着女婴,听着窗外的风声,总觉得有双眼睛在盯着他,让他浑身不自在。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李老汉就抱着女婴,往村口的老歪槐走去。路上遇到几个早起的村民,看到他怀里的女婴,都问他咋回事。李老汉把事情一说,村民们都吓得脸色发白,纷纷劝他赶紧把娃送回去,别惹祸上身。
到了老歪槐下,李老汉把女婴放在树洞口,心里像堵了块石头,沉甸甸的。他看着女婴熟睡的脸,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娃啊,不是爷爷心狠,是爷爷实在不敢留你。你爹娘要是来了,就跟他们回家吧。”
说完,他抹了把眼泪,狠下心,转身就往村里跑,不敢回头看一眼。
可他刚跑回村里,就听到村口传来一阵喧哗。他心里一紧,赶紧跟着村民们往村口跑,到了老歪槐下,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女婴还躺在树洞口,可树洞里,竟然又多出了一个襁褓,里面也是个女婴,和之前那个长得一模一样,连襁褓里的槐花红布都分毫不差。
两个女婴并排躺在树洞口,闭着眼睛,小嘴一张一合,发出细细的哭声,像是在互相呼应。老歪槐的枝桠在她们头顶轻轻晃动,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笑。
村民们都吓得往后退,没人敢靠近。王老实也来了,看着两个一模一样的女婴,脸色铁青,嘴唇哆嗦着:“邪门……真是邪门啊……”
就在这时,村里的老中医张大夫挤了过来。张大夫快七十岁了,头发胡子都白了,是村里唯一懂点“门道”的人。他走到树洞口,蹲下身,仔细看了看两个女婴,又摸了摸她们的脉搏,眉头皱得越来越紧。
“张大夫,这俩娃咋回事啊?”王老实赶紧问。
张大夫站起身,脸色凝重:“这俩娃,不是凡人。”
“不是凡人?”村民们都愣住了。
“老歪槐活了上百年,吸了太多阴气,早就成精了。”张大夫指着老槐树,声音低沉,“这俩娃,是槐精用树汁和阴气‘生’出来的,叫‘槐婴’。留着她们,村里迟早要出事。”
“那……那咋办啊?”王老实急了,“总不能让她们一直待在这儿吧?”
张大夫想了想,说:“槐婴怕阳气重的东西,也怕火。咱们找个阳气最盛的地方,把她们烧了,或许能断了槐精的念想。”
村民们一听要烧孩子,都有些犹豫,可看着两个一模一样的女婴,想起老歪槐的邪性,又觉得张大夫说得有道理。王老实咬了咬牙,点头说:“就按张大夫说的办,为了村里的人,只能狠下心了。”
他们找来干柴,堆在村头的空地上,准备把两个女婴放在柴堆上烧掉。可就在他们要动手的时候,李老汉突然冲了过来,抱住柴堆,大喊:“不能烧!她们是两条人命啊!”
“老李,你别糊涂!”王老实拉着他,“这俩娃不是人,是槐精变的,留着她们,咱们全村人都得遭殃!”
“就算她们是槐精变的,也是两条小生命啊!”李老汉红着眼睛,“我不管啥槐精不槐精,我就知道,她们是无辜的。要烧,就先烧我!”
村民们都愣住了,看着李老汉,又看了看柴堆旁的两个女婴,没人敢上前。张大夫叹了口气,说:“老李,你这是在害大家啊。”
就在这时,一阵狂风突然刮了起来,老歪槐的树枝疯狂地摇晃,树叶“哗哗”作响,像是在发怒。两个女婴突然睁开了眼睛,她们的眼睛不是黑色的,而是墨绿色的,像老槐树的叶子,直勾勾地盯着村民们,发出“咯咯”的笑声,那笑声又尖又细,听得人头皮发麻。
村民们吓得四散而逃,王老实也拉着张大夫跑回了村里,只留下李老汉一个人,站在柴堆旁,看着两个眼睛碧绿的女婴。
风停了,两个女婴的笑声也停了,她们又闭上了眼睛,像是睡着了。李老汉看着她们,心里忽然不害怕了,他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抱起两个女婴,说:“娃啊,跟爷爷回家,爷爷养你们。”
他抱着两个女婴,慢慢往村里走。村民们都躲在自家门口,偷偷看着他,没人敢说话。王老实站在村口,看着他的背影,叹了口气,摇了摇头,没再说什么。
李老汉给两个女婴取了名字,大的叫“槐丫”,小的叫“槐枝”。从那天起,他不再上山砍柴,就在家里照顾两个女婴。槐丫和槐枝长得很快,没几个月,就从皱巴巴的小不点,长成了粉雕玉琢的小姑娘,眼睛依旧是墨绿色的,透着一股灵气,也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诡异。
村里人都不敢靠近李老汉家,也不敢和槐丫、槐枝说话,只有李老汉,把她们当成亲生孙女,疼得不得了。他以为日子会就这么过下去,可他不知道,一场更大的灾祸,正在慢慢向望槐村靠近。
第二章:槐影噬人
槐丫和槐枝长到三岁的时候,已经出落得像两个小仙子,皮肤白得像雪,头发黑得像墨,就是那双墨绿色的眼睛,总让人觉得不舒服。姐妹俩很少说话,也很少和村里的孩子一起玩,整天待在李老汉家的院子里,要么坐在门槛上发呆,要么就盯着村口老歪槐的方向,一动不动,像是在和什么东西交流。
李老汉虽然觉得两个孙女有些奇怪,但也没多想,只当是孩子性格内向。直到那年夏天,村里开始出事了。
第一个出事的,是村里的放牛娃狗蛋。狗蛋才十岁,平日里最
民国二十三年,豫西伏牛山深处,有个叫“望槐村”的小村落。村子背靠青山,村口孤零零立着一棵老槐树,树干要三个成年男子手拉手才能合抱,枝桠歪歪扭扭地伸向天空,像无数双干枯的手,村里人都叫它“老歪槐”。
老歪槐有些年头了,没人说得清它具体活了多久,只知道祖辈传下来的规矩:傍晚后不准靠近老槐树,更不准在槐树下过夜。村里老人说,这老槐沾了“阴气”,夜里会“吃人”。年轻人大多不信,只当是老辈人吓唬小孩的话,直到那年秋天,村里出了桩怪事。
村里的李老汉,是个光棍汉,快六十岁了,平日里靠上山砍柴、采野果过活。那天傍晚,李老汉挑着一担柴从山上下来,路过老歪槐时,忽然听到树底下传来“呜呜”的哭声,像是婴儿在哭,又细又弱,掺在秋风里,若有若无。
李老汉心里犯嘀咕,这荒郊野岭的,哪来的婴儿?他放下柴担,壮着胆子凑过去,借着最后一点天光往树洞里瞧——树洞深得很,黑黢黢的,哭声正是从里面传出来的。
“谁家的娃子,咋扔这儿了?”李老汉对着树洞喊了两声,没见人应,哭声却越来越响,听得人心里发揪。他想了想,从柴担里抽出一根长树枝,试探着往树洞里拨了拨,没一会儿,树枝尖上挂着个小小的襁褓,裹得严严实实,哭声就是从襁褓里发出来的。
李老汉把襁褓抱在怀里,只觉得轻飘飘的,解开一看,里面是个刚出生没多久的女婴,小脸皱巴巴的,眼睛还没睁开,小嘴一张一合,哭得有气无力。襁褓里除了女婴,就只有一块绣着槐花的红布,别的啥也没有。
“造孽啊。”李老汉叹了口气,他这辈子没娶过媳妇,更没养过孩子,但看着怀里的女婴,实在不忍心把她扔在槐树下。他左右看了看,天色已经暗下来,老槐树上的叶子被风吹得“哗哗”响,像是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他。他心里发毛,不敢多耽搁,抱着女婴就往村里跑。
回到家,李老汉生了火,给女婴喂了点米汤,女婴似乎饿极了,小口小口地喝着,哭声渐渐停了。李老汉看着女婴安静的睡颜,心里琢磨着,等明天天亮了,问问村里谁家丢了孩子,实在没人要,他就自己养着,也算老来有个伴。
可他没等到天亮。
后半夜,李老汉睡得正香,忽然被一阵奇怪的声音吵醒。那声音像是有人在用指甲刮门板,“沙沙沙”的,断断续续,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他以为是老鼠,翻了个身想接着睡,可那声音越来越响,还夹杂着婴儿的哭声——不是他怀里女婴的哭声,而是另一个婴儿的哭声,又尖又细,像是从院子里传来的。
李老汉心里一紧,披了件衣服,拿起炕边的柴刀,轻轻拉开门闩。院子里空荡荡的,月光惨白,照在地上,连个影子都没有。哭声停了,刮门板的声音也没了,只有风吹过院子里的柴草,发出“呜呜”的响。
“难道是做梦?”李老汉揉了揉眼睛,正准备关门,眼角的余光忽然瞥见院墙角的老磨盘上,坐着个黑乎乎的东西。他眯着眼仔细一看,那东西像是个小孩,蜷缩在磨盘上,头埋在膝盖里,一动不动。
“谁在那儿?”李老汉大喝一声,举起柴刀就冲了过去。可等他跑到磨盘边,那东西却不见了,磨盘上只留下一滩湿漉漉的痕迹,闻着有股淡淡的槐花香,还带着点腥气。
李老汉心里发慌,总觉得不对劲,赶紧跑回屋里,关紧门窗,顶上门杠。他走到炕边,低头一看,怀里的女婴还在睡着,小脸依旧皱巴巴的,没什么异样。可他刚松了口气,就发现女婴的小手紧紧攥着,像是抓着什么东西。他轻轻掰开女婴的手,里面是一片槐树叶,绿油油的,还带着露水,像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
这屋里没种槐树,哪来的槐树叶?李老汉心里“咯噔”一下,想起了村口的老歪槐,想起了祖辈传下来的规矩。他越想越怕,抱着女婴的手都开始发抖,连夜就跑到了村长家。
村长叫王老实,是个五十多岁的汉子,为人正直,在村里威望很高。他听李老汉说完事情的经过,眉头皱得紧紧的,盯着李老汉怀里的女婴,又看了看那片槐树叶,脸色沉了下来:“你是在老歪槐树下捡的这娃?”
“是啊,村长,就在树洞里。”李老汉点点头,声音都带着颤。
王老实叹了口气,站起身,走到门口,望着村口老歪槐的方向,夜色里,老槐树的影子像个怪物,一动不动地立在那儿。“老李,你糊涂啊,老辈人说的话你忘了?那老歪槐邪性得很,你咋敢从那儿捡娃回来?”
“我当时看着娃可怜,没想那么多……”李老汉低着头,声音越来越小。
“这娃不能留。”王老实转过身,语气斩钉截铁,“明天一早就把她送回槐树下,说不定她爹娘会来寻她。要是实在没人寻,也只能听天由命,总比留在村里祸害大家强。”
李老汉急了:“村长,这娃才多大,送回去不就是等死吗?咱不能见死不救啊!”
“不是咱不救,是这娃太邪门。”王老实摇了摇头,“你想想,谁家会把娃扔在老歪槐树下?还有你夜里看到的东西,听到的哭声,都不是好兆头。这娃说不定是‘槐精’变的,留在村里,指不定会出啥乱子。”
李老汉还想再劝,可看着王老实严肃的脸色,知道他已经拿定了主意,只能叹了口气,抱着女婴回了家。那一晚,他没敢合眼,守着女婴,听着窗外的风声,总觉得有双眼睛在盯着他,让他浑身不自在。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李老汉就抱着女婴,往村口的老歪槐走去。路上遇到几个早起的村民,看到他怀里的女婴,都问他咋回事。李老汉把事情一说,村民们都吓得脸色发白,纷纷劝他赶紧把娃送回去,别惹祸上身。
到了老歪槐下,李老汉把女婴放在树洞口,心里像堵了块石头,沉甸甸的。他看着女婴熟睡的脸,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娃啊,不是爷爷心狠,是爷爷实在不敢留你。你爹娘要是来了,就跟他们回家吧。”
说完,他抹了把眼泪,狠下心,转身就往村里跑,不敢回头看一眼。
可他刚跑回村里,就听到村口传来一阵喧哗。他心里一紧,赶紧跟着村民们往村口跑,到了老歪槐下,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女婴还躺在树洞口,可树洞里,竟然又多出了一个襁褓,里面也是个女婴,和之前那个长得一模一样,连襁褓里的槐花红布都分毫不差。
两个女婴并排躺在树洞口,闭着眼睛,小嘴一张一合,发出细细的哭声,像是在互相呼应。老歪槐的枝桠在她们头顶轻轻晃动,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笑。
村民们都吓得往后退,没人敢靠近。王老实也来了,看着两个一模一样的女婴,脸色铁青,嘴唇哆嗦着:“邪门……真是邪门啊……”
就在这时,村里的老中医张大夫挤了过来。张大夫快七十岁了,头发胡子都白了,是村里唯一懂点“门道”的人。他走到树洞口,蹲下身,仔细看了看两个女婴,又摸了摸她们的脉搏,眉头皱得越来越紧。
“张大夫,这俩娃咋回事啊?”王老实赶紧问。
张大夫站起身,脸色凝重:“这俩娃,不是凡人。”
“不是凡人?”村民们都愣住了。
“老歪槐活了上百年,吸了太多阴气,早就成精了。”张大夫指着老槐树,声音低沉,“这俩娃,是槐精用树汁和阴气‘生’出来的,叫‘槐婴’。留着她们,村里迟早要出事。”
“那……那咋办啊?”王老实急了,“总不能让她们一直待在这儿吧?”
张大夫想了想,说:“槐婴怕阳气重的东西,也怕火。咱们找个阳气最盛的地方,把她们烧了,或许能断了槐精的念想。”
村民们一听要烧孩子,都有些犹豫,可看着两个一模一样的女婴,想起老歪槐的邪性,又觉得张大夫说得有道理。王老实咬了咬牙,点头说:“就按张大夫说的办,为了村里的人,只能狠下心了。”
他们找来干柴,堆在村头的空地上,准备把两个女婴放在柴堆上烧掉。可就在他们要动手的时候,李老汉突然冲了过来,抱住柴堆,大喊:“不能烧!她们是两条人命啊!”
“老李,你别糊涂!”王老实拉着他,“这俩娃不是人,是槐精变的,留着她们,咱们全村人都得遭殃!”
“就算她们是槐精变的,也是两条小生命啊!”李老汉红着眼睛,“我不管啥槐精不槐精,我就知道,她们是无辜的。要烧,就先烧我!”
村民们都愣住了,看着李老汉,又看了看柴堆旁的两个女婴,没人敢上前。张大夫叹了口气,说:“老李,你这是在害大家啊。”
就在这时,一阵狂风突然刮了起来,老歪槐的树枝疯狂地摇晃,树叶“哗哗”作响,像是在发怒。两个女婴突然睁开了眼睛,她们的眼睛不是黑色的,而是墨绿色的,像老槐树的叶子,直勾勾地盯着村民们,发出“咯咯”的笑声,那笑声又尖又细,听得人头皮发麻。
村民们吓得四散而逃,王老实也拉着张大夫跑回了村里,只留下李老汉一个人,站在柴堆旁,看着两个眼睛碧绿的女婴。
风停了,两个女婴的笑声也停了,她们又闭上了眼睛,像是睡着了。李老汉看着她们,心里忽然不害怕了,他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抱起两个女婴,说:“娃啊,跟爷爷回家,爷爷养你们。”
他抱着两个女婴,慢慢往村里走。村民们都躲在自家门口,偷偷看着他,没人敢说话。王老实站在村口,看着他的背影,叹了口气,摇了摇头,没再说什么。
李老汉给两个女婴取了名字,大的叫“槐丫”,小的叫“槐枝”。从那天起,他不再上山砍柴,就在家里照顾两个女婴。槐丫和槐枝长得很快,没几个月,就从皱巴巴的小不点,长成了粉雕玉琢的小姑娘,眼睛依旧是墨绿色的,透着一股灵气,也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诡异。
村里人都不敢靠近李老汉家,也不敢和槐丫、槐枝说话,只有李老汉,把她们当成亲生孙女,疼得不得了。他以为日子会就这么过下去,可他不知道,一场更大的灾祸,正在慢慢向望槐村靠近。
第二章:槐影噬人
槐丫和槐枝长到三岁的时候,已经出落得像两个小仙子,皮肤白得像雪,头发黑得像墨,就是那双墨绿色的眼睛,总让人觉得不舒服。姐妹俩很少说话,也很少和村里的孩子一起玩,整天待在李老汉家的院子里,要么坐在门槛上发呆,要么就盯着村口老歪槐的方向,一动不动,像是在和什么东西交流。
李老汉虽然觉得两个孙女有些奇怪,但也没多想,只当是孩子性格内向。直到那年夏天,村里开始出事了。
第一个出事的,是村里的放牛娃狗蛋。狗蛋才十岁,平日里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