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婚礼2-《七零娇宠小知青》

  两人手里各捧着一本红色塑料封皮的《毛主席语录》,紧紧贴在胸前。

  司仪领读,新人跟读,声音在院子里回荡:

  “我们自愿结为革命夫妻,”

  “从此互相帮助,互相改造,”

  “积极生产,努力劳动,”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我们的一切力量!”

  “永远忠于毛主席,永远忠于党!”

  誓词宣读完毕,院子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有几个年轻后生甚至带头喊起了口号:“向新人学习!向新人致敬!”

  接下来,便是新人向家长和来宾敬礼。

  他们先向李建党夫妇鞠躬,感谢父母的养育,然后又向来的宾客们鞠躬致谢。

  整个过程简洁、高效,去除了所有被视为“封建糟粕”的旧习俗,充满了“破旧立新”的革命气息。

  韩安禾看着沈延敬在仪式全程那无可挑剔的、严肃中带着一丝光荣的表情,仿佛他此刻完成的不是个人婚姻,而是一项崇高的革命任务,心里不由得暗暗佩服他的“演技”。

  而李丁香则完全沉浸在幸福和光荣之中,看向沈延敬的眼神充满了崇拜和满足。

  仪式结束,大队长一声“开席!”,院子里的气氛才瞬间从庄重转向了热闹,碗筷碰撞声、说笑声、劝酒声顿时响成一片。

  这场带着鲜明时代烙印的婚礼,就在这混杂着政治热情与乡土人情的氛围中,完成了它最重要的环节。

  韩安禾收回目光,心里想着,这“革命夫妻”的架子是搭起来了,就不知道这日子,往后能不能真的如誓词里说的那般“互相帮助”了。

  婚后的沈延敬,仿佛彻底挣脱了某种无形的束缚,行事作风变得前所未有的高调。

  他迅速从那个狭小的知青单人小屋搬进了李支书家宽敞的砖瓦房,俨然成了李家的“自家人”。

  不仅如此,他开始积极地跟随李建党出入各种场合,以支书女婿和知青代表的双重身份,主动结交、拉拢李建党这一派系的大小干部和颇有影响力的社员。

  他或是利用自己知青的文化优势,帮着写写算算;或是在各种会议上积极发言,提出一些看似切实可行、又能为李建党脸上增光的建议;甚至有时还会买些烟酒,与那些关键人物“联络感情”。

  他说话做事极有分寸,既不过分谄媚,又能恰到好处地彰显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短短几天功夫,“沈知青有文化、懂道理、会办事”、“是支书的得力帮手”、“跟丁香丫头真是郎才女貌”之类的赞誉,便如同长了翅膀一般,传遍了整个前进大队。

  沈延敬苦心经营的形象,似乎正朝着他预期的方向稳步发展。

  沈延敬这般春风得意、汲汲营营的姿态,落在韩安禾眼里,非但没有让她觉得羡慕,反而让她心里那点看戏的念头更浓了。

  她甚至特意分了几分心思去观察宋文镜的反应——毕竟在原书剧情里,宋文镜后期也曾为回城名额等现实问题挣扎过。

  她可真怕自己嗑的这对“温润书生x清冷女神”cp,会因为沈延敬的“成功路径”而出现什么波折,那她可就真的嗑错人了。

  好在,宋文镜的表现一如既往的沉稳。

  他依旧是那个安静看书、认真劳作、偶尔与颜菀白讨论诗词文章的宋文镜。

  面对沈延敬明显带着炫耀意味的“成功”,他眼神里没有丝毫的嫉妒或不甘,只有一种洞悉世事的平静,仿佛在看一场与己无关的闹剧。

  而他对待颜菀白的态度,更是始终如一,那份含蓄而坚定的守护,并未因外界任何变化而改变。

  不仅如此,因为沈延敬的“退出”,原本就对颜菀白抱有好感的李书达,似乎觉得机会来了,出现在颜菀白身边的频率明显增高。

  今天送来一本难得的诗集,明天借口公事来找宋文镜,实则目光总往颜菀白那边瞟。

  而宋文镜,平日里看着温吞,在这种时候却丝毫不含糊。

  李书达送来诗集,他便会找出自己珍藏的、带有精辟注解的版本与颜菀白探讨;李书达借着公事过来,宋文镜总能更自然、更专业地与颜菀白交流看法,无形中将李书达隔绝在外。

  两人之间这种不动声色、却又暗流涌动的“较量”,可比沈延敬那直白张扬的表演有趣多了。

  韩安禾每天看着这两人在颜菀白身边“各显神通”,只觉得这知青生活真是精彩纷呈,瓜田里的猹都没有她这么忙碌和快乐!

  也正是在沈延敬婚事的热度尚未完全消退之时,一个如同初春细雨般悄然渗透的消息,在胜利大队的各个角落无声地蔓延开来。

  今年,上面将会分配下来一个极其珍贵的工农兵大学名额!

  起初只是捕风捉影的窃窃私语,但随着时间推移,消息越来越确凿,整个大队的人心都开始浮动起来。

  这可是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金钥匙!

  不仅知青们翘首以盼,就连村里那些符合条件的、有门路的年轻人,也都暗自活动起来。

  就连前院的知青们也坐不住了,周瑾瑜、杨雨寒几人特意来到东院,神色复杂地询问韩安禾他们是否听到了确切消息。

  “你们都听说了吧?那个名额……”

  周瑾瑜开门见山,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迫感。

  当这个消息得到默认后,所有人几乎是瞬间就恍然大悟,彻底明白了沈延敬之前那一系列令人费解的操作。

  为何如此仓促地与李丁香结婚,为何如此积极地融入李支书的圈子,为何如此高调地经营名声。

  原来所有的伏笔,都是为了这个最终的目标!他早就嗅到了风声,并且已经开始精准布局!

  李书达嗤笑一声,语气里充满了鄙夷:“难怪姓沈的之前对颜同志穷追不舍,转头就能这么快‘移情别恋’,跟李丁香打得火热!原来是早有预谋,有更大的好处在前面吊着呢!真是打得一手好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