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三国之我乃诸葛大兄》

  相较多为武夫的将领,谋士们的表现沉稳得多。即便大多数人不如诸葛亮、庞统那般消息灵通,至少懂得静观其变。

  没过多久,文臣之中,简雍沉吟片刻,上前 ** 。

  \"主公,属下愿往!\"

  常受出使任命的他,自然有资格站出来。

  主位之上,刘备看向先后请缨的庞统与简雍,并未立即定夺,而是环视众人,再度开口:

  \"诸位,可还有愿往之人?\"

  此言一出,庞统神色微变。

  他深知,主公这句话已无形将自己排除在外。否则,绝不会有此一问。

  简雍倒是神色如常。

  刘备这番话让在场之人暗自叹息,默默退回原位。

  帅帐后方,诸葛川闻言眉头微动,稍加思索便洞悉其中深意。

  原因显而易见。

  无论是凤雏庞统,还是元老简雍,他们在江北曹营中皆声名显赫。既然主公决意秘密前往关中,自然不能派遣这些天下闻名的谋士作为使节。

  特别是庞士元。

  不仅名满天下,更曾在赤壁献策铁索连环,曹营诸将多人识得其貌。加上他那辨识度极高的相貌,即便本人否认身份,稚童亦难轻信。

  即便侥幸避开曹军耳目,若入关中后,曹操细作发觉凤雏现身西凉军中,岂能不生戒心?

  此中利害,不言自明。

  简宪和亦是同理。

  虽才略不及庞统,但追随主公日久,天下诸侯尽识其面。各镇豪强皆知此乃刘备帐下重臣。

  循此推演,诸葛川逐一排除了父亲诸葛亮、糜子仲、孙公佑等人选。最终筛选出五名适宜使者:豫州时期追随的刘威硕,荆州投效的向巨达、马季常、邓伯苗、伊机伯。

  究竟会花落谁家?

  青年谋士陷入沉思。

  至于己身,诸葛川虽有考量,却迅速否定。纵有经纬之才,终究欠缺出使资历与声望。若主公执意委以此任...

  简版

  大厅内气氛紧张,刘备正为出使人选犯难。

  \"主公,属下愿往!\"

  向朗拱手 ** ,声音洪亮。这位在刘备入主荆州后投效的谋士,此刻显得格外沉稳。

  刘备脸上露出欣慰之色:\"士元、宪和我另有安排。巨达通晓古今,处事圆融,确是上佳人选。\"

  他当即拍板:\"此次出使马超,就由巨达负责。\"

  话音未落,刘备话锋一转:\"不过诸位子弟缺乏历练,未免骄纵。巨达此行不妨带上几个年轻人,让他们开开眼界。\"

  说着,目光扫过关羽、张飞等人,最后不经意地掠过门口的诸葛川。

  这个细微动作让诸葛川心头一震:莫非主公有意让我暗中主理此事?

  向朗仅是个表面幌子,实则为称职的棋子。

  背地之中,

  真正与马超联络之人并非向朗,竟是己身?!!

  诸葛川无法确定推测是否准确。

  然而,

  转瞬之间,

  刘备随后的行为证实了他的想法。

  厅堂之上,

  关羽、张飞闻听刘备之言后,毫不犹豫立即表明立场。

  \"大哥,犬子关平、关兴愿随向朗北行,护卫其周全。\"

  关羽率先发声,

  提及长子关平与次子关兴。

  幼子关索因年岁尚幼,未被列入考量。

  张飞亦不甘示弱。

  \"禀告大哥!\"

  \"吾儿张苞亦愿前往!!!\"

  继关张二人之后,

  刘备麾下其余有子嗣的文臣武将相继表态。

  其中,

  简雍推举其子简安,

  孙乾举荐其子孙满,

  糜竺保举其子糜威,

  马良则直接提出胞弟马谡。

  向朗原欲推举侄儿向宠,

  思虑再三终作罢。

  向宠乃亡兄仅存血脉,

  若有闪失,九泉之下难见兄长。

  堂中无子嗣者,

  如赵云、庞统、魏延等人沉默不语,显得与众人格格不入。

  黄忠眼神黯淡,

  原本亦为人父,怎奈其子黄叙早逝。

  诸葛亮始终含笑不语,始终未将诸葛川之名呈报。

  \"哈哈哈!\"

  刘备见众臣纷纷举荐自家子弟历练,欣然笑道:\"有诸位这般心意,何愁我们后继无人?\"

  \"稍后我与巨达商议,定下哪些贤侄可随行。\"

  说完,刘备目光径直落在末位的诸葛川身上。

  \"伯治贤侄,方才令尊未曾举荐于你。不知你可愿往关中历练,见识一番?\"

  诸葛川心下了然,深吸一口气出列答道:\"回主公!川儿愿往!\"

  转念又补充道:\"定不负主公期望!\"

  这番表态令刘备眼中光彩大盛,朗声笑道:\"从伯治身上,已可见诸位子弟将来风采!\"

  待议毕杂务,众臣告退之时,刘备却特意留下二人。

  \"巨达,伯治且留步。随我去书房,有事相商。\"

  向朗会意,意味深长地看了诸葛川一眼。

  这里提供几种不同风格的

  【文言风】

  若欲交代事宜,留使者一人足矣。何须再留诸葛川?此子与向宠交好,岂非多此一举?

  诸葛川见向朗目视,遂展颜相应。心下已然明了:刘玄德不取刘琰、伊籍等辈,而从向朗之议,盖因其与向宠有旧,可谓\"自家人\"也。

  向朗为傀儡使者,当无抗拒之意。念及此,诸葛川不禁暗叹玄德用心之深。为使其堪任幕后主使,可谓煞费苦心。

  及闻刘备令其留待书房相见,诸葛川即应曰:\"诺!谨遵伯父之命。\"悄然间,复以\"伯父\"相称。备闻之莞尔:\"较之'主公',吾更喜此称。\"

  向朗睹此亲昵之态,方知二人情谊之笃。

  ......

  半炷香后。

  郡守书房内。当刘备道明北赴关中实情及向朗之责时,向朗终失儒雅之态。未料己身仅为诸葛川之掩护!

  默然良久,向朗犹疑而问:\"主公,恐有讹误?\"

  【白话精简版】

  真要交代事情,留个使者就够了。何必多留诸葛川?这不是画蛇添足吗?

  诸葛川对向朗笑了笑,心里已经明白:刘备不选刘琰他们而选中向朗,就因为自己和向宠关系好。

  向朗当这个傀儡使者,不会像别人那么抵触。这让诸葛川不得不佩服刘备的安排。

  听到刘备让他留下,诸葛川立刻答应。他又改口叫\"伯父\",刘备笑道:\"比起主公,我更喜欢这个称呼。\"

  ......

  半柱香后。

  书房里,当刘备说出 ** 时,向朗完全失态了。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竟然只是给诸葛川打掩护的!

  沉默许久,向朗忍不住问:\"主公,您没弄错吧?\"

  【古风叙事版】

  若论传达要事,留使者一人足矣。偏生留下那与向宠交好的诸葛川,岂非多此一举?

  诸葛川见向朗注目,扬眉浅笑。心下澄明:刘玄德舍刘琰等人不用,独取向朗,盖因其侄向宠与己交好,可称\"自家人\"耳。

  有此渊源,向朗为明面使者时,自不似他人那般抗拒。思及此,诸葛川暗叹玄德安排之妙。

  闻得刘备令其留候书房,诸葛川当即应道:\"诺!谨遵伯父吩咐。\"悄然间又将称呼换回\"伯父\"。刘备闻言展颜:\"较之'主公',还是这声伯父更觉亲切。\"

  ......

  香燃半柱。

  书房内,当刘备道破北上实情及向朗真正职责时,这位素来儒雅的文士终是失态。万没想到,自己竟只是个幌子!

  默然良久,向朗犹疑开口:\"主公...此事当真?\"

  并非向朗对刘备心存疑虑。

  实则是他实在难以理解,难以置信!!!

  自家侄子向宠年少不经事,处处以诸葛川为首也就罢了。

  若连他这长辈也这般……

  外人会如何看待向氏叔侄?

  刘备并未理会陷入困惑的向朗。

  该说的,

  他自认已言尽于此。

  接下来,

  就看向朗能否接受。

  倘若向朗不愿为诸葛川北上掩护,刘备不介意另择他人,替这位看重的子侄铺路。

  转而,

  他将目光投向诸葛川。

  无需多言,

  他直接问道:“伯治,此行北上需护卫随行,你以为何人合适?”

  虽已定下诸葛川为“幕后主使”,刘备仍含笑试探。

  他要看看,

  这年轻后生是否领会自己弃用庞统、孔明等人,独选向朗的深意。

  毕竟论亲疏,

  向朗终究不及诸葛亮、庞统与诸葛川的情谊。

  诸葛川听懂其意,

  亦知刘备欲遣麾下猛将护佑。

  正如当年赵云随诸葛亮出使江东。

  他毫不犹豫道:

  “伯父,若可调动,侄儿愿请黄老将军同行!”

  此言一出,

  刘备眼中笑意更盛。

  显然,

  两人想到了一处。

  刘备假装不解地问道:“黄老将军?呵呵,伯治啊,为何选黄老将军而非子龙或叔至呢?”

  见刘备笑眯眯地明知故问,诸葛川直接抛了个白眼。

  他没好气道:“伯父就别戏弄小辈了!”

  “子龙叔父如今不敢说威震天下,至少也是名扬曹营。自长坂坡百万军中七进七出,连斩百员曹将后……”

  “若说曹营没他的画像,侄儿自己都不信。”

  “让他护送侄儿北上关中,只怕刚过江北,咱们就得被请去军营‘做客’——”

  “喝断头酒那种!”

  “至于陈到将军,虽不及子龙叔父名声响亮,但白袍银甲、长枪在手的模样,在曹军眼里跟子龙叔父有何区别?”

  “为了侄儿的性命着想,护卫还是别太招摇为好。”

  “而黄老将军不同……”

  诸葛川话锋一转。

  “他是伯父在赤壁战后收归帐下的,江北曹军鲜少知其威名。”

  “论武艺……”

  “花甲之年尚能与关伯父战个平手,天下能胜他的寥寥无几。”

  “有他随行,即便马超逞凶,以黄老将军之勇,纵不能压制,也可分庭抗礼,令其不敢小觑。”

  “最关键的是……”

  诸葛川轻笑出声,“黄老将军乃荆州人。”

  “伯父麾下名将如云,与其让关、张、赵三位叔伯声名更盛,倒不如助黄老将军扬威——这才是上策。”

  后来刘备晋位汉中王时……

  黄忠能跻身五虎将,受封后将军,若说没有刘备“力捧”,诸葛川 ** 不信。

  诸葛川话中虽未明提\"荆州系\"三字,但意思已昭然若揭。

  刘备身为君主,若过分倚重关羽、张飞、赵云等元老势力,短期内或许无碍。毕竟刘备疆域尚小,众人此刻也顾不上派系之争,都在全力为刘备开疆拓土,明白还未到 ** 行赏之时。

  然而将来如何?待刘备势力壮大后,再想调和各方就为时已晚。诸葛川深知,史书中魏延之死除因自负外,更隐含着更深层的原因。诸葛亮逝世后,姜维北伐屡遭阻碍,背后同样有蜀汉内部派系倾轧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