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的病区与其他科室有着截然不同的气息。空气里少了些沉疴重疾的压抑,多了几分隐约的期待与焦灼。走廊里偶尔传来新生婴儿清亮的啼哭,像一道光,瞬间划破医院固有的严肃氛围。穿着粉色护士服的护士们步履轻快,脸上常带着温和的笑意。
带教老师是位姓杨的副教授,一位干练利落、眼神清澈又带着不容置疑权威的女医生。她看着略显局促的陆宇和另一位同组男生,嘴角微扬:“欢迎来到妇产科,这里可能是医院里唯一一个主要迎接‘健康’而非单纯对抗‘疾病’的地方,但也是最容易牵动人心、瞬息万变的地方。”
晨间查房先从产科开始。病房里多是待产的孕妇,隆起的腹部如同孕育希望的沃土。杨老师查房时语气格外轻柔,仔细询问胎动、有无腹痛流血,同时熟练地用手进行腹部触诊,判断胎位。
“头位,胎心很好,”杨老师对一位临近预产期的孕妇说,然后示意陆宇,“你来感受一下。”
陆宇有些迟疑地伸出手,在杨老师的指导下,隔着孕妇的腹壁,他第一次清晰地触摸到了一个圆润、坚硬的团块——那是胎儿的头部。一种奇异的感觉顺着指尖传来,那是生命最原始、最坚实的触感。孕妇脸上洋溢着幸福而略带羞涩的笑容,让陆宇的心中也泛起一丝暖意。
随后,他们参观了产房。产床、胎心监护仪、辐射台……一切都为迎接新生命而准备。助产士正在指导一位产妇如何用力,鼓励声与产妇用力的闷哼声交织在一起。陆宇站在一旁,感受到一种近乎神圣的紧张感。他无法亲身经历那种极致的痛苦与期盼,但此情此景,足以让他对生命的诞生肃然起敬。
“顺产是一个生理过程,我们更多是支持和引导,”杨老师低声说,“但也要时刻保持警惕,因为产程中可能随时出现突发状况,比如胎儿窘迫、产后出血,那才是真正考验我们的时候。”
真正的考验很快在妇科病区显现。与产科的喜悦不同,这里更多是疾病的困扰与抉择的艰难。
他们跟随杨老师接诊了一位因“异常子宫出血”入院的中年女性。b超提示子宫内膜异常增厚。杨老师安排了她进行诊断性刮宫术。
手术室中,陆宇看着杨老师用刮匙小心翼翼地进入宫腔,刮取内膜组织。那些组织将被送去病理科,最终的诊断将决定这位女士后续的治疗方案,甚至关乎子宫的去留。
“妇科的诊断,很多时候依赖于病理这个金标准。”杨老师将刮出物放入标本瓶,“我们面对的不仅是器官的疾病,更是女性的特征、生育的希望,甚至是她们的自我认同。所以,每一步决策都要格外慎重。”
最让陆宇心情复杂的,是跟随杨老师出门诊时,遇到的形形色色的病人。有初次怀孕、充满喜悦和紧张的年轻夫妇;有深受更年期综合征困扰、寻求帮助的中年女性;也有因意外怀孕而前来咨询、眼神中充满迷茫与不安的少女。
杨老师面对不同的病人,展现出惊人的沟通技巧和共情能力。对喜悦者给予祝福和指导,对痛苦者给予理解和方案,对迷茫者则提供清晰的选择与中肯的建议,不带任何个人评判。
一位年轻女性拿着显示“早孕”的化验单,犹豫着问:“医生,我……我还没准备好……”
杨医生看着她,语气平和而坚定:“这是一个需要你和你的伴侣认真考虑的决定。无论是哪种选择,都有其相应的过程和后果。我的责任是告诉你所有医学上的信息,帮助你安全地度过,无论你最终如何决定。”
陆宇在一旁默默听着,深刻体会到,在妇产科,医术不仅关乎生理,更深度介入伦理、情感和社会关系。医生需要一颗既坚强又柔软的心。
轮转期间,陆宇也有机会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尝试进行简单的妇科检查(在模型和经同意且由导师陪同的情况下),学习观看阴道镜图像,辨认宫颈的生理和病理状态。每一次接触,都让他对女性生殖系统的精密与脆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离开妇产科的前一天,杨老师对他们说:“在这里,你们看到了生命最初的模样,也看到了与之相关的种种喜悦、痛苦和抉择。记住,我们面对的不仅是疾病,更是承载着生命和希望的女性。尊重、理解和关怀,与精湛的医术同等重要。”
走出妇产科病区,身后隐约又传来一声婴儿的啼哭,清亮而充满力量。陆宇深吸一口气,感觉自己的内心仿佛被这扇“生命之门”后的景象洗涤过一次。他见识了医学所能带来的最大喜悦,也触碰到了其背后最为复杂微妙的人性纠葛。
他的医学世界观,在妇产科这一站,被注入了更多关于生命、伦理与情感的沉重而温暖的思考。笔记本上,他写下:“生命伊始,喜悦与责任并存;女性健康,需技术更需仁心。”
前方的攀登之路,因这些思考而显得更加立体和深厚。
带教老师是位姓杨的副教授,一位干练利落、眼神清澈又带着不容置疑权威的女医生。她看着略显局促的陆宇和另一位同组男生,嘴角微扬:“欢迎来到妇产科,这里可能是医院里唯一一个主要迎接‘健康’而非单纯对抗‘疾病’的地方,但也是最容易牵动人心、瞬息万变的地方。”
晨间查房先从产科开始。病房里多是待产的孕妇,隆起的腹部如同孕育希望的沃土。杨老师查房时语气格外轻柔,仔细询问胎动、有无腹痛流血,同时熟练地用手进行腹部触诊,判断胎位。
“头位,胎心很好,”杨老师对一位临近预产期的孕妇说,然后示意陆宇,“你来感受一下。”
陆宇有些迟疑地伸出手,在杨老师的指导下,隔着孕妇的腹壁,他第一次清晰地触摸到了一个圆润、坚硬的团块——那是胎儿的头部。一种奇异的感觉顺着指尖传来,那是生命最原始、最坚实的触感。孕妇脸上洋溢着幸福而略带羞涩的笑容,让陆宇的心中也泛起一丝暖意。
随后,他们参观了产房。产床、胎心监护仪、辐射台……一切都为迎接新生命而准备。助产士正在指导一位产妇如何用力,鼓励声与产妇用力的闷哼声交织在一起。陆宇站在一旁,感受到一种近乎神圣的紧张感。他无法亲身经历那种极致的痛苦与期盼,但此情此景,足以让他对生命的诞生肃然起敬。
“顺产是一个生理过程,我们更多是支持和引导,”杨老师低声说,“但也要时刻保持警惕,因为产程中可能随时出现突发状况,比如胎儿窘迫、产后出血,那才是真正考验我们的时候。”
真正的考验很快在妇科病区显现。与产科的喜悦不同,这里更多是疾病的困扰与抉择的艰难。
他们跟随杨老师接诊了一位因“异常子宫出血”入院的中年女性。b超提示子宫内膜异常增厚。杨老师安排了她进行诊断性刮宫术。
手术室中,陆宇看着杨老师用刮匙小心翼翼地进入宫腔,刮取内膜组织。那些组织将被送去病理科,最终的诊断将决定这位女士后续的治疗方案,甚至关乎子宫的去留。
“妇科的诊断,很多时候依赖于病理这个金标准。”杨老师将刮出物放入标本瓶,“我们面对的不仅是器官的疾病,更是女性的特征、生育的希望,甚至是她们的自我认同。所以,每一步决策都要格外慎重。”
最让陆宇心情复杂的,是跟随杨老师出门诊时,遇到的形形色色的病人。有初次怀孕、充满喜悦和紧张的年轻夫妇;有深受更年期综合征困扰、寻求帮助的中年女性;也有因意外怀孕而前来咨询、眼神中充满迷茫与不安的少女。
杨老师面对不同的病人,展现出惊人的沟通技巧和共情能力。对喜悦者给予祝福和指导,对痛苦者给予理解和方案,对迷茫者则提供清晰的选择与中肯的建议,不带任何个人评判。
一位年轻女性拿着显示“早孕”的化验单,犹豫着问:“医生,我……我还没准备好……”
杨医生看着她,语气平和而坚定:“这是一个需要你和你的伴侣认真考虑的决定。无论是哪种选择,都有其相应的过程和后果。我的责任是告诉你所有医学上的信息,帮助你安全地度过,无论你最终如何决定。”
陆宇在一旁默默听着,深刻体会到,在妇产科,医术不仅关乎生理,更深度介入伦理、情感和社会关系。医生需要一颗既坚强又柔软的心。
轮转期间,陆宇也有机会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尝试进行简单的妇科检查(在模型和经同意且由导师陪同的情况下),学习观看阴道镜图像,辨认宫颈的生理和病理状态。每一次接触,都让他对女性生殖系统的精密与脆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离开妇产科的前一天,杨老师对他们说:“在这里,你们看到了生命最初的模样,也看到了与之相关的种种喜悦、痛苦和抉择。记住,我们面对的不仅是疾病,更是承载着生命和希望的女性。尊重、理解和关怀,与精湛的医术同等重要。”
走出妇产科病区,身后隐约又传来一声婴儿的啼哭,清亮而充满力量。陆宇深吸一口气,感觉自己的内心仿佛被这扇“生命之门”后的景象洗涤过一次。他见识了医学所能带来的最大喜悦,也触碰到了其背后最为复杂微妙的人性纠葛。
他的医学世界观,在妇产科这一站,被注入了更多关于生命、伦理与情感的沉重而温暖的思考。笔记本上,他写下:“生命伊始,喜悦与责任并存;女性健康,需技术更需仁心。”
前方的攀登之路,因这些思考而显得更加立体和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