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渊睁开眼的时候,战术屏正闪着红光。他眨了两下,视线才重新聚焦。刚才那一阵眩晕像是被人从背后猛推了一把,脑子还在发沉,但他知道现在不能停。
他抬起右手,发现手套边缘渗了点暗色痕迹,不知道是血还是机油。没空管这个,他用牙齿咬住头盔内衬的拉带,往上一扯,把偏移的视觉增强模块重新卡回原位。眼前画面晃了几下,终于稳定下来。
雷达图在左上角跳动,己方单位标记为绿点,敌舰是红的。海盗主力已经溃散,几艘战舰正各自逃窜,看起来乱成一团。可陈渊盯着看了三秒,就觉得不对劲。
有规律。
他关掉语音提示和环境音效,把系统算力全调到雷达分析模块。干扰波被过滤后,航迹线清晰了许多。三艘原本应该同步撤离的驱逐舰,右侧那艘总是在转向时慢半拍——不是动力问题,是动作延迟。
他调出过去三十秒的回放,叠加通讯频段波动图谱。果然,每次指挥信号发出后,这艘船都要等大约1.8秒才响应。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另外两个编队里,每次都有至少一艘舰艇滞后。
这不是故障。
他快速翻找数据库,比对这几艘船的型号。结果出来了:都是民用货船改装的,最近才加入海盗舰队。机身编号还能看出原属商团的标识,涂装都没刷干净。
问题出在通信协议上。
这些船用的不是海盗主力的加密网,而是老式明码中继系统。命令得先传到指挥舰,再由人工转发进去,中间至少多出两道环节。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它们反应总是慢一步——不是不想跟上,是根本收不到实时指令。
陈渊靠在座椅上,呼吸稍微重了些。医疗外骨骼的警报灯又开始闪,这次是橙色,说明身体负荷接近极限。他没去碰关闭键,只把手掌贴在操纵杆侧面,感受引擎的震动频率。
这个漏洞能用。
如果只是个别船只掉队,可能只是巧合。但现在看来,这种“半孤立节点”在海盗舰队里不止一艘两艘。只要抓住时机,在他们传递指令的空档发动突袭,就能打乱整个节奏。
他没有马上通知舰队。
现在追击的节奏刚刚压上去,各单位都在按原计划清剿残敌。如果突然改变策略,反而容易造成混乱。而且这种细节上的破绽,说起来太抽象,光靠语音很难讲清楚。
他打开战术日志,把发现的异常数据打包加密,标注为“高优先级待验证”。然后存进临时缓存区,等后续确认后再推送。
做完这些,他调整座椅角度,让视野更贴近主屏幕。机甲还停在D区外围的一块陨石阴影下,引擎低鸣运转,随时可以启动。他左手搭在控制面板上,右手轻轻敲着扶手,眼睛一直盯着那几艘异常单位的动向。
其中一艘已经开始尝试接入新的频道,信号强度忽强忽弱。它想跟上大部队,但明显接不上节奏。另一艘干脆停了下来,炮塔原地旋转,像是在等待下一步命令。
有意思。
陈渊嘴角动了一下。这种状态下的舰艇最危险,也最好利用。它们既不能有效作战,又不敢擅自脱离编队,只能被动等待指令。就像一根松动的螺丝,看着不起眼,但只要轻轻一撞,整台机器都可能崩盘。
他调出己方预备队的位置图。两支小队正在B区集结,准备追击最后几艘逃逸目标。按照原计划,他们会从正面压上去,形成合围。
但现在,或许有更好的选择。
他手指在虚拟键盘上滑动,调出侧翼掩体群的地形数据。C区背面有片密集碎片区,正好能遮蔽小型舰艇的信号。如果让一支三人机甲组悄悄绕过去,等那艘滞后的驱逐舰经过时突然出手,对方根本来不及反应。
可他没下令。
不是犹豫,是还得再等等。
战场上最怕的就是急于求成。刚才那一波反击打得漂亮,但不代表敌人全是傻子。万一这是个陷阱,故意露出破绽引他们深入,那就麻烦了。
他盯着屏幕,看到那艘滞后的驱逐舰终于完成了转向,慢慢朝主力方向靠拢。它的护盾闪烁了一下,像是重启了系统。与此同时,通讯频段出现短暂跳变,持续不到一秒。
这个变化一般人注意不到。
但陈渊看到了。
那是切换协议的瞬间特征。说明这艘船正在尝试接入新的网络,可能是海盗临时搭建的备用信道。
他立刻记下时间点,顺手把这段波形截图保存。然后重新检查了一遍所有异常单位的编号和位置,确认没有遗漏。
这时候,远处传来一阵轻微震感。是己方一艘巡洋舰击毁了目标,爆炸冲击波传到了这片区域。陨石表面剥落下一些碎屑,飘在空中慢慢散开。
陈渊没动。
他知道这一仗还没结束。海盗虽然被打散,但核心指挥链还在运作。只要还有人能发号施令,局势就随时可能翻转。
他伸手摸了下胸口的固定带。那里还在隐隐作痛,每一次呼吸都牵着神经发紧。但他清楚,自己必须坐在这里,一直到最后一艘敌舰退出战场为止。
屏幕上的红点又动了。
那艘刚切换完协议的驱逐舰突然减速,炮塔转向左侧空域,锁定某个未知目标。它没开火,但姿态明显进入战斗状态。
陈渊眯起眼。
那边什么都没有。
至少表面上看是空的。
可他知道,那片区域刚好是己方一架侦察无人机的预定巡逻路线。如果对方能提前预判位置,说明他们的信号泄露了。
他迅速调出通讯加密等级检测界面。结果显示一切正常,所有频道都在安全范围内运行。
但问题不在己方。
而在敌人的反应速度。
这艘船不该这么快就察觉到威胁。除非……它接收的是另一种类型的指令,不是通过常规通信网,而是某种独立信道。
念头一闪而过。
陈渊立刻把刚才记录的所有延迟数据重新排序,按接收时间排列。然后对比每条指令发出与执行的时间差。
第三条记录异常。
延迟只有0.3秒,远低于平均值。这意味着这条命令没有经过中继,是直接送达的。
他盯着这条数据看了两秒,忽然明白了什么。
这些改装船并不是完全隔离的。它们大部分时间靠人工转发指令,但在关键时刻,会临时接入一个独立信道,接收紧急命令。
这才是真正的漏洞。
不是系统落后,而是双轨并行。一条公开,一条隐蔽。表面上看是协同不畅,实际上是在隐藏真实指挥路径。
他深吸一口气,手指悬在发送键上方。
这个发现不能随便说出去。一旦暴露,对方马上就会换方式。得先验证,再动手。
他调出己方一架闲置的诱饵无人机,设定为模拟改装舰信号特征。然后规划了一条航线,让它缓缓靠近那艘可疑的驱逐舰。
如果他的猜测没错,这艘船会在某个时刻收到特殊指令。
而他要做的,就是抓住那个瞬间。
他抬起右手,发现手套边缘渗了点暗色痕迹,不知道是血还是机油。没空管这个,他用牙齿咬住头盔内衬的拉带,往上一扯,把偏移的视觉增强模块重新卡回原位。眼前画面晃了几下,终于稳定下来。
雷达图在左上角跳动,己方单位标记为绿点,敌舰是红的。海盗主力已经溃散,几艘战舰正各自逃窜,看起来乱成一团。可陈渊盯着看了三秒,就觉得不对劲。
有规律。
他关掉语音提示和环境音效,把系统算力全调到雷达分析模块。干扰波被过滤后,航迹线清晰了许多。三艘原本应该同步撤离的驱逐舰,右侧那艘总是在转向时慢半拍——不是动力问题,是动作延迟。
他调出过去三十秒的回放,叠加通讯频段波动图谱。果然,每次指挥信号发出后,这艘船都要等大约1.8秒才响应。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另外两个编队里,每次都有至少一艘舰艇滞后。
这不是故障。
他快速翻找数据库,比对这几艘船的型号。结果出来了:都是民用货船改装的,最近才加入海盗舰队。机身编号还能看出原属商团的标识,涂装都没刷干净。
问题出在通信协议上。
这些船用的不是海盗主力的加密网,而是老式明码中继系统。命令得先传到指挥舰,再由人工转发进去,中间至少多出两道环节。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它们反应总是慢一步——不是不想跟上,是根本收不到实时指令。
陈渊靠在座椅上,呼吸稍微重了些。医疗外骨骼的警报灯又开始闪,这次是橙色,说明身体负荷接近极限。他没去碰关闭键,只把手掌贴在操纵杆侧面,感受引擎的震动频率。
这个漏洞能用。
如果只是个别船只掉队,可能只是巧合。但现在看来,这种“半孤立节点”在海盗舰队里不止一艘两艘。只要抓住时机,在他们传递指令的空档发动突袭,就能打乱整个节奏。
他没有马上通知舰队。
现在追击的节奏刚刚压上去,各单位都在按原计划清剿残敌。如果突然改变策略,反而容易造成混乱。而且这种细节上的破绽,说起来太抽象,光靠语音很难讲清楚。
他打开战术日志,把发现的异常数据打包加密,标注为“高优先级待验证”。然后存进临时缓存区,等后续确认后再推送。
做完这些,他调整座椅角度,让视野更贴近主屏幕。机甲还停在D区外围的一块陨石阴影下,引擎低鸣运转,随时可以启动。他左手搭在控制面板上,右手轻轻敲着扶手,眼睛一直盯着那几艘异常单位的动向。
其中一艘已经开始尝试接入新的频道,信号强度忽强忽弱。它想跟上大部队,但明显接不上节奏。另一艘干脆停了下来,炮塔原地旋转,像是在等待下一步命令。
有意思。
陈渊嘴角动了一下。这种状态下的舰艇最危险,也最好利用。它们既不能有效作战,又不敢擅自脱离编队,只能被动等待指令。就像一根松动的螺丝,看着不起眼,但只要轻轻一撞,整台机器都可能崩盘。
他调出己方预备队的位置图。两支小队正在B区集结,准备追击最后几艘逃逸目标。按照原计划,他们会从正面压上去,形成合围。
但现在,或许有更好的选择。
他手指在虚拟键盘上滑动,调出侧翼掩体群的地形数据。C区背面有片密集碎片区,正好能遮蔽小型舰艇的信号。如果让一支三人机甲组悄悄绕过去,等那艘滞后的驱逐舰经过时突然出手,对方根本来不及反应。
可他没下令。
不是犹豫,是还得再等等。
战场上最怕的就是急于求成。刚才那一波反击打得漂亮,但不代表敌人全是傻子。万一这是个陷阱,故意露出破绽引他们深入,那就麻烦了。
他盯着屏幕,看到那艘滞后的驱逐舰终于完成了转向,慢慢朝主力方向靠拢。它的护盾闪烁了一下,像是重启了系统。与此同时,通讯频段出现短暂跳变,持续不到一秒。
这个变化一般人注意不到。
但陈渊看到了。
那是切换协议的瞬间特征。说明这艘船正在尝试接入新的网络,可能是海盗临时搭建的备用信道。
他立刻记下时间点,顺手把这段波形截图保存。然后重新检查了一遍所有异常单位的编号和位置,确认没有遗漏。
这时候,远处传来一阵轻微震感。是己方一艘巡洋舰击毁了目标,爆炸冲击波传到了这片区域。陨石表面剥落下一些碎屑,飘在空中慢慢散开。
陈渊没动。
他知道这一仗还没结束。海盗虽然被打散,但核心指挥链还在运作。只要还有人能发号施令,局势就随时可能翻转。
他伸手摸了下胸口的固定带。那里还在隐隐作痛,每一次呼吸都牵着神经发紧。但他清楚,自己必须坐在这里,一直到最后一艘敌舰退出战场为止。
屏幕上的红点又动了。
那艘刚切换完协议的驱逐舰突然减速,炮塔转向左侧空域,锁定某个未知目标。它没开火,但姿态明显进入战斗状态。
陈渊眯起眼。
那边什么都没有。
至少表面上看是空的。
可他知道,那片区域刚好是己方一架侦察无人机的预定巡逻路线。如果对方能提前预判位置,说明他们的信号泄露了。
他迅速调出通讯加密等级检测界面。结果显示一切正常,所有频道都在安全范围内运行。
但问题不在己方。
而在敌人的反应速度。
这艘船不该这么快就察觉到威胁。除非……它接收的是另一种类型的指令,不是通过常规通信网,而是某种独立信道。
念头一闪而过。
陈渊立刻把刚才记录的所有延迟数据重新排序,按接收时间排列。然后对比每条指令发出与执行的时间差。
第三条记录异常。
延迟只有0.3秒,远低于平均值。这意味着这条命令没有经过中继,是直接送达的。
他盯着这条数据看了两秒,忽然明白了什么。
这些改装船并不是完全隔离的。它们大部分时间靠人工转发指令,但在关键时刻,会临时接入一个独立信道,接收紧急命令。
这才是真正的漏洞。
不是系统落后,而是双轨并行。一条公开,一条隐蔽。表面上看是协同不畅,实际上是在隐藏真实指挥路径。
他深吸一口气,手指悬在发送键上方。
这个发现不能随便说出去。一旦暴露,对方马上就会换方式。得先验证,再动手。
他调出己方一架闲置的诱饵无人机,设定为模拟改装舰信号特征。然后规划了一条航线,让它缓缓靠近那艘可疑的驱逐舰。
如果他的猜测没错,这艘船会在某个时刻收到特殊指令。
而他要做的,就是抓住那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