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疾病疑云!探寻移民船的发病根源-《星际废土:我的机甲能无限进化》

  陈渊的手还在抖。

  他低头看了眼左手无名指,刚才那阵抽动已经停了,但皮肤底下好像有东西在轻轻跳。他没吭声,把探测仪收进工具包,拉上拉链。

  “先查医疗室。”他说,“既然有人还活着,就得知道他们现在是什么状态。”

  林悦拧了拧照明棒,光束扫过驾驶台角落的通风口:“老吴说那边归‘他们’管,那咱们是不是得偷偷摸进去?”

  “正面走也行。”张宇站在终端前,手指划过刚恢复的数据流,“我找到了医疗区的权限路径。虽然主系统加密,但应急通道的日志还能调取。过去七十二小时内,有三次氧气消耗异常波动,集中在B区隔离病房。”

  “有人在用生命支持系统?”陈渊问。

  “不止。”张宇放大画面,“每次耗氧峰值出现后,监控记录都会缺失十分钟。像是被自动抹掉了。”

  林悦吹了声口哨:“这船还挺会藏事。”

  “不是它藏。”陈渊盯着屏幕,“是有人不想让别人看见。”

  三人离开驾驶室,沿着主通道向医疗区移动。走廊比之前更暗,部分区域连应急灯都没亮。墙壁上的标识模糊不清,只有少数几个箭头还泛着微弱荧光。

  快到医疗区入口时,张宇突然抬手示意停下。

  门开着一条缝,里面传出低低的说话声。

  “……体温三十九度八,心率一百四十七,血氧持续下降。”是个男声,语气平稳得像在念报告,“神经反射测试阳性,瞳孔对光反应迟缓。建议立即转入深度镇静模式。”

  陈渊贴墙靠近,从门缝往里看。

  房间不大,摆着三张病床。两张空着,第三张上躺着个穿维修服的男人,脸上盖着呼吸面罩。一个身穿白大褂的女人坐在床边,手里拿着记录板在写东西。

  她看起来四十岁左右,头发扎成马尾,动作利落。袖口磨损严重,但衣服很干净。

  “你是医生?”陈渊推开门走进去。

  女人猛地抬头,笔掉在地上。

  她没喊,也没跑,只是迅速把记录板翻过来扣在腿上。

  “你们是谁?”她问,声音有点哑。

  “救援队。”陈渊亮出身份牌,“我们接到求救信号赶来的。你是曙光号的医疗人员?”

  她盯着牌子看了两秒,才点头:“我是李芸,B级医护官。这艘船……还有人来?”

  “不止我们。”林悦跟进来,顺手关上门,“外面还有同伴守着飞船。你说‘还有人来’,意思是之前有人来过?”

  李芸摇头:“没有。我只是没想到,二十年了,还能等到外面的人。”

  张宇走到病床前,看了看病人的情况。“他在发烧,症状像急性感染。你们有做病原体检测吗?”

  “做过。”李芸从抽屉里拿出一份纸质报告,“这是最后一次化验结果。白细胞指数爆表,C反应蛋白超标三十倍。但我们没找到明确的病毒或细菌源。”

  陈渊接过报告,纸页发黄,边角卷起。“你们试过基因测序?”

  “设备坏了。”她说,“三年前主实验室停电一次,冷冻样本全毁了。现在只能靠基础手段判断病情。”

  “那这个人是怎么回事?”林悦指着床上的患者,“他看起来不像普通生病。”

  李芸沉默了一下:“他是第二批发病的。最早是从货舱搬运组开始的,六个人,三天内全部高烧昏迷。接着是动力组、通讯组……最后连我自己都烧了一次。”

  “你挺过来了?”张宇问。

  “靠自制退烧药撑的。”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药瓶,里面装着褐色液体,“成分是抗炎剂加镇静剂,效果不好,但能拖时间。”

  陈渊注意到她右手虎口有一道旧伤疤,像是被什么金属划破的。“你们有没有查过环境因素?比如空气、水源?”

  “查过。”她说,“水循环系统正常,空气净化器也在工作。可就是控制不住传染。最奇怪的是——”她顿了顿,“发病的人,都有共同特征。”

  “什么特征?”

  “他们都接触过核心舱的维修日志。”李芸压低声音,“不是普通的操作记录,而是周临工程师留下的私人笔记。据说里面有重启系统的密钥。”

  林悦皱眉:“所以谁看了笔记谁就发烧?这不是病,是诅咒吧?”

  “我没说它是诅咒。”李芸盯着她,“我说的是线索。这些人发病前,都在深夜独自进入资料室,待超过四十分钟。出来的时候,眼神发直,话都说不清。”

  张宇立刻看向陈渊:“你看过那份笔记吗?”

  陈渊摇头:“我只扫描了公共日志。”

  “那你手抖是怎么回事?”林悦盯着他,“别告诉我那是巧合。”

  没人接话。

  李芸忽然站起来,走到房间另一侧的柜子前,拉开抽屉翻找。她拿出一台老旧的手持检测仪,递给陈渊。

  “这是我最后能用的神经活性监测器。如果你真想查病因,最好先确认自己是不是已经被影响了。”

  陈渊接过仪器,夹在指尖。

  屏幕亮起,波形图开始跳动。

  起初平稳,几秒后突然剧烈震荡,出现一段尖锐的高频信号。

  李芸凑近看:“这个频率……和之前发病者的脑电波一致。”

  “意思是我也开始发病了?”陈渊皱眉。

  “不一定。”她收回仪器,“这只是初步反应。可能是因为你刚接触过残留数据,神经系统产生了短暂共鸣。就像听久了噪音,耳朵会嗡嗡响。”

  林悦抱臂:“所以真相是,这船上有种看不见的东西,在通过信息传播让人发疯?”

  “不是发疯。”李芸纠正,“是同步。”

  “同步什么?”

  “记忆。”她说,“我怀疑,这套系统在收集人类的意识片段。每一次读取日志,都会触发一次反向上传。你的思维会被扫描,然后……留下痕迹。积累多了,大脑就会超载。”

  张宇立刻反应过来:“所以那些人不是生病,是被‘读’太多了。”

  “对。”李芸点头,“就像硬盘反复读写,到最后就会坏掉。”

  陈渊盯着自己的手:“那为什么你没事?你也是医护人员,肯定看过资料。”

  “因为我从不单独查看。”她打开记录板背面,露出一行手写的小字,“我把它拆成了碎片,每天只看一小段,而且必须有人在场监督。一旦感觉头晕,立刻停止。”

  林悦啧了一声:“你还挺讲究。”

  “活下来的人都有规矩。”李芸合上板子,“老吴躲通风层,我分段读资料,还有人在身上绑铃铛,听到响声就提醒自己清醒。我们不是没试过办法,只是……能撑多久算多久。”

  陈渊沉声问:“除了你们三个,还有谁知道这些规则?”

  “曾经有七个。”她说,“现在只剩我们。其他人要么烧坏了脑子,要么……变成了‘他们’。”

  “他们到底是啥?”林悦忍不住问。

  “原本是船员。”李芸看着门外,“但现在他们每天按时打卡,穿制服,做汇报。行为像人,可眼神不对。他们会重复同一句话:‘系统需要更新,请提交生物数据。’”

  张宇低声说:“这不是程序错误,是人为设计的筛选机制。”

  “谁干的?”陈渊问。

  “我不知道。”李芸摇头,“但我记得事故发生前一周,船上来了个技术顾问。他不是编制内人员,但权限极高。他待在核心舱整整三天,出来后不久,引擎就炸了。”

  陈渊和张宇 exchanged 一眼。

  “你能描述那个人的样子吗?”张宇问。

  “戴眼镜,左耳有个黑痣。”她回忆,“他走的时候,带走了所有原始备份盘。后来我才发现,医疗数据库里少了最关键的一块——关于‘共生计划’的初期实验记录。”

  林悦瞪大眼:“又来了,又是这个‘共生’!这词都快成通关密语了。”

  陈渊却没笑。他想起启明机甲传来的信号,还有终端上那句“欢迎回家”。

  他开口:“如果这个顾问才是幕后黑手,那他的目的不是杀人,而是制造一种……可控的变异。”

  “什么意思?”林悦问。

  “他想让人和机器融合。”陈渊说,“不是强迫,而是诱导。通过疾病,逼你主动寻求机械替代。等身体越来越不像人,意识也就慢慢被系统同化。”

  房间里安静了几秒。

  李芸忽然开口:“你猜错了。”

  两人看她。

  “他不是想让人变机器。”她缓缓说,“他是想让机器学会做人。”

  话音未落,天花板上的通风口传来一声轻响。

  一块金属挡板松动了半寸,露出里面一根闪着红光的线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