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拍电影?《铁柱侠》?-《我在农村用母猪搭上财富快车》

  与好莱坞团队第一次视频会议的“不欢而散”,并没有让“星光梦工厂”就此放弃。恰恰相反,张铁柱这个坚持“土味”、拒绝被“好莱坞化”的中国农民企业家,反而激起了他们更浓厚的兴趣。在迈克尔·陈看来,这种“固执”本身,就是一种极具戏剧张力和市场潜力的独特个性。

  几天后,一份更加详细、措辞更加恳切的合作方案,连同修改后的剧本大纲(虽然核心矛盾依旧存在),再次摆在了铁柱的面前。同时,迈克尔·陈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希望能派遣一个先遣团队,亲自来张家沟进行实地考察,与铁柱深入交流,并拍摄一些素材用于前期预热和概念设计。

  这一次,铁柱没有立刻拒绝。他也想看看,这些好莱坞来的人,到底想怎么“玩”。

  消息像风一样传开,“好莱坞要来张家沟拍电影了!”的传闻愈演愈烈,最终演变成了“国际大导演要来找演员,全村人都能上镜!”。

  整个张家沟陷入了空前的亢奋和骚动。

  李狗蛋彻底进入了“战备状态”。他命令保安队进行了三次全要素应急演练,从车辆引导到人群疏散,从应对狗仔到防范“商业间谍”(他单方面认为可能会有竞争对手来捣乱),甚至还偷偷准备了几套“安保制服2.0版”,设计得有点像低配版特种部队作战服,被王翠花发现后严厉制止了。

  他本人更是每天对着镜子练习表情和走位,用他的话说:“万一导演看上俺这硬汉气质,让俺演个保安队长本色出演呢?俺得拿出国际水准来!”

  村里的男女老少也都行动了起来。妇女们翻出了最鲜亮的衣服,商量着到时候该梳什么样的发型;老人们则反复擦拭着自己的烟袋或拐杖,希望能留下一个“有故事”的侧影;孩子们被父母反复叮嘱,要表现得“活泼可爱又有礼貌”。

  就连合作社的猪圈和鸡舍,都被村民们自发地打扫得焕然一新,那几头功勋猪的伙食标准再次临时上调,皮毛被梳理得油光水滑,仿佛随时准备接受奥斯卡最佳动物演员的提名。

  王翠花看着村里这近乎魔幻的景象,哭笑不得。她找到铁柱,担忧地说:“铁柱,大家这心都飘起来了,活都快没人干了。这电影还没影儿的事呢,万一最后没成,得多打击人啊?”

  铁柱站在办公室窗口,看着村里熙熙攘攘、如同过节般的气氛,叹了口气:“让大家高兴高兴也好,这些年都绷得太紧了。不过,是该降降温了。”

  他让王翠花用村里的大喇叭发了个通知,召开临时村民大会。

  大会上,铁柱看着台下那一张张充满期待和兴奋的脸,开门见山:

  “老少爷们!俺知道,大家听说拍电影,都挺高兴,俺也高兴。”他先肯定了大家的情绪,“但是,咱们得搞清楚几件事!”

  “第一,人家好莱坞团队,是来考察,来聊合作的,不是来海选演员的!咱们该干啥还干啥,种地的种地,养猪的养猪,不能耽误正事!合作社的订单可不会因为拍电影就减少!”

  “第二,”他语气严肃起来,“就算真拍电影,那也是讲咱们张家沟怎么从穷变富的故事,是讲咱们怎么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故事!咱们自个儿不能先飘了!不能为了上个镜,就把咱的本分忘了!地里刨食的,就得有地里刨食的样儿!装出来的,那不叫电影,那叫骗人!”

  他目光扫过李狗蛋:“狗蛋,把你那身‘戏服’给俺收起来!咱保安队,职责是保卫安全,不是走秀!”

  李狗蛋讪讪地低下了头。

  “还有,”铁柱看向大家,“咱们张家沟能有今天,靠的是啥?靠的是咱们的手和脚,是咱们的实在和团结!不是靠拍电影拍出来的!电影拍好了,是锦上添花;拍不成,咱的日子照样红火!都把自己的心,给俺踏踏实实地放回肚子里!”

  一番话,如同给烧得过旺的炭火泼了一盆冷水,虽然让气氛稍微降温,但也让躁动的心逐渐回归理性。村民们渐渐散去,虽然谈论电影的热情依旧,但田地里、车间里的身影又重新忙碌了起来。

  几天后,“星光梦工厂”的先遣团队一行五人,在迈克尔·陈的带领下,历经辗转,终于抵达了张家沟。

  当他们从商务车上下来,看到眼前的景象时,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这里没有他们想象中的贫困与落后,也没有刻意营造的“奇观”,而是一个整洁、充满生机、现代化设施与田园风光和谐共存的美丽山村。

  铁柱带着核心团队在村口迎接。他没有刻意打扮,依旧是那身洗得发白的工装,笑容憨厚而真诚。

  “欢迎来到张家沟。”他用地道的方言说道,旁边跟着一位集团临时聘请的专业翻译。

  迈克尔·陈是个精干的华裔,他热情地与铁柱握手,用略带口音的中文说:“张先生,终于见到您了!这里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棒!”

  接下来的两天,铁柱亲自带着考察团队,参观了合作社从育苗、种植、加工到包装的全流程,走访了住进新房的村民家庭,去了“铁柱小学”,也爬上了后山的松露林。他没有刻意安排“表演”,只是让一切自然呈现。

  考察团队扛着摄像机,记录着这里的一切。他们被现代化大棚里精密的传感器和滴灌系统所惊讶,也被村民们讲述合作社初期如何“凑份子”、“按手印”的往事所打动,更被孩子们在崭新操场上奔跑时那纯真的笑容所感染。

  晚上,在合作社的食堂(如今已扩建得明亮整洁),铁柱和考察团队一起吃饭,餐桌上摆的都是合作社自产的蔬菜、鸡蛋和猪肉。

  迈克尔·陈吃着那盘清炒“美容黄瓜”,赞不绝口,随即又将话题引向了电影。

  “张先生,通过这两天的了解,我们更加确信,您的故事非常动人。但是,”他话锋一转,回到了核心问题,“电影是一种全球性的语言,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既能保留您故事内核,又能让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理解和共鸣的表达方式。比如,‘多听老人言,多听母猪劝’这句话,直译过去,西方观众很可能无法理解其中的幽默和智慧。”

  铁柱放下筷子,看着迈克尔·陈,认真地说:“迈克尔先生,俺明白你的意思。但俺觉得,文化的差异,不一定要靠抹平自己来适应。就像这道黄瓜,”他指了指盘子,“在俺们这儿,生吃、凉拌、清炒,是原味。你们美国人可能喜欢蘸酱,或者做成沙拉。形式可以变,但黄瓜本身的味道不能丢,丢了,它就不是黄瓜了。”

  他顿了顿,继续用他那套“种地逻辑”说道:“拍电影,俺不懂。但俺知道,你要是想拍一个关于中国农民的故事,那这个农民,他就得说中国话,干中国农活,想中国农民想的那些事儿。你不能给他套上个超人的衣服,让他去拯救世界。那就不真实了。不真实的东西,也许能让人笑一笑,但留不住人心。”

  “俺的故事,核心就是‘真实’。”铁柱总结道,“是这片真实的土地,这些真实的人,干的这些真实的事,打动了你们。要是为了所谓的‘全球市场’,把这份‘真实’抽掉了,换上了你们觉得‘好看’的假东西,那这部电影,跟俺还有啥关系?它还能打动谁?”

  迈克尔·陈和他的团队成员们陷入了沉思。他们不得不承认,铁柱的话虽然朴素,却直指艺术创作与商业改编的核心矛盾。

  考察结束,送别好莱坞团队时,迈克尔·陈握着铁柱的手,语气比来时更加郑重:“张先生,这次考察让我们受益匪浅。您的坚持,让我们对如何讲述一个真正的中国故事,有了全新的思考。我们会将这里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切,如实带回公司。请相信,我们渴望合作的诚意没有改变,我们需要的,是找到一个既能尊重您,也能打动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看着远去的车队,李狗蛋凑过来,有些失落:“铁柱哥,他们这……算是谈成了还是没谈成啊?俺这角色是不是又悬了?”

  铁柱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狗蛋,该你的跑不了,不该你的求不来。重要的是,咱把咱最真的东西摆出来了。至于他们怎么选,那是他们的事。咱的地,还得咱自己种。”

  他抬头望向瓦蓝的天空,心中一片澄澈。无论《铁柱侠》能否最终成型,他和他的张家沟,都已经向世界展示了最真实的、源自土地的力量。这份力量,比任何银幕上的光影,都更加持久和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