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开源VS闭源-《星光织梦人》

  织梦顶层会议室的空气,像被拧成了一股紧绷的绳。市场总监老王把“方舟”平台的年度营收报告拍在桌上,红色的“闭源授权费占比62%”字样在灯光下格外扎眼。他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急切:“收紧壁垒才是正路!我们花三年砸了五个亿在‘方舟’核心技术上,现在开源非核心模块?那明年的利润至少跌三成!”他指着屏幕上的客户名单,“头部游戏公司之所以选我们,就是因为‘方舟’的闭源生态够安全、性能够极致,开源了,他们凭什么还付高价授权费?”

  坐在对面的秦涯立刻皱起眉,推过来的平板电脑上,是“本源”社区的最新数据:“三天内,有200家中小工作室用他们的引擎做出了互动内容,其中8家已经拿到了融资。”他白大褂的袖口还沾着实验台的粉笔灰,语气却格外坚定:“堵是堵不住的,老王。‘本源’能火,是因为开发者需要轻量化、可定制的工具——我们守着闭源,只会把这波开发者全推给他们,最后底层生态被掏空,再极致的性能也没用。”旁边的年轻程序员小周也附和:“我昨天看‘本源’论坛,有开发者说‘要是织梦开放文化模板,我们肯定优先用’——他们缺的不是技术,是我们手里的优质内容和安全标准啊!”

  争论声在会议室里此起彼伏。有人举着竞品分析报告说“隔壁星核还在加固闭源生态”,也有人翻着开发者留言叹“再不放权,我们就要被‘人民海洋’淹了”。林曦坐在主位,指尖轻轻敲着桌面,面前摊着两份文件:左边是“方舟”闭源生态的利润预测,红色曲线一路向上;右边是“本源”社区的开发者心声,“想要织梦的非遗数字素材”“希望有安全的开源工具”的留言,被她用荧光笔标了一遍又一遍。

  会议暂停时,林曦独自走到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窗外的写字楼间,几架无人机正拖着“开源创新”的横幅飞过,那是科技园区的宣传活动,却像在她心里敲了一下。她翻开抽屉里的“方舟”初代开发日志,第一页是秦涯当年写的话:“希望有一天,每个想做互动故事的人,都能用上我们的工具。”那行字的墨迹已经有些淡了,却突然让她想起织梦的初心——不是垄断技术,是用技术点亮更多创意。之前做文化顾问委员会、开伦理峰会,不都是在“开放协作”吗?现在面对开源挑战,怎么反而犹豫了?

  她拿起手机,点开之前存的一条开发者私信。是个偏远地区的老师,说“想用‘方舟’做乡土文化课件,可授权费要半年工资”。现在再看,忽然明白:闭源带来的高利润,是建立在“少数人能用”的基础上;而开源,或许能让织梦触达更多“看不见的用户”,那些独立开发者、中小工作室、甚至普通爱好者——他们才是未来生态的根基。

  下午的续会上,林曦手里多了一份新方案。她把方案推到桌中央,封面写着“方舟生态开放计划”,下面用加粗字体标着核心思路:“非核心模块开源 本源社区共建 文化内容共享”。“我们不做全开源,”她的声音平静却有力,目光扫过在场所有人,“核心的神经安全模块、高并发处理技术保持闭源,这是织梦的立身之本;但叙事模板、基础交互组件、文化数字素材库,全部开源。同时,我们派技术团队加入‘本源’社区,帮他们完善安全标准——把挑战者变成伙伴,一起把生态做大。”

  老王刚要开口说“利润怎么办”,林曦已经翻到方案的第二页:“开源不是放弃利润,是换种方式赚钱。我们可以为开发者提供付费的安全认证服务、定制化开发支持,还有联合运营分成——去年‘方舟’上的中小开发者内容贡献了28%的流量,要是开源能让这个数字翻三倍,利润只会比现在更高。”她指着屏幕上的“本源”社区数据,“而且,我们的安全标准、文化内容是‘本源’没有的,这正是我们的优势。”

  秦涯看着方案,眼睛瞬间亮了——方案里“联合本源开发安全工具包”的条款,正是他和年轻团队之前提议的。小周也激动地说:“要是开放文化素材库,那些做非遗、乡土内容的开发者肯定会来!我们之前积累的全球文化资源,终于能派上大用场了。”

  会议室里的紧绷感渐渐消散。老王反复翻着方案,最后叹了口气:“行,就按这个来——总不能看着开发者全跑了。”其他高管也陆续点头,有人开始讨论具体的开源模块清单,有人拿出手机联系“本源”社区的负责人。

  那天晚上,织梦技术部的灯亮到了深夜。秦涯带着小周他们,开始梳理“方舟”的非核心模块代码,屏幕上“开源组件标注”的文档一页页增加;市场部则忙着起草开发者招募计划,标题写着“织梦邀你一起造梦”。林曦坐在办公室里,收到了“本源”社区负责人的回复:“期待合作,一起打破垄断,让创意无边界。”

  她看着窗外的夜景,手机里弹出一条新的开发者留言:“听说织梦要开源文化模板?我想做个家乡的皮影戏互动故事!”林曦笑着回复“欢迎”,忽然明白:真正的战略,不是在闭源的小圈子里守着利润,而是在开放的大生态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织梦的抉择,不是妥协,而是带着初心,走向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