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券暖万家灯-《我,嬴政,带领逆臣开创新世》

  宪章歌谣大赛的欢声笑语犹在耳畔,启明城的建设步伐却已迈入了更为贴近民生的领域。当“安家里坊”一期工程那排列整齐、青砖灰瓦的二千套平宅终于在渭水南岸落成时,一种不同于均田分地、却也关乎万家灯火的期待,在新联邦的民众心中悄然升起。

  这些宅院,大多利用了拆除阿房宫旧址回收的巨木梁柱,墙体则由烧制着“宪章”徽记的特制青砖砌成,本身就承载着从旧宫阙到新家园的象征意义。更引人注目的是,它们并非孤立的屋舍,而是配备了格物院设计的“暖墙”、“污水井”,以及共享的“公圃”(公共菜园),构成了一个功能完善的居住单元。

  (一) 发券前夜:竹签定序

  分宅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吸引了四方目光。流民、咸阳旧城的拥挤户、退伍老兵、乃至周边愿进城务工的农户,都将希望寄托于此。公告明确分宅顺序:“先无屋、后拥挤、后优抚”。

  消息公布当晚,安家里坊南门外的空地上便已挤满了心急如焚的人群。尤其是部分原咸阳旧城的住户,虽家有陋室,却渴望改善,生怕数量有限的宅院被源源不断的流民抢光,情绪激动,与维持秩序的里正发生了争执。

  “凭什么他们先?我们可是咸阳老户!”一个穿着稍体面些的中年人不满地喊道。

  里正按着腰间佩刀(装饰意义更大),努力维持镇定:“榜文写得清楚!无屋者优先!此乃宪章公平之义!”

  “公平?他们人多势众!”人群骚动起来,眼看局面就要失控。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寻常布衣、脑袋锃亮(方便行动,刘邦最近剃了头)的身影挤了进来,正是刘邦。他手里拎着一筒削好的细竹签,笑嘻嘻地插到人群中间:

  “吵什么?吵什么?不就是个先后顺序嘛!来来来,都别争了,俺老刘有个法子——抽签!”

  他举起竹签筒:“瞧见没?每根签上都有号,从‘壹’到‘贰仟’!今晚排好队,人人有份,抽到几号,明天就按号领券!全凭手气,童叟无欺,如何?”

  这法子简单直接,看似儿戏,却瞬间平息了争执。毕竟,运气这东西,最是没道理可讲,也最是让人无话可说。人群很快排起了长龙,气氛从对抗变成了带着紧张期待的赌博。

  一个从巴蜀来的老农,不识字,哆哆嗦嗦地抽出一根签,借着火把光眯眼看了半天,忽然咧嘴笑了,高举竹签对同伴喊道:“哈哈!俺中了!‘壶’!肯定是头名!明天第一个领券,说不定还赏壶好酒哩!”

  周围识字的年轻人一看,那签上明明写的是“壹”(“一”的大写),顿时哄笑起来。有人好心解释,老农这才明白闹了乌龙,挠着头嘿嘿傻笑,也不尴尬,反而觉得这“壶”字挺吉利。这“壶酒之约”的笑话,倒也冲淡了抽签现场的紧张气氛。

  人群外围,项羽正护着虞姬站在不远处。夜里风凉,项羽将自己的外袍披在虞姬肩上,低声问:“冷不冷?要不先回去,明日再来?”虞姬摇摇头,笑着看向热闹的人群:“不冷,你看大家多开心,我想多看看。”她瞥见那闹乌龙的老农,忍不住轻笑出声,项羽顺着她的目光看去,见她笑得眉眼弯弯,自己也跟着勾起了嘴角。旁边几个士兵偷偷看着这一幕,纷纷别开眼,心里暗自嘀咕:“元帅对夫人也太温柔了,这狗粮吃得猝不及防!”

  (二) 券到屋归:此屋姓羌

  次日清晨,旭日东升,霞光万道。安家里坊南门广场上,巨大的鼓架矗立。辰时正点,“咚!咚!咚!”三通鼓响,声震四野。

  发券仪式正式开始。度支尚书萧何端坐于临时设置的公案之后,案上堆放着制作精良的“宅券”——特制的竹简,以火烫出“宪”字徽记,并以火漆封印,详细写着户主姓名、家庭人口、宅基位置及广深尺寸,一式两份,官民各执其一。

  里正按照昨夜抽签顺序,开始唱名。

  “头签,阿羌——!”

  一个衣衫褴褛、面色黝黑的流民少年,搀扶着一位盲眼老妇,怯生生地从人群中走出。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脚步虚浮地走到案前。

  萧何拿起写有“阿羌”名字的宅券,递过去。少年看着那卷沉甸甸的竹券,双手颤抖,竟不敢去接。这代表一个家的凭证,对他而言太过沉重。

  就在这时,一直微服立于人群边缘观看的嬴政,缓步走了上来。他从萧何手中接过那卷宅券,亲自递到阿羌面前,声音平和却清晰地传入在场每一个人耳中:

  “少年,接券。”

  “自今日起,此屋姓羌,你的房子。”

  “哗——!”人群先是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阿羌猛地抬起头,看着眼前这位气度不凡的“贵人”,又看了看那卷竹券,眼中瞬间涌出泪水,他重重跪下,双手过头,接过了那份改变命运的凭证。

  随后,跛足的退伍材官孟伯抽到了底层带暖墙的宅院,喜不自胜;旧城铁匠田娘子带着两个女儿,也如愿拿到了迁出拥挤旧城的券书,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

  发券过程中,另一个有趣的插曲出现了。许多百姓不识字,尤其是宅券上首次出现了辅助识读的“方言拼音”。典客尚书张良见状,索性临时当起了启蒙先生,一边发券,一边指着券上的拼音,教大家认读自己的名字和宅基信息。“阿——羌——”,“孟——伯——”,朗朗的跟读声此起彼伏,这场分宅大会,意外成了又一堂生动的“宪章普及课”。

  项羽和虞姬也在人群中看着这一切。虞姬轻声对项羽说:“要是以后咱们也有这样的宅子就好了,有暖墙,有公圃,还能种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