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舱的灯亮着,陈渊站在机甲前,手指划过控制台屏幕。刚才关掉的加密文件夹又打开了,赵铁锤那本机械手册的扫描件静静躺在目录最上方。他点开第一页,泛黄的纸面上是手写的操作流程和潦草标注,字迹熟悉得像是昨天才写下的。
“这老家伙……”他低声说了一句,没继续往下想,而是把内容投到主屏上,“小李,过来。”
小李刚打卡进来,手里拎着一罐营养液,听到喊声赶紧跑过来。“怎么了哥?是不是要开工了?”
“嗯。”陈渊指着投影里的焊接示意图,“你看这个磁流体稳定焊法,以前没见过吧?”
小李凑近看了两眼,摇头:“别说见了,听都没听过。这玩意儿靠谱吗?咱们现在用的可是微米级接口。”
“靠谱。”陈渊语气很稳,“赵铁锤留下的东西,没一个是白给的。他说这种焊法能在高能环境下自动调节电流密度,防止虚焊和热变形。”
小李半信半疑:“可我们这维修臂不是原厂配置,末端精度本来就差一点,再加上震荡补偿模块,系统能扛住吗?”
“试一下就知道。”陈渊调出工具库清单,“你去把三号柜里的震荡器拆下来,我来改驱动程序。”
两人分工明确,一个动手拆装,一个写代码调试。不到半小时,改装完成。陈渊让小李先别急着上手,自己亲自操作机械臂做了第一组测试焊点。
银白色的合金片在磁场中微微颤动,焊口处泛起一圈极淡的蓝光,持续了不到两秒就消失了。
“成了。”陈渊松了口气,“温度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接缝强度也达标。”
小李瞪大眼睛:“还真行啊!老爷子的东西比舰载数据库里的方案还顶?”
“有些经验,不是数据能替代的。”陈渊没多解释,直接启动正式装配流程,“开始装天线阵列。”
他们从运输箱里取出那批高纯度合金,按照新设计图切割成型。球面反射结构比原来的平板天线复杂得多,每个单元都要精准定位角度。好在有了震荡补偿,机械臂终于能稳定完成微调。
三个小时后,背部通讯模块基本组装完毕。新的天线阵列像一层展开的花瓣,层层叠叠围成半球形,表面涂了一层哑光涂层,摸上去有点粗糙。
“信号扩散效率提升了多少?”小李问。
“初步模拟显示,覆盖范围扩大了六倍,抗干扰能力提升三倍以上。”陈渊一边输入校准指令,一边说,“最关键的是,现在可以实现动态组网。哪怕被打掉一半单位,剩下的也能自动重建链路。”
“那不就跟蜂群一样了?”小李笑了,“以后咱们打配合再也不怕断线了。”
“就是奔着这个目标来的。”陈渊点头,“下一步,换电池组。”
他们转向动力系统。反物质燃料被封存在特制容器里,能量读数高得吓人。旧版电池组根本撑不住这么高的输出,强行接入只会炸膛。
“得加稳压。”陈渊翻出地球时期核反应堆的设计资料,“三级回路,每级都得独立散热和隔离。”
小李看着图纸直嘬牙花子:“这也太复杂了吧,咱们哪有这么多材料?”
“有现成的。”陈渊指了指仓库角落一堆废弃零件,“那边的石墨烯板拆下来能用,量子隧穿膜虽然没有成品,但可以用双层绝缘陶瓷代替,效果差不多。”
“你还真敢改啊。”小李咂舌。
“不敢改就没法活。”陈渊已经开始拆解旧电池仓,“你去把牵引机器人调过来,小心电压别冲太高。”
小李照做,可就在搬运新电池组时,发现接口对不上。
“不对劲啊!”他喊道,“输出标准变了,这不是我们船上通用的协议!”
陈渊走过来检查了一下,皱眉。“果然,这批设备用的是军规级快充接口,咱们的老系统根本不兼容。”
“那怎么办?重做整个供电线路?那得干到下个月去了!”
“不用。”陈渊坐回终端前,“我改驱动程序,重新定义握手协议。”
他敲击键盘的速度很快,一行行代码跳出来。小李看不懂具体逻辑,但能看到系统状态从红色警告一步步变绿。
二十分钟后,提示音响起——【电源协议匹配成功】。
“你这操作……跟黑进系统似的。”小李忍不住说。
“不是黑,是适配。”陈渊淡淡地说,“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
新电池组顺利安装到位。指示灯由红转绿,内部温度稳定在安全区间。陈渊启动自检程序,动力响应时间从原来的0.8秒缩短到0.48秒,最大续航翻了一倍。
“牛啊!”小李拍了下机甲外壳,“这下指挥单位跑得比侦察兵还快了。”
“这只是开始。”陈渊看向剩余材料清单,“你还记得之前提的那个预热缓冲器吗?”
“啊?”小李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你说主炮那个?现在还能搞?”
“边角料够用。”陈渊挑出一小块高导合金,“不能换整根炮管,但加个离子聚焦环和缓冲腔,至少能让首发命中率提上去。”
“太好了!”小李差点跳起来,“我一直觉得咱们火力输出不稳定,就是启动延迟太高!”
“问题找到了,就得解决。”陈渊开始建模,“你负责加工环体,我来改弹道算法。”
两人再次投入工作。这一次节奏更快,毕竟只是局部改造。三个小时后,预热装置安装完毕,同步更新了射击校准模型。
“搞定。”陈渊关闭最后一项调试界面,“所有系统自检通过。”
小李绕着机甲走了两圈,怎么看怎么顺眼。“这哪还是原来那台破机甲,简直是脱胎换骨。”
陈渊没说话,只是站在前面,看着装甲表面冷银色的光泽。原本笨重的轮廓变得流畅,每一处改动都对应着一次生死教训。他知道,这台机甲不再只是战斗工具,而是他们一路走来的证明。
“明天测试?”小李问。
“早上七点,空旷区集合。”陈渊说完,走到休息椅旁坐下,闭上眼。
小李看了看时间,打卡准备离开。走到门口时,他又回头看了眼机甲。
驾驶舱的眼部传感器还亮着,微弱的光一闪一闪,像在呼吸。
他笑了笑,轻声说了句:“明天见。”
灯光渐暗,维修舱陷入安静。
机甲的右臂忽然轻微抖动了一下,手指关节发出一声轻响。
“这老家伙……”他低声说了一句,没继续往下想,而是把内容投到主屏上,“小李,过来。”
小李刚打卡进来,手里拎着一罐营养液,听到喊声赶紧跑过来。“怎么了哥?是不是要开工了?”
“嗯。”陈渊指着投影里的焊接示意图,“你看这个磁流体稳定焊法,以前没见过吧?”
小李凑近看了两眼,摇头:“别说见了,听都没听过。这玩意儿靠谱吗?咱们现在用的可是微米级接口。”
“靠谱。”陈渊语气很稳,“赵铁锤留下的东西,没一个是白给的。他说这种焊法能在高能环境下自动调节电流密度,防止虚焊和热变形。”
小李半信半疑:“可我们这维修臂不是原厂配置,末端精度本来就差一点,再加上震荡补偿模块,系统能扛住吗?”
“试一下就知道。”陈渊调出工具库清单,“你去把三号柜里的震荡器拆下来,我来改驱动程序。”
两人分工明确,一个动手拆装,一个写代码调试。不到半小时,改装完成。陈渊让小李先别急着上手,自己亲自操作机械臂做了第一组测试焊点。
银白色的合金片在磁场中微微颤动,焊口处泛起一圈极淡的蓝光,持续了不到两秒就消失了。
“成了。”陈渊松了口气,“温度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接缝强度也达标。”
小李瞪大眼睛:“还真行啊!老爷子的东西比舰载数据库里的方案还顶?”
“有些经验,不是数据能替代的。”陈渊没多解释,直接启动正式装配流程,“开始装天线阵列。”
他们从运输箱里取出那批高纯度合金,按照新设计图切割成型。球面反射结构比原来的平板天线复杂得多,每个单元都要精准定位角度。好在有了震荡补偿,机械臂终于能稳定完成微调。
三个小时后,背部通讯模块基本组装完毕。新的天线阵列像一层展开的花瓣,层层叠叠围成半球形,表面涂了一层哑光涂层,摸上去有点粗糙。
“信号扩散效率提升了多少?”小李问。
“初步模拟显示,覆盖范围扩大了六倍,抗干扰能力提升三倍以上。”陈渊一边输入校准指令,一边说,“最关键的是,现在可以实现动态组网。哪怕被打掉一半单位,剩下的也能自动重建链路。”
“那不就跟蜂群一样了?”小李笑了,“以后咱们打配合再也不怕断线了。”
“就是奔着这个目标来的。”陈渊点头,“下一步,换电池组。”
他们转向动力系统。反物质燃料被封存在特制容器里,能量读数高得吓人。旧版电池组根本撑不住这么高的输出,强行接入只会炸膛。
“得加稳压。”陈渊翻出地球时期核反应堆的设计资料,“三级回路,每级都得独立散热和隔离。”
小李看着图纸直嘬牙花子:“这也太复杂了吧,咱们哪有这么多材料?”
“有现成的。”陈渊指了指仓库角落一堆废弃零件,“那边的石墨烯板拆下来能用,量子隧穿膜虽然没有成品,但可以用双层绝缘陶瓷代替,效果差不多。”
“你还真敢改啊。”小李咂舌。
“不敢改就没法活。”陈渊已经开始拆解旧电池仓,“你去把牵引机器人调过来,小心电压别冲太高。”
小李照做,可就在搬运新电池组时,发现接口对不上。
“不对劲啊!”他喊道,“输出标准变了,这不是我们船上通用的协议!”
陈渊走过来检查了一下,皱眉。“果然,这批设备用的是军规级快充接口,咱们的老系统根本不兼容。”
“那怎么办?重做整个供电线路?那得干到下个月去了!”
“不用。”陈渊坐回终端前,“我改驱动程序,重新定义握手协议。”
他敲击键盘的速度很快,一行行代码跳出来。小李看不懂具体逻辑,但能看到系统状态从红色警告一步步变绿。
二十分钟后,提示音响起——【电源协议匹配成功】。
“你这操作……跟黑进系统似的。”小李忍不住说。
“不是黑,是适配。”陈渊淡淡地说,“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
新电池组顺利安装到位。指示灯由红转绿,内部温度稳定在安全区间。陈渊启动自检程序,动力响应时间从原来的0.8秒缩短到0.48秒,最大续航翻了一倍。
“牛啊!”小李拍了下机甲外壳,“这下指挥单位跑得比侦察兵还快了。”
“这只是开始。”陈渊看向剩余材料清单,“你还记得之前提的那个预热缓冲器吗?”
“啊?”小李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你说主炮那个?现在还能搞?”
“边角料够用。”陈渊挑出一小块高导合金,“不能换整根炮管,但加个离子聚焦环和缓冲腔,至少能让首发命中率提上去。”
“太好了!”小李差点跳起来,“我一直觉得咱们火力输出不稳定,就是启动延迟太高!”
“问题找到了,就得解决。”陈渊开始建模,“你负责加工环体,我来改弹道算法。”
两人再次投入工作。这一次节奏更快,毕竟只是局部改造。三个小时后,预热装置安装完毕,同步更新了射击校准模型。
“搞定。”陈渊关闭最后一项调试界面,“所有系统自检通过。”
小李绕着机甲走了两圈,怎么看怎么顺眼。“这哪还是原来那台破机甲,简直是脱胎换骨。”
陈渊没说话,只是站在前面,看着装甲表面冷银色的光泽。原本笨重的轮廓变得流畅,每一处改动都对应着一次生死教训。他知道,这台机甲不再只是战斗工具,而是他们一路走来的证明。
“明天测试?”小李问。
“早上七点,空旷区集合。”陈渊说完,走到休息椅旁坐下,闭上眼。
小李看了看时间,打卡准备离开。走到门口时,他又回头看了眼机甲。
驾驶舱的眼部传感器还亮着,微弱的光一闪一闪,像在呼吸。
他笑了笑,轻声说了句:“明天见。”
灯光渐暗,维修舱陷入安静。
机甲的右臂忽然轻微抖动了一下,手指关节发出一声轻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