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钱袋子上路-《奴籍之下》

  马蹄踏过初春新生的草芽,车轮碾过官道上尚未干透的泥泞,庞大的马帮队伍离开了石城地界,一路向北,如同一股充满生机的洪流,注入广袤的天地之间。

  离开了家,秦瑶和安禾都如同出了笼的鸟儿,心情是极其的轻快与兴奋。

  尤其是安禾,在石城憋了两年多,从怀孕到生产,再到守着家里那个小磨人精,几乎耗尽了她所有的耐心。

  此刻,天高云阔,风拂面颊,带着远方未知的气息,让她每一寸骨血都雀跃起来。

  她骑在矫健的马背上,身姿挺拔,目光灼灼,看什么都觉得新奇可爱。

  路旁田野里探头探脑的野花,她觉得格外娇艳;枝头叽叽喳喳吵个不停的麻雀,她听着也如同仙乐;就连远处的山峦,在她眼里也充满了苍劲的力与美。

  “瑶瑶!你看那边!那棵树长得真怪,歪脖子歪得真有特色!”

  安禾指着远处,声音里满是久违的活力与兴奋。

  秦瑶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只是一棵寻常的歪脖子老槐树,不由得失笑:

  “我的大小姐,你是多久没出门了?看棵歪脖子树也能让你这么高兴?”

  “那当然。”安禾理直气壮地一扬下巴。

  “这可是外面的树,自由的树,比我家院子里那棵只会掉叶子招虫子的强多了。”

  秦瑶被她这歪理逗得哈哈大笑。

  两人并辔而行,说说笑笑,谈论着沿途风景,猜测着京城如今又流行什么新花样,西域又是如何神秘美丽。

  队伍昼行夜宿,纪律严明,两日后,抵达了青州。

  青州城的夜晚比石城更添几分喧嚣,酒肆茶楼灯火通明。

  但秦瑶和安禾并未过多流连,早早歇下,为接下来的长途跋涉养精蓄锐。

  翌日清晨,天刚蒙蒙亮,队伍便已收拾妥当,准备开拔。

  就在秦瑶清点人数,确认无误,准备下令出发时,眼角的余光瞥见队伍末尾似乎多了一个有些突兀的身影。

  那是个年轻的男子,穿着一身崭新的骑装,牵着一匹一看就价值不菲的骏马,正咧着嘴,露出一口醒目的白牙,冲着秦瑶的方向一个劲儿地傻乐。

  不是赵学安又是谁?

  秦瑶的眉头瞬间就拧成了一个结。

  她打马过去,停在赵学安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语气里是毫不掩饰的烦躁和无奈,她伸出手指揉了揉突突直跳的太阳穴:

  “赵学安?你这小孩是要干什么?不在家好好待着,跟着我们添什么乱呢?”

  赵学安如今身量早已长开,比秦瑶还高出半个头,面容褪去了少年的青涩,多了几分青年的棱角,但那双看向秦瑶的眼睛,却依旧亮得惊人。

  他一听“小孩”这个称呼,立刻像是被踩了尾巴的猫,梗着脖子反驳:

  “姐姐!我不小了!我今年都二十了,搁别人家,娃娃都能满地跑叫爹了,也就只有你,一见面就说我小。”

  秦瑶被他这理直气壮的反驳噎了一下,随即更是气不打一处来,马鞭虚虚一点他:

  “能当爹了?能当爹了就赶紧滚回家里去,老老实实成婚生娃。一天天的,净跟在我屁股后头瞎捣乱,像什么样子。”

  赵学安抿紧了嘴唇,没再吭声,但那双脚像是钉在了地上,那执拗的眼神,那全然不准备挪窝的姿态,摆明了就是,你说你的,我跟我的,反正我不走。

  秦瑶看他这副油盐不进的样子,只觉得一阵头疼,干脆眼不见心不烦,一拉缰绳,调转马头,不再理他,对着前队喝道:“出发!”

  安禾在一旁看得有趣,此时才打马上前,绕到赵学安身边,她没有秦瑶那么大的火气,更多的是好奇。

  她上下打量着赵学安这一身行头,笑着问道:

  “小子,你这不声不响跟上来,你爹娘知道吗?别是偷跑出来的吧?那我们可不敢收留你。”

  赵学安一见安禾搭话,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赶紧从怀里掏出一个封得严严实实的信封,双手递了过去,语气急切地解释:

  “安禾姐,我不是偷跑,我爹娘同意的,这是我爹让我带给你们的信。”

  安禾狐疑地接过信,拆开火漆。

  信纸上是赵茂林的笔迹。

  信中先是客套地问候了秦瑶和安禾,随后便切入正题,说犬子学安年已弱冠,心性却仍显跳脱,困于家中恐难成器。

  听闻秦瑶与安禾此次欲远行西域,路途艰险却也机遇无限,特厚颜恳请二位带上他一同前往,一来长长见识,磨砺心性,二来也学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信中特别强调,此子若途中不服管教、任性妄为,二位不必顾忌,只管放手教训,打骂皆可。

  安禾看完信,正觉得这赵茂林倒是想得开,正要把信还给赵学安,却发现后面还粘着一张折叠起来的纸张。

  她小心地揭开,赫然是一张面额三百两的银票。

  “豁!”

  安禾忍不住发出一声惊叹,拿起那张轻飘飘却又沉甸甸的银票,在赵学安面前晃了晃,挑眉问道:

  “小子,这又是什么说法?”

  赵学安飞快地瞥了一眼前面秦瑶那透着不耐烦的背影,提高了嗓音,像是刻意说给某人听:

  “安禾姐,这是我爹给我准备的,是我这一路上的盘缠和花用。你放心,我赵学安绝不是那等白吃白喝,占人便宜的无赖。该我出的份子,一分都不会少。”

  安禾一听,眼睛顿时亮了。

  带上这么个“钱袋子”,一路上能添置不少好东西,还能给兄弟们改善伙食,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她赶紧把银票折好,小心翼翼地塞进自己贴身的衣袋里,然后用力一拍赵学安的肩膀,脸上笑开了花,大声道:

  “早说嘛,搞得这么见外。放心,这事儿你安禾姐我做主了。你跟上队伍就行,路上机灵点,听指挥,保证让你这趟不亏。”

  她当即招手叫来两个经验丰富身手也不错的老伙计,低声吩咐道:

  “这位是赵家的公子,跟着咱们队伍去见世面的。你们俩多照看着点,别让他磕着碰着,但也别让他乱跑惹事。”

  安排好之后,安禾才一夹马腹,嘚嘚地追上前面脸色依旧不太好看的秦瑶。

  等到中午时分,队伍在一处靠近溪流的平坦地带停下,埋锅造饭,炊烟袅袅升起。

  伙计们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安禾凑到正在溪边掬水洗脸的秦瑶身边,用肩膀轻轻撞了她一下,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然后从怀里掏出那张银票,飞快地给秦瑶看了一眼。

  秦瑶甩了甩手上的水珠,目光扫过那银票的面额,眉头又习惯性地皱了起来。

  她是真的不想带赵学安。

  在她心里,赵学安永远都是那个跟在她屁股后面甩不掉的“粘人精”。

  带上他,无异于带上一个巨大的麻烦。

  但她也看到了赵茂林的信,而且安禾这财迷已经收下了银票,应承了下来。

  她了解安禾,到了她手里的银子,再想让她吐出来,比登天还难。

  秦瑶叹了口气,用布巾擦干脸对安禾说道:

  “银子是你收的,人也是你答应留下的。安禾,话我可说在前头,既然是你应下的,那这一路上,他就归你负责。”

  “你得给我看好了他,别让他惹出什么乱子来。若是他捅了篓子,或是自己吃不了苦头哭爹喊娘,你可别来攀扯我,自己想办法解决。”

  安禾嘿嘿一笑,把银票藏好,满不在乎地拍了拍胸脯:

  “放心放心,我安禾办事,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毛头小子而已,我还拿捏不住?保证让他这一趟服服帖帖,还能帮上忙,再说了,白得三百两呢,这买卖不亏。”

  她说着,目光已经飘向了正在伙计指导下,笨手笨脚给马匹喂水的赵学安身上,眼神里充满了看“钱袋子”的满意光芒。

  秦瑶看着安禾那副样子,无奈地摇了摇头。

  她望向北方绵延的官道,心中暗道:但愿这小子,真能如他爹所愿,磨砺出点样子来,而不是一路添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