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局大厅的预展酒会,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在虚伪的觥筹交错与克制的刀光剑影中接近尾声。黛以“翻译助理”的身份周旋其间,如同一个冰冷的幽灵,精确地计算着时间,等待着与伪装成侍者的钱阿四进行那至关重要的信号交接。徐文祖则被安置在花店节点预先安排好的、一辆伪装成酒水补给车的密闭车厢内,在会场外围待命。整个计划如同一架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在按预设咬合转动。
然而,就在酒会即将结束,黛准备发出行动信号的前一刻,会场入口处传来一阵不寻常的骚动。原本就森严的警卫似乎变得更加紧绷,几名日本宪兵和76号的高级官员迅速迎向门口。镁光灯骤然密集地闪烁起来。
一位身着剪裁考究的深色柏林定制西装、手持银柄手杖、年纪约在四十岁上下的欧洲男子,在一众日方官员的簇拥下,步入了大厅。他身材高挺,灰蓝色的眼睛如同结冰的湖面,冷静地扫视着全场,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毫不刻意的权威感。他的出现,瞬间吸引了在场所有重要人物的目光。
黛的心脏微微一顿。这个人的气场太不寻常,绝非普通的外交官或商人。她注意到陪同在他身边的,除了日本外务省的官员,赫然还有“樱机关”的那位助手,以及76号的李士群!如此高规格的接待阵容,意味着来者身份极其特殊。
酒会的司仪用日语和德语高声宣布:“诸位,请允许我荣幸地介绍,刚从柏林抵达上海的、帝国尊贵的朋友——威廉·施特劳斯博士!施特劳斯博士将在经济和文化领域,进一步深化我们与德意志帝国的友好合作!”
威廉·施特劳斯博士?黛迅速在脑中搜索着这个名字。没有印象。但这显然是一个化名,或者一个精心挑选的公开身份。
这位“施特劳斯博士”用流利但带着明显德语腔的日语发表了简短的致辞,内容无非是共荣、合作之类的陈词滥调,但他的语调平稳而有力,眼神在扫过台下宾客时,带着一种审视的、仿佛在评估货物价值的锐利。
致辞结束,酒会进入更自由的交流环节。“施特劳斯博士”立刻被一群日伪高官和谄媚的商人围住。然而,黛敏锐地注意到,他的目光几次似乎“无意”地掠过她所在的方向,那眼神中没有好奇,没有欣赏,只有一种极淡的、近乎专业的评估意味。
他不是冲着她来的,他不可能知道她的真实身份。但他这种情报人员特有的审视本能,让黛感到了巨大的威胁。这个柏林来客,很可能是一名高级别的德国情报官,甚至可能是来接替或深化霍夫曼未竟工作的!他的到来,必然会给上海本就复杂的暗战格局带来新的、不可预测的变数。
更让她心头一紧的是,她看到李士群正低声向“施特劳斯博士”介绍着旁边的影佐,而影佐的目光,也时不时地、带着一种竞争者的警惕,打量着这位德国人。敌人内部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因为这个新角色的加入,正在发生微妙的调整。
必须立刻行动!这个意外因素打乱了她的节奏,但也可能成为新的掩护。大人物的到来吸引了几乎所有安保的顶级注意力,这正是执行撤离计划的绝佳时机!
她向不远处的钱阿四发出了预定的暗号——轻轻扶了扶自己的眼镜。钱阿四会意,端着空托盘,低头向后场通道走去。
黛也准备借故离开主会场,前往预定的汇合点。然而,就在她转身的刹那,一个声音在她身后响起,用的是略带口音但清晰的中文:
“这位女士,请留步。”
黛的身体瞬间僵硬,但表情控制得无懈可击。她缓缓转身,看到那位“施特劳斯博士”不知何时已摆脱了包围圈,正站在她身后几步远的地方,脸上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社交性的微笑。李士群和影佐也跟在他身旁,眼神中带着探究。
“博士先生,您是在叫我吗?”黛用日语回应,语气带着适当的惊讶和恭敬。
“是的。”“施特劳斯博士”走近两步,灰蓝色的眼睛直视着她,仿佛能穿透那层伪装的镜片,“您的日语非常流利,几乎听不出口音。这在我遇到的翻译中并不多见。冒昧请问,您是在哪里学习的?”
“您过奖了,博士先生。”黛微微躬身,大脑飞速运转,“我曾在东京留学数年。”
“哦?哪一所大学?”
“庆应义塾大学。”黛报出了一个真实存在的名校,这是她伪装身份背景的一部分。
“很好的学校。”“施特劳斯博士”点了点头,看似随意地追问,“那么,您对柏林了解吗?我注意到您的德语似乎也很有基础。”
这个问题极其刁钻且危险!他是在试探!他可能从她的发音或某些细微的肢体语言中察觉到了什么!
“博士先生您真是敏锐。”黛脸上露出谦逊的微笑,心跳却如擂鼓,“我只是粗通皮毛,远远谈不上了解。希望能有机会向您这样的专家请教。”
就在这时,李士群似乎有些不耐烦这种无关紧要的寒暄,插话道:“施特劳斯博士,那边几位银行家还在等您……”
“施特劳斯博士”意味深长地看了黛一眼,仿佛要将她的形象刻入脑中,然后才彬彬有礼地颔首:“期待下次与您交流,女士。”说完,便随着李士群和影佐离开了。
黛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后背已被冷汗浸湿。这个德国人太危险了!他的直觉和观察力远超常人。刚才那短暂的对话,无异于在悬崖边走了一遭。
她不敢再有丝毫耽搁,立刻以去洗手间为由,迅速脱离了主会场,按照预定路线前往后台与钱阿四汇合。
(多角度影响与主题深化)
· 对黛而言:柏林特派员的出现,是一个巨大的警示。德国的情报触角正在更深地介入上海事务,未来的斗争将更加国际化、复杂化。她必须更快地离开上海,并将这个重要情报传递出去。
· 对敌人而言:“施特劳斯博士”的到来,既带来了更紧密的德日合作前景,也埋下了新的内部权力争夺的种子。李士群和影佐都试图争取这位特派员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他们对“云雀”网络残余力量的压迫。
· 对“云雀”网络:这个意外事件,阴差阳错地为黛的撤离计划提供了更完美的“聚光灯”。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柏林来的大人物吸引,谁还会去特别关注一辆普通的、运送酒水杂物的车辆悄然离开?
黛与钱阿四在后台顺利汇合,两人迅速换上准备好的工装,混入忙碌的后勤人员中,悄无声息地登上了那辆装载着“特殊酒水”(内含昏迷的徐文祖)的厢式货车。
货车缓缓启动,驶离了灯火通明的工部局大楼,汇入上海夜晚的车流。黛坐在昏暗的车厢里,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霓虹,心中没有逃离险境的轻松,只有更加沉重的紧迫感。
《左传》有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柏林特派员的出现,意味着“危”已升级。她成功地利用聚光灯完成了“隐藏”与撤离,但这只是暂时的安全。前方的路,将因为这位不速之客的到来,而变得更加迷雾重重、杀机四伏。货车的引擎声在夜色中低沉地轰鸣,载着他们驶向未知的下一站,也驶向了一场范围更广、对手更强的暗战深渊。
然而,就在酒会即将结束,黛准备发出行动信号的前一刻,会场入口处传来一阵不寻常的骚动。原本就森严的警卫似乎变得更加紧绷,几名日本宪兵和76号的高级官员迅速迎向门口。镁光灯骤然密集地闪烁起来。
一位身着剪裁考究的深色柏林定制西装、手持银柄手杖、年纪约在四十岁上下的欧洲男子,在一众日方官员的簇拥下,步入了大厅。他身材高挺,灰蓝色的眼睛如同结冰的湖面,冷静地扫视着全场,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毫不刻意的权威感。他的出现,瞬间吸引了在场所有重要人物的目光。
黛的心脏微微一顿。这个人的气场太不寻常,绝非普通的外交官或商人。她注意到陪同在他身边的,除了日本外务省的官员,赫然还有“樱机关”的那位助手,以及76号的李士群!如此高规格的接待阵容,意味着来者身份极其特殊。
酒会的司仪用日语和德语高声宣布:“诸位,请允许我荣幸地介绍,刚从柏林抵达上海的、帝国尊贵的朋友——威廉·施特劳斯博士!施特劳斯博士将在经济和文化领域,进一步深化我们与德意志帝国的友好合作!”
威廉·施特劳斯博士?黛迅速在脑中搜索着这个名字。没有印象。但这显然是一个化名,或者一个精心挑选的公开身份。
这位“施特劳斯博士”用流利但带着明显德语腔的日语发表了简短的致辞,内容无非是共荣、合作之类的陈词滥调,但他的语调平稳而有力,眼神在扫过台下宾客时,带着一种审视的、仿佛在评估货物价值的锐利。
致辞结束,酒会进入更自由的交流环节。“施特劳斯博士”立刻被一群日伪高官和谄媚的商人围住。然而,黛敏锐地注意到,他的目光几次似乎“无意”地掠过她所在的方向,那眼神中没有好奇,没有欣赏,只有一种极淡的、近乎专业的评估意味。
他不是冲着她来的,他不可能知道她的真实身份。但他这种情报人员特有的审视本能,让黛感到了巨大的威胁。这个柏林来客,很可能是一名高级别的德国情报官,甚至可能是来接替或深化霍夫曼未竟工作的!他的到来,必然会给上海本就复杂的暗战格局带来新的、不可预测的变数。
更让她心头一紧的是,她看到李士群正低声向“施特劳斯博士”介绍着旁边的影佐,而影佐的目光,也时不时地、带着一种竞争者的警惕,打量着这位德国人。敌人内部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因为这个新角色的加入,正在发生微妙的调整。
必须立刻行动!这个意外因素打乱了她的节奏,但也可能成为新的掩护。大人物的到来吸引了几乎所有安保的顶级注意力,这正是执行撤离计划的绝佳时机!
她向不远处的钱阿四发出了预定的暗号——轻轻扶了扶自己的眼镜。钱阿四会意,端着空托盘,低头向后场通道走去。
黛也准备借故离开主会场,前往预定的汇合点。然而,就在她转身的刹那,一个声音在她身后响起,用的是略带口音但清晰的中文:
“这位女士,请留步。”
黛的身体瞬间僵硬,但表情控制得无懈可击。她缓缓转身,看到那位“施特劳斯博士”不知何时已摆脱了包围圈,正站在她身后几步远的地方,脸上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社交性的微笑。李士群和影佐也跟在他身旁,眼神中带着探究。
“博士先生,您是在叫我吗?”黛用日语回应,语气带着适当的惊讶和恭敬。
“是的。”“施特劳斯博士”走近两步,灰蓝色的眼睛直视着她,仿佛能穿透那层伪装的镜片,“您的日语非常流利,几乎听不出口音。这在我遇到的翻译中并不多见。冒昧请问,您是在哪里学习的?”
“您过奖了,博士先生。”黛微微躬身,大脑飞速运转,“我曾在东京留学数年。”
“哦?哪一所大学?”
“庆应义塾大学。”黛报出了一个真实存在的名校,这是她伪装身份背景的一部分。
“很好的学校。”“施特劳斯博士”点了点头,看似随意地追问,“那么,您对柏林了解吗?我注意到您的德语似乎也很有基础。”
这个问题极其刁钻且危险!他是在试探!他可能从她的发音或某些细微的肢体语言中察觉到了什么!
“博士先生您真是敏锐。”黛脸上露出谦逊的微笑,心跳却如擂鼓,“我只是粗通皮毛,远远谈不上了解。希望能有机会向您这样的专家请教。”
就在这时,李士群似乎有些不耐烦这种无关紧要的寒暄,插话道:“施特劳斯博士,那边几位银行家还在等您……”
“施特劳斯博士”意味深长地看了黛一眼,仿佛要将她的形象刻入脑中,然后才彬彬有礼地颔首:“期待下次与您交流,女士。”说完,便随着李士群和影佐离开了。
黛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后背已被冷汗浸湿。这个德国人太危险了!他的直觉和观察力远超常人。刚才那短暂的对话,无异于在悬崖边走了一遭。
她不敢再有丝毫耽搁,立刻以去洗手间为由,迅速脱离了主会场,按照预定路线前往后台与钱阿四汇合。
(多角度影响与主题深化)
· 对黛而言:柏林特派员的出现,是一个巨大的警示。德国的情报触角正在更深地介入上海事务,未来的斗争将更加国际化、复杂化。她必须更快地离开上海,并将这个重要情报传递出去。
· 对敌人而言:“施特劳斯博士”的到来,既带来了更紧密的德日合作前景,也埋下了新的内部权力争夺的种子。李士群和影佐都试图争取这位特派员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他们对“云雀”网络残余力量的压迫。
· 对“云雀”网络:这个意外事件,阴差阳错地为黛的撤离计划提供了更完美的“聚光灯”。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柏林来的大人物吸引,谁还会去特别关注一辆普通的、运送酒水杂物的车辆悄然离开?
黛与钱阿四在后台顺利汇合,两人迅速换上准备好的工装,混入忙碌的后勤人员中,悄无声息地登上了那辆装载着“特殊酒水”(内含昏迷的徐文祖)的厢式货车。
货车缓缓启动,驶离了灯火通明的工部局大楼,汇入上海夜晚的车流。黛坐在昏暗的车厢里,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霓虹,心中没有逃离险境的轻松,只有更加沉重的紧迫感。
《左传》有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柏林特派员的出现,意味着“危”已升级。她成功地利用聚光灯完成了“隐藏”与撤离,但这只是暂时的安全。前方的路,将因为这位不速之客的到来,而变得更加迷雾重重、杀机四伏。货车的引擎声在夜色中低沉地轰鸣,载着他们驶向未知的下一站,也驶向了一场范围更广、对手更强的暗战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