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南方急报——”
那名浑身浴血的禁军信使,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吼出半句,便头一歪,昏死过去。
他身后,一道长长的血痕,如同一条狰狞的赤练蛇,蜿蜒爬过光洁如镜的金砖地面,直抵御座之下。
原本庄严肃穆,即将见证大周国策新篇章的庆典大殿,瞬间死寂。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那个血人,和宰相苏清漪的身上。
“南方……”苏清漪清冷的凤眸中,寒光一闪。
不必等信使苏醒,她心中已掀起惊涛骇浪!
南方十三州,正值梅雨季末,江河水位本就处于一年中的顶峰。
若此时再生变故,后果不堪设想!
“传旨!”苏清漪的声音打破了死寂,果决而冰冷,“大典暂停!司天监监正程雪,即刻随我入内阁!所有相关州府官员,就地待命!”
片刻之后,司天监内阁,气氛凝重如铁。
程雪一袭玄色官服,站在那座巨大的“民智回响池”水晶前,神情前所未有的凝重。
水晶之内,那片由亿万光点组成的浩瀚星河,此刻竟如一潭死水,黯淡无光,毫无生机。
“南方十三州,夜雨连降三日,九江十八堤,七处出现溃口征兆!但……”程雪指着沉寂的水晶,声音干涩,“‘民智回响池’,无一处预警上报!整个系统,就像……死了。”
苏清漪的心沉到了谷底。
她比谁都清楚,《无名策》的根基,就在于这遍及天下的民心节点。
若节点失灵,那本策论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难道……他留下的方法,失效了?
“来不及多想了。”程雪当机立断,“我必须亲自去一趟!最险的‘龙口关’,是九江总枢纽,一旦失守,下游万里沃野将成泽国!”
“我与你同去!”苏清移道。
“不,”程雪断然拒绝,“京城是中枢,相爷必须坐镇,防备有人趁乱发难。我一人足矣。”
说罢,她不待苏清漪再言,转身疾步而出。
连夜兼程,当程雪带着一身风尘与疲惫抵达“龙口关”时,眼前的一幕让她如遭雷击,怔立当场。
滔天的洪水如脱缰的黄龙,疯狂地撞击着堤坝,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
然而,堤坝之上,并无她想象中的混乱与溃逃。
数千名百姓,男女老少,在瓢泼大雨中默然而立,组成了一条条井然有序的人链。
他们没有嘶吼,没有喧哗,只有沉重而富有节奏的脚步声。
更让她震惊的是,江面上,一串串陶瓮被麻绳巧妙串联,如同一条长长的浮标链,精准地标记出浑浊水面下最湍急的暗流走向。
空中,一群孩童竟在风雨里放着特制的纸鸢,纸鸢尾部牵引的细长麻线,在风中绷成一道道精准的弧线,以此测定风速,为下游泄洪口的开启时机提供着最原始、却也最有效的数据!
“谁在指挥?”程雪抓住身边一位正在搬运沙袋的老农,大声问道。
老农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喘着粗气,指向那片在夜色中如蚁群般忙碌的人潮:“没人说话。但……但每个人都知道该往哪儿搬沙袋,该往哪儿夯土。”
程雪顺着他指的方向凝神望去,瞳孔骤然收缩!
她猛然发现,夜幕下所有人的动作——无论是挥锄、扛包,还是传递木桩——其弯腰、抬臂、转身的节奏,竟惊人地一致!
仿佛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在暗中牵引着每一个人,让他们化作了一台巨大而精密的机器,每一个零件都严丝合缝!
这节奏……这动作……
程雪的脑海中,轰然闪过当年那个在宰相府后院,默默扫着落叶的身影。
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带着一种奇特的韵律,看似平凡,却与天地间的某种节律暗暗相合。
是他!
是他留下的方法,已经刻入了这片土地,刻入了这些百姓的骨血之中!
程...雪在堤岸上静立良久,心中的震撼与迷惘渐渐化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明。
她深吸一口气,对身后惶恐不安的随行官员下达了一道颠覆性的命令:
“传我之令!撤销临时总指挥!全线按《无名策·终章》分段自治,各村、各里,自行决断!”
“大人,这……这万一……”
“没有万一!”程雪的声音斩钉截铁,“相信他们!”
返程途中,马车在泥泞的官道上颠簸。
程雪疲惫地靠在车厢上,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
忽然,她感觉掌心微微一热。
她摊开手掌,借着窗外微弱的天光,惊愕地发现,掌心不知何时竟多了一枚极薄的陶片,其形状,恰如她自己的掌纹。
陶片上,用利器刻着两个古拙的小字,仿佛还带着泥土的温度——
“顺势”。
同一时刻,北境。
苏清漪并未在京城枯等。
她深知,水患一起,粮价必动。
她以巡视粮仓为名,亲赴北境,这里储存着大周朝七成的战略储备粮。
果然,她刚抵达便接到密报:有几个胆大包天的粮商,已暗中勾结仓储胥吏,计划于三日后月黑风高之夜,纵火焚毁三座副仓,制造粮食短缺的恐慌,而后趁机以十倍高价抛售私囤的粮食!
“调集三千羽林卫,封锁所有仓区,将奸商与贪官一网打尽!”副将杀气腾腾地建议。
“不,”苏清漪眸光深邃,缓缓摇头,“打草,只会惊了蛇。我要让他们自己钻进死路。”
深夜,她换上一身夜行衣,悄然潜入仓区。
预想中的埋伏与厮杀并未发生,取而代之的,是令她难以置信的一幕。
巨大的粮垛之间,竟已被人悄然布下了一张诡异的“大网”——一条条浸透了水的粗大湿麻布,悬挂在粮垛之间,下方则是一排排盛满清水的陶罐。
这布局,分明是陈默当年闲聊时提及的《灶台兵法》中,最不起眼的一招“隔火断燃局”的放大版!
她心头剧震,循着夜间挑水留下的湿痕一路查访,最终在一间偏僻的茅屋前,找到了布置这一切的人——一个早已被大火烧毁了声带的哑巴妇人。
她每夜都默默地、独自一人挑水浸湿那些麻布,无人知晓她的身份,更无人知晓她的动机。
苏清漪没有惊动她。
三日后,大火如期而至。
然而,烈焰刚一接触到那些饱含水分的麻布,便发出“滋滋”的声响,势头大减,最终只在外围点燃了几座早已搬空的空仓,制造了些许声势,而储存着百万石粮食的主库,竟毫发未损!
等待着粮价飞涨的奸商们,等来的却是从天而降的羽林卫。
事后,苏清漪在相府召见了那名哑巴妇人。
面对当朝宰相,妇人毫无惧色,只是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笨拙地比划着:“有人……教过。火,怕湿。更怕……慢。”
苏清漪的目光,落在那双粗糙的手掌上。
她的思绪,瞬间被拉回到许多年前那个闷热的午后,厨房油锅意外起火,所有人都惊慌失措,唯有那个被称作“废物”的赘婿,不慌不忙,舀起一碗冰凉的米汤,沿着锅边缓缓浇下,轻而易举地就熄灭了滔天烈焰。
“低头做事……”她心中默念着那块抹布上的四个字,眼眶微微湿润。
她没有给予妇人任何金银赏赐,只是下令,在每一座官仓的墙壁上,用最醒目的朱漆,刻下一行新的仓储总则:
“防火不在兵,而在每日洒的一瓢水上。”
颁行新规的那日,京城天色渐晚,乌云低垂,仿佛预示着一场大雨即将来临。
苏清漪独自站在观星台上,遥望西南方向,那里,是程雪正在苦苦支撑的旱区。
她轻轻吁了口气,心中升起一丝莫名的不安。
水患刚平,大旱又起。
这天下,就像一口永远也烧不干的锅。
而他留下的方法,真的能应对所有天灾人祸吗?
她正沉思间,一名内侍匆匆奔上高台,手中高举着一份来自西南边陲的八百里加急军报,脸色煞白如纸。
“相爷!不好……不好了!程雪大人她……她在西南……”
那名浑身浴血的禁军信使,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吼出半句,便头一歪,昏死过去。
他身后,一道长长的血痕,如同一条狰狞的赤练蛇,蜿蜒爬过光洁如镜的金砖地面,直抵御座之下。
原本庄严肃穆,即将见证大周国策新篇章的庆典大殿,瞬间死寂。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那个血人,和宰相苏清漪的身上。
“南方……”苏清漪清冷的凤眸中,寒光一闪。
不必等信使苏醒,她心中已掀起惊涛骇浪!
南方十三州,正值梅雨季末,江河水位本就处于一年中的顶峰。
若此时再生变故,后果不堪设想!
“传旨!”苏清漪的声音打破了死寂,果决而冰冷,“大典暂停!司天监监正程雪,即刻随我入内阁!所有相关州府官员,就地待命!”
片刻之后,司天监内阁,气氛凝重如铁。
程雪一袭玄色官服,站在那座巨大的“民智回响池”水晶前,神情前所未有的凝重。
水晶之内,那片由亿万光点组成的浩瀚星河,此刻竟如一潭死水,黯淡无光,毫无生机。
“南方十三州,夜雨连降三日,九江十八堤,七处出现溃口征兆!但……”程雪指着沉寂的水晶,声音干涩,“‘民智回响池’,无一处预警上报!整个系统,就像……死了。”
苏清漪的心沉到了谷底。
她比谁都清楚,《无名策》的根基,就在于这遍及天下的民心节点。
若节点失灵,那本策论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难道……他留下的方法,失效了?
“来不及多想了。”程雪当机立断,“我必须亲自去一趟!最险的‘龙口关’,是九江总枢纽,一旦失守,下游万里沃野将成泽国!”
“我与你同去!”苏清移道。
“不,”程雪断然拒绝,“京城是中枢,相爷必须坐镇,防备有人趁乱发难。我一人足矣。”
说罢,她不待苏清漪再言,转身疾步而出。
连夜兼程,当程雪带着一身风尘与疲惫抵达“龙口关”时,眼前的一幕让她如遭雷击,怔立当场。
滔天的洪水如脱缰的黄龙,疯狂地撞击着堤坝,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
然而,堤坝之上,并无她想象中的混乱与溃逃。
数千名百姓,男女老少,在瓢泼大雨中默然而立,组成了一条条井然有序的人链。
他们没有嘶吼,没有喧哗,只有沉重而富有节奏的脚步声。
更让她震惊的是,江面上,一串串陶瓮被麻绳巧妙串联,如同一条长长的浮标链,精准地标记出浑浊水面下最湍急的暗流走向。
空中,一群孩童竟在风雨里放着特制的纸鸢,纸鸢尾部牵引的细长麻线,在风中绷成一道道精准的弧线,以此测定风速,为下游泄洪口的开启时机提供着最原始、却也最有效的数据!
“谁在指挥?”程雪抓住身边一位正在搬运沙袋的老农,大声问道。
老农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喘着粗气,指向那片在夜色中如蚁群般忙碌的人潮:“没人说话。但……但每个人都知道该往哪儿搬沙袋,该往哪儿夯土。”
程雪顺着他指的方向凝神望去,瞳孔骤然收缩!
她猛然发现,夜幕下所有人的动作——无论是挥锄、扛包,还是传递木桩——其弯腰、抬臂、转身的节奏,竟惊人地一致!
仿佛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在暗中牵引着每一个人,让他们化作了一台巨大而精密的机器,每一个零件都严丝合缝!
这节奏……这动作……
程雪的脑海中,轰然闪过当年那个在宰相府后院,默默扫着落叶的身影。
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带着一种奇特的韵律,看似平凡,却与天地间的某种节律暗暗相合。
是他!
是他留下的方法,已经刻入了这片土地,刻入了这些百姓的骨血之中!
程...雪在堤岸上静立良久,心中的震撼与迷惘渐渐化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明。
她深吸一口气,对身后惶恐不安的随行官员下达了一道颠覆性的命令:
“传我之令!撤销临时总指挥!全线按《无名策·终章》分段自治,各村、各里,自行决断!”
“大人,这……这万一……”
“没有万一!”程雪的声音斩钉截铁,“相信他们!”
返程途中,马车在泥泞的官道上颠簸。
程雪疲惫地靠在车厢上,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
忽然,她感觉掌心微微一热。
她摊开手掌,借着窗外微弱的天光,惊愕地发现,掌心不知何时竟多了一枚极薄的陶片,其形状,恰如她自己的掌纹。
陶片上,用利器刻着两个古拙的小字,仿佛还带着泥土的温度——
“顺势”。
同一时刻,北境。
苏清漪并未在京城枯等。
她深知,水患一起,粮价必动。
她以巡视粮仓为名,亲赴北境,这里储存着大周朝七成的战略储备粮。
果然,她刚抵达便接到密报:有几个胆大包天的粮商,已暗中勾结仓储胥吏,计划于三日后月黑风高之夜,纵火焚毁三座副仓,制造粮食短缺的恐慌,而后趁机以十倍高价抛售私囤的粮食!
“调集三千羽林卫,封锁所有仓区,将奸商与贪官一网打尽!”副将杀气腾腾地建议。
“不,”苏清漪眸光深邃,缓缓摇头,“打草,只会惊了蛇。我要让他们自己钻进死路。”
深夜,她换上一身夜行衣,悄然潜入仓区。
预想中的埋伏与厮杀并未发生,取而代之的,是令她难以置信的一幕。
巨大的粮垛之间,竟已被人悄然布下了一张诡异的“大网”——一条条浸透了水的粗大湿麻布,悬挂在粮垛之间,下方则是一排排盛满清水的陶罐。
这布局,分明是陈默当年闲聊时提及的《灶台兵法》中,最不起眼的一招“隔火断燃局”的放大版!
她心头剧震,循着夜间挑水留下的湿痕一路查访,最终在一间偏僻的茅屋前,找到了布置这一切的人——一个早已被大火烧毁了声带的哑巴妇人。
她每夜都默默地、独自一人挑水浸湿那些麻布,无人知晓她的身份,更无人知晓她的动机。
苏清漪没有惊动她。
三日后,大火如期而至。
然而,烈焰刚一接触到那些饱含水分的麻布,便发出“滋滋”的声响,势头大减,最终只在外围点燃了几座早已搬空的空仓,制造了些许声势,而储存着百万石粮食的主库,竟毫发未损!
等待着粮价飞涨的奸商们,等来的却是从天而降的羽林卫。
事后,苏清漪在相府召见了那名哑巴妇人。
面对当朝宰相,妇人毫无惧色,只是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笨拙地比划着:“有人……教过。火,怕湿。更怕……慢。”
苏清漪的目光,落在那双粗糙的手掌上。
她的思绪,瞬间被拉回到许多年前那个闷热的午后,厨房油锅意外起火,所有人都惊慌失措,唯有那个被称作“废物”的赘婿,不慌不忙,舀起一碗冰凉的米汤,沿着锅边缓缓浇下,轻而易举地就熄灭了滔天烈焰。
“低头做事……”她心中默念着那块抹布上的四个字,眼眶微微湿润。
她没有给予妇人任何金银赏赐,只是下令,在每一座官仓的墙壁上,用最醒目的朱漆,刻下一行新的仓储总则:
“防火不在兵,而在每日洒的一瓢水上。”
颁行新规的那日,京城天色渐晚,乌云低垂,仿佛预示着一场大雨即将来临。
苏清漪独自站在观星台上,遥望西南方向,那里,是程雪正在苦苦支撑的旱区。
她轻轻吁了口气,心中升起一丝莫名的不安。
水患刚平,大旱又起。
这天下,就像一口永远也烧不干的锅。
而他留下的方法,真的能应对所有天灾人祸吗?
她正沉思间,一名内侍匆匆奔上高台,手中高举着一份来自西南边陲的八百里加急军报,脸色煞白如纸。
“相爷!不好……不好了!程雪大人她……她在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