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淬炼之钢-《我的医途,从复读开始》

  回到心内科的日子,像一条从激流险滩汇入宽阔深河的船,表面平稳,内里却蕴藏着不同以往的力道与深度。陆宇将急诊科淬炼出的“快、准、狠”融入了心内科的“细、深、稳”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诊疗风格。

  这天,他负责一位因“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入院的老太太。患者呼吸急促,双肺布满湿罗音,下肢浮肿明显。常规的利尿、扩血管治疗似乎效果不佳,夜班医生已经加大了利尿剂的剂量。

  陆宇晨间查房时,没有仅仅停留在听诊和查看尿量记录上。他仔细触诊了患者的颈静脉,评估其充盈程度,又详细询问了患者夜间能否平卧、需要几个枕头,并留意到患者虽然浮肿,但指尖末梢却显得有些湿冷。

  “血压偏低,尿量对大剂量利尿剂反应不佳,末梢循环差……”陆宇脑中警铃大作,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液体负荷过重,可能已经合并了“低心排血量状态”,甚至趋向于“心源性休克”的前兆。如果继续盲目强力利尿,可能会导致有效循环血量进一步不足,加重肾脏损伤和组织灌注不良,陷入恶性循环。

  他立刻向张医生汇报了自己的判断。

  张医生仔细复查了病人,神色凝重:“你的怀疑有道理。这种情况在老年心衰患者中并不少见,容易被表面的‘水肿’所迷惑。立刻调整治疗方案:暂停追加利尿剂,改为小剂量多巴胺静脉泵入,提升心肌收缩力和肾脏灌注,同时严密监测血压、尿量和乳酸水平。”

  治疗方案调整后,患者的状况果然逐渐改善,呼吸变得平稳,尿量在未增加利尿剂的情况下反而有所增多,末梢也变得温暖起来。一次潜在的危重情况,被陆宇凭借在急诊科锻炼出的、对生命体征细微变化和整体灌注状态的敏锐洞察力,及时化解了。

  “陆宇啊,”张医生在后续的病例讨论会上,特意拿这个病例作为范例,“你现在看问题,不再只盯着一个点,而是有了全局观和预警意识。急诊科的经历,让你这块好钢,又经过了一次淬火,更锋利,也更坚韧了。”

  陆宇感受到来自上级的肯定,心中踏实。他知道,自己的成长是实实在在的,是能够转化为对病人更安全保障的。

  然而,情感的波澜,总在不经意间拍打着心岸。那天晚上发出的,带着几分感慨和迷茫的信息,在沉寂了将近十个小时后,终于收到了林小雨的回复。

  回复很长。

  “看到你的信息,能想象你现在的状态。走了很远,又回到原点,但人已不同……这种感觉,我最近也时常有。”她写道,“省城的项目比预想的更耗人,每天都在面对新的挑战和复杂的办公室政治。有时候赢了一个案子,却感觉输掉了更多东西。累的时候,会想起大学时那些简单的日子,想起你在图书馆看书时安静的侧脸。”

  她似乎也处在一种疲惫和反思的状态。

  “陆宇,我知道你的世界很坚实,很有意义。但我有时候会害怕,我们是不是……已经成了两个世界的人?你的‘原点’是林江县医院,是那些需要你的病人。我的‘原点’又在哪里?是省城这座看似繁华却让人孤独的钢铁森林吗?我不知道。”

  她终于将他们之间最核心的担忧,赤裸裸地摊开在了文字里。

  “我敬佩你的选择,也尊重我的事业。但我们之间,除了回忆和感情,未来共同的图景又是什么?我不确定自己能否长期承受异地恋的漂泊感,也不确定如果……如果我最终无法放弃这里的一切回到林江,我们该怎么办?”

  问题尖锐而现实,像一根针,刺破了这段时间以来两人刻意维持的平静。陆宇反复看着那几段文字,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有些窒息般的疼痛。

  他没有立刻回复。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院子里那棵在夜风中轻轻摇曳的老榕树。他想起急诊科里那些生死瞬间,想起心内科病房里患者依赖的眼神,想起魏老师的期望,张老师的肯定,想起这片土地上熟悉的乡音……

  他也爱林小雨,那份青春时代萌发的爱恋,纯粹而深刻。但他无法用谎言去安抚她,也无法给出一个连自己都无法确信的未来承诺。

  他回到桌边,拿起手机,手指在屏幕上缓慢而认真地敲打:

  “小雨,你的迷茫和害怕,我都懂。因为很多时候,我也有同样的感受。”

  他写道,

  “我无法轻易地说出‘你回来吧’或者‘我放弃这里去找你’。因为我知道,那样的牺牲,无论对谁,都可能成为未来日子里无法释怀的刺。我的根,确实越来越深地扎在这里了。这里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被需要、能实现价值的归属感。”

  “你问我我们共同的未来图景……我也描绘不出清晰的轮廓。但我能确定的是,无论我们在哪里,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我们都在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一点从未改变。”

  “异地恋很苦,不确定性让人焦虑。但我希望,我们能给彼此,也给这段感情多一点时间和耐心。不是消极等待,而是在各自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变得更强大,更清晰。也许有一天,我们会找到交汇的方式,也许……但至少,我们不曾因为恐惧而轻易放弃对方,也不曾为了在一起而牺牲掉独立的自我。”

  “这或许就是成年人的爱情,比我们年轻时想象的,要复杂和沉重得多。但我依然珍惜你,珍惜我们之间的感情。无论未来如何,这份珍惜是真实的。”

  他仔细读了一遍自己写下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坦诚的思考和沉重的情感。他按下了发送键。

  信息如同石沉大海,许久没有回应。陆宇知道,她需要时间去消化,去思考。

  他放下手机,重新拿起笔,摊开病历。情感的漩涡让人心神不宁,但工作却不能停滞。一个个病人的病情,一份份需要书写的记录,是现实,也是他此刻能够抓住的锚点。

  他深吸一口气,将思绪强制拉回到眼前的医疗文书上。灯光下,他的侧影沉静而专注。无论是职业的淬炼,还是情感的考验,都在将他打磨成一块更加致密、更能承受压力的钢。前路依然迷雾重重,但他学会了在迷雾中,先点亮自己脚下的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