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皇宫深处,白幡飘动,灵堂肃穆。巨大的金丝楠木棺椁停放在中央,烛火摇曳,映照着云浩宇孤长的身影。
他屏退了所有侍卫和太监,独自一人站在棺椁前,脸上没有了白日的阴鸷与威严,只剩下一种复杂的、近乎空洞的平静。
跳动的烛光仿佛将他拉回了许多年前,也是一个寒冷的冬夜…那时,他还只是个少年皇子。
那是与今天一样的深夜,丞相府书房里,炭火烧得正旺,却驱不散彻骨的寒意。时任镇北将军的赵锐,一身风尘仆仆的戎装还未脱下,虎目含泪,声音因为激动和愤怒而颤抖,正向须发皆白的老丞相张中正禀报。
赵锐“噗通”一声单膝跪地,拳头狠狠砸在地板上:“丞相!末将…末将无能!对不住那些死去的弟兄啊!”
张中正上前搀扶,神色凝重:“赵将军快请起!究竟发生了何事?边关战事有变?”
赵锐不肯起身,抬起头,眼眶通红:“不是匈奴!是…是冻死的!整整九千九百一十八个士兵!没有死在敌人的刀箭下,却…活活冻死在了哨位上!”
张中正倒吸一口凉气:“什么?冻死的?朝廷拨发的御寒棉衣呢?!”
赵锐从随身的行囊里猛地扯出一件看似厚实的棉衣,双手用力一撕,说道:“丞相您看!您看看这到底是什么!”
刺啦一声,棉衣破裂,里面露出的根本不是雪白的棉絮,而是颜色灰黑、夹杂着各种碎布条、甚至沙土的破烂絮状物。
少年云浩宇当时恰巧奉父皇之命,给丞相送一份紧急公文,正候在书房外,将这一切听得清清楚楚。他透过门缝,看到了赵锐将军那悲愤欲绝的脸,看到了老丞相颤抖着接过那件“棉衣”时,瞬间苍老十岁的模样。
张中正捧着那件轻飘飘、毫无暖意的“棉衣”,仰天长叹:“国之蠹虫!国之蠹虫!竟将手伸到了边关将士的救命物资上!老夫今晚就彻查到底!”
那一刻,躲在门外的云浩宇,心中充满了与年龄不符的冰冷。
他不仅震惊于贪腐的触目惊心,更清晰地记得,当时负责督办这批军需的,正是如今已位极人臣、也是支持他登基的重要力量之一——太后的父亲,自己的外公。
当年的那一夜,丞相张中正查清“黑心棉”的源头,竟是直指当朝李皇后的生父、国丈李文所负责的皇商采办!此事牵连国丈,非同小可。
秉性刚直不阿的张中正,并未因对方是皇后至亲而有一丝一毫的退缩,他竟连夜叩开宫门。
少年云浩宇虽未亲见,但后来从各方渠道拼凑出了当时的情景:
慈宁宫内,灯火通明。
李皇后看着那件破烂的“棉衣”,听着张中正义正词严的禀报,脸色铁青。一边是边关将士的冤魂和朝廷法度,一边是自家父亲的颜面。
李皇后又惊又怒,当着张中正的面,故意对父亲李文劈头盖脸一顿严厉斥责,骂他利令智昏,给家族蒙羞,李文站在一边,连连认错。
然而,张中正却并未就此罢休。他须发皆张,对着当时的李皇后凛然道:“国丈之过,非寻常贪墨可比!此乃动摇国本、寒彻将士之心之大罪!岂是几句斥责便可揭过?若如此轻纵,国法何在?军心何存?
前方将士在寒冬中冻死,李国丈难道不应该也体会体会寒冬吗?”
当时正值张中正推行新政的关键时期,亟需树立威信,整顿吏治。
李皇后深知,若此事处理不当,张中正的新政必将受阻,朝野舆论也会对李家极为不利。
迫于无奈,也是为了给天下一个交代,在李皇后心痛的目光下,张中正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时值寒冬腊月,滴水成冰。年过半百的国丈李文,竟被张中正勒令脱去华服,只着单衣,跪到慈宁宫外的冰天雪地之中“思过”!
寒风呼啸,雪花飘落。李文冻得脸色发紫,浑身颤抖,几乎昏厥。李皇后在宫内看得心如刀绞,泪流满面,却无法出面阻止。这一幕,深深刺痛了所有在场或听闻此事的李家族人。
自那以后,李皇后表面依旧母仪天下,但对张中正的恨意,却如同冰层下的暗流,汹涌澎湃。
她认为张中正此举不仅是惩罚其父,更是借题发挥,刻意打压李家,丝毫不顾及皇家颜面和她这位皇后的感受。
云浩宇的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棺椁,发出沉闷的声响。
他想起后来,母后是如何在自己面前,一次次隐晦地表达对张中正的不满,如何教导他,为君者,不可让臣权过重,不可让外臣如此践踏皇亲尊严。
他屏退了所有侍卫和太监,独自一人站在棺椁前,脸上没有了白日的阴鸷与威严,只剩下一种复杂的、近乎空洞的平静。
跳动的烛光仿佛将他拉回了许多年前,也是一个寒冷的冬夜…那时,他还只是个少年皇子。
那是与今天一样的深夜,丞相府书房里,炭火烧得正旺,却驱不散彻骨的寒意。时任镇北将军的赵锐,一身风尘仆仆的戎装还未脱下,虎目含泪,声音因为激动和愤怒而颤抖,正向须发皆白的老丞相张中正禀报。
赵锐“噗通”一声单膝跪地,拳头狠狠砸在地板上:“丞相!末将…末将无能!对不住那些死去的弟兄啊!”
张中正上前搀扶,神色凝重:“赵将军快请起!究竟发生了何事?边关战事有变?”
赵锐不肯起身,抬起头,眼眶通红:“不是匈奴!是…是冻死的!整整九千九百一十八个士兵!没有死在敌人的刀箭下,却…活活冻死在了哨位上!”
张中正倒吸一口凉气:“什么?冻死的?朝廷拨发的御寒棉衣呢?!”
赵锐从随身的行囊里猛地扯出一件看似厚实的棉衣,双手用力一撕,说道:“丞相您看!您看看这到底是什么!”
刺啦一声,棉衣破裂,里面露出的根本不是雪白的棉絮,而是颜色灰黑、夹杂着各种碎布条、甚至沙土的破烂絮状物。
少年云浩宇当时恰巧奉父皇之命,给丞相送一份紧急公文,正候在书房外,将这一切听得清清楚楚。他透过门缝,看到了赵锐将军那悲愤欲绝的脸,看到了老丞相颤抖着接过那件“棉衣”时,瞬间苍老十岁的模样。
张中正捧着那件轻飘飘、毫无暖意的“棉衣”,仰天长叹:“国之蠹虫!国之蠹虫!竟将手伸到了边关将士的救命物资上!老夫今晚就彻查到底!”
那一刻,躲在门外的云浩宇,心中充满了与年龄不符的冰冷。
他不仅震惊于贪腐的触目惊心,更清晰地记得,当时负责督办这批军需的,正是如今已位极人臣、也是支持他登基的重要力量之一——太后的父亲,自己的外公。
当年的那一夜,丞相张中正查清“黑心棉”的源头,竟是直指当朝李皇后的生父、国丈李文所负责的皇商采办!此事牵连国丈,非同小可。
秉性刚直不阿的张中正,并未因对方是皇后至亲而有一丝一毫的退缩,他竟连夜叩开宫门。
少年云浩宇虽未亲见,但后来从各方渠道拼凑出了当时的情景:
慈宁宫内,灯火通明。
李皇后看着那件破烂的“棉衣”,听着张中正义正词严的禀报,脸色铁青。一边是边关将士的冤魂和朝廷法度,一边是自家父亲的颜面。
李皇后又惊又怒,当着张中正的面,故意对父亲李文劈头盖脸一顿严厉斥责,骂他利令智昏,给家族蒙羞,李文站在一边,连连认错。
然而,张中正却并未就此罢休。他须发皆张,对着当时的李皇后凛然道:“国丈之过,非寻常贪墨可比!此乃动摇国本、寒彻将士之心之大罪!岂是几句斥责便可揭过?若如此轻纵,国法何在?军心何存?
前方将士在寒冬中冻死,李国丈难道不应该也体会体会寒冬吗?”
当时正值张中正推行新政的关键时期,亟需树立威信,整顿吏治。
李皇后深知,若此事处理不当,张中正的新政必将受阻,朝野舆论也会对李家极为不利。
迫于无奈,也是为了给天下一个交代,在李皇后心痛的目光下,张中正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时值寒冬腊月,滴水成冰。年过半百的国丈李文,竟被张中正勒令脱去华服,只着单衣,跪到慈宁宫外的冰天雪地之中“思过”!
寒风呼啸,雪花飘落。李文冻得脸色发紫,浑身颤抖,几乎昏厥。李皇后在宫内看得心如刀绞,泪流满面,却无法出面阻止。这一幕,深深刺痛了所有在场或听闻此事的李家族人。
自那以后,李皇后表面依旧母仪天下,但对张中正的恨意,却如同冰层下的暗流,汹涌澎湃。
她认为张中正此举不仅是惩罚其父,更是借题发挥,刻意打压李家,丝毫不顾及皇家颜面和她这位皇后的感受。
云浩宇的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棺椁,发出沉闷的声响。
他想起后来,母后是如何在自己面前,一次次隐晦地表达对张中正的不满,如何教导他,为君者,不可让臣权过重,不可让外臣如此践踏皇亲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