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珠亮起的瞬间,陈渊没说话,直接掏出数据板连上测试仪。电压曲线跳了一下,能量传导效率显示百分之六十二点三。他记下数字,抬头看向赵铁锤。
“能用。”他说,“不算高,但够了。”
赵铁锤蹲在旁边,手里还攥着热风枪。他盯着那盏微弱发光的灯泡看了两秒,然后站起身,拍了拍膝盖上的灰。
“那就干。”他说,“不造完整的机甲,咱们拼个能动、能打的铁疙瘩就行。”
两人立刻开始清点手头的东西。报废的冷却罐被拖了出来,外壳厚实,正好当躯干框架。一段旧传动轴从堆里翻出来,勉强能当右臂主梁。外骨骼支架是早年维修组淘汰的型号,关节处磨损严重,但结构完整。
“这腿有点歪。”陈渊扶着一条支架说。
“歪就歪点,又不是选美。”赵铁锤把锯齿钳往地上一放,“战场上没人看你长得帅不帅,只要能站起来,能开火,就是好机甲。”
他们把材料搬进隔离舱。门一关,外面的警报红光被挡在外面,只剩下头顶一盏应急灯照着。空间不大,转身都费劲,但他们也没别的选择。
“白天我来装检修管线的幌子。”赵铁锤一边量尺寸一边说,“你晚上进来接线路,别让别人看见你在弄这玩意儿。”
“行。”陈渊点头,“白天你稳住场面,晚上我动手。”
第一块钢板焊上去的时候出了问题。应急熔接笔温度太高,刚碰上去就冒烟,金属边缘直接发黑卷曲。
“不行。”陈渊松手,“再这么搞,整块板都得废。”
赵铁锤想了想,拿起热风枪调到最低档。“低温慢烤。”他说,“像煮粥一样,一点点来。”
他们改用手动焊接,一点一点把接口封死。每焊五厘米就得停一次,等材料冷却。进度慢得像蜗牛爬,可至少没裂。
半夜陈渊一个人进来,拿着扳手和测量尺,在黑暗里一点点校准关节角度。他的手指被划了好几道口子,血混着机油抹得到处都是。但他没停下。
第二天赵铁锤来看进展,发现右臂连接处歪了三度。
“没事。”他说,“战场上哪有 perfectly 对齐的?差个几度照样能挥拳。”
“这不是能不能挥拳的问题。”陈渊拧紧一颗螺丝,“这是平衡问题。重心偏移,走两步就得摔。”
“那你调。”
陈渊趴在地上,拿水平仪测了十分钟,终于把角度掰回来。
第三天下午,船体轻微震动了一下。广播响起来:“敌舰距离四十公里,预计三十分钟内接触。”
赵铁锤正在切冷却罐的顶部,听见声音手没抖,只是说了句:“加快点。”
陈渊把最后一段纳米耦合线穿进预留槽。线太脆,弯了三次才成功。他额头全是汗,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控制面板上发出“啪”的一声轻响。
“别滴水。”赵铁锤头也不抬,“电路怕潮。”
“我不是故意的。”陈渊擦了把脸,“这地方太闷了。”
“谁让你喘粗气了?”赵铁锤哼了一声,“你以为你是来度假的?”
陈渊没回嘴,继续埋头干活。他知道对方不是真骂他,这只是老机械师的习惯——越是紧张的时候,越要说几句难听话压住情绪。
框架基本成型那天,他们遇到了最大的麻烦:原计划用的备用电池组被调走了。主控大厅紧急征用,说是防御炮台电力不稳。
“没了电,这堆铁就是个摆设。”陈渊站在动力舱前,看着空荡荡的插槽。
“那就找别的。”赵铁锤翻出三个老旧储能单元,“串联起来,凑合用。”
“电压不稳怎么办?”
“加个手动稳压阀。”赵铁锤从工具箱底层抽出一个铜制旋钮,“老式调节器,没自动校正,靠人手调。”
“那得多精细?”
“你手指头不是长着吗?”赵铁锤把旋钮塞他手里,“感觉不准就多试几次,反正又不会少块肉。”
他们把三个储能单元并联固定,接上分流电路。陈渊重新画了控制逻辑图,去掉所有非必要模块,只保留驱动电机和基础火控。
第四次通电测试时,系统短路了。火花“砰”地炸开,赵铁锤一把拉开拉环,物理断路生效,电源切断。
“差点烧了。”陈渊喘着气,“绝缘层老化太严重。”
“换。”赵铁锤甩掉手套,“明天换新的屏蔽层,再试。”
第五次,他们成功了。
电流缓缓流入主线路,仪表盘指针慢慢抬起。电机发出低沉的嗡鸣,右臂机械臂微微颤动,然后——
抬了起来。
虽然只抬了十厘米,随即“咔”地落回去,但那是第一次,这台由废料拼成的机器,真正动了起来。
赵铁锤没笑,也没鼓掌。他只是走过去,伸手摸了摸机甲的肩部装甲,像是在确认它是不是真的。
“成了。”他说。
陈渊站在旁边,手里握着扳手,脸上全是油污。他看着那条刚刚抬起又落下的手臂,忽然觉得胳膊也跟着酸了起来。
“还没完。”他说,“驾驶舱没封,控制系统没调,火控模块还没装。”
“我知道。”赵铁锤坐到角落的工作凳上,打开一瓶营养液喝了一口,“我说的是‘动了’,不是‘好了’。”
陈渊点点头。他蹲下来,打开侧盖,开始检查扭矩参数。肩部关节的螺丝需要重新校准,不然下次抬臂还会卡死。
赵铁锤看着他忙碌的背影,突然说:“你以前在地球,也是这样?”
“差不多。”陈渊拧紧一颗螺母,“修车,改发动机,拆家电。”
“难怪你上手这么快。”赵铁锤咕哝了一句,“我们这儿缺的就是你这种不怕脏的人。”
陈渊没接话。他把数据板贴在机甲内壁,调出结构图,对照每一个连接点。
外面的警报还在闪,红光从门缝渗进来,照在未涂装的合金骨架上,泛着冷色。
他们谁都没提离开的事。
工具散了一地,边角料堆在墙角,工作台上全是焊痕和划伤。那台机甲静静地立着,一半像尸体,一半像即将苏醒的生命。
陈渊敲了敲外壳,声音很闷。
“下次试试双腿驱动。”他说。
赵铁锤应了一声,没动。
陈渊低头继续调整线路。他的手指被绝缘胶带缠着,最上面一层已经黑了。他撕掉重缠,新胶带贴上去的时候,机甲内部传来一声轻微的“滴”。
自检启动。
他停下动作,盯着控制面板。
绿灯亮了。
“能用。”他说,“不算高,但够了。”
赵铁锤蹲在旁边,手里还攥着热风枪。他盯着那盏微弱发光的灯泡看了两秒,然后站起身,拍了拍膝盖上的灰。
“那就干。”他说,“不造完整的机甲,咱们拼个能动、能打的铁疙瘩就行。”
两人立刻开始清点手头的东西。报废的冷却罐被拖了出来,外壳厚实,正好当躯干框架。一段旧传动轴从堆里翻出来,勉强能当右臂主梁。外骨骼支架是早年维修组淘汰的型号,关节处磨损严重,但结构完整。
“这腿有点歪。”陈渊扶着一条支架说。
“歪就歪点,又不是选美。”赵铁锤把锯齿钳往地上一放,“战场上没人看你长得帅不帅,只要能站起来,能开火,就是好机甲。”
他们把材料搬进隔离舱。门一关,外面的警报红光被挡在外面,只剩下头顶一盏应急灯照着。空间不大,转身都费劲,但他们也没别的选择。
“白天我来装检修管线的幌子。”赵铁锤一边量尺寸一边说,“你晚上进来接线路,别让别人看见你在弄这玩意儿。”
“行。”陈渊点头,“白天你稳住场面,晚上我动手。”
第一块钢板焊上去的时候出了问题。应急熔接笔温度太高,刚碰上去就冒烟,金属边缘直接发黑卷曲。
“不行。”陈渊松手,“再这么搞,整块板都得废。”
赵铁锤想了想,拿起热风枪调到最低档。“低温慢烤。”他说,“像煮粥一样,一点点来。”
他们改用手动焊接,一点一点把接口封死。每焊五厘米就得停一次,等材料冷却。进度慢得像蜗牛爬,可至少没裂。
半夜陈渊一个人进来,拿着扳手和测量尺,在黑暗里一点点校准关节角度。他的手指被划了好几道口子,血混着机油抹得到处都是。但他没停下。
第二天赵铁锤来看进展,发现右臂连接处歪了三度。
“没事。”他说,“战场上哪有 perfectly 对齐的?差个几度照样能挥拳。”
“这不是能不能挥拳的问题。”陈渊拧紧一颗螺丝,“这是平衡问题。重心偏移,走两步就得摔。”
“那你调。”
陈渊趴在地上,拿水平仪测了十分钟,终于把角度掰回来。
第三天下午,船体轻微震动了一下。广播响起来:“敌舰距离四十公里,预计三十分钟内接触。”
赵铁锤正在切冷却罐的顶部,听见声音手没抖,只是说了句:“加快点。”
陈渊把最后一段纳米耦合线穿进预留槽。线太脆,弯了三次才成功。他额头全是汗,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控制面板上发出“啪”的一声轻响。
“别滴水。”赵铁锤头也不抬,“电路怕潮。”
“我不是故意的。”陈渊擦了把脸,“这地方太闷了。”
“谁让你喘粗气了?”赵铁锤哼了一声,“你以为你是来度假的?”
陈渊没回嘴,继续埋头干活。他知道对方不是真骂他,这只是老机械师的习惯——越是紧张的时候,越要说几句难听话压住情绪。
框架基本成型那天,他们遇到了最大的麻烦:原计划用的备用电池组被调走了。主控大厅紧急征用,说是防御炮台电力不稳。
“没了电,这堆铁就是个摆设。”陈渊站在动力舱前,看着空荡荡的插槽。
“那就找别的。”赵铁锤翻出三个老旧储能单元,“串联起来,凑合用。”
“电压不稳怎么办?”
“加个手动稳压阀。”赵铁锤从工具箱底层抽出一个铜制旋钮,“老式调节器,没自动校正,靠人手调。”
“那得多精细?”
“你手指头不是长着吗?”赵铁锤把旋钮塞他手里,“感觉不准就多试几次,反正又不会少块肉。”
他们把三个储能单元并联固定,接上分流电路。陈渊重新画了控制逻辑图,去掉所有非必要模块,只保留驱动电机和基础火控。
第四次通电测试时,系统短路了。火花“砰”地炸开,赵铁锤一把拉开拉环,物理断路生效,电源切断。
“差点烧了。”陈渊喘着气,“绝缘层老化太严重。”
“换。”赵铁锤甩掉手套,“明天换新的屏蔽层,再试。”
第五次,他们成功了。
电流缓缓流入主线路,仪表盘指针慢慢抬起。电机发出低沉的嗡鸣,右臂机械臂微微颤动,然后——
抬了起来。
虽然只抬了十厘米,随即“咔”地落回去,但那是第一次,这台由废料拼成的机器,真正动了起来。
赵铁锤没笑,也没鼓掌。他只是走过去,伸手摸了摸机甲的肩部装甲,像是在确认它是不是真的。
“成了。”他说。
陈渊站在旁边,手里握着扳手,脸上全是油污。他看着那条刚刚抬起又落下的手臂,忽然觉得胳膊也跟着酸了起来。
“还没完。”他说,“驾驶舱没封,控制系统没调,火控模块还没装。”
“我知道。”赵铁锤坐到角落的工作凳上,打开一瓶营养液喝了一口,“我说的是‘动了’,不是‘好了’。”
陈渊点点头。他蹲下来,打开侧盖,开始检查扭矩参数。肩部关节的螺丝需要重新校准,不然下次抬臂还会卡死。
赵铁锤看着他忙碌的背影,突然说:“你以前在地球,也是这样?”
“差不多。”陈渊拧紧一颗螺母,“修车,改发动机,拆家电。”
“难怪你上手这么快。”赵铁锤咕哝了一句,“我们这儿缺的就是你这种不怕脏的人。”
陈渊没接话。他把数据板贴在机甲内壁,调出结构图,对照每一个连接点。
外面的警报还在闪,红光从门缝渗进来,照在未涂装的合金骨架上,泛着冷色。
他们谁都没提离开的事。
工具散了一地,边角料堆在墙角,工作台上全是焊痕和划伤。那台机甲静静地立着,一半像尸体,一半像即将苏醒的生命。
陈渊敲了敲外壳,声音很闷。
“下次试试双腿驱动。”他说。
赵铁锤应了一声,没动。
陈渊低头继续调整线路。他的手指被绝缘胶带缠着,最上面一层已经黑了。他撕掉重缠,新胶带贴上去的时候,机甲内部传来一声轻微的“滴”。
自检启动。
他停下动作,盯着控制面板。
绿灯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