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性心肌炎年轻患者的转入,让IcU(重症监护室)的气氛瞬间绷紧至极限。陆宇作为心内科的联络医生,并未就此离开。他深知这种疾病的凶险和治疗的复杂性,主动向张医生和IcU主任申请,参与到这个病例的后续管理团队中。获得批准后,他几乎将除了心内科本职工作外的所有时间,都泡在了IcU。
患者,名叫杨帆,28岁,一名程序员。此刻,他静静地躺在层流病床上,周身被各种管线包围——气管插管连接着呼吸机,规律的送气声单调而冰冷;颈静脉和股静脉置入了粗大的导管,用于输注强心药、升压药以及进行持续的血液净化(cVVh),以清除炎症因子、稳定内环境;而最关键的,是那台正在运行的Ecmo(体外膜肺氧合)设备。
暗红色的血液从股静脉被引出,经过膜肺进行氧合,变成鲜红色后,再通过股动脉泵回体内。这台“人工心肺”暂时替代了他几乎瘫痪的心肺功能,维系着全身器官的血液供应,是眼下支撑他生命的唯一支柱。
陆宇每天数次来到杨帆床边,查看Ecmo的运行参数(流量、转速、氧合情况),仔细评估患者的心率、血压(在大量血管活性药物支持下)、尿量、肢端温度,以及最重要的——心脏超声。他需要判断,在Ecmo的支持下,杨帆那颗受损严重的心脏,是否得到了休息,是否出现了哪怕一丝一毫的恢复迹象。
“EF值还是只有15%,室壁运动基本消失。”心脏超声科的同事再次给出了令人沮丧的结果。
IcU主任、心内科主任、心脏外科主任以及魏医生组成了核心治疗小组,每天进行病例讨论。气氛凝重,每一次数据的细微波动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炎症风暴还在持续,白细胞计数、cRp(c反应蛋白)都居高不下。”
“肾功能有受损迹象,好在cVVh维持着。”
“心律失常还是反复出现,室速、室颤,电复律已经用了好几次。”
陆宇负责详细记录这些变化,并向专家组汇报。他亲眼目睹了生命的极度脆弱——杨帆年轻的身体,正被自身失控的免疫系统和病毒残骸猛烈攻击,各个器官都在崩溃的边缘挣扎。
然而,他也看到了医学的极限努力和坚守。IcU的医护团队24小时目不转睛地守护,根据瞬息万变的病情调整着各种药物的剂量和设备的参数。 Ecmo团队更是寸步不离,确保这条生命通道的绝对通畅和安全。
治疗的关键在于两方面:一是靠Ecmo和药物维持住基本生命体征,等待心脏功能的自发恢复;二是用大剂量激素、丙种球蛋白等药物压制过激的免疫反应,控制“炎症风暴”。
日子在焦灼的等待中一天天过去。杨帆的家属每天只能在规定时间,穿着隔离服,进来短暂探视。看着昔日生龙活虎的儿子\/丈夫如今毫无知觉地躺在那里,依靠机器维持生命,他们的悲痛和绝望无以复加。陆宇每次与他们沟通病情,都感觉言辞匮乏,只能反复强调:“我们在尽最大的努力,Ecmo就是在为他争取时间。”
转折发生在入院后的第七天。
那天早晨,陆宇照例来到床边,查看夜间的心脏超声报告。忽然,他注意到,一直平坦近乎直线的心室壁运动曲线,似乎有了一丝极其微弱的、几乎难以察觉的波动。他立刻请超声科主任亲自复查。
“有收缩了!”超声科主任盯着屏幕,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虽然很弱,但左室后壁和室间隔确实看到了轻微的自主收缩运动!EF值估计……有20%了!”
这个消息像一道微光,瞬间穿透了连日来的阴霾。尽管20%的EF值依然极低,远未脱离危险,但这意味着,杨帆的心脏,在经历了毁灭性打击和长达一周的完全休息后,终于开始尝试着重新跳动!
治疗小组立刻调整方案,开始尝试缓慢降低Ecmo的支持力度,小心翼翼地“锻炼”杨帆脆弱的心脏,同时继续强化抗炎和免疫调节治疗。
这是一个更加精细和危险的过程,如同在悬崖边行走,力度轻了,心脏无法得到有效锻炼;力度重了,则可能使刚刚萌芽的心功能再次崩溃。陆宇更加频繁地监测着各项指标,尤其是心脏超声和乳酸水平(反映组织灌注)。
又过了三天,在确保循环稳定的前提下,Ecmo的支持力度成功下调了30%。杨帆的心脏艰难地承担起了更多的泵血工作。虽然过程中依旧险象环生,出现了几次血压波动和心律失常,但都被及时纠正。
第十一天,经过全面评估,治疗组做出了一个大胆而谨慎的决定:尝试撤离Ecmo!
这是一个关键节点。整个IcU严阵以待。陆宇站在床边,能听到自己紧张的心跳声。当外科医生逐一关闭Ecmo管道,断开血管连接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紧紧锁定在监护仪上。
心率、血压、血氧……短暂的波动后,竟然奇迹般地维持住了!尽管血压仍需升压药辅助,心率偏快,但杨帆的心脏,依靠自身的力量,勉强支撑住了循环!
Ecmo成功撤离!虽然距离康复还有漫长的道路(呼吸机尚未脱离,肾功能需要恢复,神经功能有待评估),但这无疑是迈向生路的、最坚实的一步。
当陆宇走出IcU,将这个消息告知守候在外的杨帆家人时,那位一直强撑着的父亲,终于忍不住老泪纵横,紧紧握住陆宇的手,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年轻的妻子则泣不成声,反复说着“谢谢”。
陆宇看着他们,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由衷的慰藉。他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病人获救的喜悦,更是一种与团队一起,在绝境中守护住一丝微光,并最终见证这微光逐渐壮大的巨大成就感。
这次与爆发性心肌炎的正面交锋,让他对“生命支持”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冰冷的机器和药物,更是医者基于深厚知识、丰富经验和永不放弃的信念,所进行的一场精密、动态、充满敬畏的守护。他见证了现代医学在对抗极端疾病时的力量与局限,也更深地领悟了魏医生所说的“急诊科的魂”和张老师强调的“平衡”——在激进的支持与避免过度治疗之间,找到那条最有利于患者的窄路。
他回到心内科办公室,窗外阳光正好。他拿出手机,下意识地点开与林小雨的对话框,依旧停留在那个“珍重”。他沉默片刻,然后关掉了对话框。
个人的情感世界或许依旧迷雾重重,但他在医学世界里的坐标却愈发清晰坚定。他守护过孙大爷那样的慢性病患者,也抢救过杨帆这样的急危重症青年。他的价值,在一次次的救治中得到确认和升华。
他打开电脑,继续完善那份《基层心血管急症初步识别与处置指引》。他更加确信,这份工作的意义——也许它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可以让更多基层医生在遇到疑似暴发性心肌炎这样的“隐匿雷暴”时,能更早警觉,更快转诊,为患者争取到像杨帆这样的一线生机。
患者,名叫杨帆,28岁,一名程序员。此刻,他静静地躺在层流病床上,周身被各种管线包围——气管插管连接着呼吸机,规律的送气声单调而冰冷;颈静脉和股静脉置入了粗大的导管,用于输注强心药、升压药以及进行持续的血液净化(cVVh),以清除炎症因子、稳定内环境;而最关键的,是那台正在运行的Ecmo(体外膜肺氧合)设备。
暗红色的血液从股静脉被引出,经过膜肺进行氧合,变成鲜红色后,再通过股动脉泵回体内。这台“人工心肺”暂时替代了他几乎瘫痪的心肺功能,维系着全身器官的血液供应,是眼下支撑他生命的唯一支柱。
陆宇每天数次来到杨帆床边,查看Ecmo的运行参数(流量、转速、氧合情况),仔细评估患者的心率、血压(在大量血管活性药物支持下)、尿量、肢端温度,以及最重要的——心脏超声。他需要判断,在Ecmo的支持下,杨帆那颗受损严重的心脏,是否得到了休息,是否出现了哪怕一丝一毫的恢复迹象。
“EF值还是只有15%,室壁运动基本消失。”心脏超声科的同事再次给出了令人沮丧的结果。
IcU主任、心内科主任、心脏外科主任以及魏医生组成了核心治疗小组,每天进行病例讨论。气氛凝重,每一次数据的细微波动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炎症风暴还在持续,白细胞计数、cRp(c反应蛋白)都居高不下。”
“肾功能有受损迹象,好在cVVh维持着。”
“心律失常还是反复出现,室速、室颤,电复律已经用了好几次。”
陆宇负责详细记录这些变化,并向专家组汇报。他亲眼目睹了生命的极度脆弱——杨帆年轻的身体,正被自身失控的免疫系统和病毒残骸猛烈攻击,各个器官都在崩溃的边缘挣扎。
然而,他也看到了医学的极限努力和坚守。IcU的医护团队24小时目不转睛地守护,根据瞬息万变的病情调整着各种药物的剂量和设备的参数。 Ecmo团队更是寸步不离,确保这条生命通道的绝对通畅和安全。
治疗的关键在于两方面:一是靠Ecmo和药物维持住基本生命体征,等待心脏功能的自发恢复;二是用大剂量激素、丙种球蛋白等药物压制过激的免疫反应,控制“炎症风暴”。
日子在焦灼的等待中一天天过去。杨帆的家属每天只能在规定时间,穿着隔离服,进来短暂探视。看着昔日生龙活虎的儿子\/丈夫如今毫无知觉地躺在那里,依靠机器维持生命,他们的悲痛和绝望无以复加。陆宇每次与他们沟通病情,都感觉言辞匮乏,只能反复强调:“我们在尽最大的努力,Ecmo就是在为他争取时间。”
转折发生在入院后的第七天。
那天早晨,陆宇照例来到床边,查看夜间的心脏超声报告。忽然,他注意到,一直平坦近乎直线的心室壁运动曲线,似乎有了一丝极其微弱的、几乎难以察觉的波动。他立刻请超声科主任亲自复查。
“有收缩了!”超声科主任盯着屏幕,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虽然很弱,但左室后壁和室间隔确实看到了轻微的自主收缩运动!EF值估计……有20%了!”
这个消息像一道微光,瞬间穿透了连日来的阴霾。尽管20%的EF值依然极低,远未脱离危险,但这意味着,杨帆的心脏,在经历了毁灭性打击和长达一周的完全休息后,终于开始尝试着重新跳动!
治疗小组立刻调整方案,开始尝试缓慢降低Ecmo的支持力度,小心翼翼地“锻炼”杨帆脆弱的心脏,同时继续强化抗炎和免疫调节治疗。
这是一个更加精细和危险的过程,如同在悬崖边行走,力度轻了,心脏无法得到有效锻炼;力度重了,则可能使刚刚萌芽的心功能再次崩溃。陆宇更加频繁地监测着各项指标,尤其是心脏超声和乳酸水平(反映组织灌注)。
又过了三天,在确保循环稳定的前提下,Ecmo的支持力度成功下调了30%。杨帆的心脏艰难地承担起了更多的泵血工作。虽然过程中依旧险象环生,出现了几次血压波动和心律失常,但都被及时纠正。
第十一天,经过全面评估,治疗组做出了一个大胆而谨慎的决定:尝试撤离Ecmo!
这是一个关键节点。整个IcU严阵以待。陆宇站在床边,能听到自己紧张的心跳声。当外科医生逐一关闭Ecmo管道,断开血管连接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紧紧锁定在监护仪上。
心率、血压、血氧……短暂的波动后,竟然奇迹般地维持住了!尽管血压仍需升压药辅助,心率偏快,但杨帆的心脏,依靠自身的力量,勉强支撑住了循环!
Ecmo成功撤离!虽然距离康复还有漫长的道路(呼吸机尚未脱离,肾功能需要恢复,神经功能有待评估),但这无疑是迈向生路的、最坚实的一步。
当陆宇走出IcU,将这个消息告知守候在外的杨帆家人时,那位一直强撑着的父亲,终于忍不住老泪纵横,紧紧握住陆宇的手,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年轻的妻子则泣不成声,反复说着“谢谢”。
陆宇看着他们,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由衷的慰藉。他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病人获救的喜悦,更是一种与团队一起,在绝境中守护住一丝微光,并最终见证这微光逐渐壮大的巨大成就感。
这次与爆发性心肌炎的正面交锋,让他对“生命支持”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冰冷的机器和药物,更是医者基于深厚知识、丰富经验和永不放弃的信念,所进行的一场精密、动态、充满敬畏的守护。他见证了现代医学在对抗极端疾病时的力量与局限,也更深地领悟了魏医生所说的“急诊科的魂”和张老师强调的“平衡”——在激进的支持与避免过度治疗之间,找到那条最有利于患者的窄路。
他回到心内科办公室,窗外阳光正好。他拿出手机,下意识地点开与林小雨的对话框,依旧停留在那个“珍重”。他沉默片刻,然后关掉了对话框。
个人的情感世界或许依旧迷雾重重,但他在医学世界里的坐标却愈发清晰坚定。他守护过孙大爷那样的慢性病患者,也抢救过杨帆这样的急危重症青年。他的价值,在一次次的救治中得到确认和升华。
他打开电脑,继续完善那份《基层心血管急症初步识别与处置指引》。他更加确信,这份工作的意义——也许它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可以让更多基层医生在遇到疑似暴发性心肌炎这样的“隐匿雷暴”时,能更早警觉,更快转诊,为患者争取到像杨帆这样的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