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地脉含悲-《我,历史唯一仙!》

  城墙能挡住南下的冷风。

  却挡不住那从江南弥漫而来,无声无息渗透进每一寸砖石、每一颗人心的绝望。

  市集上的叫卖声变得短促而虚弱,像是垂死之人最后的喘息;

  行人步履匆匆,目光躲闪,不敢与人对视,仿佛那交汇的瞬间便会泄露心底汹涌的悲潮。

  一种巨大的、几乎令人窒息的寂静,取代了往日所有的喧嚣。

  这不是安宁,而是哀恸太过深沉,连声音都被吞噬后的死寂。

  平安堂小院,此刻也不再是那个与世隔绝的孤岛。

  它像一块被投入这片悲恸之海的石头,不可避免地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无形压力。

  许清安盘膝坐于静室阵眼之中,身下的地魄引灵阵光华流转,依旧在忠实地履行着它的职责。

  然而,那从北地龙脉深处被汲取而来的地脉之气,却不再是往日那般雄浑霸道、带着新生帝国不可一世的张扬。

  它们变得滞重、晦暗,仿佛清澈的泉眼突然涌出了浑浊的泥浆,每一次循环都带着一种沉痛凝涩的悲意。

  他闭合双目,神念内守,清晰地“看”着那丝丝缕缕被萃取、凝聚的“地魄”精华。

  那原本应如朝露般圆融、色泽玄黄纯净的液滴,此刻却像是蒙上了一层永不消散的阴翳。

  光泽黯淡,形态也显得萎靡不振。

  更让他道心微震的是,当这沾染了悲意的地魄触及神识时,传递而来的并非滋养与修复的温润,而是一种……

  共鸣般的哀伤。

  那是这北方地魄,对远方那片正走向衰亡的江南沃土,所发出的、源自本源的、物伤其类的悲鸣。

  天地有灵,山河共感。

  临安,那浸润了千年文脉、承载了无数诗词歌赋与繁华旧梦的土地,其地脉龙气早已孕育出独特的灵性。

  此刻,那片灵性正在被铁蹄践踏,被战火焚烧,被亡国的命运一点点扼杀。

  同为大地母体所孕育的精华,北方的地魄感受到了南方同类那濒死的、绝望的震颤,故而其性含悲,其意萧索。

  这悲意并非狂风暴雨,而是如同深秋的寒露,无声无息地浸润,缓慢而坚定地渗透进他法力的每一次运转,干扰着地魄至纯至净的本质。

  修复金丹的大道工程,要求的是绝对的纯粹与稳定,此刻被这浩瀚的、属于山河本身的悲凉所沾染,进程顿时变得举步维艰。

  许清安缓缓睁开眼,眼底深处是一片深沉的静默。

  他没有试图以自身修为强行炼化或驱散这地魄中的悲意。

  这是这片土地最真实的情感流露,是历史巨轮碾过时,大地本身发出的呻吟。

  抗拒它,便是背离了这方天地的脉搏。

  他只是作为一个容器,一个见证者,默默地承受着,感受着这份跨越了千山万水的、沉甸甸的哀恸。

  他起身,推开静室的门,走到廊下。

  院中,白鹤不再梳理羽毛,也未展翅欲飞,只是静静地伫立在药圃旁,长颈低垂。

  那双灵性十足的黑眸望向南方,瞳孔里映不出远方的景象,却清晰地倒映着这片天地间弥漫的无形悲怆。

  喉间偶尔发出一声极轻、极低的呜咽,如同挽歌的前奏。

  院墙之外,是死水般的凝固。

  对门铁匠铺的炉火明明灭灭,映照着老周那张如同石雕般僵硬的脸。

  他没有打铁,只是抱臂坐在冰冷的铁砧旁,古铜色的肌肤失去了往日的光泽。

  那双能挥动千钧铁锤的手臂,此刻无力地垂落,指节因用力握着而泛白。

  仿佛在对抗某种无形的、足以压垮脊梁的重量。

  那熟悉的、象征着生命力的叮当之声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抽空了灵魂的空洞。

  隔壁豆腐坊里,听不到石磨转动的隆隆声,也闻不到豆汁蒸腾的清香。

  门扉紧闭,偶尔有极力压抑的、碎裂般的抽气声从门缝里逸出,旋即又被死死捂住,像是怕惊扰了什么。

  又像是怕这悲伤一旦决堤,便再也无法收拾。

  周成木匠没有坐在他的木工凳上,而是靠着院墙蹲着,头深深埋在膝盖里。

  这个凭手艺安身立命的汉子,此刻连抬头望一眼南天的勇气都已失去。

  更远处的街巷,不知哪家庭院里,隐约有苍老的、带着泣血的颤音,在反复低吟着破碎的词句。

  似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又似是“靖康耻,犹未雪”……

  声音断断续续,被风吹散,如同游丝,却比任何嚎啕大哭都更令人心碎。

  没有旗帜,没有呐喊,没有公开的祭奠。

  所有的悲痛都被压缩在胸腔里,发酵成一种近乎实质的压抑。

  邻里相见,嘴唇翕动,最终却只化作一个比哭还难看的、扭曲的表情,或是重重地、一下又一下地拍打着对方的臂膀。

  一切尽在不言中。

  那是亡国奴的悲哀,是文明之烛即将熄灭前的、集体性的失语。

  他们只能在心底,用尽全部的力气,向着那片正在沦陷的故土,发出无声的、绝望的祈祷。

  许清安立于廊下,青衫的衣袂在带着残冬寒意的风中微微飘动。

  他遥望南方,目光似乎穿越了时空的阻隔。

  看到了西湖的潋滟波光如何在铁蹄下黯淡,听到了凤凰山的松涛如何被战鼓声淹没。

  那座城,曾是他道途起步的坐标,埋葬着他最初的记忆与牵绊。

  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在他亘古道心中缓缓弥漫开来。

  或许有一丝家国之痛的叹息,但并没有撕心裂肺,那过于炽烈的情感早已被漫长岁月沉淀。

  更多的是一种更为浩渺、更为深沉的感触。

  是立于时光岸边的旅人,目睹文明季候更迭的苍凉;

  是对一种精致、优雅的文化形态可能就此断裂的隐忧;

  是对亿万生灵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浮沉的淡淡悲悯;

  亦是对自己虽超然物外,却终究无法完全斩断与这片土地血脉联系的、清醒的认知。

  他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朝南的方向敬了一杯酒。

  然后静静地站着,如同一座亘古存在的石碑,默然镌刻下这个悲怆的时刻。

  白鹤将头轻轻靠在他的臂侧,传递着无声的慰藉。

  天地同悲,万籁俱寂。

  这大都城的一隅,这小院之内,一人,一鹤,与这弥漫天地、沉重如山的悲哀共鸣着,沉默着。

  仿佛在为一个即将逝去的时代,举行一场无人观礼的、无声的葬礼。

  而那地魄引灵阵,依旧在顽强地运转,只是那凝聚出的每一滴地魄精华,都沉重得如同凝固的泪珠。

  带着洗不去的、山河破碎的悲凉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