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离开空间,实力提升-《星际废土:我的机甲能无限进化》

  紊乱导致机甲难以稳定悬浮;更危险的是,残留数据流仍在试图锁定众人生物信号,意图强制滞留。

  3. 解决:

  步骤1(承接上一章结尾状态):陈渊迅速将夹层芯片插入背包主控端口陈渊把芯片捏在手里,还没来得及细看,脚下的平台突然一软。像是踩在快融化的冰面上,整块地面开始泛起波纹。

  “不对劲!”林悦往后跳了一步,“这地……怎么跟水似的?”

  小李刚想说话,整个人晃了一下,差点摔倒。他低头一看,靴子边缘已经陷进石板里,像被什么东西吸住。

  “空间要塌了。”张宇盯着头顶,“刚才那句警告不是吓唬人的,我们得走。”

  话音没落,四周的空气开始扭曲。原本清晰的战场边界出现裂痕,不是裂缝,更像是画面卡顿时的撕扯感,一道道黑线从四面八方蔓延过来,所过之处,碎石、残骸、连同地面的纹路全都化成光点消散。

  “通道呢?”林悦喊,“出口在哪?”

  陈渊抬头。刚才那道光幕消失的地方,现在浮现出一个旋转的蓝色漩涡,不大,只有门框那么宽,但能感觉到一股吸力。

  “那边!”他指了下,“所有人按顺序进,别挤!”

  张宇立刻转身:“老规矩,我断后。你们先走。”

  林悦不跟他争,直接冲向漩涡。人影一闪,就没了。小李紧跟着跳进去,临走前还回头看了眼陈渊:“渊哥,快啊!”

  陈渊没动。他低头看了眼手里的芯片,又看了眼还在慢慢崩解的首领残躯。这家伙虽然废了,但毕竟是试炼的一部分,毁也毁了,总得留下点记录。

  他从背包里掏出一个小型存储器,往芯片上一贴,三秒完成复制。原芯片收进内袋,复制品随手扔在地上。

  做完这些,他才朝漩涡跑去。

  刚到边缘,身后“轰”地一声,整个平台塌了下去,像一张纸被烧穿。他猛吸一口气,一头扎进蓝光。

  穿过漩涡的感觉像被洗衣机甩了十圈。眼前全是乱闪的画面,耳朵嗡嗡响,身体忽冷忽热。等他终于站稳,脚底下已经是金属地板。

  灯光亮起。

  熟悉的引擎声从头顶传来。

  “回来了?”林悦靠在墙边,脸上还有点发白,“我差点以为要被传送到外太空。”

  小李正扒着舱门往外看:“咱们的飞船还在轨道上,守卫机器人也没报警,看来没过去太久。”

  陈渊活动了下手腕,环顾四周。这里是移民船的接驳舱,他们出发前待的地方。墙上仪表显示外部时间为凌晨三点十七分,和他们离开时只差了四十一分钟。

  “四十多分钟,里面过了好几天。”他摸了摸机甲外壳,“值了。”

  张宇检查完终端,抬头说:“试炼系统已确认通关,奖励资源全部到账。刚才那场战斗……算是在规则边缘跳舞,但没被取消资格,说明结果大于过程。”

  “只要不死,啥都好说。”林悦咧嘴一笑,“我现在这套无人机已经能远程升级了,回头给你们表演个空中变装。”

  小李已经开始拆自己的训练程序包装:“我要先把新手教程过一遍,听说第三关有个隐藏动作,学会了能在空中翻滚三圈半。”

  陈渊没接话。他走到机甲停放区,打开主控面板。屏幕亮起的瞬间,一行提示跳出:

  【检测到高级能源核心,是否立即融合?】

  他点了“是”。

  机甲胸口的能量槽开始发光,深紫色晶体缓缓嵌入预定位置。接着是纳米修复材料自动喷涂,覆盖所有划痕和凹陷。原本烧坏的线路被重新编织,断裂处连接完毕。

  几分钟后,系统重启完成。

  【机体性能提升:动力 65%,防御 40%,响应速度 82%】

  【新增模块:量子震荡发射器(手枪级)】

  【系统重构完成,建议进行基础测试】

  陈渊坐进驾驶舱。座椅自动调整到贴合状态,视野内的HUD界面焕然一新,数据流更清晰,反应更快。

  他试着抬手,机甲同步率近乎百分百,几乎没有延迟。

  “这感觉……有点不一样。”他低声说。

  不只是操作顺畅,他能“感觉”到机甲的状态。就像手指碰东西能知道软硬冷热一样,现在他闭着眼也能感知到机体哪块装甲温度偏高,哪条线路电流不稳定。

  “你咋了?”林悦凑过来,“脸这么严肃?”

  “没事。”陈渊睁开眼,“就是觉得……我和这台机甲,好像更熟了。”

  “合体成功?”小李笑出声,“你要不说下一秒变身奥特曼,我都信。”

  “少扯。”陈渊站起来,“试试新功能。”

  他走到训练场,对准靶区按下震荡枪扳机。

  “嗡——”

  一道透明波动射出,击中三百米外的合金板。没有爆炸,也没有穿孔,但整块钢板像被重锤砸中,猛地向后弯折,表面出现蛛网状裂痕。

  “这玩意儿不讲武德。”林悦退了半步,“看着没动静,其实全给你震散架了。”

  张宇检查靶板数据:“能量传递效率达到91%,几乎无损耗。这种震荡波能破坏内部结构而不影响外壳,适合对付复合装甲目标。”

  “以后打海盗不用非要拆零件了。”小李兴奋地说,“一枪震晕,上去补刀就行。”

  陈渊收起武器,忽然察觉到什么。他闭上眼,集中注意力。

  机甲站在原地,但他“看到”了它的内部运行图。冷却系统、能源回路、神经传导链路……全都清晰浮现,像是长在自己脑子里。

  他试着动一下右臂。

  机甲的手掌张开。

  再动左腿。

  机体重心微调。

  不需要指令输入,也不需要按钮操作,纯粹靠“想”。

  “这是……同步?”他喃喃道。

  “你说啥?”林悦问。

  “没什么。”陈渊睁开眼,压下心头震动,“我觉得这机甲现在能听懂我心思。”

  “吹吧你就。”小李摆手,“真能读心,它早辞职不干了。”

  “不信拉倒。”陈渊走向驾驶舱,“我再调一遍系统参数。”

  他重新坐进去,启动自检程序。屏幕上跳出一条新选项:

  【是否开启“机械同调”模式?】

  【提示:该功能依赖使用者神经信号与机甲系统的深度匹配,初次启用建议低功率运行】

  陈渊盯着那行字看了两秒,点了确认。

  一瞬间,世界变了。

  不是视觉变化,而是感知层面的扩展。他能“听”到引擎的呼吸,“摸”到电流的流动,“尝”到空气中微量辐射的味道。机甲不再是他操控的工具,而是延伸出去的身体部分。

  他抬起右手,轻轻握拳。

  驾驶舱外,机甲同步做出动作,指尖收拢时带起一阵微风。

  “渊哥?”小李站在远处喊,“你坐那半天不动,不会睡着了吧?”

  陈渊没回答。他在适应这种新感觉,就像刚学会走路的人,每一步都小心翼翼。

  他让机甲迈步,一步,两步,动作流畅得不像在控制,而是在“行走”。

  “有点上头。”他低声说。

  “你说啥?”林悦走近。

  “我说。”陈渊解开安全带,推开舱盖,“这机甲,现在算是活了。”

  “活了?”张宇皱眉,“别说得这么玄乎。”

  “不是玄乎。”陈渊跳下来,拍了拍机甲腿部,“它能回应我没说出来的指令。比如我想让它抬手,它不只是抬手,还会根据周围环境判断要不要加力、防滑、缓冲。这不是预设程序能做到的。”

  林悦绕着机甲转了一圈:“所以你现在是人机合一了?”

  “差不多。”陈渊看向控制台,“我想试试短距离跃迁,看看响应速度能不能再提一档。”

  他回到驾驶舱,重新接入系统。这次他没有用任何外部指令,而是直接在脑子里“想”出动作序列。

  机甲启动,引擎轻鸣,双脚离地,向前滑行三十米,急停,转身,单膝跪地,震荡枪锁定靶心。

  全程不到三秒。

  “我去。”小李张大嘴,“你这哪是调试,你这是直播作弊码啊。”

  张宇盯着回放录像:“动作轨迹完美,没有任何冗余调整。这已经超出常规操作极限了。”

  陈渊摘下头盔,额头有些出汗。刚才那一套动作看似轻松,实则消耗不小。那种“同调”状态对精神负担很大,就像同时做十道数学题还要跑步。

  “还得练。”他说,“现在只能维持十几秒,久了容易头晕。”

  “有这十几秒就够了。”林悦拍拍他肩膀,“战场上谁给你打十分钟?能打出三秒优势就是胜利。”

  小李已经在嚷嚷:“下次行动带上我,我要亲眼看你飞起来。”

  陈渊笑了笑,正要说话,忽然发现控制面板上有个异常读数。

  机甲右肩关节的温度比其他部位高出七度,而且持续上升。

  他调出内部监控画面,发现那里有一段新接入的线路正在自主生长,像藤蔓一样慢慢缠绕进主神经束。

  “这不对。”他皱眉,“系统没提示这个。”

  张宇凑过来看:“不是你刚才激活同调导致的?”

  “不应该。”陈渊伸手摸了摸肩部外壳,“这段线路……不在原始设计图里。”

  林悦指着屏幕:“你看它移动的方向,是不是朝着你驾驶舱的接口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