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省城化工厂实验室里,日光灯管嗡嗡作响,把空气里的桑叶汁液味照得愈发清亮。姜芸的白大褂袖口卷到肘部,露出的小臂上沾着星星点点的绿色 —— 那是下午在合作社桑叶田里榨取提取物时溅上的,已经干成了浅褐色的印子。她正握着镊子,将一根细如发丝的金线放进透明烧杯里,杯中的液体泛着淡淡的琥珀色,是她和李建国调整了十七次的 “桑叶提取物 低浓度酸性固色剂” 配方。
“再等三分钟。” 李建国的声音从对面传来,他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镜片上蒙着一层薄雾。实验台的台灯下,他的笔记本摊开着,上面画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有些被红笔划掉,有些则圈上了圈,最底下一行写着 “第 24 次实验:桑叶提取物浓度 12%,酸性固色剂 0.8l/L”。他手里捏着计时器,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上次就是差了半分钟,金线光泽没留住。”
姜芸 “嗯” 了一声,视线没离开烧杯。金线在液体里轻轻漂浮着,像一条沉睡的金蛇。她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实验台边缘,那里放着一块巴掌大的旧绣片 —— 是母亲生前绣的荷花,花瓣用的是传统金线,如今边缘已经有些发黑。自从灵泉水量骤减,修复这件旧绣片就成了她的心事,也成了她坚持化学固色实验的底气。
“你看!” 李建国突然低呼一声,计时器的蜂鸣声恰好响起。
姜芸立刻拿起镊子,小心地将金线从烧杯里夹出来。清水冲过之后,金线在灯光下亮了起来 —— 不是之前那种发僵的金属反光,而是带着桑蚕丝特有的温润,像晒过太阳的蜂蜜,连捻度间的缝隙都透着柔和。她屏住呼吸,将金线凑到母亲的旧绣片旁比对,竟发现两者的光泽几乎无差,甚至新金线的韧性更足,轻轻拉扯时,没有像传统金线那样出现细微的断丝。
“成了?” 她的声音有点发颤,指尖捏着金线的镊子微微晃动。
李建国凑过来,从抽屉里翻出放大镜。他把金线放在载玻片上,透过镜片仔细看:“针脚咬合度没问题,固色剂没有破坏金线的纤维结构 —— 姜芸,这次真成了。” 他的语气里带着难掩的激动,之前总挂在脸上的 “传统与现代对立” 的顾虑,此刻全变成了笑意。
姜芸没说话,她走到窗边,推开了一条缝。夜风裹着化工厂附近农田的泥土味吹进来,让她混沌的脑子清醒了些。窗外的路灯下,几个工人正推着板车走过,板车上堆着成捆的桑叶 —— 是合作社下午送过来的,为了保证提取物新鲜,林晓特意让绣娘小娟盯着采摘,说 “要选顶头那片最嫩的”。她想起白天离开合作社时,张师傅站在门口,手里攥着那幅褪色的牡丹图,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化学的东西,哪有老祖宗的泉水靠谱?”
“在想老匠人的事?” 李建国走过来,递给她一杯温水。
姜芸接过杯子,指尖碰到杯壁的凉意,才发觉自己的手心全是汗。“张师傅他们一辈子绣的都是传统金线,突然换这个,肯定接受不了。” 她低头看着杯底的水纹,“上次我把试绣的样品拿回去,王婶说‘这金线看着亮,却少了点人气’,我知道,她是怕苏绣的根没了。”
李建国沉默了片刻,转身从实验台的柜子里翻出一个牛皮纸档案袋。“下午林晓送桑叶过来时,给了我这个。” 他把档案袋递给姜芸,“她说你之前让她查传统固色的资料,她在省图书馆找到了《清代苏州府志》的影印本,里面有一段提到了苏绣匠人用明矾固色。”
姜芸赶紧打开档案袋。泛黄的纸页上,毛笔字印得有些模糊,但 “苏绣匠人制金线,必以明矾浸之,以防褪色,此法传自乾隆年间” 这一行,却看得清清楚楚。她的心跳突然快了起来 —— 原来化学固色不是凭空创造,老祖宗早就用过硬的 “化学手段” 守护苏绣了。之前堵在心里的那口气,像是突然找到了出口,连眼睛都亮了些。
“我就说嘛,” 李建国看着她的样子,忍不住笑,“传统不是死的,是跟着时代走的。明矾是老祖宗的智慧,我们的配方,不过是在这个基础上改进,让金线更耐用。” 他指了指烧杯里的液体,“你看,这里面的桑叶提取物,是合作社自己种的;酸性固色剂也是符合国家标准的,没有一点有害物质 —— 这哪里是‘糟蹋苏绣’,分明是在保苏绣。”
姜芸用力点头,把《清代苏州府志》的影印本小心地折好,放进贴身的口袋里。她突然想起什么,转身走到实验台另一侧,那里放着一台进口的固色测试仪器 —— 是化工厂去年刚引进的,说明书上满是日文。之前调试仪器时,她只注意了操作步骤,没仔细看说明书的内容。
“李工,你懂日文吗?” 她指着说明书上的一页,那里印着一张配方表,上面有几个汉字 “桑叶”“酸性”“固色”。
李建国走过去,眯着眼睛看了一会儿,眉头慢慢皱了起来。“这上面写的配方,是‘桑叶提取物 酸性固色剂’,” 他的手指在纸上划过,“浓度比例…… 居然和我们的只差 0.5%。”
姜芸的心猛地一沉。他们的配方是这半个月来反复试错才得到的,除了合作社的人,只有李建国和化工厂的两个技术员知道。这日文说明书上的配方,怎么会这么相似?她伸手拿过说明书,翻到封面,上面印着 “山崎株式会社提供技术支持”—— 山崎?这个名字像一根刺,突然扎进她的心里。
“这仪器是山崎株式会社提供的?” 她的声音有点冷。
李建国点头:“去年化工厂和山崎有过一次合作,这台仪器是他们捐赠的。当时说是‘助力中国纺织业发展’,没想到……” 他没再说下去,但眼神里的疑惑和警惕,和姜芸一模一样。
实验室里的空气突然静了下来,只有日光灯管的嗡嗡声。姜芸捏着说明书的手指,指节慢慢收紧。山崎雄一之前收购山寨绣厂,想抢苏绣技艺;现在连化工厂的仪器说明书上,都有和他们相似的配方 —— 是巧合,还是有人早就泄露了他们的实验方向?她想起前几天林晓说,工商窗口的工作人员 “有人打过招呼”,心里的不安又重了几分。
“先别声张。” 姜芸把说明书合上,放回原位,“配方我们已经做出来了,只要守住技术,他们就算知道比例,也学不会绣娘的针法。” 话虽这么说,她的心里却埋下了一颗种子 —— 山崎的手,恐怕比她想的还要长。
就在这时,姜芸的手机响了,是合作社的绣娘小娟打来的。她接起电话,小娟的声音带着点慌张:“姜姐,桑叶田有点不对劲 —— 晚上我去巡田,看到有几棵桑树的叶子被人踩断了,还少了一捆刚摘的桑叶,要不要报警啊?”
姜芸的心紧了一下,随即又放松下来:“不用报警,可能是附近的村民不小心踩的。你明天早上再去看看,把剩下的桑叶好好收起来,别影响明天的实验。” 挂了电话,她看着窗外的夜色,总觉得那片黑漆漆的桑叶田背后,藏着双眼睛。
“怎么了?” 李建国问。
“没什么,” 姜芸摇摇头,把注意力拉回实验台上,“明天我们再做几次测试,要是耐水洗和抗脆化的数据都达标,就把样品拿回合作社,让张师傅他们看看。” 她拿起那根成功的金线,轻轻放在母亲的旧绣片旁,金线的光映在旧绣片的花瓣上,像是给枯萎的荷花重新注了生机。
李建国点点头,开始收拾实验器材。姜芸却没动,她盯着实验台角落里的灵泉空间入口 —— 只有她能看见的那道淡蓝色微光,此刻似乎比平时亮了些。她下意识地伸手进去,指尖碰到了那本民国绣娘日记。日记的封面有点烫,她翻开一页,发现之前空白的地方,竟慢慢浮现出几个字:“草木为引,金石为魂,此乃固色之道。”
她的呼吸顿了顿。日记里的话,恰好印证了他们的配方 —— 桑叶是草木,金线是金石。难道灵泉早就知道,化学固色是修复苏绣的出路?她把日记合上,放回空间里,心里的疑惑又多了一层:民国绣娘到底知道多少关于苏绣的秘密?灵泉和这些秘密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窗外的天,慢慢泛起了鱼肚白。姜芸看着实验台上的金线和配方,突然觉得浑身有了力气。不管山崎藏着什么心思,不管老匠人还有多少顾虑,她都要把这条路走下去 —— 为了母亲的旧绣片,为了张师傅手里的牡丹图,也为了苏绣能在这个时代,好好活下去。
她拿起手机,给林晓发了条消息:“明天带《清代苏州府志》的影印本回合作社,我们找张师傅聊聊。” 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来时,她仿佛已经看到,张师傅拿着影印本,指着 “明矾固色” 那一行,眉头慢慢舒展开的样子。
“再等三分钟。” 李建国的声音从对面传来,他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镜片上蒙着一层薄雾。实验台的台灯下,他的笔记本摊开着,上面画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有些被红笔划掉,有些则圈上了圈,最底下一行写着 “第 24 次实验:桑叶提取物浓度 12%,酸性固色剂 0.8l/L”。他手里捏着计时器,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上次就是差了半分钟,金线光泽没留住。”
姜芸 “嗯” 了一声,视线没离开烧杯。金线在液体里轻轻漂浮着,像一条沉睡的金蛇。她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实验台边缘,那里放着一块巴掌大的旧绣片 —— 是母亲生前绣的荷花,花瓣用的是传统金线,如今边缘已经有些发黑。自从灵泉水量骤减,修复这件旧绣片就成了她的心事,也成了她坚持化学固色实验的底气。
“你看!” 李建国突然低呼一声,计时器的蜂鸣声恰好响起。
姜芸立刻拿起镊子,小心地将金线从烧杯里夹出来。清水冲过之后,金线在灯光下亮了起来 —— 不是之前那种发僵的金属反光,而是带着桑蚕丝特有的温润,像晒过太阳的蜂蜜,连捻度间的缝隙都透着柔和。她屏住呼吸,将金线凑到母亲的旧绣片旁比对,竟发现两者的光泽几乎无差,甚至新金线的韧性更足,轻轻拉扯时,没有像传统金线那样出现细微的断丝。
“成了?” 她的声音有点发颤,指尖捏着金线的镊子微微晃动。
李建国凑过来,从抽屉里翻出放大镜。他把金线放在载玻片上,透过镜片仔细看:“针脚咬合度没问题,固色剂没有破坏金线的纤维结构 —— 姜芸,这次真成了。” 他的语气里带着难掩的激动,之前总挂在脸上的 “传统与现代对立” 的顾虑,此刻全变成了笑意。
姜芸没说话,她走到窗边,推开了一条缝。夜风裹着化工厂附近农田的泥土味吹进来,让她混沌的脑子清醒了些。窗外的路灯下,几个工人正推着板车走过,板车上堆着成捆的桑叶 —— 是合作社下午送过来的,为了保证提取物新鲜,林晓特意让绣娘小娟盯着采摘,说 “要选顶头那片最嫩的”。她想起白天离开合作社时,张师傅站在门口,手里攥着那幅褪色的牡丹图,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化学的东西,哪有老祖宗的泉水靠谱?”
“在想老匠人的事?” 李建国走过来,递给她一杯温水。
姜芸接过杯子,指尖碰到杯壁的凉意,才发觉自己的手心全是汗。“张师傅他们一辈子绣的都是传统金线,突然换这个,肯定接受不了。” 她低头看着杯底的水纹,“上次我把试绣的样品拿回去,王婶说‘这金线看着亮,却少了点人气’,我知道,她是怕苏绣的根没了。”
李建国沉默了片刻,转身从实验台的柜子里翻出一个牛皮纸档案袋。“下午林晓送桑叶过来时,给了我这个。” 他把档案袋递给姜芸,“她说你之前让她查传统固色的资料,她在省图书馆找到了《清代苏州府志》的影印本,里面有一段提到了苏绣匠人用明矾固色。”
姜芸赶紧打开档案袋。泛黄的纸页上,毛笔字印得有些模糊,但 “苏绣匠人制金线,必以明矾浸之,以防褪色,此法传自乾隆年间” 这一行,却看得清清楚楚。她的心跳突然快了起来 —— 原来化学固色不是凭空创造,老祖宗早就用过硬的 “化学手段” 守护苏绣了。之前堵在心里的那口气,像是突然找到了出口,连眼睛都亮了些。
“我就说嘛,” 李建国看着她的样子,忍不住笑,“传统不是死的,是跟着时代走的。明矾是老祖宗的智慧,我们的配方,不过是在这个基础上改进,让金线更耐用。” 他指了指烧杯里的液体,“你看,这里面的桑叶提取物,是合作社自己种的;酸性固色剂也是符合国家标准的,没有一点有害物质 —— 这哪里是‘糟蹋苏绣’,分明是在保苏绣。”
姜芸用力点头,把《清代苏州府志》的影印本小心地折好,放进贴身的口袋里。她突然想起什么,转身走到实验台另一侧,那里放着一台进口的固色测试仪器 —— 是化工厂去年刚引进的,说明书上满是日文。之前调试仪器时,她只注意了操作步骤,没仔细看说明书的内容。
“李工,你懂日文吗?” 她指着说明书上的一页,那里印着一张配方表,上面有几个汉字 “桑叶”“酸性”“固色”。
李建国走过去,眯着眼睛看了一会儿,眉头慢慢皱了起来。“这上面写的配方,是‘桑叶提取物 酸性固色剂’,” 他的手指在纸上划过,“浓度比例…… 居然和我们的只差 0.5%。”
姜芸的心猛地一沉。他们的配方是这半个月来反复试错才得到的,除了合作社的人,只有李建国和化工厂的两个技术员知道。这日文说明书上的配方,怎么会这么相似?她伸手拿过说明书,翻到封面,上面印着 “山崎株式会社提供技术支持”—— 山崎?这个名字像一根刺,突然扎进她的心里。
“这仪器是山崎株式会社提供的?” 她的声音有点冷。
李建国点头:“去年化工厂和山崎有过一次合作,这台仪器是他们捐赠的。当时说是‘助力中国纺织业发展’,没想到……” 他没再说下去,但眼神里的疑惑和警惕,和姜芸一模一样。
实验室里的空气突然静了下来,只有日光灯管的嗡嗡声。姜芸捏着说明书的手指,指节慢慢收紧。山崎雄一之前收购山寨绣厂,想抢苏绣技艺;现在连化工厂的仪器说明书上,都有和他们相似的配方 —— 是巧合,还是有人早就泄露了他们的实验方向?她想起前几天林晓说,工商窗口的工作人员 “有人打过招呼”,心里的不安又重了几分。
“先别声张。” 姜芸把说明书合上,放回原位,“配方我们已经做出来了,只要守住技术,他们就算知道比例,也学不会绣娘的针法。” 话虽这么说,她的心里却埋下了一颗种子 —— 山崎的手,恐怕比她想的还要长。
就在这时,姜芸的手机响了,是合作社的绣娘小娟打来的。她接起电话,小娟的声音带着点慌张:“姜姐,桑叶田有点不对劲 —— 晚上我去巡田,看到有几棵桑树的叶子被人踩断了,还少了一捆刚摘的桑叶,要不要报警啊?”
姜芸的心紧了一下,随即又放松下来:“不用报警,可能是附近的村民不小心踩的。你明天早上再去看看,把剩下的桑叶好好收起来,别影响明天的实验。” 挂了电话,她看着窗外的夜色,总觉得那片黑漆漆的桑叶田背后,藏着双眼睛。
“怎么了?” 李建国问。
“没什么,” 姜芸摇摇头,把注意力拉回实验台上,“明天我们再做几次测试,要是耐水洗和抗脆化的数据都达标,就把样品拿回合作社,让张师傅他们看看。” 她拿起那根成功的金线,轻轻放在母亲的旧绣片旁,金线的光映在旧绣片的花瓣上,像是给枯萎的荷花重新注了生机。
李建国点点头,开始收拾实验器材。姜芸却没动,她盯着实验台角落里的灵泉空间入口 —— 只有她能看见的那道淡蓝色微光,此刻似乎比平时亮了些。她下意识地伸手进去,指尖碰到了那本民国绣娘日记。日记的封面有点烫,她翻开一页,发现之前空白的地方,竟慢慢浮现出几个字:“草木为引,金石为魂,此乃固色之道。”
她的呼吸顿了顿。日记里的话,恰好印证了他们的配方 —— 桑叶是草木,金线是金石。难道灵泉早就知道,化学固色是修复苏绣的出路?她把日记合上,放回空间里,心里的疑惑又多了一层:民国绣娘到底知道多少关于苏绣的秘密?灵泉和这些秘密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窗外的天,慢慢泛起了鱼肚白。姜芸看着实验台上的金线和配方,突然觉得浑身有了力气。不管山崎藏着什么心思,不管老匠人还有多少顾虑,她都要把这条路走下去 —— 为了母亲的旧绣片,为了张师傅手里的牡丹图,也为了苏绣能在这个时代,好好活下去。
她拿起手机,给林晓发了条消息:“明天带《清代苏州府志》的影印本回合作社,我们找张师傅聊聊。” 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来时,她仿佛已经看到,张师傅拿着影印本,指着 “明矾固色” 那一行,眉头慢慢舒展开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