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子里的火苗跳跃着,将赵北北的身影拉长,在斑驳的土墙上晃动。夜深了,糖坊外风声呜咽,偶尔能听到积雪压断枯枝的脆响。她裹紧五婶借给她的厚棉被,就着炉火的光,又一次翻开爷爷的笔记本。
这一次,她读得更慢,更仔细。那些泛黄的纸页上,不仅记录着糖的配方,更像是爷爷的一生。
“丙辰年冬,大雪封门七日,以存粮熬糖度日,乡邻分食,无人挨饿。”
“改革春风吹,镇上开起食品厂,年轻人都不愿学这费力不挣钱的手艺了。”
“北北爹执意南下打工,糖坊后继无人,心痛难眠。”
字字句句,沉重得让她几乎喘不过气。她仿佛看到爷爷佝偻着背,在昏暗的灯下,一笔一划记录着糖坊的衰微与坚守。那些她年少时不曾理解的叹息,如今都化作了纸上的墨迹,沉甸甸地压在她心头。
翻到笔记本的后半部分,笔迹似乎更加苍劲,也多了些新的内容。
“偶得古法‘冰雪煎糖’,以雪水、寒冰为辅,糖色剔透,入口即化,似有梅香。然工序繁复,十不成一,慎用。”
“尝试加入林间野莓,其色艳红,酸甜适口,北北尝之甚喜,名曰‘北北红’。”
“今又冬至,糖坊愈冷清。唯愿此技不失传,甜味不留断。”
冰雪煎糖。北北红。
赵北北的手指轻轻抚过这几个字,指尖微微发颤。她记得那种糖,晶莹如冰,含在嘴里,先是沁人的凉,然后才是一点一点化开的清甜,确实有若有似无的梅花香气。爷爷只在某个特别的雪天做过一次,她当时只觉得好吃,却不知背后有这样繁复的工艺。
而“北北红”...她闭上眼,努力回想。好像是有那么一年夏天,爷爷从山上采回许多红得发紫的小野果,熬煮后滤出汁液,混入糖稀,做出来的糖块是漂亮的宝石红色,酸甜生津。她爱吃得很,爷爷便笑着给那糖取了这个名字。
原来,爷爷从未放弃过创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依然在摸索,在尝试,想把这份甜传下去。
泪水毫无预兆地涌上来,滴落在纸页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痕迹。她慌忙用袖子去擦,动作却又轻又柔,生怕弄坏了这比黄金还珍贵的念想。
“爷爷...”她哽咽着,对着空寂的糖坊低语,“对不起,我回来晚了。”
但还不算太晚。糖坊还在,工具还在,配方还在。她的手也还在。
这一夜,她几乎没怎么合眼。天刚蒙蒙亮,她就爬起来,就着窗外透进的雪光,开始清理那些尘封的工具。
最大的那口铜锅,她用了小半袋五婶给的碱面,又烧了热水,一遍遍擦洗。铜锅露出本来的颜色,虽然仍有岁月留下的斑驳,但在熹微的晨光中,隐隐泛着暗金色的光泽。
还有那些模具,有鲤鱼状的,有元宝状的,有最简单的方形、长条形,都是爷爷当年亲手雕刻的。她一个个清洗干净,整齐地码放在重新搭好的木架上。
做完这些,日头已经升高。阳光透过糊窗的旧报纸破洞,在泥土地上投下几个晃眼的光斑。
她决定,就从最简单的花生糖开始。
按照笔记上的配方,她需要花生、白糖、麦芽糖。花生是现成的,五婶昨天送来一小袋。白糖和麦芽糖得去镇上买。
踏着积雪走到镇上唯一的小超市,买了最基础的白糖和一瓶麦芽糖。老板娘好奇地打量她,似乎认出了她是老赵家的孙女,欲言又止,最后还是什么都没问,只是在她离开时说了句:“天冷,路滑,慢点走。”
回到糖坊,她系上围裙,深吸一口气,仿佛要进行一场庄严的仪式。
生火,架锅。按照记忆里爷爷的样子,先将白糖和少量水倒入洗净的铜锅,小火慢熬。糖水从浑浊变得清澈,冒起细密的小泡。她小心翼翼地加入麦芽糖,用木勺缓缓搅动。
空气里开始弥漫开熟悉的甜香。
接下来是炒花生。小铁锅烧热,倒入花生,用小火慢慢焙炒。花生的香气混合着糖的甜腻,渐渐充满了整个糖坊。
花生炒熟,去皮,用那方小石臼略微捣碎。然后,她将熬好的、呈现出漂亮琥珀色的糖稀趁热倒入花生碎中,快速搅拌均匀,再趁热倒在抹了少许熟油的青石板上,用木擀面杖压实。
等糖块稍微冷却,还未完全变硬时,便是切糖的最佳时机。爷爷的笔记里特意强调:“切糖需力道均匀,心手合一,迟则易碎,早则粘刀。”
她拿起那把沉重的糖刀,手感陌生又熟悉。稳住呼吸,对准位置,一刀切下。
“咔哒。”
一声清脆的响声,一块方方正正的花生糖应声而落。断面整齐,花生分布均匀,糖色晶莹。
成功了?
她有些不敢相信,拿起那块还带着余温的糖,仔细端详。样子是有了,只是不知道味道...
她将糖块放入口中。
首先是甜,纯粹的、浓郁的甜,瞬间包裹了味蕾。紧接着,花生的焦香在口腔里炸开,混合着麦芽糖特有的醇厚。糖块在体温下慢慢软化,咀嚼时,既有酥脆,又有粘稠的拉丝感。
是了,就是这个味道。和她记忆里、和爷爷做的一模一样!
巨大的喜悦和成就感像暖流一样涌遍全身,驱散了连日的疲惫和寒冷。她看着青石板上那一整块金黄的花生糖,看着这间重新升起烟火气的老糖坊,眼圈又一次红了。
但这一次,不是因为悲伤,而是因为希望。
她切下一小块糖,用油纸包好,出门给五婶送去。
五婶接过糖,尝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哎呀!是老赵家的味道!一模一样!北北,你真把这手艺接起来了?”
赵北北笑着点头,心里像揣了个小火炉。
回到糖坊,她看着剩下的糖,一个念头突然冒了出来。
她拿出手机,调整好角度,将那块金黄的花生糖、那些古朴的工具、还有这间充满故事的老糖坊,一起录进镜头。她没有露脸,也没有说话,只是在视频最后打上了一行字:
“赵氏糖坊,重新开张。这是第一锅花生糖,爷爷的味道。”
她把它发到了自己荒废三年的短视频账号上。账号名字还叫“北北的美食地图”,只是地图的终点,绕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
发布之后,她每隔几分钟就刷新一次。播放量增长缓慢,点赞寥寥无几,评论更是没有。
期待渐渐冷却,如同炉膛里渐渐微弱的火苗。
也是,一个过气了三年的账号,谁还会关注呢?
她自嘲地笑了笑,收起手机,开始收拾灶台。天色再次暗下来,糖坊里没有电,她点起五婶给的一盏旧煤油灯,豆大的灯苗在风中摇曳,将她的影子投在墙上,拉得很长,很孤单。
她拿起一块自己做的花生糖,慢慢吃着。甜味在舌尖蔓延,坚定而踏实。
没关系。她在心里对自己说。
爷爷守了这糖坊一辈子,她这才第一天。
夜还长,路也还长。
但糖是甜的,心里是暖的,这就够了。
她吹熄煤油灯,在土炕上躺下。窗外,风声依旧,却仿佛成了催眠的曲调。
百年老糖坊的魂,在她重新点燃灶火的那一刻,似乎真的回来了。
这一次,她读得更慢,更仔细。那些泛黄的纸页上,不仅记录着糖的配方,更像是爷爷的一生。
“丙辰年冬,大雪封门七日,以存粮熬糖度日,乡邻分食,无人挨饿。”
“改革春风吹,镇上开起食品厂,年轻人都不愿学这费力不挣钱的手艺了。”
“北北爹执意南下打工,糖坊后继无人,心痛难眠。”
字字句句,沉重得让她几乎喘不过气。她仿佛看到爷爷佝偻着背,在昏暗的灯下,一笔一划记录着糖坊的衰微与坚守。那些她年少时不曾理解的叹息,如今都化作了纸上的墨迹,沉甸甸地压在她心头。
翻到笔记本的后半部分,笔迹似乎更加苍劲,也多了些新的内容。
“偶得古法‘冰雪煎糖’,以雪水、寒冰为辅,糖色剔透,入口即化,似有梅香。然工序繁复,十不成一,慎用。”
“尝试加入林间野莓,其色艳红,酸甜适口,北北尝之甚喜,名曰‘北北红’。”
“今又冬至,糖坊愈冷清。唯愿此技不失传,甜味不留断。”
冰雪煎糖。北北红。
赵北北的手指轻轻抚过这几个字,指尖微微发颤。她记得那种糖,晶莹如冰,含在嘴里,先是沁人的凉,然后才是一点一点化开的清甜,确实有若有似无的梅花香气。爷爷只在某个特别的雪天做过一次,她当时只觉得好吃,却不知背后有这样繁复的工艺。
而“北北红”...她闭上眼,努力回想。好像是有那么一年夏天,爷爷从山上采回许多红得发紫的小野果,熬煮后滤出汁液,混入糖稀,做出来的糖块是漂亮的宝石红色,酸甜生津。她爱吃得很,爷爷便笑着给那糖取了这个名字。
原来,爷爷从未放弃过创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依然在摸索,在尝试,想把这份甜传下去。
泪水毫无预兆地涌上来,滴落在纸页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痕迹。她慌忙用袖子去擦,动作却又轻又柔,生怕弄坏了这比黄金还珍贵的念想。
“爷爷...”她哽咽着,对着空寂的糖坊低语,“对不起,我回来晚了。”
但还不算太晚。糖坊还在,工具还在,配方还在。她的手也还在。
这一夜,她几乎没怎么合眼。天刚蒙蒙亮,她就爬起来,就着窗外透进的雪光,开始清理那些尘封的工具。
最大的那口铜锅,她用了小半袋五婶给的碱面,又烧了热水,一遍遍擦洗。铜锅露出本来的颜色,虽然仍有岁月留下的斑驳,但在熹微的晨光中,隐隐泛着暗金色的光泽。
还有那些模具,有鲤鱼状的,有元宝状的,有最简单的方形、长条形,都是爷爷当年亲手雕刻的。她一个个清洗干净,整齐地码放在重新搭好的木架上。
做完这些,日头已经升高。阳光透过糊窗的旧报纸破洞,在泥土地上投下几个晃眼的光斑。
她决定,就从最简单的花生糖开始。
按照笔记上的配方,她需要花生、白糖、麦芽糖。花生是现成的,五婶昨天送来一小袋。白糖和麦芽糖得去镇上买。
踏着积雪走到镇上唯一的小超市,买了最基础的白糖和一瓶麦芽糖。老板娘好奇地打量她,似乎认出了她是老赵家的孙女,欲言又止,最后还是什么都没问,只是在她离开时说了句:“天冷,路滑,慢点走。”
回到糖坊,她系上围裙,深吸一口气,仿佛要进行一场庄严的仪式。
生火,架锅。按照记忆里爷爷的样子,先将白糖和少量水倒入洗净的铜锅,小火慢熬。糖水从浑浊变得清澈,冒起细密的小泡。她小心翼翼地加入麦芽糖,用木勺缓缓搅动。
空气里开始弥漫开熟悉的甜香。
接下来是炒花生。小铁锅烧热,倒入花生,用小火慢慢焙炒。花生的香气混合着糖的甜腻,渐渐充满了整个糖坊。
花生炒熟,去皮,用那方小石臼略微捣碎。然后,她将熬好的、呈现出漂亮琥珀色的糖稀趁热倒入花生碎中,快速搅拌均匀,再趁热倒在抹了少许熟油的青石板上,用木擀面杖压实。
等糖块稍微冷却,还未完全变硬时,便是切糖的最佳时机。爷爷的笔记里特意强调:“切糖需力道均匀,心手合一,迟则易碎,早则粘刀。”
她拿起那把沉重的糖刀,手感陌生又熟悉。稳住呼吸,对准位置,一刀切下。
“咔哒。”
一声清脆的响声,一块方方正正的花生糖应声而落。断面整齐,花生分布均匀,糖色晶莹。
成功了?
她有些不敢相信,拿起那块还带着余温的糖,仔细端详。样子是有了,只是不知道味道...
她将糖块放入口中。
首先是甜,纯粹的、浓郁的甜,瞬间包裹了味蕾。紧接着,花生的焦香在口腔里炸开,混合着麦芽糖特有的醇厚。糖块在体温下慢慢软化,咀嚼时,既有酥脆,又有粘稠的拉丝感。
是了,就是这个味道。和她记忆里、和爷爷做的一模一样!
巨大的喜悦和成就感像暖流一样涌遍全身,驱散了连日的疲惫和寒冷。她看着青石板上那一整块金黄的花生糖,看着这间重新升起烟火气的老糖坊,眼圈又一次红了。
但这一次,不是因为悲伤,而是因为希望。
她切下一小块糖,用油纸包好,出门给五婶送去。
五婶接过糖,尝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哎呀!是老赵家的味道!一模一样!北北,你真把这手艺接起来了?”
赵北北笑着点头,心里像揣了个小火炉。
回到糖坊,她看着剩下的糖,一个念头突然冒了出来。
她拿出手机,调整好角度,将那块金黄的花生糖、那些古朴的工具、还有这间充满故事的老糖坊,一起录进镜头。她没有露脸,也没有说话,只是在视频最后打上了一行字:
“赵氏糖坊,重新开张。这是第一锅花生糖,爷爷的味道。”
她把它发到了自己荒废三年的短视频账号上。账号名字还叫“北北的美食地图”,只是地图的终点,绕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
发布之后,她每隔几分钟就刷新一次。播放量增长缓慢,点赞寥寥无几,评论更是没有。
期待渐渐冷却,如同炉膛里渐渐微弱的火苗。
也是,一个过气了三年的账号,谁还会关注呢?
她自嘲地笑了笑,收起手机,开始收拾灶台。天色再次暗下来,糖坊里没有电,她点起五婶给的一盏旧煤油灯,豆大的灯苗在风中摇曳,将她的影子投在墙上,拉得很长,很孤单。
她拿起一块自己做的花生糖,慢慢吃着。甜味在舌尖蔓延,坚定而踏实。
没关系。她在心里对自己说。
爷爷守了这糖坊一辈子,她这才第一天。
夜还长,路也还长。
但糖是甜的,心里是暖的,这就够了。
她吹熄煤油灯,在土炕上躺下。窗外,风声依旧,却仿佛成了催眠的曲调。
百年老糖坊的魂,在她重新点燃灶火的那一刻,似乎真的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