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启明同志-《抗日之红色空间物流》

  车队驶过最后一道山梁,眼前豁然开朗,一片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貌展现在众人面前。

  沟壑纵横的山丘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窑洞,如同蜂巢一般。

  远处,一个八路军哨卡映入眼帘,一挺歪把子机枪架在沙袋上,几名哨兵们在沙袋后面警惕地注视着四周。

  \"萧司令,前面就是陕北根据地的哨卡了。\"陆云舟指着前方说道。

  哨卡处的八路军战士早已注意到这支特殊的车队。

  他们穿着打满补丁的军装,手中的步枪显得陈旧不堪,有些甚至连枪托都已开裂。

  然而,他们的警戒姿势十分标准,眼神中透着坚毅。

  侯亮平命令摩托车队在哨卡前缓缓停下。

  哨卡的士兵们看到了穿着绿色军装的一队人马过来,胯下还骑着从没看到过的两轮车,立刻提高了警惕。

  一名哨兵将枪口对准了前面,大声喊道:“前面来人,立刻止步,表明身份!”

  陆云舟支住摩托,赶紧上前举手敬了一礼,说道:“我们是来自山东的115师,奉命前来面见启明同志!”

  一名年轻的哨兵听到陆云舟的话,从工事中绕出来,快步上前,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同志,请出示证件。\"

  陆云舟和顾远帆立即上前,递上115师开具的通行证。

  哨兵仔细查看后,说道:\"请稍等,我需要向我们连长报告。\"

  不一会儿,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军官快步走来。

  他身材精干,腰间别着一把驳壳枪,虽然军装已经洗得发白,但整个人精神抖擞。

  \"我是哨卡连长赵志坚。请问哪位是萧然司令员?\"

  萧然上前一步,回敬一个军礼:\"赵连长,我就是萧然。\"

  赵志坚仔细打量着身穿迷彩服、斜挎着一支81式突击步枪的萧然,又看了看他身后那些装备奇特的车队,谨慎地问道:\"请萧司令员谅解,现在是非常时期,我们需要核对身份。请问您是从哪个根据地来的?此行目的是什么?\"

  \"从山东蒙阴抗日同盟军根据地而来,应中央邀请,前来与启明同志会面。\"萧然平静回答。

  赵志坚点点头,继续询问:\"请问您是否有中央的特别通行证或者介绍信?\"

  萧然从怀中取出一封密封的信函:\"这是115师林师长亲笔密函。\"

  就在赵志坚检查信函时,一名哨兵在检查摩托车后匆匆跑来报告:\"连长,这些车辆和武器都很先进,性能极佳,还有那些战士们身上的装备,都是新式武器,好像就是上次演习的那批装备。\"

  赵志坚思考片刻,之前确实已经听说,山东部队已经全面换装的,就是这种极为先进的武器。于是对萧然说道:\"萧司令,请稍等,我需要向上级确认。\"

  经过层层通报,半小时后,赵志坚终于收到了确认指令。

  他立即跑步过来,向萧然敬了一礼,脸上露出歉意的表情:\"萧司令,实在抱歉,现在局势复杂,为了保证根据地的安全,不得不谨慎行事。您的身份已经确认,上级命令我亲自带您前往启明同志住处。\"

  萧然点点头,脸上没有任何不悦,他知道这是必经的程序。“我理解,赵连长,请带路!”

  “好,大家请随我来!”

  赵志坚骑上一匹战马,带领摩托车队继续前进。

  沿途的景象让萧然心情愈发沉重。

  黄土高原上植被稀疏,田地里的庄稼长得稀稀拉拉,显然收成不会太好。

  路过的村庄里,老百姓大多面黄肌瘦,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

  孩子们光着脚在土路上奔跑,看到车队经过时都好奇地张望,却又不敢靠近。

  更让萧然揪心的是,时值寒冬,很多八路军战士还穿着单薄的军装,在寒风中冻得脸色发青。

  他们扛着老旧的步枪,有些枪械的枪托已经开裂,用铁丝勉强固定。

  军装洗得发白,肘部和膝盖处打着厚厚的补丁。

  但每个人的眼神都很坚定,行军时步伐整齐,见到长官时会立即敬礼。

  \"这里的条件比较艰苦。\"

  赵志坚解释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国民党对我们进行经济封锁,日军也时常骚扰。粮食和物资都很紧缺。不过,自从115师送来那些新式武器后,同志们的士气高了很多,因为我们心中都有了期待!\"

  萧然注意到赵志坚提到新式武器时,眼中闪过的一丝光彩,不禁问道:\"你们见过那些新武器?\"

  \"只见过一次演示。\"赵志坚的语气突然兴奋起来。

  \"一个月前,115师师部派来的特务连给我们根据地送来了一小批武器,在我们哨卡附近进行了一次实弹演示。那些武器真是太厉害了!特别是那种叫做'自动步枪'的,火力凶猛,比鬼子的歪把子强多了!还有那种火箭筒,一炮就把模拟的碉堡炸了个粉碎!\"

  萧然点点头,微微一笑,没有做声。

  车队行驶了一个多小时,来到一片较为密集的窑洞区。

  这里曾经是明朝工部尚书杨兆祖的祠堂,杨家祖宗葬于此,名称杨家陵。

  中央到达延安驻此后,1939年改名杨家岭。

  这里两面环有高山,中间是一条小沟,是个很隐蔽的地方。

  中央在杨家岭先后建成中央大礼堂、中央办公厅楼、石窑洞14孔、接口石窑洞19孔、瓦房100余间,并在山腰挖土窑洞100余孔。

  这里的窑洞排列整齐,有些洞口挂着草帘,有些则安装了简陋的木门。

  赵志坚在一处较大的窑洞前停下。

  这个窑洞是三孔窑洞,前庭比较宽大,正是启明同志从1939年到1943年居住和指挥抗战的地方。

  \"启明同志就在里面。\"赵志坚下马说道,\"他已经等候多时了。\"

  萧然整理了一下军装,和侯亮平在陆云舟的带领下走进窑洞。

  窑洞内陈设简单,土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军用地图,一张木桌上放着油灯和几叠文件。

  几个人正围坐在桌旁讨论着什么。

  见到萧然进来,他们都站了起来。

  一位披着土黄色长披风、头发略长,下巴上有一个黑痣,高大魁梧的中年人走上前来,萧然记忆中的图片影像立刻闪现,他就是启明同志。

  他老人家也正是我们华国抗日战争的启明星和带路人。

  他的棉衣肘部已经磨得发白,但整个人精神矍铄,眼神中透着智慧的光芒。

  旁边站着一位面色黝黑、身材魁梧,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肩头打着补丁,萧然也立刻认了出来,他正是在抗日战争中功勋卓巨大的彭帅。

  还有一位戴着眼镜、神情严肃,被称谢仲熏同志。

  另外还有一位略显清瘦的中年,穿着朴素的灰色军装,被称为洛同志。

  萧然感到心跳加速。作为来自未来的人,他深知这些革命先辈的历史地位,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

  现在,作为一位穿越而来的现代青年,能够亲眼见到他们,让他如何能保持淡定?

  他努力保持镇定,向众人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报告,抗日同盟军司令萧然前来报到。\"

  启明同志微笑着上前,紧紧握住萧然的手,他的手温暖而有力:\"萧然同志,一路辛苦了。快请坐,请坐。\"

  启明同志亲自为萧然搬来一个木凳,又转头对警卫员说:\"去泡几碗茶来,用我珍藏的那茶叶。\"

  待萧然坐下后,启明同志关切地问道:\"路上还顺利吗?有没有遇到什么危险?\"

  萧然恭敬地回答:\"谢谢启明同志关心。路上还算顺利,虽然遇到几股日军,但都被我们解决了。\"

  这时,老总忍不住插话道:\"听说你们从山东过来,路上还遭遇了鬼子,打了几仗?伤亡情况如何?\"

  \"是的,彭帅。\"萧然回答,\"我们用了十天时间,行程约1100公里。途中经过泰西、冀南、晋绥等根据地,遭遇了六次日军部队,全部取得胜利。得益于我们先进的武器和防护装备,特战排只有三名战士受了轻伤,都是被流弹擦伤,无人阵亡。\"

  \"只有三人轻伤?\"彭帅显得十分惊讶,\"这简直是个奇迹!要是我们其他部队也有这样的装备就好哇。\"

  这时,警卫员端来了几碗茶。

  茶叶确实很普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十分难得。

  启明同志亲自将一碗茶端到萧然面前:\"先喝口茶暖暖身子,一路上辛苦了。\"

  “谢谢!”

  萧然双手接过茶碗,心中涌起一阵暖流,茶叶虽然是粗茶,但恐怕也是这窑洞里面最好的待遇了。

  他注意到,尽管启明同志是最高总指挥,但他的茶碗和其他人一样,都是粗陶制成,边缘还有一个小小的缺口。

  启明叹了口气,语气沉重:\"萧然同志,你可能不知道,现在前线的情况很困难。让谢仲熏同志给你介绍一下我们目前的基本情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