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奇火耀明城-《我,嬴政,带领逆臣开创新世》

  文明火种遍传神州所带来的改变,并非总是庄严肃穆、自上而下的宏大叙事。在启明城这片最先沐浴新风的土壤上,那些播撒下的“火种”,竟在民众日常生活的滋养下,萌发出许多设计者都未曾预料的、充满生机与趣味的奇花异果。这些意外之喜,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荡开层层涟漪,让“宪章”二字不再高悬庙堂,而是融入了市井的烟火气中。

  (一) 钟火开门:鼎耳吐焰启晨光

  这一日,天光未亮,晨曦微露。负责守城的兵士刚刚换岗,正准备等待辰时初刻的晨钟响起,再按惯例开启沉重的城门。突然,城内中央广场方向,那尊巨大的薪火鼎,似乎微微震动了一下。

  紧接着,在众多早起民众惊愕的注视下,薪火鼎那对造型古拙的鼎耳孔洞中,竟毫无征兆地“呼”一声,喷吐出两条尺许长的赤红火舌!热浪滚滚,灼得空气都微微扭曲。这异象并非杂乱无章,那火舌喷吐竟带着某种奇特的节奏,一股灼热的气浪顺着精心铺设(原本只为排水)的石槽通道,猛地冲向连接城门铰链的机关枢纽!

  “咔啦啦——哐!”

  沉重的城门铰链被这股突如其来的热力推动,发出沉闷而有力的金属摩擦声,那两扇需要数名壮汉才能推动的包铁木门,竟在众目睽睽之下,缓缓地、自动地向内开启!比平日规定的开城时间,足足提前了一刻钟!

  城门口等待进出的商贩、农户全都惊呆了,寂静片刻后,爆发出巨大的惊呼和议论。

  “神了!鼎……鼎自己把门开了?!”

  “是薪火鼎!鼎耳喷火,推动机关!”

  “陛下圣德,感天动地,连鼎都有灵了!”

  “快看!门真的开了!以后是不是不用等钟响了?”

  有人惊喜,有人惶恐,更多人则是纯粹的好奇与兴奋。消息像风一样传开,“鼎在开门”成了启明城当日最热的谈资。格物院的匠师闻讯赶来,围着薪火鼎和城门机关研究了半天,也只能初步推测是近日连续晴热,鼎内积热过多,加之某种巧合的气流与尚未完全摸透的机关设计产生了联动。无论如何,这“钟火开门”的奇景,为启明城平添了一分神秘而积极的色彩。

  项羽与虞姬恰好在城外晨练,亲眼目睹了这一幕。虞姬眼中满是惊奇,拉着项羽的衣袖:“夫君你看!薪火鼎真的会喷火开门!太神奇了!”项羽看着她亮晶晶的眼睛,嘴角不自觉上扬,伸手拂去她鬓边被晨风吹乱的发丝:“是挺新奇,回头让格物院的人好好研究,说不定以后能让这鼎做更多事。”两人并肩站在晨光里,看着缓缓开启的城门和熙攘的人群,岁月静好。

  (二) 火犁快车与火尺彩票:市井的智慧

  西市的木轨滑车道旁,这几天格外热闹。一个脑子活络的木匠,受曲辕犁和那日“钟火开门”热力驱动的启发,琢磨出了一个新奇玩意——火犁快车。他将废弃的旧犁头改造,打磨得异常光滑,底部镶嵌耐摩的硬木,安装在原有的货运滑车上。这还不算,他巧妙地在滑车尾部加装了一个可手摇鼓风的皮囊,对着改造后的“火犁头”(一个涂成红色、象征火焰的流线型木制车头)吹风,虽然不能真喷火,但气势十足。

  “让开让开!火犁快车来喽!”木匠自己跳上车,载着几筐蔬果,另一人在后猛推一把,同时摇动鼓风皮囊,那滑车借着下坡的木轨惯性,竟真的疾驰起来,速度比人小跑还快!

  “一人推,即疾驰!运货省力,童叟无欺!”木匠得意地吆喝。

  这新奇事物立刻吸引了全城童子的目光,哭着喊着要坐。木匠灵机一动,顺势开展了“载人”业务,收取极低的费用,或者以帮忙推车、宣传抵资。于是,西市出现了这样一幕:一辆装饰着红色“火犁头”、呼呼鼓风的滑车在木轨上飞驰,车上坐着兴奋得小脸通红的童子,后面跟着一群边跑边笑边吆喝的小伙伴。这都城首条“人力火车”,成了启明城一道充满欢笑的风景线。

  项羽陪虞姬逛西市时,也看到了这火犁快车。虞姬看着车上欢呼的孩童,眼中满是羡慕:“要是我们也能坐一次就好了。”项羽无奈笑道:“你都多大了,还跟孩子似的。”嘴上这么说,却还是拉着虞姬排队。轮到他们时,项羽小心翼翼地扶虞姬上车,自己则在后面帮忙推车,还笨拙地摇动鼓风皮囊。滑车疾驰起来,虞姬笑得开怀,风拂过她的发丝,项羽看着她的笑容,自己也觉得满心欢喜。周围的百姓见项大将军这般模样,都善意地笑了起来。

  与此同时,市曹每月举行的“火尺校日”也玩出了新花样。起初,萧何定下“差一厘罚铜”的严规,意在立威。但几次之后,商家器具精度大大提高,被罚者寥寥。负责此事的市吏是个幽默之人,见罚铜渐少,便请示上官,将罚没的铜钱设为一个公开的“奖池”。任何市民都可以花极少的钱购买一张“火厘票”(票上印有微缩的火尺图案),在校日当天,预测官方标准器与随机抽取的商家器具之间的差值,预测最接近(差值最小)者,便可赢得奖池中的所有铜钱,还能额外获得一份格物院特制的、雨淋不花的“鼎灰墨”!

  这下可好,“火尺校日”从令人紧张的检查,变成了全城参与的博彩盛宴。市民们绞尽脑汁猜测那微小的“一厘”之差,甚至有人专门研究不同工匠的手艺特点。“买火厘票了吗?”成了市井新的问候语。一票难求的景象,让原本严肃的计量标准化工作,以这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深入人心。

  (三) 火籍闪印与镜火婚书:情感的联结

  启明城藏书阁的开放,本是传播知识的高雅之事。但管理者很快发现,那些抄录在缣帛上的百家典籍,卷尾特意留下的一片空白,成了读者们抒发情感、留下印记的地方。不知是谁开了头,在读完一本《诗经》后,心血来潮,用手指蘸了点儿印泥,在卷尾空白处摁下了一个鲜红的指印。后来者纷纷效仿,有的在旁边写上简短评语,有的画个笑脸,更多的是单纯的指印。

  某一夜,不知由谁组织,藏书阁外突然聚起了上千名读者,他们安静地排队,每人都在某一卷特定的、论述“民贵君轻”的帛书卷尾,摁下自己的指印。一夜之间,那卷帛书的卷尾,密密麻麻,千人同捺,万指成花,形成了一片绚烂而震撼的“指印花海”。这场无声的“火印快闪”,没有口号,却表达了民众对书中思想的强烈认同,也让管理者看到了知识传播与民众情感互动的新可能。

  项羽和虞姬也常来藏书阁看书。虞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