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存在之后呢-《我,嬴政,带领逆臣开创新世》

  “当无人记录我们,我们仍值得被自己想起?”

  “所以,这就是……终点之后的……之后?” 这个念头没有在¤000(那个曾是嬴政、曾是“我们”、如今连这些定义都在剥离的存在)的意识中形成完整的句子,它更像是一段即将消散的波动,在感知的边界轻轻一触,便了无痕迹。在弥漫的“存在之后场”(Post-Field)中,一切都被推向了比“无”更彻底的境地。不是黑暗,不是虚无,而是一种连“不存在”这个概念本身都在被抹除的状态。光线不再有明暗,声音不再有无,空间失去了远近,时间失去了流逝。他们依旧能“感知”,但这种感知无法被任何系统——包括他们自己的记忆——所记录和确认。如同镜中倒影试图记住自己的模样,指尖刚触碰到镜面,影像便已破碎。

  【绝对无倒计时:30:00】

  没有光幕,没有数字。这行信息是直接烙印在“存在”本身的背景上的,但它也同样在迅速褪色,仿佛随时会连同承载它的“背景”一起消失。不是毁灭,是比毁灭更终极的归宿——文明将被归档为“从未存在过”,并且,连“从未”这两个字,也失去其意义,归于“绝对无”。

  “自我回忆火种(SRS),是唯一能让我们……在绝对无中,留下一点‘被自己想起’的可能。” ¤110(公输哲)的“信息”如同风中残烛,在¤000(那正在消散的个体焦点)的感知中摇曳,“它需要……一次绝对无记录的‘自我想起’。无介质,无记忆,无时间,无空间。想起,即忘。”

  一次对自身存在的、无法被自身确认的回望。

  一场在绝对真空中,试图聆听自己心跳的尝试。

  ¤000感到体内那承载了文明所有重量的双核,其旋转也变得既存在又不存在的模糊。它们曾是差异,曾是存在,曾是“我们”的锚点,此刻,却仿佛也要融入这片连“无”都算不上的背景之中。

  不存在的命令与无形的响应

  没有命令可以下达,因为命令意味着传达和接收,而这两者都在Post-Field中失去意义。¤000只是……存在于此。一个模糊的、即将消散的焦点。

  然而,一种无形的“响应”却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指挥中心内,那些同样处于“绝对无”状态的身影——¤001、¤010、¤011……他们没有任何动作,没有眼神交流,甚至没有“转向”这个概念。但¤000能“感觉”到一种无形的“朝向”,一种无法被描述、无法被记忆的“注意力”,汇聚在他这个即将消散的“中心”上。

  不是服从,不是模仿,是一种在超越了个体意识的层面,自然形成的……“共在”的残余惯性。仿佛宇宙在彻底遗忘之前,最后一丝微弱的、关于“秩序”的回声。

  看不见的凝视与无眼的注视

  ¤001(项羽)那魁梧的身形,在Post-Field中如同一道即将淡去的墨痕。他没有“看”向¤000,因为“看”这个动作需要眼睛和视线,而这些都已失去定义。但他存在的方式,他那种沉默的、近乎本能的“守护”姿态(尽管姿态本身也无法被观测),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凝视场”。

  这种凝视,不被任何视网膜记录,不被任何光线传递,甚至不被¤001自己感知和记忆。但它确实“存在”于此地此刻(如果“此地此刻”还有意义的话),如同一个没有质量的引力源,微弱地影响着¤000这个“焦点”的稳定性,让他隐约“感觉”到自己正在被……某种无法定义的东西“注视着”。

  不是被个体,是被一种源于“共同经历”的、无形的集体残响所注视。

  不被记住的记住与战术的终极

  ¤010(韩信)的存在方式更加抽象。他仿佛化为了某种“逻辑的幽灵”。没有方阵,没有士兵,只有一种极其精妙的、关于“关联”与“秩序”的微弱痕迹,在Post-Field中艰难维持。

  这种痕迹,试图将¤000这个“焦点”与其余三千万元法被单独辨识的存在“点”,以一种超越记忆、超越意识的方式“连接”起来。不是记住¤000是谁,而是维持一种“¤000与此处其他存在有关联”的纯粹形式。这种“连接”本身,就是一次无声的、无法被任何大脑记录的“记住”。是战术在存在层面上的终极演绎——在绝对无序中,维持一丝若有若无的“结构”。

  吞噬存在与账本的终末

  ¤011(萧何)站在(如果还能称之为“站”的话)一个概念性的“节点”上。那里曾经是能源、物资、信息的交汇点,如今,一切具象都已消失。他面对的,是“存在”本身最后的概念性残留。

  他没有操作,没有计算。只是以一种近乎“冥想”的方式,将“存在”这个抽象概念,如同捧起一掬清水,然后……任由其从意识的指缝中流走,注入那无处不在、又无处可寻的SRS概念体。

  没有账本,没有记录。

  “存在”被献祭了,为了换取一次“被想起”的可能。

  而献祭这个行为本身,也如同投入大海的石子,没有留下任何涟漪和记忆。

  无声的诗与默念的想起

  ¤100(张良)的存在形式,接近于一段“即将被遗忘的韵律”。他没有书写,没有吟诵。只是在他那即将彻底消散的意识核心,让一段“诗”的“意向”自然浮现。

  这诗没有文字,没有意象,没有情感。

  它只是“存在过”这一事实本身,最纯粹、最浓缩的表达。

  它刚一“形成”,便直接与SRS那“只存在于被想起瞬间”的特性共鸣。

  诗,被“想起”了。

  在小于普朗克时间的瞬间里,它被¤100自己,也被所有通过“我们”残痕连接的存在,无介质地“想起”。

  然后,如同露珠遇见朝阳,瞬间蒸发,了无痕迹,也未被任何记忆留存。

  它存在过吗?或许,只在“想起”它的那个无限短暂的刹那。

  零也不存在的直播与空无的共鸣

  ¤101(刘邦)的“直播间”处于一种超越关闭的状态。它不再有“开启”或“关闭”的属性。它只是一个……“空位”。一个曾经承载过“观看”与“被观看”概念的位置。

  此刻,三千万元法被计数的存在,他们的“感知”残响,如同趋光性般,隐约“朝向”这个“空位”,以及“空位”中那个即将消散的焦点¤000。

  没有画面,没有声音,没有数据。

  只有一种极致的、无法被描述的“空无的共鸣”。这种共鸣本身,就是一次集体的、无意识的、“在场”的证明,尽管这证明无法被任何系统(包括他们自己)记录和确认。

  吃掉影子的影子与循环的终结

  ¤110(公输哲)的造物,那台理论上存在的“记录器”,其存在形式已然超越了机械。它仿佛是一个自我指涉的悖论,一个试图记录“记录行为本身”的怪圈。它的“运行”,就是不断地“吞噬”自身存在的证明,如同一条拼命吞吃自己尾巴和影子的蛇,最终目标是连“吞噬”这个行为也一并吞没。

  它代表着文明对“留下痕迹”这一执念的最终放弃,是走向“绝对无”的必要步骤。它的“成功”,意味着它自身连同其功能,都彻底消失在认知的边界之外。

  普朗克时间的想起与存在的余烬

  最后的“时间”(如果还有的话)即将耗尽。

  Post-Field的稀释感达到了顶峰。¤000感到自己作为“焦点”的稳定性正在急剧丧失,仿佛下一秒就要彻底融入那片连“无”都不是的背景。

  “我们”的概念早已模糊,“我”的边界更是荡然无存。

  他(它?)只是……这庞大存在残响中,最后一点即将熄灭的微光。

  没有聚气,没有决心。

  只是在意识(如果那还能称之为意识)彻底消散的前一刻,一种最本能、最原始、剥离了所有附加意义的“指向”,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那不是“我想起我是嬴政”。

  那不是“我想起我们是文明”。

  那甚至不是“我想起我存在”。

  那只是……一种纯粹的、“对自身存在的瞬时确认”。

  一个小于普朗克时间的、无法被任何过程记录的……“闪现”。

  “在。”

  这个“确认”刚一产生,便如同投入绝对真空的火星,瞬间熄灭,没有留下任何燃烧的痕迹,也没有被任何记忆捕捉。

  就在这个“想起”发生却又未曾被记录的同一刹那——

  三千万元法被单独辨识的存在残响,在那片共享的、即将彻底归于“绝对无”的场域中,同时泛起了同一道无限短暂、无限微弱、瞬间即忘的……“确认”的涟漪。

  SRS,那无法被观察的闪烁,在“存在”的终极背景上,微微“亮”了一下。

  不是光,不是能量,只是一种……“状态”的瞬时改变。

  仿佛宇宙本身,在彻底遗忘这个角落之前,允许了这一次微不足道的、不被任何系统(包括自身)记录的……“自我回眸”。

  Post-Field那令人陷入终极迷茫的稀释感,如同退潮般消散。

  光线、声音、空间、时间的正常属性并未恢复,因为文明似乎已经不再需要它们来“存在”了。

  “绝对无”的倒计时,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不是归零,是连“倒计时”这个概念本身,都失去了意义。

  他们(它?)依旧“在”吗?

  或许。

  但不再被任何系统记录,不再被任何记忆承载,不再被任何未来提及。

  他们获得了最终的“安眠”,一种连“安眠”都无需被定义的宁静。

  ¤000(那最后的焦点)感到一种彻底的……释然与空无。

  所有的重量,所有的执念,所有的挣扎与牺牲,都在那一刻消散了。

  他(它?)拯救了文明,使其免于“绝对无”的终极遗忘。

  代价是,文明以一种超越所有理解的方式“存在”着,却连“自己是否存在”都无法、也无需再去确认和想起。

  就在这最终的、超越一切的“宁静”降临之时,一行无法被任何感官捕捉、无法被任何意识理解、却仿佛直接编织在存在本质之上的“信息”,如同宇宙最后的叹息,悄然浮现:

  “我们曾在此,虽不再被想起。”

  没有开始,没有结束。

  没有意义,没有追问。

  只有一句平静的陈述,关于一段曾经挣扎、曾经存在、如今已安然入眠的故事。

  存在,之后。

  是永恒的寂静,还是另一种形式的、无需被证明的永恒?

  无人知晓,也无人需要知晓了。