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上午,云舒正在整理药材,周勉长史再次来访,这次面色更加凝重。
"王妃,"老臣行礼后略显迟疑,"王爷情况有变,高热复发,太医署的人束手无策...老臣冒昧,听说王妃略通医理,不知可否..."
云舒立刻明白了。墨临渊的伤势恐怕比表现出来的要严重得多,太医们已经无能为力,这才病急乱投医,找到她这个"略通皮毛"的王妃。
她沉吟片刻。这是一个风险,也是一个机会。
"我可以去看看,"她平静地说,"但不敢保证什么。"
周勉明显松了一口气:"王妃肯去已是万幸。"
再次踏入书房内室,气氛明显比前一天紧张。太医们围在榻前低声争论,个个面色焦虑。墨临渊躺在榻上,双目紧闭,面色潮红,呼吸急促而不规律,明显处于高热状态。
"王爷肩伤感染,邪毒入体,以致高热不退。"一位太医见云舒到来,简单解释道,"用了清热解毒的方子,却不见效。"
云舒上前,谨慎地查看墨临渊的情况。他的肩部裹着厚厚的绷带,仍有血水渗出,散发出不易察觉的腐臭气味。她轻轻按压伤口周围,墨临渊即使在昏迷中也不禁皱紧了眉头。
"伤口需要重新清理,"云舒果断地说,"有腐肉未除,再用药也是徒劳。"
太医们面面相觑:"这...王爷身份尊贵,岂可轻易动刀?"
"若不动刀,邪毒继续蔓延,恐有性命之忧。"云舒声音平静却不容置疑,"给我准备热水、烧酒、干净布巾和一把锋利的小刀。再准备些麻沸散,减轻王爷痛苦。"
或许是她的镇定感染了众人,或许是情况已危急到别无选择,太医们终于点头同意。
云舒净手后,用烧酒仔细擦拭了小刀和自己的双手——这个时代没有酒精,高度烧酒已是能找到的最好的消毒用品。她小心地剪开绷带,露出下面的伤口。
情况比想象中更糟。箭伤深可见骨,周围组织已经发黑坏死,脓液积聚在深处。难怪太医们的药不见效,这种感染必须从根本上去除病灶。
在麻沸散的作用下,墨临渊的疼痛似乎减轻了些。云舒稳准快地切除坏死组织,清理脓液,然后用高度烧酒彻底冲洗伤口。整个过程干净利落,让旁观的太医们都暗自惊叹。
"这是何物?"当云舒取出自己配制的药膏时,周勉忍不住问道。
"一种促进伤口愈合的药膏,"云舒简单解释,"我按母亲留下的方子配制的,比寻常金疮药更有效。"
她小心地将药膏敷在清理干净的伤口上,然后重新包扎妥当。
"接下来四个时辰最关键,若能退热,便无大碍。"云舒嘱咐道,"每隔一个时辰用温水为王爷擦拭身体,帮助降温。若王爷醒来,给他多喂些淡盐水。"
她冷静专业的姿态让众人不自觉信服,连太医们也依言照办。
果不其然,三个时辰后,墨临渊的高热开始退了。到夜幕降临时,他虽然虚弱,但已经恢复了意识。
"是你救了我?"当他看到守在榻边的云舒时,沙哑地问道。
云舒正低头检查他的伤口,闻言抬头:"王爷洪福齐天。"
墨临渊轻轻摇头,目光复杂:"太医署的人都束手无策...你用的什么方法?"
"只是清理了感染源,加上一点自配的药膏。"云舒轻描淡写。
"自配的药膏?"墨临渊捕捉到这个细节,"什么配方?"
云舒心中微动。这是一个展示价值的机会。"一种能加速伤口愈合的配方。若能量产,对边关将士应该大有裨益。"
墨临渊的目光骤然锐利起来:"你说什么?"
云舒平静地回视:"王爷,妾身虽深处内宅,也知边关将士之苦。一场大战下来,伤者无数,却因医药匮乏,许多本可救活的将士白白丧命。若有一种药能加速伤口愈合,减少感染,或许能多救回不少性命。"
她顿了顿,继续道:"不仅如此,妾身还想过,军中伤兵救治体系颇有可改进之处。若是能建立分级救治制度,轻伤者简单处理即可返岗,重伤者迅速后送专业医官;再加上严格的消毒规程和统一的救护标准,伤兵存活率至少可提高三成。"
室内一片寂静。太医和周勉都惊讶地看着云舒,仿佛第一次认识这位传说中的无能王妃。
墨临渊的目光深不见底:"这些都是...你自己想出来的?"
云垂眼帘:"妾身闲暇时翻看医书,偶有所得。"
"偶有所得..."墨临渊重复着这四个字,语气莫测,"那你对军饷物资运输,可也有'偶有所得'?"
云舒心念电转。他终于要切入正题了。
"妾身不敢妄议朝政。"
"但说无妨。"墨临渊的声音依然虚弱,却带着不容拒绝的威严。
云舒沉吟片刻,谨慎开口:"妾身只是觉得,一批军饷物资在运输途中凭空消失,实在蹊跷。沿途关卡重重,护卫森严,若非内外勾结,绝无可能做得如此干净利落。"
墨临渊眼中闪过一道光:"继续说。"
"军饷运输通常有固定路线和时间表,知道的人不多但也不少。若要动手,必须准确掌握行程,同时买通关键环节的守卫和官员。"云舒分析道,"能做到这一点的,绝非普通盗匪,而是..."她适时停住,不再说下去。
"而是什么?"墨临渊追问。
云舒抬起眼,直视着他:"而是有能力在军方和朝廷中都安插人手的大势力。"
室内陷入一片死寂。周勉和太医们明显不安起来,这种话题已经超出了他们应该听到的范围。
墨临渊久久地凝视着云舒,仿佛要透过她的眼睛看穿她真正的想法。最后,他缓缓开口:"你们都退下。王妃留下。"
众人如蒙大赦,迅速退出内室。房门轻轻合上,只剩下两人相对。
"你到底是谁?"墨临渊的声音陡然冷厉起来,"我调查过你。云家庶女,生母早逝,在家族中不受重视,性格怯懦,目不识丁。嫁给我是被迫之举,入府后终日以泪洗面,从不过问世事。"他的目光如刀,"而现在,你精通医理,思维敏捷,对军政事务颇有见解...这该如何解释?"
云舒的心跳漏了一拍,但面上依然平静:"王爷相信那些调查吗?"
"我原本信。"墨临渊冷冷道,"现在不确定了。"
云舒轻轻叹了口气:"王爷,人在绝境中是会变的。您可知这半年我在王府过的是怎样的日子?份例被克扣,下人怠慢,甚至有人暗中下毒...若我不自强,早已尸骨无存。"她抬起眼,眼中适时泛起一丝水光,"学医是为了自保,关注军政是因为知道自己的命运与王爷息息相关。王爷若倒,妾身必不能独活。"
半真半假的诉说,加上恰到好处的情感流露,似乎打动了墨临渊。他的目光稍稍柔和了些。
"下毒?怎么回事?"
云舒简单讲述了发现膳食被下毒的经历,略去了自己如何配置解药和反击的细节,只强调了自己被迫学习医术自救的过程。
墨临渊沉默良久,最后缓缓道:"看来王府的确需要整顿了。"他话锋一转,"你刚才说的伤兵救治体系,详细说说。"
云舒心中稍定,知道暂时过关了。她仔细讲解了现代战地医疗中的分级救治制度和感染控制理念,用这个时代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出来。
墨临渊听得十分专注,不时提出问题,显然对这个话题极为重视。
"...若是能在军中推广,确实能大大减少伤亡。"最后他承认道,看云舒的眼神多了几分真正的欣赏,"你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不知道的?"
云舒垂下头:"妾身只是尽己所能,为王爷分忧。"
墨临渊轻轻颔首,似乎做出了某个决定:"既然如此,有件事或许你可以帮忙。"
"王爷请讲。"
"军饷失踪案,"墨临渊的声音压得很低,"我怀疑王府内有内应。"
云舒心中一震,面上却不露声色:"王爷有何证据?"
"军饷运输路线和时间是高度机密,知道的人寥寥无几。"墨临渊冷静分析,"除了兵部几位要员,就只有王府核心幕僚。而就在军饷出发前三天,王府曾遭窃贼光顾,奇怪的是,什么贵重物品都没丢,唯独少了几份看似无关紧要的文件。"
云舒立刻明白了:"您认为有人借盗窃之名,窃取了军饷情报?"
墨临渊点头:"而且那个人,很可能还在王府中。"
两人目光相交,瞬间达成了某种默契。
"我需要你帮我留意府中动向,"墨临渊的声音几不可闻,"特别是那些...表现得过分关心军饷案的人。"
云舒沉吟片刻。这是一个危险的任务,但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妾身尽力而为。"她轻声应道。
就在这时,门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一个惊慌的声音打破了室内的宁静:
"王爷!不好了!朝廷钦使已到城外十里处,明日一早便将进城!"
云舒的心猛地一沉。最后的审判,终于要来了。
"王妃,"老臣行礼后略显迟疑,"王爷情况有变,高热复发,太医署的人束手无策...老臣冒昧,听说王妃略通医理,不知可否..."
云舒立刻明白了。墨临渊的伤势恐怕比表现出来的要严重得多,太医们已经无能为力,这才病急乱投医,找到她这个"略通皮毛"的王妃。
她沉吟片刻。这是一个风险,也是一个机会。
"我可以去看看,"她平静地说,"但不敢保证什么。"
周勉明显松了一口气:"王妃肯去已是万幸。"
再次踏入书房内室,气氛明显比前一天紧张。太医们围在榻前低声争论,个个面色焦虑。墨临渊躺在榻上,双目紧闭,面色潮红,呼吸急促而不规律,明显处于高热状态。
"王爷肩伤感染,邪毒入体,以致高热不退。"一位太医见云舒到来,简单解释道,"用了清热解毒的方子,却不见效。"
云舒上前,谨慎地查看墨临渊的情况。他的肩部裹着厚厚的绷带,仍有血水渗出,散发出不易察觉的腐臭气味。她轻轻按压伤口周围,墨临渊即使在昏迷中也不禁皱紧了眉头。
"伤口需要重新清理,"云舒果断地说,"有腐肉未除,再用药也是徒劳。"
太医们面面相觑:"这...王爷身份尊贵,岂可轻易动刀?"
"若不动刀,邪毒继续蔓延,恐有性命之忧。"云舒声音平静却不容置疑,"给我准备热水、烧酒、干净布巾和一把锋利的小刀。再准备些麻沸散,减轻王爷痛苦。"
或许是她的镇定感染了众人,或许是情况已危急到别无选择,太医们终于点头同意。
云舒净手后,用烧酒仔细擦拭了小刀和自己的双手——这个时代没有酒精,高度烧酒已是能找到的最好的消毒用品。她小心地剪开绷带,露出下面的伤口。
情况比想象中更糟。箭伤深可见骨,周围组织已经发黑坏死,脓液积聚在深处。难怪太医们的药不见效,这种感染必须从根本上去除病灶。
在麻沸散的作用下,墨临渊的疼痛似乎减轻了些。云舒稳准快地切除坏死组织,清理脓液,然后用高度烧酒彻底冲洗伤口。整个过程干净利落,让旁观的太医们都暗自惊叹。
"这是何物?"当云舒取出自己配制的药膏时,周勉忍不住问道。
"一种促进伤口愈合的药膏,"云舒简单解释,"我按母亲留下的方子配制的,比寻常金疮药更有效。"
她小心地将药膏敷在清理干净的伤口上,然后重新包扎妥当。
"接下来四个时辰最关键,若能退热,便无大碍。"云舒嘱咐道,"每隔一个时辰用温水为王爷擦拭身体,帮助降温。若王爷醒来,给他多喂些淡盐水。"
她冷静专业的姿态让众人不自觉信服,连太医们也依言照办。
果不其然,三个时辰后,墨临渊的高热开始退了。到夜幕降临时,他虽然虚弱,但已经恢复了意识。
"是你救了我?"当他看到守在榻边的云舒时,沙哑地问道。
云舒正低头检查他的伤口,闻言抬头:"王爷洪福齐天。"
墨临渊轻轻摇头,目光复杂:"太医署的人都束手无策...你用的什么方法?"
"只是清理了感染源,加上一点自配的药膏。"云舒轻描淡写。
"自配的药膏?"墨临渊捕捉到这个细节,"什么配方?"
云舒心中微动。这是一个展示价值的机会。"一种能加速伤口愈合的配方。若能量产,对边关将士应该大有裨益。"
墨临渊的目光骤然锐利起来:"你说什么?"
云舒平静地回视:"王爷,妾身虽深处内宅,也知边关将士之苦。一场大战下来,伤者无数,却因医药匮乏,许多本可救活的将士白白丧命。若有一种药能加速伤口愈合,减少感染,或许能多救回不少性命。"
她顿了顿,继续道:"不仅如此,妾身还想过,军中伤兵救治体系颇有可改进之处。若是能建立分级救治制度,轻伤者简单处理即可返岗,重伤者迅速后送专业医官;再加上严格的消毒规程和统一的救护标准,伤兵存活率至少可提高三成。"
室内一片寂静。太医和周勉都惊讶地看着云舒,仿佛第一次认识这位传说中的无能王妃。
墨临渊的目光深不见底:"这些都是...你自己想出来的?"
云垂眼帘:"妾身闲暇时翻看医书,偶有所得。"
"偶有所得..."墨临渊重复着这四个字,语气莫测,"那你对军饷物资运输,可也有'偶有所得'?"
云舒心念电转。他终于要切入正题了。
"妾身不敢妄议朝政。"
"但说无妨。"墨临渊的声音依然虚弱,却带着不容拒绝的威严。
云舒沉吟片刻,谨慎开口:"妾身只是觉得,一批军饷物资在运输途中凭空消失,实在蹊跷。沿途关卡重重,护卫森严,若非内外勾结,绝无可能做得如此干净利落。"
墨临渊眼中闪过一道光:"继续说。"
"军饷运输通常有固定路线和时间表,知道的人不多但也不少。若要动手,必须准确掌握行程,同时买通关键环节的守卫和官员。"云舒分析道,"能做到这一点的,绝非普通盗匪,而是..."她适时停住,不再说下去。
"而是什么?"墨临渊追问。
云舒抬起眼,直视着他:"而是有能力在军方和朝廷中都安插人手的大势力。"
室内陷入一片死寂。周勉和太医们明显不安起来,这种话题已经超出了他们应该听到的范围。
墨临渊久久地凝视着云舒,仿佛要透过她的眼睛看穿她真正的想法。最后,他缓缓开口:"你们都退下。王妃留下。"
众人如蒙大赦,迅速退出内室。房门轻轻合上,只剩下两人相对。
"你到底是谁?"墨临渊的声音陡然冷厉起来,"我调查过你。云家庶女,生母早逝,在家族中不受重视,性格怯懦,目不识丁。嫁给我是被迫之举,入府后终日以泪洗面,从不过问世事。"他的目光如刀,"而现在,你精通医理,思维敏捷,对军政事务颇有见解...这该如何解释?"
云舒的心跳漏了一拍,但面上依然平静:"王爷相信那些调查吗?"
"我原本信。"墨临渊冷冷道,"现在不确定了。"
云舒轻轻叹了口气:"王爷,人在绝境中是会变的。您可知这半年我在王府过的是怎样的日子?份例被克扣,下人怠慢,甚至有人暗中下毒...若我不自强,早已尸骨无存。"她抬起眼,眼中适时泛起一丝水光,"学医是为了自保,关注军政是因为知道自己的命运与王爷息息相关。王爷若倒,妾身必不能独活。"
半真半假的诉说,加上恰到好处的情感流露,似乎打动了墨临渊。他的目光稍稍柔和了些。
"下毒?怎么回事?"
云舒简单讲述了发现膳食被下毒的经历,略去了自己如何配置解药和反击的细节,只强调了自己被迫学习医术自救的过程。
墨临渊沉默良久,最后缓缓道:"看来王府的确需要整顿了。"他话锋一转,"你刚才说的伤兵救治体系,详细说说。"
云舒心中稍定,知道暂时过关了。她仔细讲解了现代战地医疗中的分级救治制度和感染控制理念,用这个时代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出来。
墨临渊听得十分专注,不时提出问题,显然对这个话题极为重视。
"...若是能在军中推广,确实能大大减少伤亡。"最后他承认道,看云舒的眼神多了几分真正的欣赏,"你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不知道的?"
云舒垂下头:"妾身只是尽己所能,为王爷分忧。"
墨临渊轻轻颔首,似乎做出了某个决定:"既然如此,有件事或许你可以帮忙。"
"王爷请讲。"
"军饷失踪案,"墨临渊的声音压得很低,"我怀疑王府内有内应。"
云舒心中一震,面上却不露声色:"王爷有何证据?"
"军饷运输路线和时间是高度机密,知道的人寥寥无几。"墨临渊冷静分析,"除了兵部几位要员,就只有王府核心幕僚。而就在军饷出发前三天,王府曾遭窃贼光顾,奇怪的是,什么贵重物品都没丢,唯独少了几份看似无关紧要的文件。"
云舒立刻明白了:"您认为有人借盗窃之名,窃取了军饷情报?"
墨临渊点头:"而且那个人,很可能还在王府中。"
两人目光相交,瞬间达成了某种默契。
"我需要你帮我留意府中动向,"墨临渊的声音几不可闻,"特别是那些...表现得过分关心军饷案的人。"
云舒沉吟片刻。这是一个危险的任务,但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妾身尽力而为。"她轻声应道。
就在这时,门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一个惊慌的声音打破了室内的宁静:
"王爷!不好了!朝廷钦使已到城外十里处,明日一早便将进城!"
云舒的心猛地一沉。最后的审判,终于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