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五十八分,墙上的老式电子钟跳了一下。
陈渊把战术刀咬在嘴里,双手撑着工作台边缘,慢慢直起腰。他的后背已经僵了,一动就是一阵发麻,但他没停下。读取器还在闪,屏幕上最后一段代码刚跑完,他得趁着脑子还能转,立刻动手。
工具箱打开,零件挨个摆开。神经同步芯片、分流阀、连接桥——都是从运输车里抢来的,外壳有刮痕,接口还沾着油泥。他没时间挑,能用就行。
第一步是接能源耦合器。这玩意儿断电太久,金属口子氧化了一层灰膜,通电肯定打火。他低头看了看刀刃,又摸了摸机甲背部裸露的接口,干脆直接上手刮。
刀尖划过金属,发出沙沙的响。他控制着力道,一点一点把锈层蹭掉。手指有点抖,不是害怕,是太久了没睡。昨夜抄数据时就有点撑不住,现在更明显,但他不能停。
“再刮两下……”他低声说,像是在给自己打气。
刮完一边,他从拆下的冷却泵上拔了根细管,反向接在气压口。轻轻一按,一股冷气喷出来,把碎屑吹干净。他赶紧拿绝缘胶带绕了两圈,封住边缘。虽然丑,但能防短路。
接线的时候最怕错位。他闭眼回想了一遍笔记里的图,睁开眼,一根根对准插进去。咔哒一声,主控板亮了红灯。
通电成功。
他松了口气,靠在墙边缓了三秒,马上又站起来。第一阶段目标明确:装动态能量分流系统,解决动力过载。
程序导入很快,但运行起来才发现问题。刚启动不到十秒,背部推进器突然“嗡”地一声点火,机甲猛地往后一撞,差点把墙顶破。
陈渊一个箭步冲上去,拍下紧急切断钮。电源断了,警报没响,但地上那台读取器屏幕闪了两下,自动重启。
“差点炸了。”他抹了把脸,额头全是汗。
问题出在电流峰值。新系统第一次加载,一下子吸太多电,老化的备用电池扛不住,直接回涌。要是刚才没及时断电,整个控制室都可能烧了。
他蹲下来检查线路,发现三个分流阀的响应节奏不对。有的开太快,有的跟不上,导致能量分配失衡。必须手动调。
他翻出机械笔记,找到之前画的频率对照表。左手按住主控板,右手拿着测试笔,一个个测信号反馈。每调一次,就试一次低功率启动。
第三次尝试,推进器只是轻微震了一下,没点火。
第五次,系统进入自循环状态,红灯转黄。
第七次,绿灯亮了。
“成了。”他盯着指示灯,嘴角动了下。
这时候外面传来一声闷响,像是远处管道在震动。他立刻抬头看监控屏,红外画面显示一队人正在靠近,脚步频率很稳,但数字跳到了17.3。
他瞳孔一缩。
这个频率,正好是老钢梁的共振点。要是他们继续往前走,整片区域都可能塌。
可更麻烦的是,机甲的震动传感器被触发了,系统开始报警,内部电路出现波动。
他来不及多想,直接启用新装的阻尼程序。这是从资料里扒出来的反相波算法,原理是发出相反频率的震动来抵消外力。
操作界面跳出来,他快速输入参数。系统运行三秒后,机身抖动停止,警报解除。
“还好装了这玩意。”他擦了擦手,关掉非必要模块,只留核心感知和动力。机甲进入低功耗模式,外壳重新闭合,像一头趴下的铁兽。
这时候天已经有点亮了,透过通风口照进来一丝灰光。他坐回椅子,才发现衣服全湿透了,贴在身上冰凉。
但他顾不上换。
第二阶段还没完——神经反馈延迟补偿模块,才是这次升级的核心。
他打开机甲驾驶舱,坐进去,接上神经链接环。这东西以前用过几次,每次同步完都头疼得像要裂开。但现在不一样了,新模块能预判动作,理论上应该更轻松。
程序加载中,进度条走到一半,系统突然黑屏。
他愣了一下,再开机,发现模块自动进入了休眠状态。
“怎么回事?”
他调出日志,发现问题出在生物检测机制。系统误判他闭眼休息是“驾驶员离线”,直接切断了数据流。
“设计得太智能也不是好事。”他骂了一句,进后台强制关闭静默检测,改成手动唤醒。
重新连接。
这一次,他不做大动作,先让系统学习自己的习惯。抬左臂、停顿、转向、收回。重复十遍。
系统开始记录,生成响应模型。延迟从0.8秒降到0.6,再到0.4。
最后一次测试,他突然抬手抓操纵杆,系统几乎同步响应。
“0.29秒。”他看了眼计时,“比原来快了三倍。”
虽然没到资料说的0.1,但这已经是质变。以前打一拳要等半秒才有反应,现在念头刚起,机甲已经开始动了。
他试着做了个紧急规避动作,整个人被惯性甩了一下,但系统立刻调整姿态,稳住了。
“这感觉……像身体变长了。”他喃喃道。
第三阶段是多目标预判算法。这部分暂时不急,毕竟没有实战环境,没法校准。但他还是把程序先挂上,让它后台运行,收集基础数据。
做完这些,他已经连续工作四个小时。
体力早就到极限,眼睛干涩,喉咙发苦。他从保温壶里倒了点水,喝了一口,凉得刺牙。
放下杯子时,手一滑,杯底磕在桌角,发出清脆的一声响。
他没去捡,只是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指。
还在抖。
不是紧张,也不是累出来的,是一种更深的疲惫,从骨头里渗出来的那种。他知道这是神经系统超负荷的信号,再这么下去,轻则昏迷,重则瘫痪。
可他还不能停。
改造完成了,但没测试过实战性能。谁知道会不会关键时刻掉链子?
他站起身,走到机甲旁边,伸手摸了摸肩部的震波模块。
“要是现在有人打过来……能不能扛住?”
他不知道。
但他知道,迟早会来。
监控屏上,巡逻队的信号消失了。可能是撤了,也可能是换了路线。他不敢放松,这种地方,安静往往意味着更大的危险。
他把所有工具收进箱子,把废料塞进角落的金属桶。然后打开机甲维护面板,检查每一处接口是否牢固。
做完这些,他又看了一遍流程图。
下一步不是战斗,是撤离。
可怎么走?走哪条路?什么时候动身?
这些问题都没答案。
他靠在墙边坐下,头往后仰,贴着冰冷的墙面。闭上眼,脑子里全是线路图和频率参数,根本停不下来。
就在意识快要模糊的时候,耳机里传来一阵杂音。
滋啦——
他猛地睁开眼。
声音来自公共频道,被加密了大半,但还能听出是个男声,语速很快,说了两个词:
“枢纽……发现脚印。”
他坐直了。
对方说的是哪个枢纽?是不是这里?
他没动,也没回复,只是悄悄打开了机甲的被动监听模式,把增益调到最高。
几秒后,另一段信号接入。
“重复,B-7区管道入口有新鲜磨损痕迹,判断为近期有人进出。”
陈渊缓缓抬起手,关掉了房间里最后一盏灯。
陈渊把战术刀咬在嘴里,双手撑着工作台边缘,慢慢直起腰。他的后背已经僵了,一动就是一阵发麻,但他没停下。读取器还在闪,屏幕上最后一段代码刚跑完,他得趁着脑子还能转,立刻动手。
工具箱打开,零件挨个摆开。神经同步芯片、分流阀、连接桥——都是从运输车里抢来的,外壳有刮痕,接口还沾着油泥。他没时间挑,能用就行。
第一步是接能源耦合器。这玩意儿断电太久,金属口子氧化了一层灰膜,通电肯定打火。他低头看了看刀刃,又摸了摸机甲背部裸露的接口,干脆直接上手刮。
刀尖划过金属,发出沙沙的响。他控制着力道,一点一点把锈层蹭掉。手指有点抖,不是害怕,是太久了没睡。昨夜抄数据时就有点撑不住,现在更明显,但他不能停。
“再刮两下……”他低声说,像是在给自己打气。
刮完一边,他从拆下的冷却泵上拔了根细管,反向接在气压口。轻轻一按,一股冷气喷出来,把碎屑吹干净。他赶紧拿绝缘胶带绕了两圈,封住边缘。虽然丑,但能防短路。
接线的时候最怕错位。他闭眼回想了一遍笔记里的图,睁开眼,一根根对准插进去。咔哒一声,主控板亮了红灯。
通电成功。
他松了口气,靠在墙边缓了三秒,马上又站起来。第一阶段目标明确:装动态能量分流系统,解决动力过载。
程序导入很快,但运行起来才发现问题。刚启动不到十秒,背部推进器突然“嗡”地一声点火,机甲猛地往后一撞,差点把墙顶破。
陈渊一个箭步冲上去,拍下紧急切断钮。电源断了,警报没响,但地上那台读取器屏幕闪了两下,自动重启。
“差点炸了。”他抹了把脸,额头全是汗。
问题出在电流峰值。新系统第一次加载,一下子吸太多电,老化的备用电池扛不住,直接回涌。要是刚才没及时断电,整个控制室都可能烧了。
他蹲下来检查线路,发现三个分流阀的响应节奏不对。有的开太快,有的跟不上,导致能量分配失衡。必须手动调。
他翻出机械笔记,找到之前画的频率对照表。左手按住主控板,右手拿着测试笔,一个个测信号反馈。每调一次,就试一次低功率启动。
第三次尝试,推进器只是轻微震了一下,没点火。
第五次,系统进入自循环状态,红灯转黄。
第七次,绿灯亮了。
“成了。”他盯着指示灯,嘴角动了下。
这时候外面传来一声闷响,像是远处管道在震动。他立刻抬头看监控屏,红外画面显示一队人正在靠近,脚步频率很稳,但数字跳到了17.3。
他瞳孔一缩。
这个频率,正好是老钢梁的共振点。要是他们继续往前走,整片区域都可能塌。
可更麻烦的是,机甲的震动传感器被触发了,系统开始报警,内部电路出现波动。
他来不及多想,直接启用新装的阻尼程序。这是从资料里扒出来的反相波算法,原理是发出相反频率的震动来抵消外力。
操作界面跳出来,他快速输入参数。系统运行三秒后,机身抖动停止,警报解除。
“还好装了这玩意。”他擦了擦手,关掉非必要模块,只留核心感知和动力。机甲进入低功耗模式,外壳重新闭合,像一头趴下的铁兽。
这时候天已经有点亮了,透过通风口照进来一丝灰光。他坐回椅子,才发现衣服全湿透了,贴在身上冰凉。
但他顾不上换。
第二阶段还没完——神经反馈延迟补偿模块,才是这次升级的核心。
他打开机甲驾驶舱,坐进去,接上神经链接环。这东西以前用过几次,每次同步完都头疼得像要裂开。但现在不一样了,新模块能预判动作,理论上应该更轻松。
程序加载中,进度条走到一半,系统突然黑屏。
他愣了一下,再开机,发现模块自动进入了休眠状态。
“怎么回事?”
他调出日志,发现问题出在生物检测机制。系统误判他闭眼休息是“驾驶员离线”,直接切断了数据流。
“设计得太智能也不是好事。”他骂了一句,进后台强制关闭静默检测,改成手动唤醒。
重新连接。
这一次,他不做大动作,先让系统学习自己的习惯。抬左臂、停顿、转向、收回。重复十遍。
系统开始记录,生成响应模型。延迟从0.8秒降到0.6,再到0.4。
最后一次测试,他突然抬手抓操纵杆,系统几乎同步响应。
“0.29秒。”他看了眼计时,“比原来快了三倍。”
虽然没到资料说的0.1,但这已经是质变。以前打一拳要等半秒才有反应,现在念头刚起,机甲已经开始动了。
他试着做了个紧急规避动作,整个人被惯性甩了一下,但系统立刻调整姿态,稳住了。
“这感觉……像身体变长了。”他喃喃道。
第三阶段是多目标预判算法。这部分暂时不急,毕竟没有实战环境,没法校准。但他还是把程序先挂上,让它后台运行,收集基础数据。
做完这些,他已经连续工作四个小时。
体力早就到极限,眼睛干涩,喉咙发苦。他从保温壶里倒了点水,喝了一口,凉得刺牙。
放下杯子时,手一滑,杯底磕在桌角,发出清脆的一声响。
他没去捡,只是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指。
还在抖。
不是紧张,也不是累出来的,是一种更深的疲惫,从骨头里渗出来的那种。他知道这是神经系统超负荷的信号,再这么下去,轻则昏迷,重则瘫痪。
可他还不能停。
改造完成了,但没测试过实战性能。谁知道会不会关键时刻掉链子?
他站起身,走到机甲旁边,伸手摸了摸肩部的震波模块。
“要是现在有人打过来……能不能扛住?”
他不知道。
但他知道,迟早会来。
监控屏上,巡逻队的信号消失了。可能是撤了,也可能是换了路线。他不敢放松,这种地方,安静往往意味着更大的危险。
他把所有工具收进箱子,把废料塞进角落的金属桶。然后打开机甲维护面板,检查每一处接口是否牢固。
做完这些,他又看了一遍流程图。
下一步不是战斗,是撤离。
可怎么走?走哪条路?什么时候动身?
这些问题都没答案。
他靠在墙边坐下,头往后仰,贴着冰冷的墙面。闭上眼,脑子里全是线路图和频率参数,根本停不下来。
就在意识快要模糊的时候,耳机里传来一阵杂音。
滋啦——
他猛地睁开眼。
声音来自公共频道,被加密了大半,但还能听出是个男声,语速很快,说了两个词:
“枢纽……发现脚印。”
他坐直了。
对方说的是哪个枢纽?是不是这里?
他没动,也没回复,只是悄悄打开了机甲的被动监听模式,把增益调到最高。
几秒后,另一段信号接入。
“重复,B-7区管道入口有新鲜磨损痕迹,判断为近期有人进出。”
陈渊缓缓抬起手,关掉了房间里最后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