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三国之我乃诸葛大兄》

  “经年未改,君仍是当年那个昂然入许都的徐元直!”

  “罢了!”

  “吾亦不再奉丞相之命作说客了。”

  言毕,荀彧自袖中取出一封自潼关送来的信笺。

  “且看此信。”

  “正是那位震动关中的诸葛伯治致丞相的手书。”

  “他欲赎君归去。”

  “恭贺元直!”

  “不日...”

  “便可重返玄德公帐下!”

  “文若此言属实?!”

  徐庶猛然起身,双手微颤。

  他紧盯着那封书信,眼中满是不敢置信。

  近日关中战报频传,每当听闻诸葛伯治捷报,他必痛饮至酣!

  为伯治庆!

  亦为...

  皇叔贺!

  醉意朦胧。

  徐庶恍惚间又见当年追随刘备的戎马生涯。

  也曾于半梦半醒间期许:

  若不曾被曹操以老母相挟...

  若始终在玄德公帐前效力...

  该当统帅三军征战沙场...

  该当为兴复汉室而驰骋...

  更禁不住揣想——

  若当日未离新野...

  赤壁烽烟里侍立主公身侧的...

  可是自己而非卧龙先生!

  思绪万千。

  唯独不敢奢望...

  曹操竟会放他南归...

  许他重投刘皇叔帐下...

  这念头...

  比幻梦更遥不可及。

  徐庶早已认命...

  原打算守着母亲灵位...

  在许都了此残生...

  怎料...

  新交荀彧竟带来转机...

  说他可返荆州...

  再续前缘。

  怎能不欣喜若狂?

  当即夺过书简...

  展卷细读时...

  恍惚看见千里外...

  有个神采飞扬的少年...

  正以笔墨与他隔空对话。

  那眉宇间的笃定...

  与当年的自己何其相似!

  唯一不同:

  昔 ** 破的是曹仁军阵...

  而今少年破的...

  是曹操席卷天下之势。

  徐庶几乎无法将眼前之人与当年那个在诸葛亮、庞统等人高谈阔论时,默默聆听并暗中观察众人的孩童——诸葛谨之子诸葛恪联系起来。

  \"伯治,用心良苦啊!\"

  阅毕信笺,徐庶百感交集,最终只吐出这五个字。

  这既是对脱离许都桎梏的释然,

  亦是对晚辈成长的由衷欣慰。

  荀彧始终静立一侧,

  目不转睛地看着徐庶因获知能重返刘备麾下而难以自抑的欣喜,

  眸底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向往。

  君臣不相负!

  昔日刘备能慨然放徐庶离去而不加阻挠,

  今日徐庶得知可重归故主便对许都毫无眷恋。

  这般情谊,

  令荀彧不由想起当年与曹操白手起家的岁月。

  他们,也曾如此肝胆相照!

  谁曾想,

  随着曹操位极人臣,权势日盛......

  二人竟因是否忠于汉室的立场分道扬镳。

  他愈发对曹操的越矩之举失望透顶,

  曹操则对他仍心系汉室越发恼怒。

  荀彧不知自己与曹操将何去何从,

  但他心如明镜:

  只要坚守匡扶汉室的信念,

  终有一日会遭曹操不容。

  思及此处,

  荀彧在无人处暗自叹息,

  对前途充满忧虑。

  但当他抬头时,

  已将所有情绪尽数收敛,

  从容笑道:\"元直知你归心似箭。\"

  \"既如此,我便不再赘言。\"

  \"速去收拾行装吧。\"

  \"在入你府邸前......\"

  \"人员已备妥车驾,将刘皇叔之女护送至此,此刻正在外等候。\"

  \"收拾完毕便启程前往潼关!\"

  \"沿途无人敢拦!\"

  闻听此言,徐庶未作多言。

  \"好!\"

  一字甫落,他已转身入内。

  不消片刻。

  但见徐庶持剑而出,怀捧灵牌,重至荀彧面前。

  \"元直仅携此物?\"

  荀彧面露讶色,未料其行装如此简薄。

  徐庶从容一笑:\"昔日,吾单身自新野抵许都!\"

  \"今朝!\"

  \"离许都时,亦当清白而去!\"

  \"三尺青锋足矣!\"

  \"一方...\"

  他垂首道:\"慈母灵位足矣!\"

  曹公确曾赐予婢女,欲以家室羁縻。

  然皆被谢绝。

  故离去之时,亦无眷属相随。

  \"真不知该说甚么!\"

  \"也罢!\"

  \"如此甚好!刘皇叔必不薄待!\"

  言毕,荀彧向外行去。

  须臾。

  二人已至门外。

  赫然可见两乘轩车,及百余名护卫甲士。

  徐庶未即登车,先向其中传出响动的车驾行去。

  \"徐庶,谒见两位贵女!\"

  他于丈外停步,未掀帷幔。

  车厢内的人似乎察觉到徐庶的到来,传出一阵窸窣声响。

  \"呀!\"

  \"是徐叔父!您要和玉儿同路吗?\"

  绣着暗纹的车帘突然被掀起。

  窗口探出一张稚气未脱的小脸,弯弯的柳叶眉下,那双会说话的眼睛正滴溜溜转着,小巧的鼻尖因兴奋微微翘起,宛如初春枝头新绽的花苞。

  这是刘备膝下较年幼的女儿,名唤刘玉。

  徐庶注视着主公千金雀跃的模样,眼角不由泛起笑意。这丫头他再熟悉不过——自当阳兵败,姊妹二人被曹纯押解至许都起,他便时常暗中照拂。两女至今未被曹操赏赐诸将,除了年岁尚幼之故,更因曹操始终存着招揽徐庶的心思,才对这份特别关照佯装不知。

  \"正是。\"

  徐庶慈爱地望着雀跃的少女:\"叔父陪你们去见父亲。\"

  \"我们...\"

  \"一起离开许都!\"

  车厢内忽然传来清泠的呵斥:

  \"玉儿,不得失礼。\"

  话音方落,有位身着柳色襦裙的少女款款下车。那纤腰似不堪一握,肌肤如新雪初凝,通身气度清雅得仿佛不染凡尘。她先向徐庶盈盈施礼,才轻声道:

  \"莹儿见过叔父。\"

  “明知叔父会随我和妹妹一同返乡,但启程之前……”

  “请叔父受刘莹一拜。”

  “以谢叔父这些年对姐妹二人的照拂。”

  刘备长女刘莹说着,又向徐庶郑重行了个大礼。

  徐庶眼中闪过欣慰,却在刘莹低头时悄然侧身避让。

  “丫头何时这般见外了?”

  “真要谢我,待你成亲后带着娃娃来府上看望便好!”

  “此番行程——”

  “我们先至潼关与诸葛川汇合,再转道荆州。”

  “听说那诸葛川少年英才,与你年岁相当,可莫要错过良缘。”

  徐庶以长辈身份打趣着素来稳重的刘莹,说罢便笑着转身离去。

  城门口只余秀美少女面若红霞。

  “诸葛川……”

  少女轻声呢喃,将这个名字刻在了心头。

  半个时辰后,许都西城门外。

  荀彧正为徐庶送行。

  “千里相送,终须一别。”

  “愿元直此去如蛟龙入海,尽展平生所学!”

  没有过多离愁,唯有挚友的诚挚祝愿。

  徐庶凝视荀彧鬓边霜色,忽然上前紧紧相拥。

  旋即分开。

  转身时只留下一句低语随风入耳:

  “文若,汉室终有重光之时。”

  \"在此之前!\"

  \"你定要安然无恙!这世上可以缺了我徐庶,却不能没有你......\"

  \"大汉的荀尚书令!\"

  话音未落,徐庶已登上马车。

  车驾缓缓前行。

  西行奔赴潼关的徐庶,渐渐消失在荀彧的视线中。

  可荀彧仿佛浑然未觉。

  他独自伫立在城门前许久。

  骤然间,他脸上浮现一丝苦笑。

  \"大汉荀尚书令!\"

  \"连天子威严都无力保全的荀彧,怎配得上这个称谓!\"

  \"元直!\"

  \"文若...实在羡慕你啊!\"

  一声轻叹。

  荀彧转身步入许昌。

  走进这座曾经让他施展抱负的雄城。

  如今。

  对他而言,这里却成了时刻折磨内心的......囚笼。

  十日后。

  八月底。

  潼关。

  自曹操率大军抵达后一直紧闭的潼关城门......

  突然洞开。

  只见马超、韩遂、诸葛川、黄忠等人策马而出。

  随后是上万西凉军列队出关。

  与此同时。

  对面的曹军大营中。

  曹操也亲率兵马出阵。

  上万曹军严阵以待,与潼关西凉军隔空对峙。

  这一切的缘由。

  并非战事再起。

  而是因为......

  远处出现了一行车队。

  马超远望前方缓缓驶来的两架车辇,猛然抬手示意。

  \"带俘虏上阵前!\"

  一阵嘈杂声响中,被俘后形容憔悴的钟繇与躺在担架上的伤将乐进,被西凉士卒押至阵前。

  安排妥当后,马超转向身旁的诸葛川:\"伯治,此番交换战俘之事,就劳你率张苞、关平二将前往。\"他握紧长枪,\"若某亲往,恐按捺不住......\"

  言下之意,是担心自己会当场刺杀曹操再起战端。

  马超特意未提老将黄忠——虽然黄忠不像他这般与曹操有血海深仇,但这位连斩曹洪、夏侯渊两员大将的老将军,却是曹操的眼中钉。若令黄忠同往,只怕人质未换,曹军阵中的夏侯惇与曹仁就要先杀将过来。

  \"遵命。\"诸葛川颔首应允,向关平、张苞示意。二将立即率兵押解俘虏向两军阵前推进。

  曹军阵前,曹操身侧谋士如云:程昱、贾诩、荀攸侍立左右;武将阵列中,夏侯惇独目炯炯,曹仁按剑而立,徐晃与刚自高陵归营的张合分立两侧。这位兵败渭口的将领虽遭斥责,却未受严惩。

  至于司马懿——因箭伤要害又遭河水浸泡,经历 ** 手术后仍在高陵城养伤。比起张合肩上被马超刺穿的枪伤,他的伤势显然更为......棘手。

  这一击几乎夺命。

  倘若司马懿咬牙从高陵城撤回大营,伤势恐怕不止被净身那么简单。

  若伤口崩裂感染,

  生死难料。

  曹操默契地避谈司马懿,

  更未提当年的军令状。

  虽心中恼怒败军之责,

  但曹操终究心非铁石。

  面对已成阉人的司马懿,

  他终究不忍苛责。

  少顷,

  曹操沉声下令:

  \"许褚,带人将那队车驾引至阵前!\"

  \"准备交换人质。\"

  许褚领命而去。

  不多时,

  车队自官道缓缓驶来。

  曹操独骑上前,

  望见马车前青衫文士的身影,

  扬声唤道:

  \"元直!\"

  \"此去可重归刘备帐下......\"

  \"终究是曹某与你无缘。\"

  语带憾意,

  却无挽留。

  马背上,

  徐庶眼底寒芒乍现。

  若非曹操以母相胁,

  其母怎会自缢明志?

  弑父之仇尚不可恕,

  杀母之恨,

  更当血偿。

  他一向快意恩仇,岂会因曹操一言而尽释前嫌。

  \"杀母之仇不共戴天!\"

  \"曹公竟妄想招揽于我,岂不可笑?!\"

  \"今日就此别过!\"

  \"他日沙场重逢,必当以刀兵相见!\"

  说罢,徐庶勒转马头,径直离去,不愿再多费唇舌。

  \"哈哈!\"

  \"元直,曹某拭目以待!\"

  \"但愿下次...\"

  \"你莫要再中我计谋!\"

  \"此番若非诸葛川相救...\"

  \"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