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三国之我乃诸葛大兄》

  然而。

  后主刘禅与诸葛川,尚在年少。

  他们有的是时间周旋。

  ......

  诸葛川心念电转。

  现实中,潼关城下仅是须臾光景。

  曹操听得诸葛川分析赤壁之战后的局势——曹占七分,孙取二,刘仅得一。

  脸上浮现讶异之色。

  \"哈!\"

  \"伯治竟如此高看曹某?\"

  \"倒是令人意外。\"

  \"本以为你会说曹某占四,孙刘各得三呢!\"

  曹操抚须而笑。

  \"四分?\"诸葛川瞥了曹操一眼,\"曹公何故作此谦辞?\"

  \"只要中原河北根基稳固,天下大势十分,曹公至少稳握五分。\"

  \"即便如今。\"

  \"在下仍以为,曹公独占六分大势!\"

  \"仍是问鼎天下的最有力争夺者。\"

  诸葛川直言不讳。

  此言既出,曹操长叹一声。

  \"伯治啊,赤壁战后你说曹某得七分,此刻又说仅剩六分......\"

  \"莫非是因\"

  \"此番关中兵败,被你借马超韩遂之手,削去了一分大势?!\"

  面对曹操的质问,诸葛川笑而不答。

  无需多言。

  这正是他的算计。

  赤壁战后休养生息的曹操,本可维持七分大势。

  偏生诛杀马腾,致使关中动荡。

  倘若能像史书记载那样顺利平定马超、韩遂之乱倒还好。

  或许能在\"七分\"根基上,再添\"半分\",形成\"七分半\"的强势格局。

  从而长期维持曹魏对蜀汉、东吴的压倒性优势。

  可惜。

  历史轨迹已然偏离。

  诸葛川的横空出手,致使曹操在关中接连溃败。

  短短数战便将赤壁战后中原三年休养生息积攒的家底消耗殆尽。

  非但没能如原定历史般掌控关中获取\"半分\"优势,

  反倒被削去\"一分\"实力,

  降为仅握\"六分\"之势。

  现今的曹操别说图谋关中、西凉……

  就连再度南征荆州、江东,

  都需休整三五年积蓄力量。

  曹操凝视诸葛川含笑不语的神情,已然会意。

  遂再度开口:\"依伯治之见,如今天下大势是曹某占六分,孙权占二分,玄德公占二分?\"

  他刻意略过马超、韩遂,

  更不提刘璋、张鲁。

  正如诸葛川未将这些势力计入天下\"十分\"格局,曹操同样视若无物。

  然而——

  令曹操始料未及的是,

  面对这番论断,诸葛川竟轻轻摇头。

  \"不然!\"

  \"依川儿之见……\"

  \"当今天下十分,曹公占其六,孙权仍据其二,吾主刘备依旧持其一。\"

  \"至于将军所言被削去的'一分',\"

  \"并未被任何一方所得。\"

  \"不过是曹公错失机缘,得而复失罢了。\"

  \"当然,\"

  \"将军亦可将那消散的一分大势,视作当年煮酒论英雄时提及的——潜渊之龙。\"

  「此一字,犹若真龙。」

  「能伸能缩,能腾能伏。」

  「伸则搅动风云,左右九州大势,乃天机变数。」

  「缩则潜踪匿迹,于大势无碍。」

  「至多或被孙权,吾主玄德所得,得一化二,或可成三。」

  「抑或。」

  「落入异族之手!」

  「而后。」

  「待大汉境内曹公、孙权与吾主三方混战之际,暗自秣马厉兵,伺机挥师南下。」

  「奴役汉民,践踏华夏山河。」

  「哼!」

  「谁又能料定!」

  言至此处,诸葛川眉宇间覆上寒霜。

  正因末句所言,正是五胡乱华之景。

  「放肆!」

  「胡虏敢尔!」

  「但有曹某在——」

  「若敢南下,定斩其爪牙。」

  「吾所失之'一'字,岂容蛮夷觊觎?」

  曹操按剑北望,杀意凛然,大有不惜中原涂炭亦要与胡虏玉石俱焚之势。

  诸葛川凝望曹公,心底泛起慨叹。

  汉末三国,群星璀璨。

  然于曹操、孙权、刘备而言——

  何等残酷。

  以三人雄才伟略,若生异时,皆可君临天下。

  奈何。

  三雄并立,不死不休!

  平生鏖战,无一得偿所愿。

  终为司马氏作嫁衣裳。

  三王相继离世,天下战乱平息却未能迎来一个震慑四方、征服异族的强盛王朝。

  最终崛起的。

  不过是一个羸弱的司马氏晋朝。

  随之而来的是八王之乱!

  是五胡肆虐中原!

  是北方千里荒无人迹!

  是遍地尸骨堆积成山!

  是后世史书刻意回避的屈辱岁月。

  仅用轻描淡写的\"民族大融合\"一笔带过。

  那些被刻意美化的只言片语!

  可笑!

  简直荒谬绝伦!

  这种建立在践踏中原山河、摧折汉族尊严的所谓融合,诸葛川宁可不要。

  诸葛川心中的民族融合。

  应是强秦驱逐匈奴,令其不敢南侵,是始皇帝派雄师平定百越的融合。

  秦剑所向,

  逆者必亡!

  秦军所至,

  四夷臣服。

  诸葛川向往的融合。

  是大汉远征漠北,刻石记功,是与匈奴不死不休的征战。

  即便民生困顿,令雄主武帝晚年颁布罪己诏,也要迫使单于屈膝投降的融合。

  汉家儿郎所向。

  胡虏闻风丧胆。

  汉军战旗飘扬处。

  华夏民族便是这方天地的至尊。

  诸葛川期盼的融合。

  是盛唐万邦来朝,是敢犯天威者必诛的霸气!

  是以 ** 上国自居的融合!

  长安城。

  是大唐的象征。

  大唐长安。

  就是世界的中心。

  诸葛川向往的融合。

  是大明驱逐元寇,永不和亲,永乐帝远征漠北的壮举。

  徐达、蓝玉对外族毫不留情,仅留妇孺南迁融入大明版图。

  骄阳皓月之下,皆为炎黄子孙,泱泱华夏疆域,巍巍神州山河。

  天地光辉所及,尽显大明男儿不屈脊梁,见证王朝永世辉煌。

  诸葛川始终坚持的民族融合之道,唯有以强秦、雄汉、盛唐、刚明为代表的强势同化!

  在融合进程中,秦卒、汉兵、唐军、明将始终刀剑在手。秦皇、汉帝、唐宗、明君执掌王霸之道,统率百万雄师威震四夷。

  归顺者生!可赐苟且之机!抗命者——断其血脉!毁其神庙!

  民族融合之权柄,永远取决于华夏利刃!

  或许千八百年后,汉家将成为崇尚和平的民族。但在此血性未泯的汉末,诸葛川眼中唯有——猎猎汉旗!染血八面剑!唯我汉族至尊!须令胡虏俯首!

  这是铁骨铮铮的汉族气节!纵使王朝倾颓,汉军仍能横扫外敌,铁骑驰骋四方。绝不容忍屈辱的被动融合!绝不认同丧失血性的和平!

  当看见曹操因异族势大而怒发冲冠时,诸葛川突然整衣肃立,向这位魏武深施一礼。

  这一拜,非以汉末谋士身份,而是......

  以下为

  血誓

  千载之后,炎黄子孙永不忘记。

  向那位英雄深深鞠躬。

  在五胡之祸降临前的动荡岁月里。

  他镇守北方边陲,震慑异族铁骑,护我中原山河安宁。

  若无这道屏障。

  诸葛川不禁战栗。

  未遭遏制的北方狼族,将在五胡乱华时膨胀成怎样可怕的恶魔?

  腐朽的晋室。

  还能蜷缩在江南一隅苟延残喘吗?

  更凶残的胡人铁骑,当真跨不过长江天堑?

  曹操怔怔望着忽然行礼的诸葛川。

  不解其意。

  \"伯治,这是......\"

  青衣谋士轻声答道:\"荡寇戍边,正是在下平生所愿。\"

  \"胡虏纵得至宝又如何?\"

  \"待战船列阵。\"

  \"必诛尽四方蛮夷,夺回属于我们的荣耀!\"

  烽火照潼关

  曹操凝视着宣誓要当\"征西将军\"的诸葛川。

  胸中热血翻涌。

  唯有一念激荡——

  此子,懂我!

  \"哈哈哈!\"

  笑声冲破云霄,又骤然收住。

  \"伯治,记住今日誓言!\"

  \"待到那时——\"

  \"只要你的威名能让异族丧胆,胡儿夜啼。\"

  “即便你我互为对手……”

  “待我禀明天子,奏请你为征西将军也未尝不可。”

  曹操目光深邃地凝视着诸葛川。

  言毕。

  他掸去衣袍尘土,干脆利落地转身走向战马。

  执鞭踏镫。

  高坐马背的曹操最后望向诸葛川:“今日别过!”

  “若他日荆州对阵,再续未尽之言。”

  “届时!”

  “定要邀玄德同聚!”

  “三军阵前 ** 共话,岂不快哉!”

  马蹄生风。

  曹操扬鞭纵马绝尘而去。

  望着那道远去的身影。

  诸葛川唇边噙着淡笑,转身迈向潼关。

  行经处。

  他拾起倒插沙场的青釭剑,锵然归鞘。

  张苞疾步追至近前。

  压低嗓音道:“伯治,需加快脚程!”

  “若是曹贼先归营寨,遣兵截杀——”

  “我等危矣!”

  “末将生死事小!”

  “但您肩负着刘皇叔与军师重托……”

  “断不可有失。”

  张苞双目如炬紧盯曹营方向,臂膀始终护在诸葛川身后。

  见状。

  诸葛川眼中掠过一丝莞尔。

  “依你。”

  足下步伐虽快。

  终究难抵骏马绝影之速。

  在距潼关城门尚有二十丈时,诸葛川与张苞放缓了脚步。

  彼时,曹操已返抵营门。

  夏侯惇与曹仁立即迎上前来。

  \"末将有一策!\"曹仁抱拳道,\"当速遣精骑截杀,趁诸葛川未入关前除此后患!\"他阴鸷的目光紧锁远处那道青衫背影。

  曹操却摆了摆手:\"不必。\"这位乱世枭雄眉宇间带着傲色。纵使立场相悖,他仍不屑以卑劣手段对付自己欣赏的少年英才。

  翻身下马后,曹操径自穿过众将,朝中军大帐行去。

  \"唉——\"曹仁望着主公背影长叹。他太熟悉这种情形了:当年对关羽如此,今日对诸葛川亦是这般。

  潼关城头。

  当吊篮载着二人升至垛口时,马超的银枪哐当落地,韩遂捋须的手顿在半空,黄忠更是直接上前抓住诸葛川的衣袖细看。

  见众人这般情状,少年军师眼底泛起暖意:\"劳诸位挂念。\"他轻拂衣袖续道:\"关中之役将终,此后潼关应无大战,但城防万不可松懈。\"

  说到此处,诸葛川忽引袖掩唇轻咳,目光扫过四周箭楼:\"此地非议事之所,不如下城细谈?\"

  马超与韩遂对诸葛川的建议表示赞同。

  安排部分将领留守关隘后,马超、韩遂、诸葛川及黄忠四人离开关隘。

  不久,众人于一间屋内落座。

  马超率先发问:“伯治方才在关上提到需加强防备,莫非除了潼关,曹军还可能从别处偷袭?”

  诸葛川未多言,起身走至墙边悬挂的地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