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电话交换台的姑娘-《沪上奕》

  夜色如墨,将上海滩的喧嚣与浮华渐渐吞噬。黛·拉图尔带着一身挥之不去的疲惫与内心冰冷的决断,回到了她位于法租界边缘那间不起眼的公寓。连日来的精神紧绷,以及“渔夫”那封密信所带来的沉重压力,几乎榨干了她的精力。她习惯性地在门口稍作停留,目光扫过门框与地面交接处那个几乎看不见的、她自己设置的细小发丝标记——它不见了。并非断裂,而是被小心地移开后又大致放回,但位置有了毫米级的偏差。这一细微的异常,像一根冰冷的针,瞬间刺穿了她所有的疲惫,让她的每一个感官细胞都骤然苏醒。有人进来过。不是普通的窃贼,而是同行,一个懂得掩饰痕迹、却未能完全复原的高手。

  她的公寓位于一栋老旧石库门建筑的二楼,楼道狭窄昏暗,邻居多是些小职员、教师或落魄艺术家,白日里还算热闹,入夜后便归于沉寂。这种环境既提供了掩护,也意味着陌生人的出入可能不那么引人注目。黛没有立刻开门。她屏住呼吸,侧耳倾听门内的动静,只有一片死寂。她像一只察觉危险的猫,轻巧地检查门锁,没有撬痕。她缓缓掏出钥匙,以最轻微的动作插入锁孔,转动,然后猛地推开门,身体紧贴门框外侧,等待了漫长的十秒钟。屋内没有任何异动。她这才闪身入内,迅速关门落锁,背靠门板,心脏在胸腔里沉重地擂动。公寓内一切看似井井有条,与她离开时无异。但她知道,平静的表面下,暗流已然涌动。

  此刻的黛,与片刻前那个步履沉重的归家者判若两人。疲惫被强行压下,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着警惕、愤怒和冷静计算的狩猎者状态。她的眼神锐利如刀,细致地扫过房间的每一个角落:桌椅的摆放角度、书架的书籍顺序、窗帘的褶皱形态……她检查了窗台隐蔽处的灰尘痕迹,查看了抽屉夹层里作为诱饵的几根头发丝是否完好。最终,她的目光落在了床头柜上那本厚重的《上海街道指南》上。书的位置似乎被移动过,旁边多了一小片几乎难以察觉的、不属于这里的浅灰色纤维絮,像是从某种粗糙布料上蹭下来的。来者的目标明确,正是与她密码本相关的关键物品。但他们没有大肆搜查,说明要么是警告,要么是更狡猾的试探。黛的掌心沁出冷汗,但思维却异常清晰。是伯恩的人?还是其他盯上她的势力?“渔夫”的警告言犹在耳,危险来得比她预想的更快、更直接。

  她走到书桌前,摊开一张白纸,看似随意地写下几个数字和符号,实则是她与“渔夫”约定的、用于极端情况下确认安全或示警的简易密码。这套密码基于那本《街道指南》的特定页码和行首标点符号的组合意义,即使密码本被怀疑,不知其具体对应规则也无法解读。她写下“p.127,;- p.43,!”,在心中默译:“已察觉入侵,安全暂保,但需高度警惕。”她将纸条揉成一团,准备次日用特定方式处理。这个小小的动作,是她在这突如其来的威胁面前,稳住阵脚的第一步。

  黛的大脑飞速分析着各种可能性。入侵者的目的何在?如果是伯恩方面,可能是因为她近期的调查触及了敏感神经,前来警告或搜寻她掌握了多少证据;也可能是其他情报机构,对她的身份产生了兴趣;甚至不能完全排除是领事馆内部某种不信任的审查(尽管可能性较低)。从入侵者小心掩饰痕迹却又留下细微破绽来看,此人受过训练,但可能经验不足,或者时间仓促。其目标直指那本《街道指南》,说明对方至少怀疑这本书的重要性,但未能找到确凿证据(否则可能直接销毁或偷走)。这更像是一次侦察而非清除行动。然而,这无疑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她的活动范围已经暴露,这个“安全屋”不再安全。

  逻辑链条逐渐清晰:1.住所暴露,安全性降至极低,继续停留风险巨大。2.直接撤离虽能保一时安全,但意味着放弃对伯恩和“白鸽”线索的调查,前功尽弃,且无法判断威胁源头,未来可能再次被盯上。3.因此,当务之急是迅速获取一个新的、绝对安全的临时据点,同时,必须设法查明入侵者的来历,才能有效规避或反击。这意味着,她必须在自身已暴露的情况下,冒险进行一系列操作:联系可靠的渠道获取安全屋,并利用有限的资源反向追踪。这个决定风险极高,但却是打破被动局面的唯一途径。她想起了一个人,一个或许能提供帮助,但同样需要极度谨慎接触的对象——领事馆电话交换台的那个中国姑娘,苏小姐。

  第二天中午,领事馆食堂略显嘈杂。黛端着餐盘,看似无意地坐在了电话交换台的苏小姐对面。苏小姐约莫二十岁,容貌清秀,眼神灵动,穿着整洁的阴丹士林布旗袍,正安静地吃着饭。

  “苏小姐,今天的线路似乎特别忙?”黛用法语轻声问道,语气平常如同闲聊。

  苏小姐抬起头,看清是黛后,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了然。她微微一笑,用带点吴侬软语口音的法语回答:“是啊,拉图尔小姐。特别是远东事务部的线路,像夏天的知了一样叫个不停。”她轻轻用筷子拨弄了一下盘中的青菜,意有所指,“有些声音,听着陌生得很。”

  黛心领神会,这是暗示可能有非正常的监听或陌生号码频繁呼入。“总是这些琐事最耗神,”黛叹了口气,看似抱怨,“连想找个安静的地方核对下午要发的电文都难。”

  苏小姐目光微垂,专注地看着餐盘,声音更轻了:“拐角那条弄堂里,新开了家‘碧螺春’茶馆,二楼雅座倒是清静。听说他们家的水,是每天从西山运来的泉水泡的,特别甘甜。”她报了一个详细的地址和短暂的时间窗口——今天下午三点到三点半之间。

  “谢谢推荐,或许我真该去尝尝。”黛点了点头,对话结束。两人不再多言,各自吃饭。没有一句涉及核心信息,却完成了安全屋地点和会面时间的传递,以及相互的试探与默契的建立。

  “祸兮福之所倚。”黛在心中默念。住所被入侵是祸,但迫使她更快地行动起来,并且可能通过苏小姐这条线,打开新的局面。苏小姐这样的人,生活在上海滩的夹缝中,既能接触到大量信息,又往往被忽视,是潜在的情报宝库。这次接触,或许正是危机中隐藏的契机。

  此刻的黛,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光线昏暗的棋盘上,对手隐藏在阴影里,已经率先落子。而她,必须依靠这些几乎断裂的“蛛丝”,在这间已然不再安全的“暗室”中,寻找反击的路径和新的光源。每一步都可能是陷阱,但也可能是通向真相的阶梯。

  下午两点三刻,黛以外出公干为由离开了领事馆。她绕了几条路,确认无人跟踪后,才朝着苏小姐所说的那条弄堂走去。“碧螺春”茶馆的招牌隐约可见。她知道,这次会面可能是一个转折点,苏小姐或许能提供至关重要的帮助——一个新的藏身之处,甚至是关于入侵者的线索。但同样,这也可能是一个精心布置的陷阱,苏小姐本人或许就是某个圈套的一部分。信任与怀疑,希望与危险,在此刻交织。黛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略显紧张的呼吸,将手伸进提包,确认了那把贴身携带的勃朗宁“掌心雷”手枪冰冷的触感。然后,她迈步走向那家看似普通的茶馆,走向一个未知的、可能改变一切的交汇点。茶杯之下,是合作的橄榄枝,还是更深的阴谋?答案,就在那扇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