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已经连续下了三十七天。
慕容晴雪站在临时搭建的草棚下,望着灰蒙蒙的天空,雨水顺着茅草缝隙滴落在她的肩头。
她早已习惯了这种潮湿黏腻的感觉,就像习惯了空气中弥漫的腐烂气味和绝望的呜咽。
"施姑娘,东边草棚又死了两个。"一个瘦得颧骨突出的少年跑来,声音嘶哑,"是昨天那对母子。"
慕容晴雪闭了闭眼,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药囊上绣着的平安结——那是师父在世时送的,一个月前的她走下剑行山,得宗主易丰良许可后,才在山下行医。
"知道了,我去看看。"她的声音很轻,仿佛多说一个字都会耗尽所剩无几的力气。
交州城外的这片空地,原本是每年丰收时用来晾晒稻谷的晒谷场,如今却挤满了逃荒的灾民。
一个月前那场突如其来的山洪冲垮了上游堤坝,浑浊的泥水裹挟着碎石和断木,一夜之间淹没了交州城外十七个村庄。
而在此之前,交州已经经历了一场持续一个月的怪病,死了近三成人口。
慕容晴雪穿过拥挤的人群,脚下泥泞不堪,灾民们或坐或卧,大多目光呆滞,只有少数人还保留着对生的渴望。
"让一让,请让一让。"慕容晴雪小心地跨过一个蜷缩成一团的老妇人,对方干枯的手指突然抓住了她的裙角。
"姑娘...行行好..."老妇人喉咙里发出风箱般的喘息,"我孙子...三天没吃东西了..."
慕容晴雪蹲下身,看到老妇人怀中抱着一个约莫五六岁的男孩,孩子双眼紧闭,嘴唇青紫,胸口几乎看不出起伏。
她伸手探向孩子的脖颈,触手冰凉,脉搏微弱得几乎察觉不到。
"阿婆,您稍等。"慕容晴雪从药囊中取出一个小瓷瓶,倒出仅剩的三粒药丸,"用水化开,给孩子服下,能撑一会儿。"
老妇人颤抖着接过药丸,浑浊的眼泪顺着皱纹纵横的脸颊滚落:"姑娘大恩...可我们...连口水都没有..."
慕容晴雪咬了咬下唇,从腰间解下自己的水囊——里面只剩下不到半杯水了。
"拿去吧。"
远处突然传来一阵骚动,接着是杂乱的脚步声和激动的呼喊声:"放粮了!官府放粮了!"
人群如潮水般向声音源头涌去,慕容晴雪被推挤得站立不稳。
她看到几个穿着褪色号衣的官兵抬着两口大锅走来,锅里的稀粥清澈得能照见人影。
"排队!都排队!挤什么挤!"一个满脸胡茬的官兵挥舞着木勺怒吼,"再挤就谁都别吃了!"
饥饿的人群稍稍安静下来,自发排成歪歪扭扭的长队。
慕容晴雪注意到队伍中有几个强壮男子眼神闪烁,不怀好意地盯着那些更虚弱的灾民。
"每人半碗,不多不少!"官兵大声宣布,"朝廷的赈灾粮还没到,这是我们知府大人从牙缝里省出来的!"
"半碗?半碗怎么活?"一个瘦高男子突然冲出队伍,"我娘昨天就饿死了!你们这些狗官,肯定私吞了赈灾粮!"
"放肆!"官兵脸色铁青,"你再胡说八道,连这半碗都没有!"
慕容晴雪看着那男子被几个官兵架走,队伍重新恢复平静,只剩下压抑的啜泣声和碗勺碰撞的清脆声响。
她注意到分发稀粥的官兵中有一个年轻面孔,不过二十出头的样子,每次舀粥时手腕都会微微颤抖,似乎不忍看灾民们渴望的眼神。
"小兄弟,"慕容晴雪走近那个年轻官兵,"请问朝廷的赈灾粮何时能到?"
年轻官兵警惕地看了她一眼,压低声音道:"姑娘,你是?”
“我是云游医师,叫施清宁。”
“施姑娘别问了...听说路上被劫了三次,就算到了,也不够这么多人吃..."
"被劫?"慕容晴雪皱眉,"什么人敢劫朝廷的赈灾粮?"
"嘘——"官兵紧张地四下张望,"有传言说是'赤眉军'余党...但谁知道呢?这年头,连官兵都吃不饱..."他突然住口,因为一个年长的官兵正朝这边走来。
慕容晴雪识趣地退开,心中却掀起波澜。赤眉军是二十年前被剿灭的叛军,怎会突然死灰复燃?而且专劫赈灾粮?这背后必有蹊跷。
回到自己的草棚,慕容晴雪发现老妇人和她的孙子已经不见了,只留下空荡荡的水囊和半粒未用的药丸,她弯腰拾起药丸,胸口像压了一块巨石。
"施姑娘!施姑娘!"先前的瘦弱少年又跑了过来,这次脸上带着罕见的兴奋,"来了!有商队来了!带着粮食和药材!"
慕容晴雪心头一震:"商队?这种时候怎么会有商队来灾区?"
"说是从扬州来的,听闻交州灾情,特地运粮来赈灾!"少年手舞足蹈,"已经在城门口了,好长的车队!"
慕容晴雪立刻跟着少年向城门方向跑去。一路上,消息显然已经传开,灾民们纷纷挣扎着起身,眼中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苗。
城门处果然停着一支庞大的车队,二十多辆马车排成长龙,每辆车上都堆满了麻袋和木箱。
车队前方,一个身穿袈裟的断尘正与知府交谈,周围站着全副武装的护卫。
"那是谁?怎么是个和尚?"人群中有人高喊,"大善人啊!"
"诸位乡亲!"断尘拱手向人群致意,声音洪亮,"本禅师听闻交州灾情,寝食难安,特筹集粮米五千石,药材百箱,前来相助!"
人群爆发出一阵欢呼,有人甚至跪地磕头。知府也满脸堆笑,连连作揖:"大师雪中送炭,真乃交州百姓再生父母!"
慕容晴雪站在临时搭建的草棚下,望着灰蒙蒙的天空,雨水顺着茅草缝隙滴落在她的肩头。
她早已习惯了这种潮湿黏腻的感觉,就像习惯了空气中弥漫的腐烂气味和绝望的呜咽。
"施姑娘,东边草棚又死了两个。"一个瘦得颧骨突出的少年跑来,声音嘶哑,"是昨天那对母子。"
慕容晴雪闭了闭眼,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药囊上绣着的平安结——那是师父在世时送的,一个月前的她走下剑行山,得宗主易丰良许可后,才在山下行医。
"知道了,我去看看。"她的声音很轻,仿佛多说一个字都会耗尽所剩无几的力气。
交州城外的这片空地,原本是每年丰收时用来晾晒稻谷的晒谷场,如今却挤满了逃荒的灾民。
一个月前那场突如其来的山洪冲垮了上游堤坝,浑浊的泥水裹挟着碎石和断木,一夜之间淹没了交州城外十七个村庄。
而在此之前,交州已经经历了一场持续一个月的怪病,死了近三成人口。
慕容晴雪穿过拥挤的人群,脚下泥泞不堪,灾民们或坐或卧,大多目光呆滞,只有少数人还保留着对生的渴望。
"让一让,请让一让。"慕容晴雪小心地跨过一个蜷缩成一团的老妇人,对方干枯的手指突然抓住了她的裙角。
"姑娘...行行好..."老妇人喉咙里发出风箱般的喘息,"我孙子...三天没吃东西了..."
慕容晴雪蹲下身,看到老妇人怀中抱着一个约莫五六岁的男孩,孩子双眼紧闭,嘴唇青紫,胸口几乎看不出起伏。
她伸手探向孩子的脖颈,触手冰凉,脉搏微弱得几乎察觉不到。
"阿婆,您稍等。"慕容晴雪从药囊中取出一个小瓷瓶,倒出仅剩的三粒药丸,"用水化开,给孩子服下,能撑一会儿。"
老妇人颤抖着接过药丸,浑浊的眼泪顺着皱纹纵横的脸颊滚落:"姑娘大恩...可我们...连口水都没有..."
慕容晴雪咬了咬下唇,从腰间解下自己的水囊——里面只剩下不到半杯水了。
"拿去吧。"
远处突然传来一阵骚动,接着是杂乱的脚步声和激动的呼喊声:"放粮了!官府放粮了!"
人群如潮水般向声音源头涌去,慕容晴雪被推挤得站立不稳。
她看到几个穿着褪色号衣的官兵抬着两口大锅走来,锅里的稀粥清澈得能照见人影。
"排队!都排队!挤什么挤!"一个满脸胡茬的官兵挥舞着木勺怒吼,"再挤就谁都别吃了!"
饥饿的人群稍稍安静下来,自发排成歪歪扭扭的长队。
慕容晴雪注意到队伍中有几个强壮男子眼神闪烁,不怀好意地盯着那些更虚弱的灾民。
"每人半碗,不多不少!"官兵大声宣布,"朝廷的赈灾粮还没到,这是我们知府大人从牙缝里省出来的!"
"半碗?半碗怎么活?"一个瘦高男子突然冲出队伍,"我娘昨天就饿死了!你们这些狗官,肯定私吞了赈灾粮!"
"放肆!"官兵脸色铁青,"你再胡说八道,连这半碗都没有!"
慕容晴雪看着那男子被几个官兵架走,队伍重新恢复平静,只剩下压抑的啜泣声和碗勺碰撞的清脆声响。
她注意到分发稀粥的官兵中有一个年轻面孔,不过二十出头的样子,每次舀粥时手腕都会微微颤抖,似乎不忍看灾民们渴望的眼神。
"小兄弟,"慕容晴雪走近那个年轻官兵,"请问朝廷的赈灾粮何时能到?"
年轻官兵警惕地看了她一眼,压低声音道:"姑娘,你是?”
“我是云游医师,叫施清宁。”
“施姑娘别问了...听说路上被劫了三次,就算到了,也不够这么多人吃..."
"被劫?"慕容晴雪皱眉,"什么人敢劫朝廷的赈灾粮?"
"嘘——"官兵紧张地四下张望,"有传言说是'赤眉军'余党...但谁知道呢?这年头,连官兵都吃不饱..."他突然住口,因为一个年长的官兵正朝这边走来。
慕容晴雪识趣地退开,心中却掀起波澜。赤眉军是二十年前被剿灭的叛军,怎会突然死灰复燃?而且专劫赈灾粮?这背后必有蹊跷。
回到自己的草棚,慕容晴雪发现老妇人和她的孙子已经不见了,只留下空荡荡的水囊和半粒未用的药丸,她弯腰拾起药丸,胸口像压了一块巨石。
"施姑娘!施姑娘!"先前的瘦弱少年又跑了过来,这次脸上带着罕见的兴奋,"来了!有商队来了!带着粮食和药材!"
慕容晴雪心头一震:"商队?这种时候怎么会有商队来灾区?"
"说是从扬州来的,听闻交州灾情,特地运粮来赈灾!"少年手舞足蹈,"已经在城门口了,好长的车队!"
慕容晴雪立刻跟着少年向城门方向跑去。一路上,消息显然已经传开,灾民们纷纷挣扎着起身,眼中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苗。
城门处果然停着一支庞大的车队,二十多辆马车排成长龙,每辆车上都堆满了麻袋和木箱。
车队前方,一个身穿袈裟的断尘正与知府交谈,周围站着全副武装的护卫。
"那是谁?怎么是个和尚?"人群中有人高喊,"大善人啊!"
"诸位乡亲!"断尘拱手向人群致意,声音洪亮,"本禅师听闻交州灾情,寝食难安,特筹集粮米五千石,药材百箱,前来相助!"
人群爆发出一阵欢呼,有人甚至跪地磕头。知府也满脸堆笑,连连作揖:"大师雪中送炭,真乃交州百姓再生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