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汪伪高官的姨太太-《沪上奕》

  一九三七年一月一日,新年的第一天,并未给上海带来焕然一新的气象。连日阴雨收敛了些许,但天空依旧是一张沉郁的、铅灰色的幔帐,湿冷的空气缠绕着法租界的每一栋建筑,仿佛连砖石都渗出了寒意。节日的虚饰——那些未能及时撤下的、略显疲沓的彩带和霓虹——在如此沉重的天幕下,反而透出一种强颜欢笑的凄凉。对黛·拉图尔而言,这个新年开端于一种更深沉的不安,她置于医院的那个“诱饵”,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涟漪已生,却不知会惊动何物。

  这天下午,黛受邀参加法国商会副会长拉罗谢尔先生在其宅邸举办的、一场规模缩小但规格颇高的新年酒会。名义上是冲淡其女绑架案带来的阴霾,维系商界信心,但明眼人都清楚,这更是一场在微妙时局下,各方势力试探风向、交换信息的社交舞台。拉罗谢尔公馆那巴洛克式的白色立面,在冬日天光下显得格外醒目,像一块试图坚守欧洲文明体面的孤岛,然而岛外的海水,已是暗流汹涌。

  公馆内部温暖如春,水晶吊灯将光芒折射在光可鉴人的拼花地板上,空气里混合着香槟、咖啡、高级香水与雪茄的馥郁气息。男士们身着深色礼服,低声交谈,表情凝重;女士们则如同时装画报中走出的人物,衣香鬓影间,眼神却难掩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与游移。流利的法语、带口音的英语、偶尔夹杂的德语和日语碎片,交织成一片文明的嗡嗡声,但这文明的表象之下,是赤裸裸的利益算计与生存焦虑。日本海军陆战队在虹口的增兵传闻、南京政府暧昧不明的态度、以及租界内部日益加剧的派系分歧,是盘旋在每个人心头的幽灵,使得每一次碰杯、每一次微笑,都可能暗藏机锋。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黛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那位传闻中的女人——林宝卿(Lin baoqing),汪伪政权一位实权高官新纳的姨太太。她并非想象中那种艳俗妩媚的类型,反而带着一种东方瓷器般的清冷与易碎感。约莫二十三四岁年纪,身着一件剪裁极尽合体的墨绿色丝绒旗袍,领口一枚老种翡翠胸针,光泽温润却深沉。她的头发乌黑,在脑后挽成一个简洁的发髻,露出一段白皙修长的脖颈。脸上妆容精致却不过分,柳叶眉,丹凤眼,眼神流转间,既有一种受过良好教育的闺秀般的沉静,又隐隐透出一种超越年龄的、洞悉世情的淡然,甚至是一丝若有若无的厌倦。她安静地站在略显发福、正与拉罗谢尔热切交谈的高官身侧,像一件精美却沉默的附属品,但黛敏锐地察觉到,她那看似随意搭在臂弯上的手,指尖的细微姿态,以及偶尔扫视全场时那快速而精准的目光,都显示出她绝非一个简单的花瓶。

  机会出现在露台附近。高官被另一位商人拉住交谈,林宝卿暂时落单,优雅地端着一杯香槟,望着窗外萧索的庭院。黛自然地走了过去。

  “这株山茶花,在此时节还能保持这般风骨,实在难得。”黛用法语轻声说道,目光落在窗外一株绽放的红山茶上。

  林宝卿缓缓转过头,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浅浅的、得体的微笑。她用法语回应,口音纯正,略带一丝吴侬软语的韵味:“拉图尔小姐也懂花?是啊,风雨再大,总有些生命能守住自己的颜色。”她顿了顿,目光似有深意地掠过黛的脸庞,“只是不知,这颜色是源于坚韧,还是不得已的伪装?”

  “或许兼而有之,”黛迎上她的目光,“在上海,能活下来已属不易,何况是绽放。”

  林宝卿轻轻摇晃着酒杯,气泡升腾:“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温室,也有必须面对的风雨。就像拉罗谢尔小姐,看似回到了安全的港湾,但绑架案的阴影,恐怕没那么容易散去。这租界,看似坚固,实则缝隙丛生。”她的话听起来像是随口的感慨,却又像在暗示着什么。

  交谈间,林宝卿从手拿包中取出一方素白丝帕,轻轻拭了拭嘴角。帕子一角,用极细的丝线绣着一株若隐若现的、姿态奇特的兰花,旁边还有一个类似汉字“巽”的符号,绣工精湛,绝非寻常物件。黛对东方文化略有了解,隐约记得“巽”卦与风、入等意象相关,象征着无孔不入、隐秘难测。这方手帕的出现,以及其上精致的暗纹,像另一个微型的、充满暗示的密码,让黛心中一动。

  这场短暂的接触,在黛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情报人员的视角:林宝卿绝非常人。她纯正的法语、得体的举止、以及话语中若有所指的机锋,都显示她受过极好教育且思维敏捷。她可能是高官身边有影响力的智囊,甚至可能本身就有情报背景。那方绣有特殊符号的手帕,是否是一种识别标志?

  ·女性观察者的视角:她身上有一种矛盾的吸引力,外表柔顺,内里却似乎蕴藏着巨大的冷静和力量。作为姨太太,她的地位微妙,这或许解释了她那丝若有若无的厌倦感。她是否也在利用这个身份寻求某种自主或更深的目的?

  ·文化解读者的视角:那株奇特的兰花和“巽”卦符号,充满东方玄学色彩。是个人喜好,还是某种组织或联络的暗号?这与勒克莱尔使用的几何符号体系截然不同,代表着另一种隐秘的文化逻辑和网络。

  ·战略考量者的视角:与她接触风险极高,但或许也蕴含着巨大的机会。如果勒克莱尔的秘密行动与日伪势力有关,那么林宝卿可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源,甚至是潜在的突破口或危险的对手。

  黛迅速在脑中整合信息:拉罗谢尔绑架案本身疑点重重,勒克莱尔的处置方式神秘,现在又出现了与汪伪高官关系密切、且明显不简单的林宝卿。这几条线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林宝卿对绑架案“阴影难散”的评价,是随口一说,还是知情者的暗示?逻辑链条虽不完整,但一个新的、极具分量的变量已经出现,使得整个棋局的复杂性骤然提升。

  露台上的那株红山茶,成为了这次会面的无声注脚。它在新年的寒风中顽强绽放,如同乱世中试图维持尊严与生命的个体。林宝卿提到的“温室”与“风雨”,恰是每个身处漩涡之人的真实写照——租界是温室,但外部风雨已渗透进来;人际网络是温室,但内部的猜忌与算计同样冷酷。

  黛想起《红楼梦》中关于王熙凤的判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林宝卿这般冰雪聪明、周旋于权力场的女子,其命运是否会走向类似结局?还是她能有不同的智慧,在这更为凶险的现代乱局中,找到一条生路?这个引用为人物增添了一层悲怆的文化宿命感。

  整个酒会过程中,黛始终保持着社交性的微笑与应酬,但她的主要注意力都放在了观察林宝卿以及与拉罗谢尔等人的互动上。她注意到林宝卿与不同人交谈时那种收放自如的态度,也捕捉到勒克莱尔(他并未与林宝卿有直接接触)偶尔投向那个方向的目光中,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审视。这些细微的观察,如同拼图碎片,不断丰富着她对局面的认知。

  离开拉罗谢尔公馆时,夜色已浓。新年的第一场社交活动结束了,但黛感到的并非放松,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疲惫与亢奋。林宝卿这个神秘女人的出现,像在原本就迷雾重重的深潭中,又投入了一枚色彩斑斓、却可能更危险的石子。她的直觉告诉她,这个女人绝不仅仅是背景板,她很可能与围绕“日晖计划”的漩涡有着深刻的、尚未被察觉的联系。

  回到清冷的公寓,黛脱下礼服,仿佛卸下了一层伪装。她站在窗前,望着远处零星亮起的灯火。医院里的“死信箱”尚未有回音,酒会上却又出现了新的谜题。勒克莱尔的秘密行动、汪伪高官的姨太太、神秘的苏绣符号……这些线索如同散落的星辰,尚未连成清晰的星座,但它们无疑同处于一片黑暗的天穹之下。

  “棋盘扩大了,”她喃喃自语,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却也有一种被激起的、不愿服输的斗志,“而且,对手可能比想象的……更加复杂。”林宝卿那双沉静又锐利的丹凤眼,仿佛仍在黑暗中凝视着她,预示着接下来的交锋,将不再仅限于领事馆内部的暗斗,而是可能卷入更为广阔、也更加凶险的势力漩涡。新的一年,注定在更加莫测的棋局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