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渊蹲在那串脚印前,手指刚碰到底部裂缝,地面就传来一阵轻微震动。他立刻收回手,往后退了半步。脚印边缘的裂纹正在缓慢闭合,像是某种自修复材料在运作。
“这地方会自己愈合?”林悦走过来,站在他旁边往下看。
“不是愈合。”陈渊摇头,“是重置。刚才那台守关兽倒下时,整个区域的能量场变了。”
小李举着扫描仪凑上来,屏幕闪了几下:“读数乱套了,像有东西在地下移动。”
话音未落,前方的空地突然发出“咔”的一声,一块三米见方的金属板从地下升起,表面布满凹槽和孔洞,排列得像是某种拼图。
“来了。”灰雀低声说,“这才是真正的知识关卡。”
金属板四周陆续弹出四根立柱,每根柱子顶端都有一个旋转的齿轮装置,转速各不相同。其中一个卡了一下,停了几秒又继续转。
陈渊盯着看了几秒,忽然伸手摸向最近的立柱。他的指尖刚碰到齿轮边缘,整块金属板上的凹槽立刻亮起蓝光,一道全息投影浮现在半空中。
投影里是一组机械结构图,看起来像是一台老式引擎的核心组件,但连接方式完全不符合常规逻辑。
“这是……考拆装顺序?”小李瞪大眼。
“不止。”陈渊皱眉,“这些零件的位置是错的。正常装配不可能这样排布。”
“所以要我们改?”林悦问。
“不是改,是还原。”陈渊盯着图纸,“这机器原本的设计被人为打乱了,现在得找出原始结构。”
灰雀走到另一侧,看着投影:“可你怎么知道哪个才是‘原始’?万一这就是它的本来面目呢?”
陈渊没回答,而是绕到金属板背面。那里有一行极小的刻字,几乎看不清。他掏出随身工具刮掉表面锈迹,露出几个模糊的编号:**M-7K-042**。
“这个型号……”他愣了一下,“我在地球资料库里见过。”
“你还记得地球的东西?”小李惊讶。
“记得一点。那是上世纪一款实验性动力单元,后来因为过热问题被淘汰了。但这张图里的结构比资料里的更早一版,属于原型机阶段。”
他说完,伸手在空气中点了两下,仿佛在操作虚拟界面。投影随之旋转,自动拆解成十几个独立部件。
“先从冷却管开始。”他一边说一边指向其中一根弯曲的金属管,“原厂设计里它必须接在主轴下方,否则循环效率下降百分之四十。但现在它连在侧面,明显不对。”
他话音刚落,金属板上的对应凹槽突然弹出一个小盖子,露出一个插口。
“哦?”林悦笑了,“意思是答对了就有反应?”
陈渊没笑。他从背包里取出一根备用导管——这是之前修机甲时剩下的边角料,长度刚好够用。他把导管插入插口,轻轻一拧。
“滴”的一声,第一根齿轮开始加速转动。
“有效!”小李激动地喊。
可还没等他们高兴,投影突然变红,所有部件重新组合,变成另一种结构。这次更复杂,多了三个活动关节和一组反向咬合的齿轮。
“这是第二题。”灰雀冷静地说,“看来不能只靠记忆。”
陈渊盯着新图纸,眉头越皱越紧。这种结构他没见过,也不符合任何已知的机械原理。但直觉告诉他,这玩意儿一定有个合理解法。
“等等。”他忽然抬头,“你们有没有发现,每次改动之后,那个卡顿的齿轮都会提前半秒停下?”
三人顺着他的目光看向立柱。果然,原本每隔二十秒卡一次的齿轮,现在变成了十九点五秒。
“它是计时器?”林悦猜测。
“更像是反馈机制。”陈渊说,“我们在答题,它也在记录我们的反应速度。”
他低头看着投影,脑子里飞快运转。这种题目不是考知识储备,而是考理解能力——你能不能在短时间内抓住核心逻辑。
“这组关节是假动作。”他突然说,“真正关键的是中间那个双层齿轮。它的齿距不一致,上半圈密,下半圈疏。这种设计只有一个目的:变速输出。”
“然后呢?”小李急问。
“然后说明它需要配合一个缓冲装置。但现在图里没有,那就意味着我们要手动加一个。”
他说完,从工具包里翻出一块小型减震垫片,又拆下一段弹簧,快速组装成一个简易阻尼器。然后在投影中找到对应位置,虚手点了下去。
投影闪烁两下,恢复蓝色。
金属板再次震动,第二道盖子打开。
陈渊把阻尼器实体化安装进去。齿轮转动变得平稳,卡顿消失。
“成了。”他松了口气。
可第三题紧接着出现。
这一次,投影直接变成动态演示:一台完整机械正在运行,但每隔几秒就会有一处零件爆裂,系统重启。如此循环,永不停止。
“这是……故障模拟?”小李看得头皮发麻。
“找根源。”灰雀说,“它让你看十次崩溃,就是为了让你找出第一次出问题的那个点。”
陈渊盯着画面,看了一遍又一遍。爆炸位置每次都不同,看似随机,但他注意到每次爆炸前,能量读数都会在某个节点出现微小波动。
“不是零件问题。”他忽然开口,“是供电节奏错了。电源输入太快,导致压力集中在薄弱环节。”
“那你咋办?调电压?”林悦问。
“不行。这机器没外接电源接口,能量是从底部传导进来的。”他指着金属板底座,“也就是说,供电方式本身就是设计的一部分。”
他沉默几秒,突然蹲下身,用手掌贴住金属板边缘。
“你在干嘛?”小李吓一跳。
“试试看。”陈渊闭眼,“我的机甲能输出稳定脉冲,如果我能模拟正确的供能频率……也许能让它正常运转。”
他开始调节体内能量输出,手指微微颤抖。机甲表面泛起一层淡蓝光晕,顺着掌心传入金属板。
一秒,两秒……
投影中的机械运转速度逐渐放缓,爆炸间隔拉长。到了第七次循环,终于完整跑完一轮,没有崩坏。
“成功了?”林悦屏住呼吸。
投影一闪,变成一行字:【知识验证通过】
金属板缓缓下沉,原地出现一个圆形入口,向下延伸的阶梯泛着微光。
“可以下去了。”灰雀松了口气。
陈渊收回手,擦了擦额头的汗。刚才那一波操作耗了不少精力,手臂有点发酸。
“不过话说回来。”小李边走边嘀咕,“这关卡是谁设的?怎么连地球的老古董都知道?”
“不知道。”陈渊说,“但能肯定一点——设局的人,了解很多不该被遗忘的技术。”
他们一步步走下台阶。通道不长,尽头是一扇金属门,门中央有个手掌识别区。
陈渊伸手按上去。
门开了。
里面是个不大不小的房间,四面墙都是显示屏,中央摆着一张工作台,上面放着一本纸质手册,封皮已经泛黄。
他走过去翻开第一页。
上面写着:
**《基础机械维修指南·修订版》**
**编撰人:赵铁锤**
陈渊的手指顿住了。
这不是复制本,也不是电子文档。这是真真正正的一本书,纸页上有折痕,页角卷曲,甚至还能看到几处铅笔写的批注。
他认得这笔迹。
那是赵铁锤的习惯写法,在“油路清洗”那一节旁边,画了个小锤子图案,下面写着:“别偷懒,不然等着漏油吧。”
陈渊喉咙一紧,没说话,只是轻轻翻了一页。
后面的章节全是手写补充内容,有些是技术要点,有些是经验总结,最后一页写着:
**“如果你看到这本书,说明你已经走到了我能帮你的最后一站。
别怕难题,咱们干机械的,最擅长的就是把坏的修好,把乱的理顺。
记住一句话——
再复杂的机器,也是由最简单的道理组成的。
——老赵”**
房间里很安静。
过了几秒,林悦轻声说:“他是故意留下的?”
陈渊点点头:“他知道有人会来。也猜到会是我。”
小李看着那本书,眼神有点发湿:“原来他早就准备好了……”
灰雀走到墙边,查看显示屏:“这些屏幕还在运行,数据流没断。里面有大量机械图纸和故障案例,像是个教学库。”
陈渊合上书,放在胸口抱了一会儿,然后重新放回桌上。
“我们不能久留。”他说,“还有三道关没过。”
他转身走向对面的另一扇门。
门打开后,露出一个更大的空间。中央悬浮着一台半解体的机械核心,周围漂浮着数十个零件,每一个都在缓慢旋转。
空中浮现新的提示:
【第四题:限时组装】
【倒计时:十分钟】
陈渊深吸一口气,迈步走了进去。
他的手刚抬起,第一个零件便自动飞向掌心。
组装开始了。
“这地方会自己愈合?”林悦走过来,站在他旁边往下看。
“不是愈合。”陈渊摇头,“是重置。刚才那台守关兽倒下时,整个区域的能量场变了。”
小李举着扫描仪凑上来,屏幕闪了几下:“读数乱套了,像有东西在地下移动。”
话音未落,前方的空地突然发出“咔”的一声,一块三米见方的金属板从地下升起,表面布满凹槽和孔洞,排列得像是某种拼图。
“来了。”灰雀低声说,“这才是真正的知识关卡。”
金属板四周陆续弹出四根立柱,每根柱子顶端都有一个旋转的齿轮装置,转速各不相同。其中一个卡了一下,停了几秒又继续转。
陈渊盯着看了几秒,忽然伸手摸向最近的立柱。他的指尖刚碰到齿轮边缘,整块金属板上的凹槽立刻亮起蓝光,一道全息投影浮现在半空中。
投影里是一组机械结构图,看起来像是一台老式引擎的核心组件,但连接方式完全不符合常规逻辑。
“这是……考拆装顺序?”小李瞪大眼。
“不止。”陈渊皱眉,“这些零件的位置是错的。正常装配不可能这样排布。”
“所以要我们改?”林悦问。
“不是改,是还原。”陈渊盯着图纸,“这机器原本的设计被人为打乱了,现在得找出原始结构。”
灰雀走到另一侧,看着投影:“可你怎么知道哪个才是‘原始’?万一这就是它的本来面目呢?”
陈渊没回答,而是绕到金属板背面。那里有一行极小的刻字,几乎看不清。他掏出随身工具刮掉表面锈迹,露出几个模糊的编号:**M-7K-042**。
“这个型号……”他愣了一下,“我在地球资料库里见过。”
“你还记得地球的东西?”小李惊讶。
“记得一点。那是上世纪一款实验性动力单元,后来因为过热问题被淘汰了。但这张图里的结构比资料里的更早一版,属于原型机阶段。”
他说完,伸手在空气中点了两下,仿佛在操作虚拟界面。投影随之旋转,自动拆解成十几个独立部件。
“先从冷却管开始。”他一边说一边指向其中一根弯曲的金属管,“原厂设计里它必须接在主轴下方,否则循环效率下降百分之四十。但现在它连在侧面,明显不对。”
他话音刚落,金属板上的对应凹槽突然弹出一个小盖子,露出一个插口。
“哦?”林悦笑了,“意思是答对了就有反应?”
陈渊没笑。他从背包里取出一根备用导管——这是之前修机甲时剩下的边角料,长度刚好够用。他把导管插入插口,轻轻一拧。
“滴”的一声,第一根齿轮开始加速转动。
“有效!”小李激动地喊。
可还没等他们高兴,投影突然变红,所有部件重新组合,变成另一种结构。这次更复杂,多了三个活动关节和一组反向咬合的齿轮。
“这是第二题。”灰雀冷静地说,“看来不能只靠记忆。”
陈渊盯着新图纸,眉头越皱越紧。这种结构他没见过,也不符合任何已知的机械原理。但直觉告诉他,这玩意儿一定有个合理解法。
“等等。”他忽然抬头,“你们有没有发现,每次改动之后,那个卡顿的齿轮都会提前半秒停下?”
三人顺着他的目光看向立柱。果然,原本每隔二十秒卡一次的齿轮,现在变成了十九点五秒。
“它是计时器?”林悦猜测。
“更像是反馈机制。”陈渊说,“我们在答题,它也在记录我们的反应速度。”
他低头看着投影,脑子里飞快运转。这种题目不是考知识储备,而是考理解能力——你能不能在短时间内抓住核心逻辑。
“这组关节是假动作。”他突然说,“真正关键的是中间那个双层齿轮。它的齿距不一致,上半圈密,下半圈疏。这种设计只有一个目的:变速输出。”
“然后呢?”小李急问。
“然后说明它需要配合一个缓冲装置。但现在图里没有,那就意味着我们要手动加一个。”
他说完,从工具包里翻出一块小型减震垫片,又拆下一段弹簧,快速组装成一个简易阻尼器。然后在投影中找到对应位置,虚手点了下去。
投影闪烁两下,恢复蓝色。
金属板再次震动,第二道盖子打开。
陈渊把阻尼器实体化安装进去。齿轮转动变得平稳,卡顿消失。
“成了。”他松了口气。
可第三题紧接着出现。
这一次,投影直接变成动态演示:一台完整机械正在运行,但每隔几秒就会有一处零件爆裂,系统重启。如此循环,永不停止。
“这是……故障模拟?”小李看得头皮发麻。
“找根源。”灰雀说,“它让你看十次崩溃,就是为了让你找出第一次出问题的那个点。”
陈渊盯着画面,看了一遍又一遍。爆炸位置每次都不同,看似随机,但他注意到每次爆炸前,能量读数都会在某个节点出现微小波动。
“不是零件问题。”他忽然开口,“是供电节奏错了。电源输入太快,导致压力集中在薄弱环节。”
“那你咋办?调电压?”林悦问。
“不行。这机器没外接电源接口,能量是从底部传导进来的。”他指着金属板底座,“也就是说,供电方式本身就是设计的一部分。”
他沉默几秒,突然蹲下身,用手掌贴住金属板边缘。
“你在干嘛?”小李吓一跳。
“试试看。”陈渊闭眼,“我的机甲能输出稳定脉冲,如果我能模拟正确的供能频率……也许能让它正常运转。”
他开始调节体内能量输出,手指微微颤抖。机甲表面泛起一层淡蓝光晕,顺着掌心传入金属板。
一秒,两秒……
投影中的机械运转速度逐渐放缓,爆炸间隔拉长。到了第七次循环,终于完整跑完一轮,没有崩坏。
“成功了?”林悦屏住呼吸。
投影一闪,变成一行字:【知识验证通过】
金属板缓缓下沉,原地出现一个圆形入口,向下延伸的阶梯泛着微光。
“可以下去了。”灰雀松了口气。
陈渊收回手,擦了擦额头的汗。刚才那一波操作耗了不少精力,手臂有点发酸。
“不过话说回来。”小李边走边嘀咕,“这关卡是谁设的?怎么连地球的老古董都知道?”
“不知道。”陈渊说,“但能肯定一点——设局的人,了解很多不该被遗忘的技术。”
他们一步步走下台阶。通道不长,尽头是一扇金属门,门中央有个手掌识别区。
陈渊伸手按上去。
门开了。
里面是个不大不小的房间,四面墙都是显示屏,中央摆着一张工作台,上面放着一本纸质手册,封皮已经泛黄。
他走过去翻开第一页。
上面写着:
**《基础机械维修指南·修订版》**
**编撰人:赵铁锤**
陈渊的手指顿住了。
这不是复制本,也不是电子文档。这是真真正正的一本书,纸页上有折痕,页角卷曲,甚至还能看到几处铅笔写的批注。
他认得这笔迹。
那是赵铁锤的习惯写法,在“油路清洗”那一节旁边,画了个小锤子图案,下面写着:“别偷懒,不然等着漏油吧。”
陈渊喉咙一紧,没说话,只是轻轻翻了一页。
后面的章节全是手写补充内容,有些是技术要点,有些是经验总结,最后一页写着:
**“如果你看到这本书,说明你已经走到了我能帮你的最后一站。
别怕难题,咱们干机械的,最擅长的就是把坏的修好,把乱的理顺。
记住一句话——
再复杂的机器,也是由最简单的道理组成的。
——老赵”**
房间里很安静。
过了几秒,林悦轻声说:“他是故意留下的?”
陈渊点点头:“他知道有人会来。也猜到会是我。”
小李看着那本书,眼神有点发湿:“原来他早就准备好了……”
灰雀走到墙边,查看显示屏:“这些屏幕还在运行,数据流没断。里面有大量机械图纸和故障案例,像是个教学库。”
陈渊合上书,放在胸口抱了一会儿,然后重新放回桌上。
“我们不能久留。”他说,“还有三道关没过。”
他转身走向对面的另一扇门。
门打开后,露出一个更大的空间。中央悬浮着一台半解体的机械核心,周围漂浮着数十个零件,每一个都在缓慢旋转。
空中浮现新的提示:
【第四题:限时组装】
【倒计时:十分钟】
陈渊深吸一口气,迈步走了进去。
他的手刚抬起,第一个零件便自动飞向掌心。
组装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