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安流抚民行-《我,嬴政,带领逆臣开创新世》

  “——臣请命,全权督办关中大旱流民安置事宜!”

  刘邦的声音在白虎殿内回荡,他单膝跪地,双手高举奏章,头却微微偏着,眼睛余光扫视着殿内每个人的表情。

  嬴政的手指在扶手上轻轻敲击,玄衣上的暗金纹路在灯光下若隐若现。“刘卿前日还在闭门思过,今日就要担此重任?”

  “正因为闭门思过,才更知民生多艰。”刘邦抬起头,脸上是恰到好处的诚恳,“臣出身微贱,最知饿肚子的滋味。关中流民,多是臣的乡亲故旧,臣不能坐视不理。”

  站在文官首位的萧何微微蹙眉,出列道:“沛公心系百姓固然可嘉,然流民安置涉及钱粮调度、地方协调,非一人之力可及。不如由度支司统筹......”

  “萧尚书说的是。”刘邦立即接话,语气热络得像在酒桌上,“所以才要专人专办。您在后方统筹钱粮,我在前线安抚流民,咱们老兄弟联手,定能把这事办妥。”

  萧何被他这番市井气的说辞噎住,一时竟不知如何回应。

  “笑话!”

  项羽跨步出列,玄甲铿锵作响。他居高临下地俯视着跪地的刘邦,虎目中满是不屑。

  “你前脚刚因散播流言被罚,后脚就要全权处置流民?谁知道你是不是又想借机敛财,中饱私囊?”

  刘邦也不恼,反而咧嘴一笑:“项元帅快人快语。不过您想想,我刘邦要是真想捞钱,何必挑这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东胡商路现成的油水不捞,非要来沾这满身灰土的流民?”

  他转向嬴政,声音突然低沉:“臣知道,前些日子做错了事。但正因如此,才更想将功补过。流民安置若出了纰漏,臣愿领双倍责罚!”

  一直沉默的张良此时缓缓开口:“沛公熟悉民情,善理杂务,东胡商路便是有力佐证。眼下流民日增,确需专人专办。臣以为,可让沛公一试。”

  持国执政冯劫轻抚长须,语气平和却分量十足:“流民安置,关乎社稷稳定。沛公有心将功补过,其志可嘉。然此事千头万绪,非一人能担。不如设流民安置司,由沛公主理,度支司、典客司协理,各地郡县配合。”

  嬴政的目光终于从刘邦身上移开,扫过殿内众臣。

  “准。”

  一个字,掷地有声。

  “即设流民安置司,刘邦任司正,秩同九卿。萧何统筹钱粮,张良协理各方,各郡县全力配合。”

  他的目光最后定格在刘邦身上,深邃难测。

  “记住你今日之言。若出差池,数罪并罚。”

  刘邦重重叩首:“臣,定不负所托!”

  十日后,灞上。

  黑压压的流民挤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间,空气中弥漫着汗臭和绝望的气息。几个孩童蹲在路边,用木棍扒拉着泥土,寻找可能存在的草根。

  刘邦穿着一身半旧的布衣,带着几个随从走在泥泞的路上。他没有乘坐官轿,甚至连随从都打扮得与普通差役无异。

  “老丈,从哪儿来的?”他在一个老农面前蹲下,随手递过去一个馍。

  老农警惕地看了他一眼,迅速抓过馍塞进怀里:“频阳。”

  “频阳?”刘邦顺势坐在旁边的石头上,“那地方我去过,王老五家的羊汤是一绝。”

  老农眼睛一亮:“你认识王老五?”

  “何止认识。”刘邦笑道,“前年在他家喝汤,少给了两个钱,被他拿着擀面杖追了半条街。”

  周围的流民发出低低的哄笑,气氛顿时轻松了不少。

  “朝廷说要安置我们,都说了半个月了,连个粥棚都搭不起来。”老农抱怨道,“再这样下去,只能去吃观音土了。”

  刘邦收起笑容,正色道:“这次不一样。我是新上任的流民安置司司正,刘邦。”

  人群中一阵骚动。有人惊呼:“是那个打通东胡商路的沛公?”

  “正是。”刘邦站起身,声音洪亮,“从今天起,灞上设十个粥棚,十二个时辰不停火!十四岁以下孩童、六十岁以上老人,每日加一个鸡蛋!”

  他随手拉过一个面黄肌瘦的男孩:“这样的孩子,先送到临时学堂读书认字,管吃管住!”

  又指向远处一片荒地:“那边,已经开始丈量土地。愿意留下的,每人分三亩地,头三年免赋税!不愿意种地的,官府组织修渠筑路,每日工钱三十文,管两顿饭!”

  流民们目瞪口呆,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这得花多少钱?”老农颤声问道。

  刘邦哈哈大笑,拍了拍老农的肩膀:“钱的事你们不用操心,有我刘邦在,饿不着大伙!”

  他压低声音,像说悄悄话般:“不瞒各位,为了这笔钱,我跟度支司的萧尚书吵了三天三夜,差点把他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